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lvation in History
誠之編譯自2010年3月 TableTalk 雜誌

基督教與世界上其他宗教或哲學最大的不同,在於它所宣揚的救恩,都有歷史的根據。上帝所賜的救恩,不是超越歷史以外的救贖過程,好像我們要得著救恩,只需要抓住一些抽象的「真理」概念,不需要倚靠那些教導此真理的人,或產生此真理的歷史事件。不,主耶和華的確具體地進入到歷史當中,透過真實的人、真實的事件工作,以拯救祂的百姓。聖經的信息是永恆的、超越時空的,但是它卻無法與歷史中的人物、事件分開,因為上帝乃是透過這些人物和事件來啟示祂的救恩。
我們需要不斷學習舊約如何在新約得到應驗。神在舊約中,透過不同的人,不同的地點,不同的事件,不同的風俗習慣,來拯救並治理以色列。在接下來的學習中,我們會查考亞伯拉罕,約書亞,大衛等人物,以及迦南,埃及和西奈山等地方,還有出埃及,以及設立以色列王國的歷史事件。透過學習這些細節,我們會看它們如何說到基督和祂的教會,也從中學習今天如何討神的喜悅。
1. 呼召亞伯蘭 The Call of Abraham
經文:創世記十二1-9
https://www.ligonier.org/learn/devotionals/call-abram/
Gen 12:1-3 耶和華對亞伯蘭說:「你要離開本地、本族、父家,往我所要指示你的地去。 我必叫你成為大國。我必賜福給你,叫你的名為大;你也要叫別人得福……地上的萬族都要因你得福。」
亞伯拉罕是聖經裡最重要的人物之一。無論在舊約或新約中,神的子民的救贖,亞伯拉罕的信心都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背景。若我們認識聖經對亞伯拉罕的描述,我們對此浩大的救恩,也會有更清楚的理解。
今天這段經文是神第一次對亞伯蘭發出呼召,要他離開他的本族本鄉,離開那個異教崇拜的環境,進入到與獨一的真神耶和華的聖約關係中。雖然全能者在一開始呼召亞伯蘭時,沒有正式地把立約的印記(見創十五17)給亞伯蘭,不過,神的確向他宣告了約中的福分,條件是如果亞伯拉罕信靠神在約中的應許。這些福分,包括一塊肥美的土地,眾多的子孫,一個偉大的名,以及能成為「地上的萬族都要因你得福」的管道(創十二1-3)。
上帝一開始呼召亞伯蘭時,如果我們考量亞伯蘭的處境,我們不難想像他所要作的決定是何等的困難。亞伯蘭必須拋棄他所熟知的一切,他在那裡有個溫暖的家,有著穩定的生活,衣食無缺(創十一27-32),卻要到一個不知名的土地,他唯一能信靠的就是耶和華神的供應,而不是他自己的計劃或他家族的庇蔭(來十一8)。創世記十二1-3的原文,把這些祝福和亞伯蘭忠心地跟隨上帝的呼召聯繫在一起,說明亞伯蘭不可三心二意。他必須義無反顧地走出去,才能蒙上帝的祝福。只有當他信靠與他立約的上帝,會在那塊新的土地上賜福給他,他才能得到應許的福分。
上帝給亞伯蘭的第一個信息,清楚說明了上帝會照著祂的計劃,向那些全心信靠祂的人,完成所有的應許。祂應許亞伯蘭,使他成為一個大國。祂保證要賜福給他,使他的名為大。上帝說祂會賜福給所有祝福亞伯蘭的人,並咒詛那些咒詛亞伯蘭的人(1-3節)。不是因為亞伯蘭作了什麼,使他配得這些福分;他唯一能作的,是信靠耶和華,並藉著順服神的呼召來彰顯他的信心(十五6;參雅二14-26)。
亞伯蘭的回應說明他活出了這樣的原則,就是彭柯麗(Corrie ten Boom,注)之後所描述的,我們「絕不可害怕把未知的未來,托付給一位已知的上帝」。亞伯蘭後來得到一個新名,亞伯拉罕,意思是萬國之父。他也真的成為所有信靠神的子民的父親,因為帶給萬人祝福的彌賽亞就是他的後裔(加拉太書三15-29)。
延伸閱讀:
創廿二15-19;書廿四1-15;羅4。來十一9-12。
注:彭柯麗(Corrie ten Boom)和她姊姊、父親住在荷蘭的哈林,照管一家世代相襲的鐘錶店。在二戰中,他們因為藏匿猶太人,遭到納粹逮捕,被送入集中營。她在百般的逼迫中,仍堅持為集中營的婦女閱讀聖經,帶領人信主。她的姐姐後來死在集中營,她則最後獲得釋放。
2. 絕境中的力量 Power for the Impossible
經文:以賽亞書51章
https://www.ligonier.org/learn/scripture/isaiah_51/
Isa 51:2 要追想你們的祖宗亞伯拉罕和生養你們的撒拉;因為亞伯拉罕獨自一人的時候,我選召他,賜福與他,使他人數增多。
亞伯拉罕的名在舊約中一再被重複提起,特別是當神根據祂聖約的應許而行動,好叫以色列國可以獲得拯救(出二23-25;王下十三22-23)時。舊約的先知們常常回顧耶和華神在亞伯拉罕身上之大能的作為,好叫以色列人在他們歷史中的黑暗時刻,可以獲得盼望。
在以賽亞書51章中,以賽亞就是這樣以亞伯拉罕的事跡來訓誡以色列民。他首先向那些被擄到巴比倫,在那裡受苦的以色列民說話。由於以色列國的不忠,以及大衛王朝的君王老是寧可仰仗外邦的結盟而不信靠耶和華,那位獨一的真神耶和華,就起誓要把南國猶大從應許之地趕逐出去,讓他們被擄到巴比倫(以賽亞書39章)。不過,被擄並不是以色列人最後的命運,因為以賽亞也預言到,神會讓一批餘民回到那地,在以色列國的大衛君王身上施行祂聖約的咒詛,並引進一個新天新地(40-66章)。
因為只有很少數的以色列人願意離開被擄之後已經定居的家,回到猶大,也就是巴比倫人在幾個世紀前已經擄掠一空的土地,耶和華知道從被擄之地回去的餘民有時會感到灰心喪志。因此,在以賽亞書51章中,神呼召以色列要回想他們先祖亞伯拉罕和撒拉的事。正如他們人數稀少,且面對不可能的處境,無法生育一個子嗣,同樣地,餘民也是人數不多,從人看來更是勢單力薄。然而,正如神從「彷彿已死」的人中生出子孫(來十一12),同樣地,神也會在餘民身上完成那不可能的事。如果在猶大的餘民能信靠耶和華,他們就會得到復興,而他們的復興也會為萬國帶來祝福。以色列民和列國都會看到上帝的公義和正直,並得到祝福(賽五十一5),這正是耶和華神在幾個世紀之前應許亞伯拉罕的(創十二1-3)。
許多被擄歸回的人缺乏信心,因此,復興在一開始的時候並不像可能的那樣榮耀。但是會有一群餘民會繼續信靠耶和華,而這群餘民的信心會在神差派祂的兒子降臨時,得到證明。神的兒子也同時是大衛的子孫,要來成全神給亞伯拉罕的應許(路一67-80)。
延伸閱讀:
詩47;賽廿九22-24;太八5-13;路一46-56。
3. 亞伯拉罕的祝福The Abrahamic Blessing
經文:加三1-9
https://www.ligonier.org/learn/devotionals/abrahamic-blessing/
Gal 3:7-9 所以,你們要知道:那以信為本的人,就是亞伯拉罕的子孫。 …… 可見那以信為本的人和有信心的亞伯拉罕一同得福。
神最初應許亞伯拉罕,祂會讓亞伯拉罕為大,賜給他許多的後裔;他也會成為上帝賜福給地上萬國的管道(創十二1-3)。舊約時代的以色列國,從來沒有認真看待這個應許,也沒有努力去實現這個應許,這大概是因為他們的國家老是失敗,以至於沒有能成為萬國的見證,世上的光。 他們不但沒有帶領外邦人認識耶和華,這位創造宇宙的獨一真神,認識祂聖潔的道路,大部分的以色列人反而「隨從耶和華在他們面前所趕出外邦人的風俗和以色列諸王所立的條規。」(王下十七8)。這促使神把他們趕逐離開應許之地。但是出於祂的憐憫,以及祂對亞伯拉罕之約的信實,神呼召一群忠信的餘民,來記念亞伯拉罕這位先祖,並仰望耶和華在這群餘民身上行奇妙的大事,就像祂曾經作在亞伯拉罕身上一樣,守祂的約,賜福給地上的萬國(賽五十一1-5)。
神的應許在時候滿足的時候到來了。如同以色列中一些個別的人,如馬利亞和撒迦利亞所認識到的,神在耶穌基督身上,成就了這個應許,讓祂與亞伯拉罕所立的約得到了應驗(路一46-80)。如同使徒保羅在今天這段經文中所說的,世上的萬國,如今唯獨是透過對耶穌基督的信心,才能得到神的祝福。這個祝福是神保證要透過亞伯拉罕和他的諸多後裔(加三7-9),賜給萬國的。
保羅的教導最突出的地方是,地上的萬民,只要他們信靠耶穌,就能享受這個祝福,不只是以一個局外人的身分,只能得到部分的祝福,而是能領受完全的、所應許給亞伯拉罕和他所有後裔的祝福。舊約中的先知,他們總是預言,上帝的救恩是要給世上的萬民的,而我們如今清楚,在新的約中,列國的萬民,在神的國度中,不是次等公民,而是會倂入神的以色列——也就是所有信靠基督的人,無論他們的血統是以色列人或外邦人(加三29)。
馬丁·路德對今天這段經文的評注是:「如果我們想從罪中得釋放、得拯救,必須牢牢地抓住基督,祂是我們的公義,是我們的拯救。亞伯拉罕同樣是靠信心領受基督,也藉著基督得到祝福。」如果我們信靠耶穌,我們就能從罪的刑罰與權勢中得拯救,這是第一件我們能享受到的,神要給亞伯拉罕的祝福。而我們所繼承的產業,就不在只是迦南地,而是一個「有義居在其中」的「新天新地」(彼後三13)。
延伸閱讀:
詩105,太一1-17;約八12-59;羅九6-9。
4. 應許之地 The Promised Land
經文:申命記八7-10
https://www.ligonier.org/learn/scripture/deuteronomy_8
Deu 8:7 因為耶和華你神領你進入美地,那地有河,有泉,有源,從山谷中流出水來。
亞伯拉罕之約裡,最重要的部分是神應許亞伯拉罕,會賜給祂和祂的後裔一塊豐美的土地(創十二1-3;15;十七1-8)。在聖經的上下文中,這個地的應許首先是指迦南地(十七8),約略相當於現代以色列國的疆界。在舊約中,特別是在摩西五經(創世記到申命記)中,經常提到這地,而這是神對教會的應許,讓他們得以預嚐神要賜給他們的產業(啟廿一1-4)。
聖經到處說這地是「美地」,是一塊「流奶與蜜」之地(出三7-8)。今天研讀的經文就是這樣描述迦南地,強調以色列人在得到這地之後,將要擁有的農耕土地範圍(申八7-10)。如果和摩西在申命記第8章前面所回顧的,他們在曠野流浪時的土地比起來,迦南地的確是一塊肥美的土地,其上所收穫的五穀和果樹,足可滿足這個饑渴的國家的需要。曠野是一段匱乏的時期,在那個時期中,以色列人幾乎唯獨依靠嗎哪維生(1-6節)。然而,當以色列人住在迦南地之後,只要順服耶和華,就是那創造萬物的真神,以色列民就可以享受各樣的食物,各種的資料。
