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已經經歷到首次的復活,那麼我就有這個確信,我也會經歷第二次復活。
作者存档:誠之
聖經詞條:稱義(JUSTIFICATION)
保羅的「稱義」觀是他陳明福音中心真理的典型方式。這真理就是神赦免相信〔耶穌〕的罪人。
海德堡要理問答 Lord’s Day 21 主日二十一解說(G. I. Williamson)
人成為所謂「無形教會」的一員的唯一方式,是加入一個有形的教會!無可置疑地,這是為什麼耶穌將聖禮頒布給教會的其中一個原因。它們不是無形的聖禮,因為教會本身的意思本來就不是要成為無形的!
海德堡要理問答 Lord’s Day 20 主日二十解說(G. I. Williamson)
趕不上時代未必是壞事──如果這意味著我們是與上帝的聖言同步的話。而這就是海德堡要理問答的價值。
路得記第四章:達成使命(Sinclair B. Ferguson)
這個人是否準備好,要毫無保留,甚至願意付上可觀的個人代價,以善盡在約中的義務和責任呢?
聖經詞條:撒母耳記上下的神學(Samuel, First and Second, Theology of)
本書對於我們認識以色列在宗教和歷史方面的發展尤為重要,因為它們記述了由士師時期過渡至君主制度的巨變。
聖經詞條:路得記的神學(Ruth, Theology of)
事實上,神正是藉著波阿斯本人來應允他在二章12節所發出的祈禱,不同的只是耶和華的翅膀如今具體地變成了波阿斯的衣襟。
海德堡要理問答 Lord’s Day 19 主日十九解說(G. I. Williamson)
想像這樣的一個場景。所有曾經活著的人都會聚集在耶穌的寶座前。
每日靈修:追求聖潔(彼前1:13)
上帝呼召你在追求反映祂品格的生活時,要斬斷你生命中的罪,這裏是彼得的第一個策略:謹慎自守(Be self-controlled;直譯:要有自制力)。
聖經詞條:彼得前書的神學(Peter, First, Theology of)
縱然本書沒有用過「教會」一詞,可是,從它每個主要部分的結尾均出現有關教會論的教導(二1-10,三8-12,四7-11,五1-7),便可以顯示出教會論是本書的重點。
彼得前書簡介(環聖新譯本)
他形容讀者為「那分散……寄居的人……蒙揀選」(1:1~2),跟書末稱羅馬教會為「在巴比倫與你們同蒙揀選的教會」(5:13)起首尾呼應之效,突出了這書重要的主題:蒙揀選和寄居者。
海德堡要理問答 Lord’s Day 18 主日十八解說(G. I. Williamson)
我們知道耶穌已經不在這裏了,不在地上了,因為祂已經離開,與父神同在了。
釋經講章:哀哭中的禱告
流淚要有神學的。神學是要幫助我們可以正確流淚的。
聖靈的工作(James Montgomery Boice)
聖靈的工作主要是榮耀基督。
海德堡要理問答 Lord’s Day 17 主日十七解說(G. I. Williamson)
如果祂真的復活了,那麼,死亡就被征服了。
芬尼與短暫的激情(Robert Godfrey)
芬尼之後的150年裡,教會一直在尋求激情和新鮮事物,忘記了他的警告,即這種激情真正帶來的是教會的崩潰,而不是教會的建立。
基督的忿怒(Mark Jones)
第24堂 基督的忿怒 Christ‘s Wrath 我觀看,見天開了。有一匹白馬,騎在馬上的稱為誠信真實,他審继续阅读“基督的忿怒(Mark Jones)”
海德堡要理問答 Lord’s Day 16 主日十六解說(G. I. Williamson)
基督在十字架上受苦本身,就是降在陰間。
士師記簡介(環聖新譯本)
不論有王沒有王,人民都任意而行,人民的禍福不在於人或制度,而在於他們跟神的關係。
聖經詞條:士師記的神學(Judges, Theology of)
士師記留給我們一個弔詭的結論:神與以色列的關係是有條件的,也是無條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