聖經鳥瞰:救恩歷史綜覽
Overview of the Bible:
A Survey of the History of Salvation
溥偉恩(Vern Poythress,西敏神學院教授)
誠之摘譯自:ESV Study Bible
(譯按:經文全引自《聖經新譯本》)

聖經作為一個整體是如何嵌合在一起的?聖經中記載的事件,發生在數千年之間,發生在不同的文化處境裏。它們統一的脈絡是什麼呢?
聖經中的一個統一脈絡是它的神聖作者。聖經的每一卷書都是上帝的話。我們之所以能知道記載在聖經中的事件,是因為上帝要它們被記錄下來,並且是為了祂的子民和這些事件所要傳達的教訓而被記錄下來的:「從前經上所寫的,都是為教訓我們而寫的,好使我們藉著忍耐和聖經中的安慰得著盼望。」(羅十五4)
上帝對歷史的計劃
聖經在這點上也很明確:上帝對所有的歷史有一個統一的計劃。 祂最終的心意是:「到了所計劃的時機成熟,使天上地上的萬有,都在基督裏同歸於一」(弗一10),「使祂的榮耀得著頌讚」(弗一12)。上帝甚至從一開始就有了這個計劃:「你們當記念上古以前的事,因為我是上帝,再沒有別的上帝;我上帝,沒有神像我。我從起初就宣告末後的事,從古時就述說還未作成的事,說:『我的計劃必定成功,我所喜悅的,我都必作成。』」(賽四六9-10)「但到了時機成熟,上帝就差遣祂的兒子,由女人所生,而且生在律法之下,要把律法之下的人救贖出來,好讓我們得著嗣子的名分。」(加四4-5)
基督在地上的工作,特別是祂被釘死在十字架上、受死復活,是歷史的最高峰,它是一個偉大的轉捩點,上帝實際作成了救恩的工作──即整個舊約歷史所進行的方向。當前的世代回顧著基督所完成的工作,也期盼祂的工作達到歷史的完滿成全(consummation),那時,基督會再來,「有公義在那裏居住」的「新天新地」就會顯現(彼後三13;見啟廿一1~廿二5)。
上帝計劃的統一性,使上帝能在更早的時間點作出許多應許與預言(promises and predictions),然後讓它們在稍後的時間點得著應驗(fulfillment)。有時候,這些應許所採用的是一種非常詳盡的形式,例如上帝對彌賽亞──以色列所盼望的偉大救主──將要來臨的應許(賽九6-7)。有時候這些應許是以一種象徵的形式,例如當上帝吩咐獻上動物的祭牲,作為赦罪的象徵(利未記第四章)。這些獻祭本身,並不能永遠地除去罪,將人贖回(來十1-18)。它們是指向基督,那最終與完美的贖罪祭。
舊約中的基督
既然上帝的計劃聚焦在基督以及祂的榮耀(弗一10)上,很自然地,上帝的應許以及舊約的象徵都應該指向祂。「因為上帝的一切應許,在基督裏都是『是』的,為此我們藉著祂說『阿們』,使榮耀歸於上帝。」(林後一20)當基督復活之後,向門徒顯現,祂教導的重點集中在引導他們明白舊約如何指向祂:「耶穌說:『無知的人哪,先知所說的一切話,你們心裏信得太遲鈍了!基督這樣受害,然後進入祂的榮耀,不是應當的嗎?』於是祂從摩西和眾先知起,把所有關於自己的經文,都給他們解釋明白了。 」(路廿四25-27)我們也可以查考路加福音廿四44-48:「主對他們說:『這就是我從前與你們同在的時候,對你們說過的話:摩西的律法、先知書和詩篇上所記關於我的一切事,都必定應驗。』於是祂開他們的心竅,使他們明白聖經;又說:『經上這樣記著:基督必須受害,第三天從死人中復活。人要奉祂的名,傳講悔改與赦罪的道,從耶路撒冷起,直傳到萬國。你們就是這些事的見證。』」
