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得記 第四章:達成使命

誠之譯按:路得記的中心信息是上帝的信實,祂在約中信實的愛(hesed),如何在拿俄米、路得、波阿斯身上體現出來。而這個故事更深刻的神學意涵在上帝如何預備世人的救主,我們的主耶穌基督。
傅格森(Sinclair B. Ferguson)是《磐石之上》(The Christian Life)的作者,他的詮釋讓我們對「以基督為中心」的釋經(Christ-centered hermeneutics)有更深刻的認識。我們也在這個釋經中學習觀察上帝在歷史上的作為的原則,然後以此原則來看待上帝在我們身上的作為。讓我們學習過以上帝為中心的生活,不要過以自己為中心的生活。
第四章 達成使命
作者:Sinclair B. Ferguson
誠之摘譯自:
信實的神》(Faithful God;暫譯)——路得記釋經
我們曉得萬事都互相效力,叫愛神的人得益處,就是按他旨意被召的人。(羅8:28)
第四章不僅是本書最後一章,也是本書的高潮。神的計劃,或者說祂計劃的下一個階段,開始變得清晰了。
在個人的層面上,路得記的信息是神信實的愛,帶來復原(restoration,或譯為生命的更新)與賜福——既是身體上的,也是屬靈上的。我們已經注意到,作者在本書第一章的整章中,用了相當微妙的方法將這點暗示出來,就是用了大約12次「Shub」這個動詞,希伯來文的意思是歸回,回轉,恢復,或悔改。上帝在這兩位女士的生命中所作的,暗示祂未來在一個更大的尺度上將要作的。祂要在有罪和背叛的地方,帶來復原。
從這個觀點來看,本書是福音與上帝恩典的一個浮雕式的描繪。上帝,如同耶利米所理解的,是個陶匠,祂能摧毀被罪玷污的。但是祂也能重造被毀壞的(耶利米書18:1-6)。祂讓萬事互相效力,叫愛神的人得益處,無論他們身上帶著多少的罪。祂必定會成就祂的計劃。當我們查考《舊約》中神「在約中信實的愛」(hesed)這個詞,我們就會看到,上帝在一個墮落的世界中工作,為著那些愛祂的人的益處。
在原先的創造中,神不需要讓萬事互相效力,來成就益處。祂只需要用話語,就讓萬事存在,而且都是好的。但是在一個墮落的世界,上帝必須作的,就不只是說話而已。這好比上帝必須捲起祂的袖子,把祂美善的計劃,施行到墮落世界的物質當中,以對抗其天然的傾向。祂最終的目的是彰顯祂的榮耀;祂完成這個工作最主要的方式是藉著在祂的子民中,創造一個不亞於祂兒子的形象,好讓祂能成為整個家的首生者,全家都有長子的樣式(羅8:29)。
一、多工的神
我們絕不可限制上帝的計劃,以為祂在同一個時間、同一個地點只做同一件事,只做在一個人身上——而那個人就是此時此刻的我!有時候我們會對我們生活的處境感到困惑:上帝現在到底在幹什麼?我們往往會把注意力集中在我們自己身上,以為此問題的答案是落在我們個人的生活上——好像我們是詮釋上帝對全宇宙的計劃最重要的鑰匙!