申命記第8章所強調的順服,實在值得我們特別留意,特別是神呼召以色列民,要他們知道感恩(第10節)。耶和華知道,一個富饒和滿足的民族,很快就會忘記他們的豐盛是神的恩賜。因此,他們要「稱頌」耶和華,感謝祂的恩賜——他們要讚美祂的慷慨,感謝祂的恩慈。這種感恩的態度,會確保他們不至於忘記神,並守祂的約(11-20節;耶十八15)。
一個感恩的生活會如何幫助我們過一個榮耀神的生活呢?我們可以借用一位著名的英國詩人彌爾頓的筆來描述:「感恩會帶來敬畏,讓我們每天經歷神的同在;那些充滿敬畏的超越的時刻,會永恆地改變我們對這個世界之生活的體驗。」如果我們知道感恩,我們就會敬畏祂,而這種敬畏感會幫助我們去省察我們的生活,看我們要如何活在祂的面前——過一個討祂喜悅的生活,一個不至於羞愧的一生。
Deu 8:7-10 因為耶和華你神領你進入美地,那地有河,有泉,有源,從山谷中流出水來。 8 那地有小麥、大麥、葡萄樹、無花果樹、石榴樹、橄欖樹,和蜜。 9 你在那地不缺食物,一無所缺。那地的石頭是鐵,山內可以挖銅。 10 你吃得飽足,就要稱頌耶和華你的神,因他將那美地賜給你了。」
延伸閱讀:
創四十九28~五十14;代上十六14-18;俄19~21;徒七1-34。
5. 被逐出應許之地Expelled from the Land
經文:利未記十八24-30
https://www.ligonier.org/learn/scripture/leviticus_18/
Lev 18:26-28 故此,你們要守我的律例典章。這一切可憎惡的事,無論是本地人,是寄居在你們中間的外人,都不可行,……免得你們玷污那地的時候,地就把你們吐出,像吐出在你們以先的國民一樣。
當神在古時帶領以色列人進入迦南地時,祂吩咐以色列人說,他們如果想要保有那地,就必須要順服。例如,申命記八19-20警告古時的以色列人,不可忘記耶和華神,以免全能者會毀滅他們,如同迦南人在約書亞的手中遭到祂的毀滅一樣。顯然,神知道以色列無法完美地守住這個約;因此,祂設立了獻祭的制度。然而獻祭無法為滔天的罪行、不悔改的罪代贖(撒上十五22-23;何六6),因此,以色列人必須在大致上順服律法;與此同時,他們也必須明白他們的邪惡多麼深重,必須仰望彌賽亞,來代表他們完美地遵行律法(加三10-29)。
Deu 8:19-20 你若忘記耶和華你的神,隨從別神,事奉敬拜,你們必定滅亡;這是我今日警戒你們的。 20 耶和華在你們面前怎樣使列國的民滅亡,你們也必照樣滅亡,因為你們不聽從耶和華你們神的話。」
1Sa 15:22-23 撒母耳說:耶和華喜悅燔祭和平安祭,豈如喜悅人聽從他的話呢?聽命勝於獻祭;順從勝於公羊的脂油。 23 悖逆的罪與行邪術的罪相等;頑梗的罪與拜虛神和偶像的罪相同。你既厭棄耶和華的命令,耶和華也厭棄你作王。
Hos 6:6 我喜愛良善(或作:憐恤),不喜愛祭祀;喜愛認識神,勝於燔祭。
Gal 3:10-29 凡以行律法為本的,都是被咒詛的;因為經上記著:「凡不常照律法書上所記一切之事去行的,就被咒詛。」 11 沒有一個人靠著律法在神面前稱義,這是明顯的;因為經上說,「義人必因信得生。」 12 律法原不本乎信,只說:「行這些事的,就必因此活著。」 13 基督既為我們受(原文作成)了咒詛,就贖出我們脫離律法的咒詛;因為經上記著:「凡掛在木頭上都是被咒詛的。」 14 這便叫亞伯拉罕的福,因基督耶穌可以臨到外邦人,使我們因信得著所應許的聖靈。 15 弟兄們,我且照著人的常話說:雖然是人的文約,若已經立定了,就沒有能廢棄或加增的。 16 所應許的原是向亞伯拉罕和他子孫說的。神並不是說「眾子孫」,指著許多人,乃是說「你那一個子孫」,指著一個人,就是基督。 17 我是這麼說,神預先所立的約,不能被那四百三十年以後的律法廢掉,叫應許歸於虛空。 18 因為承受產業,若本乎律法,就不本乎應許;但神是憑著應許把產業賜給亞伯拉罕。 19 這樣說來,律法是為什麼有的呢?原是為過犯添上的,等候那蒙應許的子孫來到,並且是藉天使經中保之手設立的。 20 但中保本不是為一面作的;神卻是一位。 21 這樣,律法是與神的應許反對嗎?斷乎不是!若曾傳一個能叫人得生的律法,義就誠然本乎律法了。 22 但聖經把眾人都圈在罪裡,使所應許的福因信耶穌基督,歸給那信的人。 23 但這因信得救的理還未來以先,我們被看守在律法之下,直圈到那將來的真道顯明出來。 24 這樣,律法是我們訓蒙的師傅,引我們到基督那裡,使我們因信稱義。 25 但這因信得救的理既然來到,我們從此就不在師傅的手下了。 26 所以,你們因信基督耶穌都是神的兒子。 27 你們受洗歸入基督的都是披戴基督了。 28 並不分猶太人、希利尼人,自主的、為奴的,或男或女,因為你們在基督耶穌裡都成為一了。 29 你們既屬乎基督,就是亞伯拉罕的後裔,是照著應許承受產業的了。
要保有迦南地,神呼召以色列民遵行律法,喜愛律法,也就是說要充滿信心來遵行祂的旨意,為罪痛悔,並認識到他們自己裡面的無能,無法成為聖潔(賽六十六1-2)。如果外邦的迦南人因為沒有尊崇上帝,不感謝祂而最終使他們從那地被趕出去,那麼,神豈能不把以色列也同樣趕出去,特別是因為他們違反了神唯獨只對他們頒發的典章呢?這就是今天的信息。迦南人明明地偏離神的道路——行淫亂、同性戀行為,兒童獻祭,獸交等等滔天大罪,使得他們失去他們的土地,而如果以色列也跟隨這些異教徒的腳步,他們也會遭到同樣的命運(利18章)。
Isa 66:1-2 耶和華如此說:天是我的座位;地是我的腳凳。你們要為我造何等的殿宇?那裡是我安息的地方呢? 2 耶和華說:這一切都是我手所造的,所以就都有了。但我所看顧的,就是虛心(原文作貧窮)痛悔、因我話而戰兢的人。
我們在這段經文中看到,罪首先,也是最重要的,就是侮辱創造主的聖潔,玷污了創造的本身。24-30節把迦南地予以人格化,上帝對外邦人的審判和地吐出它的居民被聯繫在一起。也許我們會猜想,當托爾金(J. R. R. Tolkien)在他的小說的《魔戒》(The Lord of the Rings)中,描述樹精(Ents)被薩魯曼(Saruman)和屬他的半獸人(orcs)的邪惡所激怒,是不是想到這段經文。托爾金這樣描述樹人,他們「吼叫、咆哮、吹號,直到石塊崩裂,發出巨響……一次再一次……樹精邁開大步,像暴風呼嘯而過……把石板像樹葉一般拋入空中……」應許之地是為神的榮耀所造,當其上的居民不知悔改,拒絕上帝的律法,地也要拒絕其上的居民。
延伸閱讀:
利廿22-26;啟六12-17。
6. 專文:新天新地 New Heavens & New Earth
https://www.ligonier.org/learn/devotionals/new-heavens-new-earth/
長久以來,讀者和聖經注釋家一直對啟示錄的內容感到困惑。他們對一些關鍵經文的意義,也有許多不同的看法。不同的宗派對一些經文上的觀念更是南轅北轍。也許,有些人會認為啟示錄實在是太隱晦了,對現代社會中的教會是不會有太大幫助的。
然而,使徒約翰當初寫這卷書的目的,絕對不是故意要讓人看不懂。這是一個啟示——天啟或揭示,是聖靈透過使徒約翰,好讓我們對一些事請看得更為清楚,並不是要遮蔽這些事情的真相。啟示錄可以說是整本聖經的房角石,它啟開了舞台的布幕,使我們得以見到宇宙的大腦,好讓我們信心的眼睛不至於被我們生活的處境所蒙蔽。
對生活在拔摩島的約翰來說,這個地球只是一個冷酷、充滿敵意的地方,一個試煉與迫害的舞台(啟一9)。當地中海的海浪擊打拔摩島岸邊的礁石的時候,天堂一定顯得非常遙遠。
因此,耶穌基督賜給約翰一個未來的異象,好鼓舞約翰,也透過約翰激勵所有世代的神的子民。主耶穌揭開歷史的帕子,讓我們得以「聽見這書上的預言」(啟廿二18)。
祂使用一個非常特殊的方式,在人能夠理解的層面,顯明祂的恩慈——約翰的異象充滿著一些用詞,圖像和圖畫,是初代新約教會所非常熟悉的。對他們來說(也同時是對我們說的),啟示錄中並沒有什麼新的內容;其實,它只是把聖經中一些重要的主題結合在一期,這些主題是在很早以前就已經啟示給但以理,撒迦利亞,以西結和摩西等先知的。如果我們能像早期的基督徒那樣熟悉舊約,我們就一定會和他們一樣,能很快明白啟示錄的主題。
如此,我們不會感到意外,當啟示錄來到結尾時,聖經的車輪已經轉了一大圈,新回到一開始的主題。起初,上帝創造了天地(創一1)。最後,上帝創造了新天新地(啟廿一1)。約翰在創世記之原先創造敘事的基礎上,描述了一個新的——也是最後的——樂園。這個最後的樂園,不僅反映出原先樂園的細節,更是超越了原先的樂園,呼應著上帝為第一個人亞當所預備的新婦(創二22-25)。約翰寫到,教會就像個新娘子,已經為婚禮打扮好、預備好,準備迎接耶穌,這位末後的亞當。舊約的會幕具有重大的意義,代表神與祂的子民同在。這個圖像,從創世記就已經開始描繪。約翰在這個基礎上寫到,將會有一個天上永恆的帳幕,神要與祂的子民同在。
約翰所看到的異象,即神的子民的一個新的居所,布滿了舊約的暗示、語言和比喻,那是從創世記就開始描繪的場景。這完全是因為從一開始,上帝對未來就已經有了全盤的計劃。目前的這個創造,如同會幕一樣,是照著天上的樣式作的(來九23),它的意義乃是指向最終的實體。即使是在第一個創造中,我們也可以看到上帝對最終創造的心意。當上帝起初創造天地時,祂腦海中已經有了永恆的新天新地。
Heb 9:23 照著天上樣式作的物件必須用這些祭物去潔淨;但那天上的本物自然當用更美的祭物去潔淨。
這意味著,在約翰的異象中,他看到的是恩典最終恢復了罪所破壞的一切。第一個亞當被趕出舊的樂園;而今,末後的亞當重新進入新的樂園。無論我們是把這個新天新地看作一個全新的創造,或是把它視為一個對原有之創造的恢復,它都是神的子民所切望等候的最後居所(彼後三13);當最後的那日來臨時,會消弭眼前的創造所發出的嘆息(羅八22-23)。
2Pe 3:13 但我們照他的應許,盼望新天新地,有義居在其中。
Rom 8:22-23 我們知道一切受造之物一同嘆息、勞苦,直到如今。 23 不但如此,就是我們這有聖靈初結果子的,也是自己心裡嘆息,等候得著兒子的名分,乃是我們的身體得贖。
這個新造有一個有趣的特色,就是海不會再有了(啟廿一1)。對約翰來說,被放逐到一個島上,而把所有的海都除去,意味著神的子民彼此再也不會再有分隔。但是從神的子民的經歷這個背景來看,這也意味著再也不會有任何的危險——畢竟,那邪惡的獸是從海而來的(啟十三1)。邪惡的獸是教會的對頭,從人那裡接受敬拜。而代表淫亂的古代另一座城市——巴比倫,也是一座靠海的城市。她因為靠海而成就了她的富裕(啟十八17-19)。不再有海是一個象徵,代表咒詛不再有了,而且,那最後的爭戰已經結束,神已經得勝。