當聖經說,「祂開他們的心竅,使他們明白聖經」(路廿四45),它並不是在說一些支離破碎的、有關彌賽亞的預言。它是指整本的舊約聖經,也就是猶太傳統所整理出來的。「摩西的律法」包括創世記到申命記的摩西五經,「先知書」包括「前先知書」(歷史書,如約書亞記,士師記,撒母耳記上下,以及列王紀上下),以及「後先知書」(以賽亞書,耶利米書,以西結書,但以理書,以及十二小先知書,何西阿書~瑪拉基書)。「詩篇」是猶太聖經第三部分「聖卷」(Writing)的代表。瞭解這些舊約書卷的關鍵,是它們都指向基督的受害、祂的復活,以及之後福音要「傳到萬國」(路廿四47)。舊約作為一個整體,藉著它的應許、它的象徵,以及它所描繪的救恩圖像,都在期盼救恩的實際完成,而在耶穌基督的降生、死亡以及復活上,一次而永遠地完成了。
上帝的應許
舊約是如何指向基督的呢?首先,它透過救恩的應許和關於上帝對祂子民的承諾,直接指向基督。上帝在舊約賜下關於基督要作為彌賽亞(出自大衛家系的人類救主)而來的具體應許,藉著彌迦這位先知,上帝應許彌賽亞會生在伯利恆、大衛的城(彌五2),這個預言在新約中驚人地應驗了(太二1-12)。不過,上帝通常是賜下更一般性的、關於未來拯救的日子的應許,而沒有把祂將會如何完成的細節都公布出來(例如,以賽亞書廿五6-9;60:1-7)。有時候只是應許祂會作他們的上帝(見創十七7)。
一個經常出現的副歌是:「我會作他們的上帝,他們會作我的子民」(請參:耶卅一33;何二23;亞八8;十三9;來八10)。有時候這個比較寬鬆的主題有一些變化,會聚焦在上帝的百姓,和他們將成為怎樣的百姓上面,而有時候它們會聚焦在上帝和祂將會作什麼上面。上帝應許會「作他們的上帝」,實際上是祂全面的承諾,答應與祂的百姓同在,要眷顧他們,教導他們,保護他們,供應他們的需要,與他們建立個人的關係。如果這個承諾繼續下去,它最終的應許是那在基督裏才會完全實現的救恩。
這個原則可以適用於所有舊約的應許。「因為 上帝的一切應許,在基督裏都是『是』的」(林後一20)。有時候上帝會賜下即時、暫時的祝福。這些只是預嚐那透過基督而來的豐富而永遠的福分:「我們主耶穌基督的父 上帝是應當稱頌的。祂在基督裏,曾經把天上各種屬靈的福分賜給我們……」(弗一3)
警告與咒詛
上帝與百姓的關係不止包括賜福,也包括警告、威嚇與咒詛。因為這些是上帝對罪正確的回應,所以是恰當的。它們在兩個獨特的面向上,會期待並指向基督:首先,基督是上帝的羔羊,背負世人罪孽的(約一29;彼前二24)。祂完全無罪,卻為我們成為罪,在十字架上擔當了上帝的咒詛(林後五21;加三13)。上帝對罪的忿怒,以及祂對罪的刑罰的每個事例,都預期著祂將傾倒在十字架上的基督的忿怒。
其次,基督在祂的第二次來時,會戰勝罪,並消滅它。第二次來和歷史的終結,是執行對罪的最後審判的時候。所有早先對罪的審判,都期盼著那最後的審判。當基督在地上生活的時候,祂趕逐污鬼,並斥責宗教領袖的罪,就是在預告這個最後的審判。
諸約
上帝在舊約的應許不只出現在上帝對祂百姓的承諾的背景上,也出現在教導百姓如何委身上帝,以及他們對上帝的義務上。挪亞,亞伯拉罕,以及那些上帝與他們會面,向他們說話的人,都蒙召要作出回應,他們不只要信靠上帝的應許,並且要在生活中結出果子,這些是他們與上帝交往的結果。上帝與百姓的關係可以用上帝與人立的不同的聖約來總結。人與人之間所立的約(covenant)是具有約束力的承諾,雙方有義務要忠誠地對待彼此(例如雅各和拉班在創卅一44所立的約)。當上帝與人立約時,因為上帝是掌管主權的,所以祂會規定雙方的責任義務。「我會作你的上帝」是上帝這方面基本的義務,而「他們要作我的百姓」是人這方面的基本義務。但是細節有一些出入。