神對我們有最完全的認識,也非常關心我們的福祉。但是祂護理的計劃(providential purposes),雖然*包括*我,卻不是以我*為中心*,好像祂在我身上所作的事,可以和祂正在作的其他事情分開!不,上帝的計劃是交叉進行的,是鋸齒狀的,是把一個信徒的生命交叉施肥在另一個非信徒的身上,或者把一個信徒的經歷交叉施肥在另一信徒的生命中。祂總是同時同步地在許多人身上作許多的事情。
我們可以在拿俄米這個小家庭中看到這個原則。如果我們用顯微鏡來看,我們會看到這個有關護理的神聖馬賽克圖案,它著實令人驚奇,也非常美麗,雖然這通常不是肉眼能見的,除非我們戴上用聖經矯正過的鏡片,來檢視並詮釋人生。如果我們要分辨神「百般的智慧」(弗3:10),我們就要學會不要用我們天然的眼光,而要用信心的眼光來行走。
二、最後的障礙
我們已經看到拿俄米幾乎成了神不斷進展的計劃中,一個很嚴重的阻攔。然而,通過她的行動,上帝的計劃仍然向前不斷推進。(誠之按:如同約瑟的哥哥把約瑟賣到埃及。「雖然你們的意思是要害我,但神的意思原是好的,要保全許多人的性命,成就今日的光景」。我們可以說,雖然拿俄米所作的,未必合乎神的心意,但是神仍然通過她的行動,來成就祂的美意。)我們將目睹最後的阻攔被挪去,神要賜福在這些人的生活中。
在簸麥的土地上,波阿斯對路得說:
女兒啊,願你蒙耶和華賜福。你末後的恩比先前更大;因為少年人無論貧富,你都沒有跟從。女兒啊,現在不要懼怕,凡你所說的,我必照著行;我本城的人都知道你是個賢德的女子。我實在是你一個至近的親屬,只是還有一個人比我更近。(得3:10-12)
我們能想像拿俄米從她媳婦的喘息聲中聽到這個消息,即波阿斯所說的一切時,心中會作如此想:「為什麼老是會出差錯?為什麼上帝的子民非得用這樣的正直為記號?」波阿斯說,還有一個阻攔。雖然他的心已屬於路得,他也很想娶她,但是,對他來說,還有一件事對他來說是更重要的,就是:他的心首先是屬於神的,然後才屬於路得。
上帝是否會解決這個至近親屬(買贖者)──解決她們問題的責任首先落在祂身上,然後才是波阿斯——的難題呢?這是第四章故事的主線。而且,如果當神這樣作了,路得記的信息就會告一個段落了——至少我們會這樣想。
三、神學交響曲
整本書的結構值得在這裡做一個評論。本書所述說的,是很美的故事。它是以拿俄米和圍繞著她的三個男人(以利米勒、瑪倫、基連)的敘述開始的。他們都過世了,在這個故事中也不再扮演任何的角色。拿俄米、路得登上了舞臺的中心。很有趣的,本書是以一個相反的次序結束的:首先是波阿斯,然後是路得,最後是拿俄米,消失在我們的眼前。
這會給我們一種完全、有秩序的滿足感,神正在恢復破碎的人生,正在完成祂工作的最後一步,實現祂的計劃,讓祂得到滿足。這是聖經所說的平安,或神的*安息*的意義。它強調神的道路最終的秩序。在結尾的篇章中,要傳遞給我們的整個氛圍是一種感覺:祂所做的一切都甚好。
在本章的末了,我們看到一個人名清單,是尚未存在的人,但卻會深刻地影響我們所已經描述的事件。我們學到的更深刻意義是:神所作的,要遠超過這個故事中主角的生涯。路得記是一首神學交響曲,而且是尚待完成的。拿俄米的話述說著真理,超乎她最狂野的想像。雖然她天然的傾向是要求神的行動快速地符合她的計劃,在本書中所記錄的她最後的話卻是:「女兒啊,你只管安坐等候,看這事怎樣成就,因為那人今日不辦成這事必不休息。」(3:18)要等候!
我們需要信心才會學到這個功課,用莎士比亞的話說,是「發現」這個功課:
無論我們怎樣辛苦圖謀,
我們的結果卻早已有一種冥冥中的力量把它佈置好了。
(There’s a divinity that shapes our ends,
Rough-hew them how we will)
——哈姆雷特,第五幕,第二景,第10行
這裡所用的比喻是從切割一種英國鄉間的灌木樹籬而來的。需要兩個人一起工作——一個人猛力地切割,另一個人則作仔細的外形修繕。拿俄米也是如此。她努力去切割灌木,但是上帝卻塑造祂自己的設計,而且祂的計劃遠比拿俄米所能理解的,要大得多——因此,為什麼她要苦惱呢?現在她開始明白,神龐大的計劃是需要時間的!