因此,約翰是從聖經的敘事中,汲取出這些偉大的主題,描繪出有福之人最後景況的一幅文字圖畫。在這幅圖畫中,神為祂的子民重新創造了一個樂園,完成在他們身上、使他們成聖的工作,好讓他們配得成為祂兒子的新婦,且住在他們當中。
但上帝所作的遠超過這個。祂扮演溫柔的父母的角色,擦去祂兒女的眼淚(啟廿一4)。讓他們哭泣的事——死亡,悲哀,疼痛,都會從這個得贖的新世界中被抹去。在這個花園中,不再會有刺,因為將刺戴在頭上作為冠冕的那位,如今已經為那些配得事奉祂的君王和祭司,預備了一個地方。最終,耶穌就是這個世界的榮耀。
7. 埃及地 The Land of Egypt
經文:出埃及記一8-14
https://www.ligonier.org/learn/scripture/exodus_1
Exo 1:8-9 有不認識約瑟的新王起來,治理埃及, 9 對他的百姓說:「看哪,這以色列民比我們還多,又比我們強盛。
以色列在獲得神的拯救脫離埃及之後,才獲得神應許的產業,進入應許之地。因此,埃及在救贖歷史當中,扮演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甚至是象徵性的角色)。起初,埃及十分優待亞伯拉罕肉身的後裔,在饑荒中,為雅各和他的兒子們提供食物和居所(創四十六1~四十七12)。然而,這個好處不是永恆的,當以色列人漸漸壯大,古埃及帝國也變成以色列最大的敵人。
埃及成為以色列的敵人,大概發生在約瑟死後230年左右,當時的法老是阿摩西斯(Amosis),許多學者認為他就是出埃及記一8所說的「新王」。這位法老(當時是埃及的西克索Hyskos王朝)把閃族人趕出埃及,這說明他對其他閃族人,包括以色列人也缺乏同情心。無論如何,今天這段經文中所提到的這位法老,表明他對以色列人的懼怕,怕他們人數太多(9-10節),隨時會與埃及的敵人聯手,以便逃離埃及。
法老王所擔心的,間接幫助歷史學家肯定了出埃及的史實。歌珊地,就是以色列人定居之地(創四十七27)。傳統上,那是從西奈半島入侵埃及的戰略要地。因此,法老王的擔心不是空穴來風,何況,埃及人也許仍然記得雅各的葬禮,以及以色列人多麼盼望移居到其他地方(創五十1-14)。不過,我們也要留意,法老王的擔心恐嚇也多半是政治宣傳的技倆,因為以色列人早已過慣了安逸的生活,已經沒有與埃及帝國敵對的雄心大志了。
有一位聖經注釋家提到,神在約中賜給信徒的祝福,常常會引起非信徒的嫉妒,這似乎也是法老王仇恨以色列人的原因之一。因此,他壓榨以色列人,奴役他們,想要阻止這個國家的成長(出一11)。然而,和歷史上其他的例子一樣,壓迫神的百姓帶來的往往恰是另一種後果,以色列人越受壓迫,「他們就約發多起來,越發蔓延」(12-14節)。對埃及的領導層來說,這無疑是一個訊號,說明他們對以色列人的敵意,絕對達不到它想要達成的目的。
延伸閱讀:
撒上18章;賽卅1-17;結廿九1-16;羅十一11-12。
8. 埃及得贖 Egypt Redeemed
經文:以賽亞書十九16-25
https://www.ligonier.org/learn/scripture/isaiah_19/
Isa 19:21 耶和華必被埃及人所認識。在那日,埃及人必認識耶和華,也要獻祭物和供物敬拜他,並向耶和華許願還願。
在摩西的一生中,埃及一直是以色列人最大的敵人之一。但是,在摩西五經(創世記到申命記)中,有一些線索表明,這種仇敵的狀態並不是永遠的。當以色列人要進入應許之地前,上帝向摩西啟示,當時與以色列一起離開埃及的埃及人的第三代子孫,可以加入神子民的會(申廿三7-8)。這一個世代的埃及人,大概已經不像出埃及時的埃及人一般,那麼仇視以色列人,他們願意事奉真神——萬軍之耶和華。
Deu 23:7-8 「不可憎惡以東人,因為他是你的弟兄。不可憎惡埃及人,因為你在他的地上作過寄居的。 8 他們第三代子孫可以入耶和華的會。」
之後,在以賽亞的生涯中,全能者更清楚顯明,埃及不再是以色列的敵人。今天這段經文在期待有一天,埃及人會加入神的子民,一同來敬拜耶和華,以色列的聖約之主。我們在以賽亞書十九18看到這個教導,那裡說埃及有五座城的人會說迦南話——希伯來話,占領迦南地的以色列人所用的語言。埃及會變成以色列的盟友,接受以色列的信仰,就是根植於對耶和華的敬畏的信仰。
Isa 19:18 當那日,埃及地必有五城的人說迦南的方言,又指著萬軍之耶和華起誓。有一城必稱為「滅亡城」。
以賽亞接著在19-22節教導,埃及在末日時會認識耶和華,不是以審判官來認識祂,而是以救贖主來認識祂。異教的祭壇和假神終將消逝,因埃及人不會再敬拜偶像。在出埃及時,耶和華顯現祂的榮耀,在紅海消滅了埃及的軍隊(出十四17-18)。而在末後的時代(末後的日子),祂要藉著打碎埃及的硬心,代之以願意事奉祂的肉心,來顯明祂的榮耀。
最特別的是,以殘酷著名的亞述軍隊也會與埃及和好,在末日時也會敬拜耶和華(賽十九23-25)。傳統上,埃及和亞述是不共戴天的仇敵,但是當這兩個國家間的大道被建立起來後,他們會變成朋友(23節),他們之間的溝通會毫無攔阻。此外,亞述也會和埃及一樣,加入以色列人,成為耶和華聖潔的百姓(24-25節)。當福音向外廣傳,教會中「不分猶太人、希利尼人」,都被建造成為永生上帝靈宮的一部分是,這個預言就得到了應驗。
Isa 19:23-25 當那日,必有從埃及通亞述去的大道。亞述人要進入埃及,埃及人也進入亞述;埃及人要與亞述人一同敬拜耶和華。 24 當那日,以色列必與埃及、亞述三國一律,使地上的人得福; 25 因為萬軍之耶和華賜福給他們,說:「埃及我的百姓,亞述我手的工作,以色列我的產業,都有福了!」
Gal 3:28 並不分猶太人、希利尼人,自主的、為奴的,或男或女,因為你們在基督耶穌裡都成為一了。
1Pe 2:4-6 主乃活石,固然是被人所棄的,卻是被神所揀選、所寶貴的。 5 你們來到主面前,也就像活石,被建造成為靈宮,作聖潔的祭司,藉著耶穌基督奉獻神所悅納的靈祭。 6 因為經上說:看哪,我把所揀選、所寶貴的房角石安放在錫安;信靠他的人必不至於羞愧。
延伸閱讀:
創十二1-3;詩68,82篇;賽二1-4;徒二1-11。
9. 神的兒子蒙召God’s Son Is Called
經文:馬太福音二13-15
https://www.ligonier.org/learn/devotionals/gods-son-called/
Mat 2:15b 這是要應驗主藉先知所說的話,說:「我從埃及召出我的兒子來。」
雖然埃及與以色列為敵(出一1~二10),神從奴役中拯救祂的百姓,並摧毀法老王的軍隊(出14章),並不是祂對埃及這個國家的人民最終的旨意。耶和華拯救以色列人的目的是要讓他們成為外邦人的光(賽四十九1-6)。神賜下這個呼召,好讓所有民族的人都會信靠耶和華,甚至包括埃及人(詩六十八29;八十二8;賽十九16-25)。
Isa 49:1-6 眾海島啊,當聽我言!遠方的眾民哪,留心而聽!自我出胎,耶和華就選召我;自出母腹,他就提我的名。 2 他使我的口如快刀,將我藏在他手蔭之下;又使我成為磨亮的箭,將我藏在他箭袋之中; 3 對我說:你是我的僕人以色列;我必因你得榮耀。 4 我卻說:我勞碌是徒然;我盡力是虛無虛空。然而,我當得的理必在耶和華那裡;我的賞賜必在我神那裡。 5 耶和華從我出胎,造就我作他的僕人,要使雅各歸向他,使以色列到他那裡聚集。原來耶和華看我為尊貴;我的神也成為我的力量。 6 現在他說:你作我的僕人,使雅各眾支派復興,使以色列中得保全的歸回尚為小事,我還要使你作外邦人的光,叫你施行我的救恩,直到地極。
以色列被召的目的,就是要完成全世界的救恩。神從埃及召出以色列,就是要讓以色列成為救贖埃及的器皿。然而我們知道,以色列國作為一個整體,並沒有完成這個呼召。的確,聖靈使用個別以色列人的信心,例如拿俄米和被送到耶利哥城的兩個探子,呼召個別的外邦人歸信,如路得和喇合(書2;得1)。然而,以色列百姓作為一個整體,沒有能完成他們的任務,反而去追隨外邦的假神,在他們周圍的列國中敬拜(耶十六14-21)。
Jer 16:14-21 耶和華說:「日子將到,人必不再指著那領以色列人從埃及地上來之永生的耶和華起誓, 15 卻要指著那領以色列人從北方之地,並趕他們到的各國上來之永生的耶和華起誓,並且我要領他們再入我從前賜給他們列祖之地。」 16 耶和華說:「我要召許多打魚的把以色列人打上來,然後我要召許多打獵的,從各山上、各岡上、各石穴中獵取他們。 17 因我的眼目察看他們的一切行為;他們不能在我面前遮掩,他們的罪孽也不能在我眼前隱藏。 18 我先要加倍報應他們的罪孽和罪惡;因為他們用可憎之尸玷污我的地土,又用可厭之物充滿我的產業。」 19 耶和華啊,你是我的力量,是我的保障;在苦難之日是我的避難所。列國人必從地極來到你這裡,說:我們列祖所承受的,不過是虛假,是虛空無益之物。 20 人豈可為自己製造神呢?其實這不是神。 21 耶和華說:「我要使他們知道,就是這一次使他們知道我的手和我的能力。他們就知道我的名是耶和華了。」
上帝大可放棄祂塑造以色列的計劃。祂從埃及召他們出來,成為外邦人的光,然而他們卻沒有完成對外邦人見證的任務。然而神並沒有這樣做,如同今天的經文所啟示的。馬太福音二13-15描述耶穌逃到埃及,並回到加利利,要應驗最先在何西阿書十一1所作的預言。在原來的上下文中,這個在何西阿書中的預言,本來是指耶和華首先呼召以色列(祂的兒子)離開埃及,好成為世上的光。因為以色列沒有成為那光,上帝就差派祂的兒子來完成祂的百姓所沒有完成的。耶穌會成為新的以色列,毫不猶豫地來遵行祂天父的旨意,並成為世上的光(約八12),拯救各種背景中的男男女女,進入到與那位唯一的真神相交的團契之中。耶穌基督是真以色列,祂會把許多人倂入祂的身體,和他們分享祂作為世界的光的職分,吸引萬國來歸向祂(太五14)。
耶和華從埃及救贖以色列,以拯救埃及,也包括全世界。當他們失敗後,祂就差祂忠心的獨生子,帶祂離開埃及,以救贖埃及,亞述和全世界(賽十九19-24;約三16)。
延伸閱讀:
賽二5;林後四1-6;腓二14-18;彼前二9-10。
10. 從埃及出走 The Exodus from Egypt
經文:出埃及記14章
https://www.ligonier.org/learn/scripture/exodus_14/
Exo 14:31 以色列人看見耶和華向埃及人所行的大事,就敬畏耶和華,又信服他和他的僕人摩西。
聖經中描寫救恩最重要的一個象徵(metaphor)就是從敵人的手中得到釋放。以色列人離開埃及就是救恩的一個象徵性的行動。它是神的救贖作為,搭救祂的百姓脫離奴役。