例如,當上帝呼召亞伯蘭的時候,祂說:「你要離開本地、本族、父家,到我指示你的地方去。」(創十二1)這個吩咐具體指明了亞伯蘭的義務,這是人這方面的責任。上帝也表明祂這方面會作的:「我必使你成為大國,賜福給你,使你的名為大,你也必使別人得福。」(創十二2)上帝的承諾是以應許、賜福與咒詛的形式出現的。應許和賜福指向基督,祂是諸多應許的應驗,以及最後祝福的來源。諸多的咒詛則指向基督為人擔當了咒詛,以及祂將要執行的審判與對罪的咒詛,特別是在第二次再來時會發生的。
人在聖約這方面的義務也和基督有關。基督是完全的人,也是完全的神。身為人,祂與祂的百姓同樣站在人這邊。祂藉著完全的順服(來五8),成全了上帝的盟約責任。祂在復活與升天中接受了順服的獎賞(腓二8-11)。因此,在舊約聖約中,人這方面的責任指向了祂的成就。
基督藉著處理了上帝對罪的震怒,將本來和上帝隔離的處境,變成一個和平的景況。祂使信徒得以與上帝和好(林後五18-21;羅五6-11)。祂也帶來個人與上帝親密的關係,以及成為上帝兒女的特權(羅八14-17)。這個親密的關係正是舊約聖經裏的諸約所期盼的。在以賽亞書,上帝甚至宣告說,祂的僕人彌賽亞,會成為眾民的約(賽四二6,四九8)。
後裔
我們大可把焦點放在舊約的聖約的一個特別元素,也就是關於後裔的應許上。當上帝與亞伯蘭立約的時候,祂呼召他:「你要在我面前行事為人;你要作完全人。」(創十七1)這是人在約中的義務。在上帝的那方面,祂應許要使亞伯蘭成為「多國的父」(創十七4),並將他改名為「亞伯拉罕」(創十七5)。這個與亞伯拉罕所立的約,實際上超越了亞伯拉罕,延伸到他的後裔:「我要與你,和你世世代代的後裔,堅立我的約,成為永遠的約,使我作你和你的後裔的 上帝。我要把你現在寄居的地,就是迦南全地,賜給你和你的後裔,作永遠的產業,我也要作他們的上帝。」(創十七7-8)
上帝對亞伯拉罕的應許,在舊約中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它們是以色列國的基礎。亞伯拉罕之後的歷史表明,亞伯拉罕生了一個兒子以撒,應驗了上帝對撒拉的應許。以撒是上帝對後裔的應許的直接結果,他會繼承那地。以撒也生了一個兒子,雅各,而雅各成為十二個兒子的父親。這十二個兒子繁衍成為以色列的十二支派。以色列這個國家成為上帝所應許的後裔的下一個階段。
但這與基督有何關聯呢?正如馬太福音的家譜(太一1)所表明的,基督是大衛和亞伯拉罕的後裔。基督是亞伯拉罕的後裔。事實上,祂是那位特別強調的後裔:「那些應許本來是給亞伯拉罕和他的後裔的。上帝並沒有說『給眾後裔』,好像指著多數;而是說『給你的一個後裔』,指著一個,就是基督。」(加三16;見創廿二15-18的注解)
上帝告訴亞伯拉罕要「在我面前行事為人;你要作完全人。」(創十七1)亞伯拉罕基本上是個有信心的人,他信上帝(加三9;來十一8-12、17-19)。但是亞伯拉罕也有他的失敗與罪孽。誰能在上帝面前行事為人完全無可指責呢?不是亞伯拉罕,也不是地上的任何人,唯有基督自己(來四15)。所有亞伯拉罕的「後裔」,最終都無法成為完全人。因此亞伯拉罕之約和基督之間,有著牢不可破的關聯。基督是那最終極的後裔,是其他的後裔所指向的。我們可以列出這個後裔的清單:以撒,雅各,然後是雅各的眾子。在這些兒子當中,猶大是他們的領袖,會擁有王權(創四九10)。大衛是亞伯拉罕和猶大的後裔;所羅門是大衛的後裔。然後是羅波安以及其他從大衛和所羅門而出的子嗣(太一1-16)。
基督不止是他們所有人的後裔,擁有合法的地位,祂也超越他們所有的人,成為那獨特、無可指摘的後裔。藉著基督,信徒能與祂聯合,使他們能成為「亞伯拉罕的後裔」(加三29)。所有的信徒,不論是猶太人或外邦人,成為上帝對亞伯拉罕和他的後裔所應許承受產業的:「並不分猶太人或希臘人,作奴僕的或自由人,男的或女的,因為你們在基督耶穌裏都成為一體了。如果你們屬於基督,就是亞伯拉罕的後裔,是按照應許承受產業的了。」(加三28-29)