在整本聖經的背景中,我們從路得記所學到的功課之一是,神的計劃有中場的過渡,也有最後的成全。我們仰望我們的主耶穌基督的降臨,神的計劃最後的實現。但是,很美妙地,祂不斷賜給我們最終成全(歷史終局)的預嘗,藉著這種方式,祂將祂的計劃在成全的過渡階段——即我們當前經歷的這個小尺度上——帶給我們。這個事實,即祂顯然能在我們這個微不足道之生命的小尺度上工作,會激勵我們相信,祂也正在為這個世界施展一個更龐大的宏偉計劃。而且,祂總是會在祂所開始的工作上,完成最後一筆(腓1:6)。如此,祂要在這裡完成祂在波阿斯身上開始的善工,然後在路得身上,最後是拿俄米。
四、波阿斯的福分
在第四章的前半,我們看到神帶給波阿斯的福分。當然,路得與拿俄米有著很明顯的需要。我們很容易受誘惑,要把波阿斯和她們拿來作對比。但是,他也有他的需求。波阿斯,如同亞當,在第一景中是以一個富翁(和合本翻譯為「大財主」,a worthy man)的形象出現的。亞當是整個動物王國的主人;他是一個美麗花園的園丁,神世界的管家,是為了與祂的主人與君王有親密的夥伴關係而被造的。然而他的生命中有件事是「不好」的(創2:18,耶和華神說:「那人獨居不好,我要為他造一個配偶幫助他。」)他仍然孑然一身。因為,波阿斯,如同亞當,天生不是獨居的人。
如此,與創世記第二章呼應的,正如神給了亞當一個般配的女人,從他的肋旁造出夏娃一樣,神也把路得給了波阿斯。路得記的作者是否喜歡這樣的記述,提到波阿斯從夢中醒來——如同亞當——發現神已經把他的女人帶到他的身旁(在這個事例中,是從摩押,而不是從他的肋骨)?雖然這不是出自波阿斯的身體,而是從神護理的恩典中,神為他們彼此匹配的。
這是個比人類第一個婚姻更戲劇化的重演,甚至比亞伯拉罕替以撒找妻子的美妙故事更迷人。亞伯拉罕的僕人被差遣去一個遙遠的國度。但是在這裡,神自己到遙遠的國度摩押,替祂的兒子波阿斯帶回一個新娘來。神就是願意走這麼遠!這就是重點!最後,這件事在基督為了祂的新娘,就是教會,降生在一個「遙遠的國度」而得到成全。
主從天上來尋她(From heaven he came and sought her),
作祂聖潔新婦(To be his holy bride);
甘願流自己寶血(With his own blood he bought her),
捨身將她買贖(And for her life he died)。
(The Church’s One Foundation《教會唯一的根基》,Samuel John Stone作詞)
但是當我們更聚焦在這個故事時,它會回答一個更具體的問題:不是「神會根據祂的計劃賜福給祂的子民嗎?」而是:「神透過什麼方法賜福給祂的子民?」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途徑。
在城門口
波阿斯決心要把這事搞定。他起了個大早,來到城門口,等候城中的長老(作為顧問與判官)。我們可以想像,他一定很緊張。事情會怎樣發展呢?就在他坐在城門口的時候,「看啊!」(這是作者揚一揚他的眉毛,有如要對我們說:『上帝又在施展祂護理的行動了!』),波阿斯提到的那至近親屬「恰巧」經過了。
波阿斯對那個親族說:「老兄,過來坐一下!」翻譯為「老兄」的這個字,不能被理解為他們的關係很疏遠。這個字希伯來文的意思不只是「某某人」,波阿斯有如在說:「過來一下,哥兒們!」或者甚至是:「嗨,好夥伴,過來坐一會兒吧!」
這個親族的匿名(波阿斯當然知道他的名字!),為這齣戲劇加添了氣氛。它是用來強調這個人在神推進祂的國度上,不會扮演任何角色;他拒絕履行他在約中的義務。這有如說故事的人在對我們說:「你看到這個拒絕擔起責任的人了嗎?他不會再有任何的重要性。他永遠會籍籍無名,在神榮耀計劃的記錄中,沒有任何地位。」
那個人走過來,坐下,大概還不知道會發生什麼事。波阿斯轉向城中的長老,替他們組成了一個法庭——有十個人。他終於明白他即將要參與一個法律上的交易。他讓他們坐下。沒有人知道究竟會發生什麼事。然後波阿斯對那個至近的親屬說:
「從摩押地回來的拿俄米,現在要賣我們族兄以利米勒的那塊地;我想當贖那塊地的是你,其次是我,以外再沒有別人了。你可以在這裡的人面前和我本國的長老面前說明,你若肯贖就贖,若不肯贖就告訴我。」那人回答說:「我肯贖。」(4:3-4)
出乎我們意料之外的——也許也出乎波阿斯的意料,也讓我們擔心的——這個匿名親屬竟然說,「我肯贖。」
然而,波阿斯的話還沒有說完:
「你從拿俄米手中買這地的時候,也當娶(原文作買;十節同)死人的妻摩押女子路得,使死人在產業上存留他的名。」(4:5)
在這點上,這個至近親屬就難以下嚥了——打了退堂鼓:
「這樣我就不能贖了,恐怕於我的產業有礙。你可以贖我所當贖的,我不能贖了。」(4:6)
更近的親屬
在這裡,是一個背負聖約責任的人,要照顧他更大的家族圈,需要買贖家族的產業,好將這個產業留在家族圈中。但他也是個精明的生意人。因為在正常的流程中,買贖的地在禧年的時候,仍要歸給原來的業主。(利25:23-28)在這個例子裏,既然拿俄米沒有兒子,也沒有孫子,我們會認為這並不會發生;買贖的價錢實際上就是最後的買價。這不是只是租一塊地幾年,在上面耕種,而是會變成他家族永遠的產業。這聽起來像是個好買賣!