以色列人從法老王和他的軍隊手中得救,最後終於在度過紅海時完成了(見出埃及記14章)。在這個記載中,我們可以學到關於神如何行事的幾件事。首先,我們學到一個事實,就是有些事情雖然不在我們的意料之內,但是神為了推展祂的計劃,卻是祂喜悅做的。在1-4節,耶和華吩咐摩西,要祂的百姓「轉回」,好迷惑埃及人,讓埃及人以為以色列人迷路了。神沒有引導以色列人走最直接的路徑,反而要他們繞遠路,這當然是以色列人難以明白的。但是我們在第4節看到,上帝拯救百姓的目的,不只是為了他們的好處,而是為了祂的榮耀,而在出埃及這個例子上,要百姓轉回、繞道,是要藉此在法老王身上彰顯神的榮耀。當事情沒有照我們所理解的發生,或上帝呼召我們去做我們感到困惑的事情時,我們可以確定,神是要在這件事上得到榮耀。
不出意料之外,神的計劃完美地實現了,法老王果真誤解了以色列人轉回的動作,他以為他會重新得到這些剛剛才逃離他手中的奴隸(5-8節)。這也讓以色列人處於一個危險的處境中。當埃及軍隊奮力追趕,快要追上他們時,以色列人就直接面對死亡的威脅。因此他們向上帝哭求。在危急時,這永遠是正確的抉擇(10-14節;參約拿書第2章)。這樣,以色列人就被困在大海和當時最強盛的軍隊之間(出十四9)。除了造物主自己以外,以色列人沒有可以倚靠的。
這正是神要祂的百姓學習的一個重要的功課——救恩唯獨出於神自己。在祂的吩咐下,摩西舉起他的仗,大海在長夜中就分開為兩半,以色列人安全地從中走過,而埃及軍隊則全軍覆沒,被淹死在海中(15-31節),這闡明了耶和華的拯救的兩面:祂百姓的救恩,以及對敵人的審判。靠我們自己,無法擊敗罪這個殘酷的主人——撒但和牠的爪牙。只有神可以拯救我們。
延伸閱讀:
尼九9-11;詩136;何十三4;提後一8-11。
11. 神召出祂的兒子God Calls His Son
經文:何西阿書11章
https://www.ligonier.org/learn/devotionals/god-calls-his-son/
Hos 11:5 他們必不歸回埃及地,亞述人卻要作他們的王,因他們不肯歸向我。
以色列人脫離埃及的奴役,離開埃及後,本應該從此信服,他們需要以感恩的心來事奉耶和華,因為神從法老和他的軍隊手中,搭救了他們(出十四30-31)。然而,正如後來的以色列歷史所告訴我們的,以色列百姓作為一個整體,從來沒有學會這個重要的教訓。就在神搭救他們離開紅海之後,以色列人就在西奈山山腳下,背棄耶和華,用錯誤的方法,藉著敬拜金牛犢來敬拜祂(出32章)。這個事件只是預告將來的背道,因為接下來的整個舊約歷史,主要是在記錄以色列如何地不忠,背棄了全能的主耶和華(王上十四21-31;王下十七7-23)。
在這段歷史中,上帝一再差遣先知,呼召祂的百姓悔改,離棄偶像,回到對唯一真神的敬拜。其中一位是何西阿。他是主前8世紀時,北國以色列的一位先知。在今天經文中,他控訴以法蓮(就是指整個北國),對偶像的敬拜。何西阿提醒以色列百姓,上帝曾搭救他們脫離埃及,收養他們,做祂的兒子。他哀哭以色列百姓的不忠,竟然離棄他們的救贖主,轉而敬拜別神,就像一個不貞的妻子,轉而追隨別的戀人(何十一2-4;見一2)。
因為他們犯罪不知悔改,以色列百姓就會流落到亞述,而不是到埃及(5-7節)。實際上,這應驗了一個預言,就是不忠的以色列會回到「埃及」——這裡的埃及,在申命記廿八68是指奴役的狀態。何西阿說,北國不會回到埃及,因為他們實際上不是回到埃及帝國去作奴隸,反而,他們會被擄到亞述帝國,在那裡為奴,事奉亞述人。就這個意義來說,他們會回到埃及,因為他們會回到被奴役的狀態。
Deu 28:68 耶和華必使你坐船回埃及去,走我曾告訴你不得再見的路;在那裡你必賣己身與仇敵作奴婢,卻無人買。」
因此,第一次的出埃及,是作為一個未來事件的預表(type)。神的子民必須要經歷一個新的出埃及,以脫離罪這個主人的手,因為這個主人不斷引誘他們離棄耶和華。何西阿書十一8-12也預告了這個新的出埃及,在這裡,上帝保證最終不會離棄以法蓮和猶大。這個出埃及,最終會在神的兒子自己身上得著應驗(太二13-15)。
Mat 2:13-15 他們去後,有主的使者向約瑟夢中顯現,說:「起來!帶著小孩子同他母親逃往埃及,住在那裡,等我吩咐你;因為希律必尋找小孩子,要除滅他。」 14 約瑟就起來,夜間帶著小孩子和他母親往埃及去, 15 住在那裡,直到希律死了。這是要應驗主藉先知所說的話,說:「我從埃及召出我的兒子來。」
延伸閱讀:
賽六十二10-12;加四1-7。
12. 專文:我們的離罪出埃及 Our Exodus from Sin
作者:Ken Jones
https://www.ligonier.org/learn/devotionals/our-exodus-sin/
羅馬書第6章是以一個有力且深刻的假設性問題開始的。這個問題源自在前幾章(特別是三~五章)中,使徒保羅對靠著恩典、藉著信心而稱義的教義的闡釋。保羅已經論證到,上帝以祂的恩典,白白地稱罪人為義,而不是因為他們順服律法(三24-28;4;五1-11)。這是因為基督的義已經歸算給信徒,正如亞當的罪孽已經歸算給所有的人類一樣(五12-19)。保羅對神的恩典的頌贊,在五20達到了頂點:「罪在那裡顯多,恩典就更顯多了」。保羅知道反律法主義(antinomianism)的人會針對這個說法提出質疑,因此他在第6章一開頭,就先做出回應:「這樣,怎麼說呢?我們可以仍在罪中、叫恩典顯多嗎?」對這個問題的回答,是一個斬釘截鐵的「斷乎不可」!保羅用這種強烈的口氣的原因,是因為在耶穌基督裡擁有信心的人,已經「向罪死了」。在3-4節中,保羅提出了一個最基本的真理,然後在第6章剩下的部分,他展開加以解釋。基本的要點是,我們的信心使我們與基督的死、埋葬、復活聯合——這個聯合是由洗禮來表徵的。我們可以考慮我們受洗歸入基督的三個相關或重複性的真理:我們與基督的聯合,這個聯合的果效,以及根據這個果效所帶給我們的勸勉。
首先,使徒保羅提出這個論點,就是信徒已經向罪死了,因為我們已經在基督的死和復活上與祂聯合。在2-5,8節中,保羅用許多方法來復述這個事實,就是信徒已經在基督裡死了,或與基督一同死了。歌羅西書三3是這樣表達的:「因為你們已經死了,你們的生命與基督一同藏在神裡面。」 換句話說,與基督聯合意味著祂不僅在我們的位置上為我們而死,祂也為我們承受了神的忿怒,因此,我們可以被神看為(藉著基督)我們實際上已經死在十字架上,並實在地承受了神的忿怒。在羅馬書五12-19中,保羅已經把我們與亞當的聯合,和我們與基督的聯合作出對比,但是在第6章中,他關心的焦點集中在我們與基督的聯合。
在確立了我們與基督的死、埋葬、復活聯合之後,保羅討論了這個聯合所帶來的果效。在六4,保羅說到,「我們藉著洗禮歸入死,和祂一同埋葬,原是叫我們一舉一動有新生的樣式,像基督藉著父的榮耀從死裡復活一樣。」 這個新生的樣式,不是一個「罪的奴僕」(被罪捆綁)的生命(6節),而是一個「脫離了罪」(第7節)的生命。保羅心中當然已經考慮到我們未來得榮耀的景況(5,8節),不過,他所關心的,更是直接與我們的成聖有關。與基督同死,意味著基督已經為我們的罪的刑罰付上了代價,使我們得以與神和好。神的忿怒已經得到平息,我們與神之間因此存在著和平。我們與基督一同復活,進入一個「新生的樣式」,說明我們現在向神是活的(alive to God)(11節)。這與我們在得到重生、與神和好之前,是完全相反的狀況(弗二1-3)。你會注意到,羅馬書六2-10是用一個祈使的語氣。換句話說,保羅不是在提出一個命令或條件,反而,他只是表達在基督耶穌裡的人,真實的情形是什麼。這是很重要的,因為接下來的勸勉,不能被視為要得到基督的死的福分的條件,而是參與基督的死、埋葬、復活的結果。
這就帶領我們來看保羅根據我們與基督的聯合及其果效,所提出的勸勉。在11-13節中,保羅說我們「向罪也當看自己是死的;向神在基督耶穌裡,卻當看自己是活的。所以,不要容罪在你們必死的身上作王……也不要將你們的肢體獻給罪作不義的器具」,相反地,我們「倒要像從死裡復活的人,將自己獻給神,並將肢體作義的器具獻給神」。這整章的論證是說,我們與基督聯合意味著基督已經付上了罪的刑罰,而罪的轄制就被打破了。所有在基督裡的人,如今有能力對不義的事說不,並有意識地(時時刻刻思想著)向神的榮耀而活。保羅在這裡沒有鋪陳整個成聖的過程(七7-25),只是簡單扼要地說明神藉著祂兒子所賜給我們的恩典,不應該會讓我們過一個放蕩的生活。相反地,無窮的恩典應該成為我們每天追求公義生活的動力與能力,使我們「一舉一動有新生的樣式」。
13. 要剛強壯膽 Be Strong and Courageous
經文:約書亞記第一章
https://www.ligonier.org/learn/devotionals/be-strong-and-courageous/
Jos 1:9 我豈沒有吩咐你嗎?你當剛強壯膽!不要懼怕,也不要驚惶;因為你無論往那裡去,耶和華你的神必與你同在。」
出埃及之後,並經過曠野漂流的時期,以色列這個國家終於進入迦南地,要奪取神應許他們的土地。約書亞帶領這個征戰,讓以色列可以在應許之地確立他們的生存,他也成為一個關鍵的人物,在整本聖經正典中,被視為信徒的一個典範。我們在接下來的幾周當中,會更仔細地查考約書亞的生平和經歷。
約書亞可以和世界歷史上最偉大的軍事將領齊名。我們應該留意到,他的生涯應該早在他在摩西死後,被任命為以色列人的領袖(書一1-2)之前就開始了。他是摩西最重要的左右手之一(出廿四13),也是兩個相信神必定會與以色列同在,征服迦南地的兩個探子之一(民十四5-10)。
根據耶和華的旨意,摩西任命約書亞繼承他的職位(民卅一1-8)。摩西死後,全能者也臨到約書亞,確認這個揀選,並鼓勵他出發去占領那地(書一1-9)。神吩咐約書亞占領迦南地,其實只是呼召他在歷史中實現神早在約書亞誕生前就決定好了的事情。既然神起誓要把迦南地賜給祂的百姓(第6節;見創15),約書亞可以確信,他必定可以達成他的任務。畢竟,我們的創造者一定會信守祂的應許,而祂應許要與約書亞同在,無論他到哪裡,都會與他同在,賜給他力量(書一5,9)。
這個聖約之同在(covenantal presence)的保證,是神賜給祂百姓的最偉大的福分之一,也是一個對先祖的應許的復述(創廿八10-15)。此外,這也是今天透過基督要給我們的應許(來十三5)。不過,我們應該記得,這是與我們同在的應許,而不是應許我們的生活中不會遭人傷害,遭受苦難或困難。的確,神保證我們會經過死蔭的幽谷,不會遭害,但是同樣確定的是我們的大牧人會與我們同行,一起走過這個幽谷;祂不會撇棄我們(詩廿三4)。