基督:末後的亞當
基督不只是亞伯拉罕的後裔,更必須回溯到更早的時間、上帝更早的應許——女人的後裔——上:「我要使你和女人彼此為仇,你的後裔和女人的後裔,也彼此為仇,女人的後裔要傷你的頭,你要傷他的腳跟。」(創三15)戰勝蛇,即戰勝邪惡,並且扭轉罪的效果,乃是透過女人的後裔而成就的。我們可以追溯這後裔,從夏娃所生的塞特與他敬虔的子嗣,透過挪亞,然後到亞伯拉罕──上帝的應許有了具體的形式,是出自亞伯拉罕的後裔(見路三23-38,往上追溯耶穌的家譜一直到亞當)。如此,基督不只是亞伯拉罕的後裔,而且是末後的亞當(林前十五45-49)。和亞當一樣,耶穌代表所有屬祂的人,而祂會扭轉亞當墮落的效果。
影子,預示,與「預表」
新約不斷地提到基督和祂所帶來的救恩。那是很明顯的。不明顯的是,舊約亦是如此,只不過它是以期待的方式來表達的。它給我們將要來的事情的「影像」和「預表」(見林前十6、11;來八5)。
例如,林前十6指出,以色列人在曠野所經歷的事件,是「我們的鑒戒」。而林前十11說:「這些事發生在他們身上,作為鑒戒,並且記下來,為了要警戒我們這些末世的人。」這兩處經文,「借鑒」(example)的希臘文都是 typos,也就是英文「type」(預表)的來源(比較羅五14)。
在神學語言中,「預表」是一個特別的例子、象徵或圖像,是上帝事先設計好的,祂把這個「預表」放在歷史稍早的時間點上,以便指向一個後來的、更大的應驗。舊約的動物獻祭預示著基督最後的獻祭。所以,這些動物的獻祭就是基督的「預表」(types)。聖殿作為上帝的居所,也預示著基督,祂是上帝最後的「居所」(dwelling place),藉著祂,上帝與祂的子民同在(太一23;約二21)。舊約祭司是基督的預表,祂是最後的大祭司(來七11~八7)
在基督裏的應驗是很明顯的(弗一10;林後一20)。但是在新約中那些「在基督裏」的人,也就是以信心信靠祂,並且經歷到與祂相交和祂的福分的人,會得到祂所成就的恩益,因此,我們也可以在舊約中發現這些指向新約教會的期望或「預表」。例如,舊約的聖殿不只是預示基督──祂的身體就是聖殿(約二21),而且預示著教會,教會也被稱為聖殿(林前三16-17),因為聖靈住在裏面。有些舊約的象徵也特別指向救恩的完成,那是在新天新地才會實現的(彼後三13;啟廿一1~廿二5)。舊約的耶路撒冷預示著那將要「從天上由上帝那裏降下來」的新耶路撒冷(啟廿一2)。
中保基督
聖經明確地表明,自從亞當犯罪墮落後,罪和罪的後果就變成人類普遍的問題。這是整本聖經一貫的主題。罪是對上帝的背叛,配得到死亡的刑罰:「罪的工價就是死」(羅六23)。上帝是聖潔的,任何一個有罪的人──包括像摩西這樣的偉人──都無法站立在上帝的面前而不會滅亡:「你不能看我的臉,因為沒有人看見了我還能活著。」(出卅三20)有罪的人需要一個中保(mediator),代表他來到上帝的面前。基督同時是上帝和人,且是完全無罪的,所以是唯一能如此事奉的:「因為上帝只有一位,在上帝和人中間也只有一位中保,就是降世為人的基督耶穌。 祂捨了自己作萬人的贖價,到了適當的時候,這事就證實了。」(提前二5-6)
從一個終極的角度來看,雖然中保只有一位,但是從一個次要的角度來看,舊約中的許多人物也充當了一些中保的功能。摩西是其中之一。他上到西乃山上與上帝會面,而所有其他的百姓在山底下等候(出十九章)。當以色列百姓聽到上帝在山上發出來的聲音感到極度害怕時,他們從那時起,就要求摩西把上帝的話帶給他們(出二十18-21)。上帝答應了這樣的安排,讓摩西把祂的話帶給百姓(申五28-33)。
