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約神學不只解釋了上帝和人類之間救贖歷史的展開,也給我們最基本的分類,讓我們開始認識三一真神的內在生命。
Tag Archives: big picture
認識上帝的計劃:聖約神學素描(Jeremy Mullen)-1
福音是盟約的故事——是上帝在歷史中的作為的宣告,是對祂自己的啟示,也是福音在人類身上的施行/應用。
聖經大故事(Yancey Arrington)
舊約聖經就像新約聖經那樣,都是關於耶穌的。
聖經鳥瞰
猶太拉比的傳說認為,當彌賽亞再來的時候,會在伊甸園等候那些得贖的人。這的確是一個偉大的神學洞見!人類從墮落中得到救贖,的確與彌賽亞的降臨息息相關。
聖經概述(Vaughan Roberts)
伊甸園是按照上帝的設計建造的。上帝的子民,也就是亞當和夏娃,生活在屬上帝的地方,接受祂的治理,並順服上帝的話語。
一本聖經,兩個約(Danny Hyde)
當你讀聖經時,要認識其統一性。只有一個恩典之約,即一個計劃,一個故事,上帝這位造物主要成為充滿罪惡的人類的救贖主。
恩典之約:認識聖經的關鍵(Calvin Knox Cummings)
上帝與亞伯拉罕所立的這個榮耀的恩典之約,從來沒有被撤銷,也從來沒有被另一個約所取代。上帝只會在這個約之上,添加新的內容,而從來不會刪除什麼內容。上帝只是把這個約的意義逐漸展開,使它越來越清楚,但是卻從來沒有從本質上改變這個約。
聖經神學的首尾呼應結構(聖經研修本)
聖經神學的首尾呼應結構,形象地闡明了在《聖經》開頭第3章(創3章)進入故事的上帝的仇敵,即撒但、死亡和罪惡,在《聖經》倒數第3章(啟20章)被上帝除去了。這樣,救贖的故事便完成了。《聖經》最後兩章(啟21~22章)不僅修復了起初兩章(創1~2章),還超越了它們,成就了一個完全井然有序、聖潔的世界。在那裏,上帝親密無間地與祂的百姓同在,如此便完成了創造的故事。
聖約釋經法(Keith A. Mathison)
在研究這些不同的釋經學體系時,必須牢記的主要問題是,它們的主要原則是來自聖經,還是把這些主要原則讀進到聖經裏。
聖約如何成為救贖歷史的架構?(Richard Belcher)
盟約就像建築物的結構圖,為救贖歷史提供了結構框架。
聖經鳥瞰:救恩歷史綜覽(Vern Poythress)
上帝計劃的統一性,使上帝能在更早的時間點作出許多應許與預言(promises and predictions),然後讓它們在稍後的時間點得著應驗(fulfillment)。
聖經中記載的歷史(NDBT)
耶穌在呼召人悔改時,是在「上帝的國近了」這個前提下發出呼籲的(太四17;可一15),這似乎與舊約中上帝統治萬國的思想一脈相承(例如詩九六~九九),也與上帝赦免以色列並恢復他們民族命運的思想(例如賽四十1~11;耶卅一34;番三14~20)一脈相承。
聖經故事大綱(Lee Irons)
整本聖經的結構可以總結為三部曲,三個故事情節(plots):一、創造終末曲(Creation Eschatology);二、墮落與應許(The fall of man & promise revealed to Adam in the fall);三、救贖終末曲(Redemptive Eschatology)
從聖經神學的角度綜覽聖經(卡森)
救恩歷史就是上帝施行拯救的歷史,對焦在人類的救贖事件,以及與新天新地的議題有關的歷史上。即使焦點最後收窄到一個人,即亞伯拉罕,和他的後裔身上,那人也得到了上帝的應許,既地上的萬族都要因他和他的後裔得福(創十二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