然而,神沒有應許,我們時時刻刻都會感覺到祂的同在。感謝神,我們不必用感覺來決定神的話是否真實,無論我們是否感覺到祂的同在,神一定會幫助我們。
延伸閱讀:
申四31;王上十九1-18;約十四15-31;林後十三11。
14. 耶利哥城的陷落The Fall of Jericho
經文:約書亞記第6章
https://www.ligonier.org/learn/devotionals/fall-of-jericho/
Jos 6:20 於是百姓呼喊,祭司也吹角。百姓聽見角聲,便大聲呼喊,城牆就塌陷,百姓便上去進城,各人往前直上,將城奪取;
約書亞得到神賦予的使命,要帶領以色列人進迦南。他派遣敬畏耶和華的探子進入迦南等地(第2章)。在過了約旦河後,以色列人來到耶利哥。約書亞在這裡遇見一個人。許多學者認為這個人是道成肉身前的神的兒子的顯現(3-5章)。
耶利哥城位於應許之地的外圍,以色列人若要占領迦南地,這是一個關鍵的城市。這解釋了在約書亞記第6章,為什麼要花這麼長的篇幅來解釋以色列人如何攻取耶利哥城。如同古代世界的習慣,耶利哥城也建有圍牆,主要的目的是護衛,抵抗敵人的攻擊。有了這道障礙,耶利哥城算是滴水不漏了,可以抵擋外敵的入侵,因為要奪占此城,必須先通過這道堅固的城牆。
當然,這道圍牆是擋不住我們偉大的造物主的,而我們也都熟悉祂是如何帶領以色列人奪取了這個城市。以色列人抬著約櫃圍繞耶利哥城,一天一次,一連六天,祭司且要不停地吹著號角(書六1-14)。根據神的指示,以色列人在第七日繞城七次,吹著號角,然後他們就呼喊,之後,城牆就被耶和華的能力所摧毀,而百姓就攻占了那城,將所有人殺盡,奪取了其中所有的物,只除了喇合和她的全家(15-27節)。
這種連孩童和動物都殺盡的做法,讓許多人感到困擾,但是這種做法在古代戰爭中並非罕見。更重要的是上帝是賜生命的主,祂也有權柄取人的性命,而在進攻迦南地時,祂吩咐以色列百姓消滅所有的東西,不是因為以色列人本身是聖潔的,而是因為在迦南的異教徒自己的罪孽(創十五12-21)。然而約書亞和以色列人並沒有判定哪些人該殺,反而,是耶和華吩咐他們打一場在迦南地的聖戰,是一場有限定範圍,限定時間的聖戰。神從來沒有吩咐祂的百姓在任何時候都要消滅他們所有的敵人。最後,喇合與她全家的獲救,表明即使是這場對抗迦南人的聖戰,其對象也不是所有的迦南人。任何願意轉離罪、事奉耶和華的人,都會得到這位向以色列啟示祂自己的創造主的赦免。
延伸閱讀:
民卅三50-56;書9;太十五21-28;來十一30-31。
15. 罪的嚴重性 The Seriousness of Sin
經文:約書亞記第7章
https://www.ligonier.org/learn/devotionals/seriousness-sin/
Jos 7:1 以色列人在當滅的物上犯了罪;因為猶大支派中,謝拉的曾孫,撒底的孫子,迦米的兒子亞幹取了當滅的物;耶和華的怒氣就向以色列人發作。
昨天我們對我們的研讀作了一個初步的總結,就是我們如何看待聖戰,以及以色列人藉著把耶利哥城所有的東西都滅盡了,把這些東西都獻給耶和華(書六20-21)。上帝給以色列人的這個「除滅」或cherem(指「當滅之物」)的戰爭的命令,實際上可以追溯到摩西的時代,這是神向祂百姓所啟示的律法(利廿七28-29)。事實上,要想在占領迦南地的戰爭中獲勝,取決於以色列百姓是否忠心地執行這個命令(申廿17-18)。
Lev 27:28-29 「但一切永獻的,就是人從他所有永獻給耶和華的,無論是人,是牲畜,是他承受為業的地,都不可賣,也不可贖。凡永獻的是歸給耶和華為至聖。 29 凡從人中當滅的都不可贖,必被治死。」
Deu 20:17-18 只要照耶和華你神所吩咐的將這赫人、亞摩利人、迦南人、比利洗人、希未人、耶布斯人都滅絕淨盡, 18 免得他們教導你們學習一切可憎惡的事,就是他們向自己神所行的,以致你們得罪耶和華你們的神。
今天的經文記載了這麼一個事件,以色列人從這個事件中學到不順服這個重要的命令,會帶來什麼嚴重後果的教訓。在耶利哥城陷落後,約書亞派遣了一隊大約3000人的武力,去進攻艾城。但是以色列的軍隊卻著實打了一個敗仗,有36個人被殺害(書七2-5)。這讓約書亞在極度傷痛中向耶和華哀求,神帶領以色列人到這個地步,為什麼卻讓他們在艾城打了這樣的敗仗(6-9節)?
Jos 7:2-5 當下,約書亞從耶利哥打發人往伯特利東邊、靠近伯亞文的艾城去,吩咐他們說:「你們上去窺探那地。」他們就上去窺探艾城。 3 他們回到約書亞那裡,對他說:「眾民不必都上去,只要二三千人上去就能攻取艾城;不必勞累眾民都去,因為那裡的人少。」 4 於是民中約有三千人上那裡去,竟在艾城人面前逃跑了。 5 艾城的人擊殺了他們三十六人,從城門前追趕他們,直到示巴琳,在下坡殺敗他們;眾民的心就消化如水。
Jos 7:6-9 約書亞便撕裂衣服;他和以色列的長老把灰撒在頭上,在耶和華的約櫃前俯伏在地,直到晚上。 7 約書亞說:「哀哉!主耶和華啊,你為什麼竟領這百姓過約但河,將我們交在亞摩利人的手中,使我們滅亡呢?我們不如住在約但河那邊倒好。 8 主啊,以色列人既在仇敵面前轉背逃跑,我還有什麼可說的呢? 9 迦南人和這地一切的居民聽見了就必圍困我們,將我們的名從地上除滅。那時你為你的大名要怎樣行呢?」
約書亞不明白這事。但是,當我們讀到第一節所說的,我們就知道以色列民沒有能像占領耶利哥城一樣占領艾城的具體原因了。亞幹(屬猶大支派,就是君王的支派)沒有把耶利哥城所有的物獻給耶和華,反而為自己保留了一些東西(七1)。而當我們的創造主對約書亞解釋這點,所有的事情就開始水落石出了(10-12節)。
Jos 7:10-12 耶和華吩咐約書亞說:「起來!你為何這樣俯伏在地呢? 11 以色列人犯了罪,違背了我所吩咐他們的約,取了當滅的物;又偷竊,又行詭詐,又把那當滅的放在他們的傢具裡。 12 因此,以色列人在仇敵面前站立不住。他們在仇敵面前轉背逃跑,是因成了被咒詛的;你們若不把當滅的物從你們中間除掉,我就不再與你們同在了。
這個罪之所以這麼嚴重,需要對付,是因為這說明了神的聖潔,以及以色列的責任,而神也吩咐約書亞告訴百姓,他們為什麼會在艾城受到審判,以及他們該怎麼做(13-15節)。
Jos 7:13-15 你起來,叫百姓自潔,對他們說:『你們要自潔,預備明天,因為耶和華以色列的神這樣說:以色列啊,你們中間有當滅的物,你們若不除掉,在仇敵面前必站立不住!』 14 到了早晨,你們要按著支派近前來;耶和華所取的支派,要按著宗族近前來;耶和華所取的宗族,要按著家室近前來;耶和華所取的家室,要按著人丁,一個一個的近前來。 15 被取的人有當滅的物在他那裡,他和他所有的必被火焚燒;因他違背了耶和華的約,又因他在以色列中行了愚妄的事。」
這個初步的對以色列民的警告,應該讓亞幹直接來到神的面前悔改認罪。很不幸,這並沒有發生。反而,亞幹一直等到神在百姓面前指認他,他才承認犯罪(16-21節)。也許我們會以為,耶和華似乎是不公義的,因為即使在亞幹和他全家都「悔改」之後,耶和華還是消滅了亞幹和他的全家(22-26)。然而,我們必須注意到,亞幹並不是出於自願而認罪的,他的家人也是如此,說明他們不是真心的悔罪。加爾文解釋這段經文時說,亞幹並沒有給出「悔改的確實證據;他只是在恐懼之下,公開地曝露了他本來想要隱瞞的事」。上帝總是會赦免真正悔改的人,但是沒有真正的悔改,最終只會帶來永恆的咒詛。
延伸閱讀:
利十1-3;申十二28;書8;徒五1-11。
16. 迎戰敵人的同盟 Facing the Alliance
經文:約書亞記第10章
https://www.ligonier.org/learn/devotionals/facing-alliance/
Jos 10:24 帶出那五王到約書亞面前的時候,約書亞就召了以色列眾人來,對那些和他同去的軍長說:「你們近前來,把腳踏在這些王的頸項上。」他們就近前來,把腳踏在這些王的頸項上。
亞幹的罪,從以色列人當中被除去(書七10-26)之後,對艾城的第二次攻擊就成功了。約書亞和以色列百姓奪取了那城,並把艾城中的一切居民盡行殺滅(八1-29)。為了證明他們已經學會這個教訓,約書亞就帶領以色列人,重新與耶和華立約(八30-35)。接著,以色列人受基遍人的騙,與他們講和,容他們活著;基遍人甚至成為神的百姓的僕人(書9)。
在約書亞的時代,基遍是個很重要的城市。他們的領袖知道了艾城和耶利哥城的毀滅後,瞭解到他們無法和萬軍之耶和華對抗(九22-27)。不過,約旦河西邊其他的迦南地的王,仍舊形成一個對抗以色列的聯盟(十1),他們擔心會永遠失掉基遍,就想方設法要把基遍奪回來(十1-4)。因此,耶路撒冷王,希伯侖王,耶末王,拉吉王,和伊磯倫王就率領大軍北上,攻打基遍,想為迦南的居民奪回這座城市(第5節)。
緊接著就是約書亞的軍隊和迦南人的軍隊之間的戰爭——這是一場耶和華代表著以色列人,所介入的爭戰(6-15節)。在打敗他們的敵人後,約書亞和以色列人就把腳踏在那些被打敗的王的頸項上,作為這些王完全臣服與被擊敗的象徵。隨後,以色列人並殺了那五個敵對的王(16-28節)。
這章所描述的事件,以及迦南人強力地抵擋上帝與祂的百姓,讓我們想起詩篇第2篇。那裡描述地上的君王一起抵擋耶和華和祂的受膏的大衛式的君王(詩二1-3)。竟然有人會以為他能成功地抵擋耶和華,實在是有夠愚蠢的了,因此,每次當人展現他們的傲慢時,耶和華必這樣嗤笑他們(4節)。上帝已經保證要把列國賜給大衛的兒子,作為他的基業,將地極賜給他作為田產(5-8節)。
這首詩篇最終在大衛的子孫,也是上帝永恆的獨生子身上得到終極的應驗。祂會把祂的腳放在祂敵人的頸項上,祂的敵人要臣服與祂,無論他們是否樂意(9-12節)。有些人會甘心樂意地榮耀聖子,以祂為避難所,其他人則會被迫臣服與祂的鐵杖之下(9節),但是所有的人必要屈膝,向萬王之王、萬主之主跪拜(腓二10)。
Php 2:10 叫一切在天上的、地上的,和地底下的,因耶穌的名無不屈膝,
延伸閱讀:
撒下廿一1-14;詩72;林前十五25-27;啟5。
17. 分地 Dividing the Land
經文:約書亞記20章
https://www.ligonier.org/learn/devotionals/dividing-land/
Jos 20:2-3 「你吩咐以色列人說:你們要照著我藉摩西所曉諭你們的,為自己設立逃城, 3 使那無心而誤殺人的,可以逃到那裡。這些城可以作你們逃避報血仇人的地方。
約書亞記的前半,記載了以色列大軍進入應許之地,根據神的應許征服迦南居民的細節(1-12章;見創十五12-21)。當以色列百姓順服耶和華,並根據祂的命令爭戰,約書亞和以色列人就可以一再得勝,如同在耶利哥城,艾城,已經其他城市一樣。
