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udy 13 2 Chronicles 22:10~23:21 (3.10.6)

研經題目:
1. 「長遠計劃」:耶何耶大為什麼要等七年?從這件事我們可以為自己學到什麼教訓呢?比較哈二3。為什麼他確信這計劃會成功?
2. 「採取行動」:我們在基督的事工中,從耶何耶大的周詳計劃與組織上能學到什麼功課呢?
3. 「成功」:耶何耶大對一半的成就並不滿意。他怎樣在勝利後做跟進的工作呢?參廿三16~20。
注:
1. 廿三2、3。這是初步的會議,在聖殿中秘密舉行,與會的人都保證要向少主效忠。 2. 廿三11。「見證」(the testimony):那就是律法書(編者按:中文聖經即譯作「律法書」)。比較申十七18~20。
【經文注釋】(摘自《聖經研修本》)
22:10-12 亞她利雅用暴力篡奪了王位,她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不惜屠殺王室裏的對手,包括她自己的親屬。和約蘭一樣(21:4),她使大衛王朝陷於毀滅的邊緣。儘管她統治猶大有六年之久(大概是主前841—主前835年),卻沒有合法的地位:在她統治的開始和結束,作者都沒有就她的執政作出宣告。與她形成對比的人物,是亞哈謝的妹妹約示巴,那些年裏,她一直勇敢地把幼主約阿施藏起來。作者補充說明,約示巴是大祭司耶何耶大的妻,這就解釋了約阿施如何能夠在亞她利雅統治期間一直藏在聖殿裏。這裏提到耶何耶大,也為後面記敍大祭司推翻亞她利雅埋下伏筆。
23:1~24:27 約阿施。約阿施的統治不僅標誌著王位重新回到正統的大衛家族,還標誌著猶大國再次重申聖約,立志要作耶和華的子民(23:16)。多虧耶何耶大鞠躬盡瘁地輔佐,這些改革有一段時間是成功的,可是這位年老的大祭司一死,國家又完全走樣了。約阿施、亞瑪謝和烏西雅依次統治猶大國,作者對他們統治初期的評價都相對正面,但由於他們拒絕敬虔之人的忠告,結果都以失敗或羞辱告終。
23:1-21 這段經文主要取材於王下11:4-20,但作者做了許多修改,以反映他特別關注的一些信息。
23:1-21 歷代志史家大體上沿用了列王紀下關於約阿施登基和亞她利雅被處死的這段記載,但有一些補充(比較列王紀下11:4-20)。他強調了祭司和利未人,以及其他聖殿官員的作用(代下23:2、4、6、8)。他還提供了更多關於耶何耶大改革的細節,強調他恢復了適當的敬拜,這符合摩西的律法以及大衛的命令(18節及注釋)。(FSB)
23:1b-2 這段經文是作者的補充,說明利未人、眾族長以及軍事領袖在起義中擔當的角色(參王下11:4注)。在23:5-8中,作者又補充說明了利未人在維護幼主的尊嚴和聖殿的形象上擔當了重要角色。
23:3 會眾是由百姓領袖組成的代表團體。聰明的君王每次遇到大事時,都會尋求這個團體的建議和支持(見代上13:2、29:1;代下30:2)。與王立約,這份條約可能關乎約阿施執政的安排,包括由耶何耶大攝政,直到約阿施成年(見24:4)。王的兒子必當作王,正如耶和華指著大衛子孫所應許的話,作者的補充,肯定了這次政變是要成就上帝保守大衛血統的應許(參代上17:14;代下6:10,21:7)。
23:4 你們當這樣行,見王下11:5-8注。
23:5-6 作者補充說,眾百姓都參加了政變,但他特別指出,他們只是留在院內,沒有進入聖殿。
23:8 政變計劃在安息日,聖殿和王宮衛士換班時發動,以便將最多的武裝人員帶入聖殿區域不引起懷疑。
23:9 槍、盾牌、擋牌,見王下11:10注。
23:11 除了加冕和膏抹之外,約阿施還接受了律法書。有些解經家認為,這律法書是他和會眾訂立的條約(3節),有些解經家則認為它是上帝律法書的抄本(可能是《申命記》),這是遵行申17:18的規定(見王下11:12注)。
23:13-15 柱,可能是聖殿入口處的雅斤和波阿斯兩根柱子的其中之一(3:17;見王下11:14注)。作者補充說,又有歌唱的,用各樣的樂器,領人歌唱讚美,他們顯然是利未人(見代上23:5,25:6)。亞她利雅喊叫:反了!反了!這表明她不僅看不到自己是一個野蠻的篡位者,還懵然不知大衛家還有倖存的苗裔。耶何耶大吩咐人把亞她利雅趕到聖殿區域之外處死,以免再玷污聖地;然而可歎的是,耶何耶大的兒子卻不能避免在聖殿院內被石頭打死的厄運(24:21-22)。
23:16-21 這些重大事件的高潮是耶何耶大主持重申聖約的典禮,大祭司、王和百姓重新立志要作耶和華的民(參王下11:17注)。這行動的實際意義是重新肯定摩西律法為國家的法則,以及決心清除異教的祭祀和祭司。耶路撒冷的巴力神廟大概是為亞她利雅建造的,作為和北國聯姻的條件之一,就像所羅門為他的外邦妻子修築邱壇一樣(王上11:7-8)。23:18b-19 是作者的補充,肯定聖殿敬拜作為重申聖約的一部分,也被納入到摩西和大衛的定例當中。
23:18 如摩西的律法所寫的那樣,耶何耶大重新建立了適當的聖殿崇拜。他的作為反映了所羅門按照摩西的律法和大衛的命令獻祭時所表現出的忠心(見代下8:13注;8:14注)。(FS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