但是,如果只有一個中保,如同提前二章5節所說的,摩西怎麼可能符合這個要求呢?摩西不是那最終的中保,而是「預示」(prefigured)了基督中保的本質。因為摩西是有罪的,如果沒有上帝的赦免,他不可能在上帝的面前存活,也就是說,必須有一位無罪的中保來代表他。根據上帝的計劃,上帝讓摩西進入祂的同在中,只因為基督將要到來,為摩西贖罪。基督工作的恩益被提前算到摩西的頭上,這對所有舊約的聖徒而言,都是適用的。若非如此,他們怎麼可能得救呢?上帝是完全聖潔的,他們都必需是完全的。因為那將要來的基督的緣故,完全被算在他們頭上了,這完全是恩典。
這意味著整個舊約和新約一樣,得救只能通過一種方法。只有基督能拯救我們。「除了祂以外,別無拯救,因為在天下人間,沒有賜下別的名,我們可以靠著得救。」(徒四12)舊約中所有得救的例子都是倚靠基督。而在舊約中,救恩通常要透過一個中保──站在上帝與人之間的一個人或者一種制度。舊約中所有微小的中保的事例都是在預示基督。如果不是這樣,有其它可能嗎?因為只有一個中保,只有一條得救的道路。所以,當我們特別注意 上帝帶來拯救的例子 ,以及 一個站在上帝與人之間的中保 的例子,我們對聖經的統一性的認識就會增加。
這些事例不止包括上帝以個人性的交往,屬靈的親密,以及永生的應許的形式所帶來的屬靈上的拯救,它們還包括暫時的、外在的拯救──肉體上的「得救」,這預示著屬靈上的得救。的確,得救不只是屬靈上的。基督徒殷切盼望身體的復活,也盼望一個「新天新地,有公義在那裏居住。」(彼後三13)個人的救恩是從心靈的更新開始的,但在末了的時候,會是全面而且是在全宇宙的範圍的。舊約所注意的雖然是實質的地、實質的財富與實質的身體健康,其實是盼望在新天新地中信徒實質的昌盛。
舊約裏中保的事例還包括先知,君王與祭司。先知 把上帝的話帶給上帝的子民。君王,當他們順服上帝的時候,使百姓接受上帝的治理。祭司 代表百姓來到上帝的同在當中。基督是那最後的先知、君王和祭司,祂最終應驗了這三個職分(來一1-3)。我們也可以查看 智慧人,他把上帝的智慧帶給其他人;戰士,拯救人脫離敵人的手;以及 歌唱者,代表百姓把讚美呈獻給上帝,並對百姓述說上帝的屬性。
中保不止是透過人物,也透過各種制度。聖約 扮演了一個中保的角色,把上帝的話帶給百姓。 聖殿 把上帝的同在帶給百姓。動物的獻祭 把上帝的赦罪帶給百姓。在閱讀聖經時,我們應該查考有哪些方法是上帝透過那些祂所設立的 管道/途徑 (means),把祂的話和祂的同在帶給百姓的。所有的這些途徑都執行了某種中保的角色,因為只有一個中保,而很清楚地,它們都指向基督。
(附錄:An Interview about Biblical Theology with Vern Poythress
https://www.crossway.org/articles/an-interview-with-vern-poythress/ )
http://www.esvstudybible.org/blog/wp-content/uploads/2008/09/poythress-interview.pdf)
http://beginningwithmoses.blogspot.com/2008/09/esv-study-bible-interview-with-dr-vern.html
https://beginningwithmoses.blogspot.com/2008/09/esv-study-bible-interview-with-dr-vern_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