雖然以色列人節節獲勝,但是約書亞並沒有帶領百姓完全征服迦南,而當他來到生命的終了時,還有許多「未得之地」(書十三1)。完全戰勝迦南人的任務就留待未來的領袖來完成,這個事業要等到幾百年後,到了大衛的時代才會完成;而即使是那時候,這個勝利也只是暫時的。不過,既然因著神信實的應許,這地必然會屬於以色列,耶和華就要約書亞在以色列十二支派之間進行分地的事,雖然他們都還沒有真的擁有這塊土地的任何一部分(十三2~十九51)。
在以色列的土地中,一旦他們得到這地,就要設立逃城,這是我們在今天的經文中讀到的。這些逃城實際上也是摩西律法的一部分(民卅五9-15),顯明在神在西奈山上所賜的律法中,也有神的恩典。古代世界中,家族的世仇是生活的一部分。如果你殺了我的姐妹,即使是無心的,我也可能會殺了你的兄弟。然後,你的家族會要殺我的侄兒,冤冤相報,沒完沒了。為那些犯了過失殺人罪的,預備一個地方,好讓他們可以逃到那裡,找到法律的保護,就為這種家族血仇的報復設下一個有力的檢查點,而無辜者的生命就可以得到保護(書20)。
對過失殺人和預謀的謀殺作出區分,也澄清了人們關於舊約的一些錯誤觀念。有許多人,無論是在教會中還是在社會上,以為摩西律法下的生活是非常艱困而嚴厲的,好像只要犯了一點「小」罪,就會遭到處決。這並不是真的。民數記卅五31告訴我們,只有那些不屬殺人的死罪(即使我們今天所說的一級謀殺罪)才能用贖價來代替。在其他的情況,死刑是最嚴重的懲罰,而這要靠法官有智慧地使用法律,根據每個人特定的情況來斷案。
Num 35:31 故殺人、犯死罪的,你們不可收贖價代替他的命;他必被治死。
延伸閱讀:
申十九1-13;羅七12
18. 專文:新約書亞 The New Joshua
作者:Kim Riddlebarger
https://www.ligonier.org/learn/devotionals/new-joshua/
當耶和華的天使向馬利亞(她已經許配給約瑟)顯現時,天使告訴她,雖然她還沒有出嫁,但是她會從聖靈的能力懷孕。天使也向約瑟顯現,指示他關於他未來妻子的事:「她將要生一個兒子,你要給他起名叫耶穌,因他要將自己的百姓從罪惡裡救出來。」(太一21)「耶穌」這名對我們來說太熟悉了,以至於我們會很容易就忽略了這個名在救贖歷史上的重要性。
我們的主的名——「耶穌」說明了祂為何要來到地上——要把祂的子民從罪惡中拯救出來。Yeshua(「耶穌」)在希伯來文中是約書亞(Joshua,希伯來文是Yehoshua)的一個縮寫,意思是「耶和華是救恩」(Yahweh is salvation)。「耶穌」這個名字的希臘文是Iesous。這個名字也把耶穌和救贖歷史上最偉大的人物之一聯繫起來——神使用他來拯救祂的百姓,帶領他們進入應許之地。這個人就是Yehoshua(或希臘文的Iesous)。這個名字以拉丁文的「Joshua」(中譯:約書亞)傳遞下來。
約書亞是以色列史上最偉大的英雄。他最早是以一個優秀的軍事將領,在一場對抗亞瑪力人的戰役中,指揮以色列軍隊而嶄露頭角的(出十七8-16)。他被人視為摩西的幫手,和摩西摩西一同上西奈山領受耶和華的十誡(出廿四13以下)。聖經說,當摩西帶領以色列人時,約書亞不曾離開會幕(出卅三11),也幫助摩西治理以色列這個國家(民十一28)。
約書亞也是進入迦南地的十二個探子之一。他和迦勒從來不曾懷疑耶和華要把應許之地賜給以色列的應許,他們毫不懼怕殘暴的迦南人。神因為其他十個探子的不信,以及百姓竟接受了這樣的觀念,就是神不會使以色列應許的勝利,就懲罰以色列。耶和華迫使這些不信的百姓在西奈曠野流浪,直到這不信的一代全部過去為止。約書亞因為信從耶和華的應許,神就允許他進入迦南地(民十四30,38;廿六65)。
約書亞從來沒有被膏立行使先知、祭司或君王的職分,但是他被摩西,更重要的是耶和華神自己分別出來,擔任以色列的領袖。摩西在百姓面前按手在約書亞頭上,賜給他帶領神的百姓的權柄(民廿七20-23)。摩西死後,耶和華下那個約書亞顯現,確認他將要帶領以色列人進入迦南地(書一1-8)。
約書亞雖然不是耶穌的直系血親,但是從許多方面來說,約書亞是基督的一個預表。約書亞不只是帶領以色列百姓進入應許之地,他也在耶和華面前代表百姓,並作為耶和華的牧者來服事他們。約書亞雖然不是君王,卻是以色列的領袖,具有君王的功能。他也執行一些彌賽亞的功能,預表大衛君王的職分。他雖然不是正式的先知,但是也把神的旨意傳達給以色列百姓。他並沒有作為聖約的中保,但是卻是聖約的牧者,從這個角度來說,是提醒以色列人上帝的話,也就是在西奈山上所啟示給他們的話(出34章),以及在何烈山(西奈山)平原所重新立的約(申五2)。
不過,最重要的是約書亞帶領神的百姓得到某種的「救恩」——不是指脫離罪的權勢及罪帶來的罪咎,而是指打敗以色列進入應許之地時,阻擋他們的迦南部族,他們從這些敵人手中「得救」,並進入流奶與蜜之地。這是給以色列人奇妙的祝福,只要他們遵守約中的條件,他們會享受到這些福分——這些地上的福分如同約書亞的職事一樣是轉瞬即逝的。約書亞在110歲時過世。神如此記念他:「約書亞在世的日子,和約書亞死後,那些知道耶和華為以色列人所行的一切事的長老還在世的日子,以色列人都事奉耶和華。」(書廿四31;新譯本)
因此,天使吩咐約瑟,要他為馬利亞受聖靈懷胎所生的孩子命名為「約書亞」,乃是具有非凡意義的。雖然約書亞是個有罪的人,他自己也需要救主,但是他帶領神的百姓勝過迦南人的角色,是在預表那將要來的耶穌。主耶穌帶領神的百姓勝過我們最大的仇敵——罪和死——透過耶穌的十字架與空墳。約書亞帶領以色列百姓進入神應許給他們的地;而更偉大的約書亞,拿撒勒人耶穌則是要帶領我們進入天上的城,一塊充滿純淨之喜悅的土地,那裡不再會有悲哀,哭號與疼痛,我們會住在上帝的居所,直到永遠。
19. 王國的建立 The Monarchy Instituted
經文:申命記十七14-20
https://www.ligonier.org/learn/devotionals/monarchy-instituted/
Deu 17:15 你總要立耶和華你神所揀選的人為王。必從你弟兄中立一人;不可立你弟兄以外的人為王。
在經過約書亞初步征服迦南地,以及士師這段時期之後,以色列人表達出他們想要有一個王的意願(撒上第8章)。他們所以提出這個要求,是希望能像其他列國一樣,有一個王能為他們爭戰(撒上八20),而不是仰望耶和華,祂應許要為祂的百姓爭戰(出十四14)。在撒母耳的年代,要求一個王就暗示著不讓上帝作他們的王(撒上八7-9)。
Exo 14:14 耶和華必為你們爭戰;你們只管靜默,不要作聲。
1Sa 8:7-9 耶和華對撒母耳說:「百姓向你說的一切話,你只管依從;因為他們不是厭棄你,乃是厭棄我,不要我作他們的王。 8 自從我領他們出埃及到如今,他們常常離棄我,事奉別神。現在他們向你所行的,是照他們素來所行的。 9 故此你要依從他們的話,只是當警戒他們,告訴他們將來那王怎樣管轄他們。」
重要的是,在百姓之要求的背後,透露出百姓的罪。這就是為什麼撒母耳會皺眉頭的原因。以色列想要一個王,這件事本身並不是邪惡的;如果他們以純淨的動機來尋求一個王,耶和華神一直是喜悅透過一個人間的代理,來治理祂的百姓的。今天這段經文就清楚說明了這點,而這段經文是早在以色列人要求撒母耳一個王之前就寫好了的。的確,申命記十七14-20期待著以色列會有一個王,這個王是神自己所揀選的(14-15節)。
這段經文定義了神所要的是怎樣的君王。首先,這個王必須是一個以色列人,而不是外邦人(15節)。這會防止以色列人臣服於其他的王國,並防止他們受外人影響,引進假神。對這個王不能立許多妃嬪的警告,也是為了防止他們去敬拜偶像,以免他們的心偏離了他們的創造者(17節)。很不幸地,所羅門自己的一生,顯明了這條律法的智慧(王上十一1-8)。這個王也必不可尋求過多的軍事力量,無論是馬匹或過多的金銀(申十七16-17)。
古代近東的君王,乃是以他們軍隊的大小,財寶,和妻妾的多寡來顯明他們的尊貴。如此,我們就可以看到,以色列的王應該會迥異於異教國家的君王。以色列的王必須要臣服於上帝的律法(18-20節)。作為百姓的僕人,這個王也不能自外於神的律法,因為他和其他民眾一樣,都要受同樣的命令和刑罰的管制。這就是西方的法律理論所強調的法律治理觀。我們明白,這正是英國的《大憲章》(Magna Carta)第45條的精神:「不深通或不願遵法律的人,不得委派擔任法官、皇家總管、警察或地方官。」雖然我們不像以色列人一樣生活在一個神權治理的國家,但是無論是世俗政府或教會的領袖們,他們自己都不是律法的本身。
延伸閱讀:
撒下十二1-15上;王上21;徒十二20-23;啟13。
20. 希西家的愚蠢決定Hezekiah’s Foolish Decision
經文:王下廿12-21
https://www.ligonier.org/learn/devotionals/hezekiahs-foolish-decision/
2Ki 20:16-17 以賽亞對希西家說:「你要聽耶和華的話, 17 日子必到,凡你家裡所有的,並你列祖積蓄到如今的,都要被擄到巴比倫去,不留下一樣。這是耶和華說的。
昨天我們看到以色列的王,和尋常的百姓一樣,都必須要順服上帝的律法(申十七18-20)。以色列的王作為百姓的代表,實際上有更大的責任,在所有的以色列面前,作為守約者的榜樣,是所有以色列人可以效仿的。
然而,在舊約的王國中,沒有多少時候,被揀選的王能履行這個責任。更多見的,是北國以色列和南國猶大的王,帶領著百姓在事奉外邦的神(例如,王上十五1-8;王下1章),以及嚴重地違背了摩西的律法。不過,這個記錄也不是全無可取之處,因為像猶大國的希西家和約西亞這樣的王,還是對耶和華忠心的(王下十八1-8;廿二1-2)。
他們是公義的王,但是仍然無法毫無瑕疵地遵守上帝的約。列王紀下20章記錄了巴比倫王比羅達巴拉但派遣使者到希西家那裡,希西家就把他所有的財寶和軍器,展示給這些使者看(12-13節)。顯然,這是個錯誤,因為先知以賽亞斥責他,說這個來勘察希西家的實力的萬國,就是那會擄掠他子孫的同一個王朝(14-19節)。以賽亞認為這個錯誤太大了,以至於也在他的書中記載了這件事(賽39)。
申命記十七66解釋了希西家的錯誤。神的百姓的王不應該到埃及,為自己加添馬匹(埃及是古近東軍隊的一個集中地)。
Deu 17:16 只是王不可為自己加添馬匹,也不可使百姓回埃及去,為要加添他的馬匹,因耶和華曾吩咐你們說:『不可再回那條路去。』
這實際上是個警告,要以色列不要與外國勢力形成軍事同盟,來加強以色列的軍力,而希西家是清楚這個警告的。馬太·亨利說,巴比倫王「發現他自己很感謝希西家……因為亞述的軍力正在衰退,而他有理由認為他再也找不到一個更有價值,更強而有力的同盟了」。希西家已經成功地抵抗了亞述的西拿基立(王下十八13~十九37),而巴比倫前來叩門,看猶大是否能幫助他們抵抗這個共同的敵人——亞述帝國。希西家展示他的軍事和經濟實力,暗示形成一個同盟是可能的。
如果像希西家這樣的好王也失敗了,以色列對王國的盼望在哪裡呢?他們唯一的盼望是上帝會把祂的彌賽亞放在大衛的寶座上(詩110)。
延伸閱讀:
代下18;詩146;賽卅六6;代下一8-11。
21. 永恆的治理 The Everlasting Reign
經文:哥林多前書十五20-28
https://www.ligonier.org/learn/devotionals/everlasting-reign/
1Co 15:24-25 再後,末期到了,那時基督既將一切執政的、掌權的、有能的、都毀滅了,就把國交與父神。 25 因為基督必要作王,等神把一切仇敵都放在他的腳下。
希西家和以色列與猶大國中其他公義的王,不是完美的人,他們無法保證以色列的王朝可以永久地確立。他們無法完美地信靠神(王下廿12-19),他們和其他拜偶像的惡王一樣,都顯明了神的公義,讓祂的百姓被擄到巴比倫,並奪去他們所曾享有了大衛寶座的榮耀(王下24-25章)。
然而,那些明白神的應許的百姓知道,這個王國不會永遠失敗。第一世紀裡面,以色列忠心的兒女,如馬利亞,撒迦利亞,西門,安娜,他們明白會有那麼一天,大衛王國會得到恢復,會有一個新王要坐在上帝的右邊(路一46-56,67-80,二22-38)。當然,這個王就是基督耶穌,祂復活之後,要升到天上,坐在大衛的寶座上(徒二29-33)。保羅在哥林多前書15章描述了我們偉大的王的治理。
基督的復活是祂治理的起點(林前十五20),因為若不是勝過死亡,耶穌無法坐在大衛的寶座上。保羅把我們救主的復活描述為是死人中初熟的果子,將猶太人對復活的期望徹底地更新,卻仍然完全在聖經的架構之中。根據像但以理書十二1-2這樣的經文,第一世紀的猶太人期待所有的人都會同時復活,但這不是神實現祂的計劃的方式。祂在適當的時候,以恩典差下祂的兒子,高舉祂,作為一個保證,就是所有屬祂的人在末日是會得到復活的身體,承受永生。如同猶太人獻上初熟的果子,就代表來年的豐收一樣(利廿三9-14),同樣,耶穌的復活也證明所有的死人都要復活(林前十五21-23)。
我們的王耶穌,最後坐在大衛寶座上的君王,已經開始了祂的治理——這是一個無形的治理,直到祂所有的敵人都服在祂的腳下(24-28節)。
延伸閱讀:
詩110;但二31-45;太廿一1-11;啟十九11-21。
22. 神揀選以色列王God Chooses Israel’s King
經文:撒上十六1-13
https://www.ligonier.org/learn/devotionals/god-chooses-israels-king/
1Sa 16:7 耶和華卻對撒母耳說:「不要看他的外貌和他身材高大,我不揀選他。因為,耶和華不像人看人:人是看外貌;耶和華是看內心。」
要完整地討論以色列的王國,就不能忽略大衛這一位舊約時代中,以色列最偉大的君王。在整本聖經中,大衛是一位非常重要的人物,他的重要性在舊約中逐漸發展,且進入到新約之中。
雖然掃羅是以色列的第一個君王,但是他的統治在上帝為祂的百姓設立一個忠心的王的計劃中,只是一個短暫的過度。古諺說,「要謹慎你所許的願,因為你有可能會達成這個願望。」耶和華就是這樣回應了以色列人的祈求,他們求耶和華像其他的列國一樣,為他們立一個王(撒上八1~十8)。掃羅並沒有遵行神的命令(十五10-11上),耶和華就丟棄了他,不過,這並不令人意外,因為我們的創造主立掃羅為王,只是暫時「依從他們的話,為他們立王」(撒上八22),和後來神說,「我已經為我自己預備了一個王」(I have provided for myself a king),實有天壤之別。就大衛而言,上帝不是「屈服」於以色列人的請求,給他們想要的,作為對他們的罪的審判(見羅一24-25);反而,神是膏立大衛是要祝福祂的百姓。
1Sa 8:22 耶和華對撒母耳說:「你只管依從他們的話,為他們立王。」撒母耳對以色列人說:「你們各歸各城去吧!」
1Sa 16:1 耶和華對撒母耳說:「我既厭棄掃羅作以色列的王,你為他悲傷要到幾時呢?你將膏油盛滿了角,我差遣你往伯利恆人耶西那裡去;因為我在他眾子之內,預定一個作王的。」
Rom 1:24-25 所以,神任憑他們逞著心裡的情慾行污穢的事,以致彼此玷辱自己的身體。 25 他們將神的真實變為虛謊,去敬拜事奉受造之物,不敬奉那造物的主;主乃是可稱頌的,直到永遠。阿們!
當神膏立大衛,帶領祂的百姓,祂所看重的特質不一定是以色列人所看重的。我們所選的官員也許會根據他們的外交經歷,教育背景,過去擔任過的政治職位,或其他的要件。這些事情雖然不是不重要,但是當耶和華立大衛和他的後裔在以色列的寶座時,這些就只能是次要的。正如祂告訴撒母耳的,一個好的領袖,最重要的特質是在他的心(撒上十六7)——因為人的心是我們心靈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會掌管我們的理性,道德判斷,敬虔,和感情。當耶和華揀選大衛時,祂要的是一個能「合祂心意」(撒上十三14)的人。
1Sa 16:7 耶和華卻對撒母耳說:「不要看他的外貌和他身材高大,我不揀選他。因為,耶和華不像人看人:人是看外貌;耶和華是看內心。」
1Sa 13:14 現在你的王位必不長久。耶和華已經尋著一個合他心意的人,立他作百姓的君,因為你沒有遵守耶和華所吩咐你的。」
耶和華揀選了大衛這樣的人,他是他兄弟中最小的,是一個謙卑的牧人,完全稱不上有什麼雄心大志(十六8-13)。大衛是合神心意的,不是因為他是完美的,而是因為他對聖靈的引導很敏感,而且當他犯罪時知道悔改(撒下廿四10-25;詩51)。願神讓我們每個人都能合祂的心意。
延伸閱讀:
王上十五3;代上十五25-29;太三13-17;帖前五19。
23. 與大衛立的永約 An Eternal Covenant with David
經文:詩篇八十九19-37
https://www.ligonier.org/learn/devotionals/eternal-covenant-david/
Psa 89:35-36 我一次指著自己的聖潔起誓:我決不向大衛說謊! 36 他的後裔要存到永遠;他的寶座在我面前如日之恆一般。
如同撒母耳記上十六1-13所啟示的,大衛自己沒有什麼好處,使他配得坐在以色列的寶座上。作者並沒有詳細說明他父親耶西的血統,這正就是要說明他的血統是無關緊要的。大衛也是耶西的兒子中最小的,當他被膏立時,也許只有十一、二歲,而耶西也從來沒有想到他是以色列王可能的候選人(11-12節)。的確,大衛有這俊美的容貌(12節),但是他一定不是以色列這塊土地上唯一英俊的牧童。
因為大衛最後仍舊配不上這個寶座,他和他的子孫需要明白,他們唯獨必須倚靠神才能坐在這個位子上,也必須信靠神會信守祂的應許。大衛的家人很難明白這個真理,但是對詩篇89篇的作者以斯拉人以探來說,並不困難。這首詩篇頌贊大衛的約,對大衛之約的祝福的描述,甚至比撒母耳記下第七章和歷代志上第17章更為詳盡。
我們在詩篇89篇看到,我們的創造主與大衛的關係,不是普通的聖約關係,因為在這個約中,耶和華喜悅與大衛分享祂的主權。有一位解經家證明到,如果我們比較論及大衛王的事,和論及上帝的事,我們會發現有很多平行之處,對他們的描寫是很類似的。例如,耶和華被高舉(16-18節),而大衛的王位也被高舉(19節);上帝打敗祂的敵人(9-10節),大衛的仇敵也會在他面前被打碎(22-23節)。此外,耶和華掌管萬有(5-12節),而大衛王則是「世上最高的君王」〈24-27節〉。
當然,只有上帝自己是配得所有這些尊榮的,而大衛和他所有的後裔,除了一位之外,並不配這些尊重。不過,耶和華仍然以恩典應許永遠不會完全背棄大衛的世系。祂指著祂的聖潔起誓,來確認祂的愛,因沒有比祂更大的可以指著起誓的(35-37節;參來六13)。
然而,大衛其中的一個後裔配得與上帝分享尊榮,我們的造物主最終且要把榮耀唯獨賜給祂的兒子。祂要為大衛百姓的罪承擔仗的刑罰,這是大衛和他其他的後裔永遠無法做到的(詩八十九30-34)。神應許大衛和他的後裔要賜給他們福分,但正如約翰·加爾文所寫的,「從耶西的根所發的枝當中,這些話在最豐富的意義上得到了應驗。」耶穌基督是道成肉身的神,大衛的子孫,耶西的枝,唯獨能分享祂父神的榮耀。
延伸閱讀:
賽11;路一26-38。
24. 專文:大衛之子,神的兒子 Son of David, Son of God
作者:John P. Sartelle
https://www.ligonier.org/learn/devotionals/son-david-son-god/
「……主耶穌基督,按肉體說,是從大衛後裔生的;按聖善的靈說,因從死裡復活,以大能顯明是神的兒子。」(羅一3-4)道成肉身是基督教的必要條件(如果缺乏這個條件,基督教就無法成立)。神的兒子成為肉身,是耶穌基督的福音最基本的真理。使徒保羅在他寫給羅馬教會的神學論述,開頭的這個陳述,大概會讓羅馬教會的信徒摸不著頭緒。「按肉體說,是從大衛後裔生的」,暗示著基督從人而生的、屬地的特性(希臘文的字面意義是「從大衛的精子[sperm]造的」(made of the sperm of David)。這對希臘人和羅馬人來說簡直是個醜聞。他們的神祗有時候會以人形來出現,但是他們是遠超乎人類生命的原始與粗糙的。當他們出現時就已經是一個完全成熟的成人。任何一個尊貴的神都不會受從人而生這樣的羞辱。
人的出生是最能代表人性,代表人地上的特質的一件事。即使是在美麗而乾淨的產房,一個嬰孩的出生也是一個屬地的畫面。其中有疼痛,難忍的疼痛;還有汗水,血水,人的體液,胎盤,帶血的臍帶,等等,這些都是基督誕生時真實的情況。另外,還有母親和嬰孩的裸身。
耶穌的誕生就是這樣——和你我的出生沒有兩樣。不過,祂的成孕就和我們不同了。聖誕頌歌「馬槽聖嬰」(Away in a Manger)搞錯了一件事,「眾牲畜嗚嗚叫 聖嬰忽驚醒 小小的主耶穌 卻無啼哭聲」。耶穌作為一個嬰孩,不僅大聲啼哭,祂也會遭受嬰孩常見的病痛,也會長尿布疹。
耶穌的肉體被鞭子抽的皮開肉綻,深可見骨,彼拉多指著祂說:「你們看這個人!」(約十九5)的確,在那個時刻,耶穌的確看起來狼狽到了極點,非常值得人同情。人們轉頭不敢看這個快要被打成肉醬的人。古代神話故事中的神祗是不會遭遇這種血淋淋的出生和令人毛骨悚然的死亡的。
這就是保羅所說的,「因從死裡復活,以大能顯明是神的兒子」的人。如假包換!保羅所宣講的這個人,同時是人,也是神。然而,祂與其他的假神或其他所有的人都不同。雅典、羅馬神廟中的神不會死,而血肉之體的人也不會從墳墓裡復活。墓碑是為了紀念逝去的英雄人物的,而為這位神-人所立的紀念碑是血腥的十字架和一個空墳。沒有神會以十字架來誇耀,也沒有人會以空墳來自豪。
十九世紀一位非常博學的神學家James Henley Thornwell ,曾經寫到耶穌所忍受的死亡與祂的復活。我特地影印了他書中的一頁,以便可以時常翻看。以下是其中的一個片段:
「如果祂比神微小,祂就無法逃過死亡的毒害;祂永遠無法脫離陰沉的黑暗,以祂的靈魂為罪獻上馨香的祭。第三日的清晨——地上再沒有一天的清晨會比那天更為榮耀的了——就這樣為所有明白這個事件以及耶穌的神性的人,永遠立定……除非祂能發出像神一樣的雷聲,擔當無盡苦難的重擔,祂就將永遠沉睡在約瑟的墳中,不再醒來。那第三日,宣揚著祂的得勝,也按聖善的靈說,因為從死人中復活,以大能宣告祂是神的兒子。」
祂的使命完成了,但是祂並沒有脫離祂復活的身體。祂帶著在祂手上,腳上以及肋旁爭戰的傷痕升天了。早期教父亞他拿修曾經努力為耶穌的神性奮戰,也付出許多代價,但是,他也深愛耶穌的人性:「地上的塵土如今坐在父神的右邊。」當祂回來時,仍然會是這位同樣的基督,按肉體說,是從大衛後裔生的。
彼拉多大喊:「你們看這個人!」然後他問群眾一個所有世代都要面對的問題:「我可以把你們的王釘十字架嗎?」(約十九15)教會有時以擁抱耶穌的人性、排除祂的神性來回應這個問題。也有時候,教會是以擁抱祂的神性、排除祂的人性來回應這個問題。無論是否認祂的神性,還是否認祂的人性,都是一個邪惡的瀆神的行為,是從撒但而來的。今天許多基督徒,對他們的宗派贊成墮胎或按立同性戀的牧師,覺得受到冒犯,這是正確的。然而,當同一個宗派在否認道成肉身的歷史事實時,他們為什麼不同樣感覺受到冒犯?當他們的牧者,神父,或教會的成員說我們必須去掉這個耶穌同時是神和人的神話是,他們為什麼不跳起來,竭力地反對?親愛的讀者,要否認耶穌的人性或祂的神性,就是在攻擊福音的核心。如果我們否認這個必要的真理,那麼,我們就失去了任何其他的聖經立場了。
25. 在西奈山山腳 At the Foot of Sinai
經文:出埃及記19章
https://www.ligonier.org/learn/scripture/exodus_19/
Exo 19:18 西奈全山冒煙,因為耶和華在火中降於山上。山的煙氣上騰,如燒窯一般,遍山大大的震動。
申命記十七14-20為以色列萬國和大衛的治理立下了根基,說明神的子民唯一合法的君王是那能遵行祂律法的人。這個律法是在西奈山,用舊約(old covenant)的語言,以一種影子的形式所啟示出來的。我們發現,在聖經中,西奈山是一個很重要的主題,在舊約中逐漸展開,並在新約(new covenant)中得著應驗。
Deu 17:14-20 「到了耶和華你神所賜你的地,得了那地居住的時候,若說:『我要立王治理我,像四圍的國一樣。』 15 你總要立耶和華你神所揀選的人為王。必從你弟兄中立一人;不可立你弟兄以外的人為王。 16 只是王不可為自己加添馬匹,也不可使百姓回埃及去,為要加添他的馬匹,因耶和華曾吩咐你們說:『不可再回那條路去。』 17 他也不可為自己多立妃嬪,恐怕他的心偏邪;也不可為自己多積金銀。 18 他登了國位,就要將祭司利未人面前的這律法書,為自己抄錄一本, 19 存在他那裡,要平生誦讀,好學習敬畏耶和華他的神,謹守遵行這律法書上的一切言語和這些律例, 20 免得他向弟兄心高氣傲,偏左偏右,離了這誡命。這樣,他和他的子孫便可在以色列中,在國位上年長日久。」
西奈山是在出埃及記第三章首先出現的,不過,在那裡,它被稱作何烈山,也就是西奈山(按:和合本有時翻譯為西奈山)的別名。上帝最早在西奈山向摩西啟示祂自己,神呼召他去見法老。以色列人脫離埃及的奴役,離開埃及後,也來到西奈山,在這裡領受神的律法。如此,西奈山可以被認為是耶和華啟示1山,因為我們的創造主在這裡把自己揭示出來。
在出埃及記19章,摩西給了我們一個默示的記載,說明當以色列人到達西奈山時所發生的事。神在第三天早晨,神在火中降在西奈山,伴隨著雷轟,閃電和密雲(16-19節),讓以色列人知道祂的同在。這真是一個壯觀的景色,而這是要提醒以色列民,那位拯救他們的主,不是一個他們可以輕慢的神。其他的聖經經文告訴我們,天使也與神同在(加拉太書三19),他們對耶和華的降服,進一步表明了神的榮耀和權能。神的聖潔也是祂在西奈山向以色列民顯現時,一個大有能力的主題。神也警告他們,不可摸那座山,以免他們被消滅(出十九9-15)。
雖然神在西奈山向祂的子民頒布了律法,出埃及記19章也告訴我們,神仍然是隱藏的。正如許多聖經注釋家提到的,密雲和煙氣的出現,說明我們的主將祂完全的榮耀隱蔽起來,不讓百姓看見。神頒布了祂的命令,但是祂沒有向我們說明關於祂的所有的事情。這是一個我們需要謹記的重要原則,我們須要明白,神只向我們啟示了我們所該知道的,我們不可以窺探神沒有要啟示給我們的事。正如馬丁路德所說的,「神無論在哪裡隱藏祂自己,不讓我們知道的旨意,哪裡就不是我們該關心的。」
延伸閱讀:
申命記廿九29;伯四十一1-6;但十二8-9;來二1-4。
26. 更豐富的啟示God’s Fuller Revelation
經文:詩篇六十八1-18
https://www.ligonier.org/learn/scripture/psalms_68
Psa 68:8 那時,地見神的面而震動,天也落雨;西奈山見以色列神的面也震動。
西奈山雖然很重要,但它從來不是要作為神最後的啟示,或甚至是祂啟示作為的最高峰。這在耶和華在西奈曠野與以色列人會面時,就可以看出來,因為我們看到造物主如何用密雲與煙氣把自己遮蓋起來(出十九16-19),說明祂在這時候還不打算把自己完全顯明出來。以色列人沒有能在摩西上到西奈山上領受神的律法時(32章),不去拜偶像,也是另一個記號,表明雖然這是很重要的時間點,但是要把人從罪和撒但的捆綁中拯救出來,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詩篇68篇讓我們確認這個觀念,就是西奈山不是救贖歷史的頂點。這首詩篇在頌贊耶和華在以色列歷史上的工作,復述神偉大的救恩,以帶領百姓讚美祂。大衛描述在曠野的一代,他們的出埃及和悖逆(第6節),然後是應許地的征服和定居(8-14節),最後,他記載了耶和華如何升到高天的聖所(15-18節)。這個理解部分是來自17節,而17節的希伯來原文是很難翻譯的。不過,NIV的英文翻譯似乎是最好的,直譯為「主從西奈山來到祂的聖所中」(the Lord has come from Sinai into his sanctuary)。(按,中文引自新譯本)。這是因為緊鄰的上下文強調以色列從西奈山進入應許之地。神從西奈山出發;祂沒有停在那裡。如此,以色列也不應該認為在那裡的啟示就是神最後的話。
大衛在17-18節說到神要進入聖所,他實際上是在說耶和華要在耶路撒冷錫安山的聖殿作王。祂要以約櫃為腳凳(王上廿八2),至聖所和天上的寶殿就融合成為一體了。在那裡,神要以一種特殊的方式住在那裡,從那裡,而不再是西奈山,耶和華要再次對祂的百姓說話。
以色列犯罪不知悔改,玷污了聖所,使聖所不再適合作為神的寶殿,所以神最終是離開了聖所(以西結書第10章)。然而造天地的主應許,有一天要回到聖殿,在聖城中,以審判和救恩最清楚地顯明祂自己(瑪拉基書三1-5)。而這件事在2,000年前已經得到了應驗,因祂在十架上,已經完全地顯明祂的忿怒與憐憫(羅三21-26)。
延伸閱讀:
詩五十2;五十三6;賽四2-6;亞八1-8;啟十四1-5。
27. 不能震動的國 That Which Cannot Be Touched
經文:希伯來書十二18-29
https://www.ligonier.org/learn/devotionals/which-cannot-be-touched/
Heb 12:18-19 你們原不是來到那能摸的山;此山有火焰、密雲、黑暗、暴風、 19 角聲與說話的聲音。那些聽見這聲音的,都求不要再向他們說話;
神在西奈山向祂的百姓顯現,在救贖歷史中是一個關鍵點。摩西領受了關於會幕及其布置細節的命令,以建造活動的聖所(出25-31;卅五4~四十33)。聖所雖然及其華麗,但不是所有的人都能進入聖所,享受耶和華的同在。只有利未的後裔,就是祭司支派,才能在會幕事奉。不過,既然以色列整個國家要作為祭司的國度在神面前事奉(十九1-6),如果一般的百姓不能進入會幕,這個職分最終如何得到應驗呢?這暗示著西奈山仍未臻完美。必定還有一些事情有待成就,好讓神的子民可以自由地進到神的面前。
之後,我們的造天地之主從西奈山進到錫安的聖殿(詩六十八15-18),進一步確認了西奈山,和在那裡頒布的律法,其本質只是預備性的。但是即使在那裡,一般的以色列民並無法直接進到耶和華的面前。要讓神的百姓完全成為神的祭司,必須要有後續的步驟。
如同在今天的經文中看到的,這最後的一步,在主耶穌基督一生的事工中成全了。希伯來書一再清楚說明,西奈山之約只是天上實體的影子(來十1-4)。主耶穌,以祂的贖罪大功,進到天上的聖所,流出寶血而潔淨祂的子民,並讓我們成為神真正的祭司(九11-28)。因此,我們能充滿信心、滿有確據地來到父神面前(十19-22)。
因此,我們不是來到西奈山,那裡有閃電雷鳴、暴風咆哮。反而,我們是來的「天上的耶路撒冷」,也就是我們能更清楚認識神的恩典的地方。我們比起在西奈山敬拜的以色列人,更具體地體驗到了神的信實與守約(十二18-24)。然而,伴隨著這個來到天上聖所的特權,我們也有更大的責任,在信心中堅忍到底。在西奈山不知敬畏耶和華的人,沒有能逃過審判。因此,我們若棄絕祂,怎能盼望可以逃罪呢(25-29節)?但是我們知道聖靈會在那些真心悔過歸信的人身上工作,帶領我們留心這個警告,並在信心中保守我們到底(腓一6)。
Php 1:6 我深信那在你們心裡動了善工的,必成全這工,直到耶穌基督的日子。
延伸閱讀:
尼9;耶十一1-11;林前十1-13;加四21~五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