但是這個新因素——一個年輕的寡婦,仍然有生育能力——徹底改變了這個投資的價值!他本來以為買了這塊地,雖然他會在短時間內有財務上的限制,甚至給他帶來沉重的負擔,但仍認為這是筆精明的長期投資。為了潛在的長期獲利,短期的困難和犧牲是值得的!但是他心目中的交易並不包含拿俄米和路得!這個人是否準備好,要毫無保留,甚至願意付上可觀的個人代價,以善盡在約中的義務和責任呢?答案是否定的。
我們不知道這個親屬是否從一開始就知道買這塊地的所有條件,但希望對方不會提起。但是從故事的敘述看來,很清楚的是波阿斯非常有耐心地,把妥拉(摩西律法)應用在這個情況中,從頭到尾在探查這個親族的心意。他是否早就知道這個人在做精明的商業交易上,是聲名狼藉的呢?他是否猜想他能占盡波阿斯的便宜,然後矇騙他,不居於劣勢呢?
在他撤退的行動中,這個匿名的人剛好吻合本書的結論。在第一章中,兩個年輕女人面對一個抉擇——信心的代價。一個打了退堂鼓,從此籍籍無名。現在在第四章中,兩個男人也要面對代價很高的承諾。一個人打了退堂鼓,他的名在之後的歷史中會保持匿名。這樣,這個更近的親屬對波阿斯來說,就是個失敗者;相較之下,波阿斯表現出約中信實的愛(hesed)——忠心的愛,為了實現約的義務,將自己傾倒出來,不管需要付多大的物質代價。這點代表著他的敬虔,他與偉大之立約上帝的相似性。上帝也不計代價將祂的子民從埃及救贖出來,最終,是透過祂的兒子在十字架上的恩典,以無限的代價買贖罪人。
這裡,我們看到一個人對他自己願意付的代價劃下界限,在神與祂子民立約的背景中,限制他所願意付出的順服。如同那富有的年輕官,他擁有的是他必須保留的財富,所以他拒絕約的道路;如同那個祭司,和利未人,在去耶利哥的路上,閃身經過那個受傷的旅人,他們都沒有表現出約中的信實的愛(路10:25-37)。
但是,當然,這個親屬並沒有在完成脫鞋儀式(我們不太清楚這代表什麼)前就走開。這個儀式的背後也許是神給約書亞的應許:「凡你們腳掌所踏之地,我都照著我所應許摩西的話賜給你們了。」(書1:3)這是一個圖像,以表達一件土地移轉的交易。根據古代習俗,作者解釋到(不只是對我們解釋,而且是對路得記的原始讀者),那個人脫下他的鞋,交給波阿斯,這似乎相當於簽下法律的文件,雙方握手成交。如此,這件交易就算完成了。
神的律法
故事描繪了神的賜福如何透過波阿斯成為器皿,而結出果實。但是這也是生命原則的實例,說明每一代神的子民會得到滋養。神在約中的祝福會臨到那些把神的律法作為個人引導,作為指導其生活形態的智慧的男男女女。
在伯利恒的一些人,當他們聽到在簸麥的田野上所發生的事,或波阿斯在第四章所作的,也許會在驚訝中反對波阿斯,說:「波阿斯又來了——這個律法主義者!他是多麼死硬地守著律法啊!他為什麼不放輕鬆點,享受一些屬靈的自由呢?」然而,很明顯的,神在這裡要教導我們,祂的祝福是透過我們的忠心——對祂約的命令之具體指令和潛在原則。走在這條道路上,我們才會蒙福。
這個原則的榜樣,舊約聖經中有很多。「不從惡人的計謀,不站罪人的道路,不坐褻慢人的座位,惟喜愛耶和華的律法,晝夜思想,這人便為有福!」(詩1:1-2)對這人而言,順服有著帶來健康、鼓舞精神的效果。(箴3:8)而且,還有在智慧中長大的額外好處——甚至到一個地步,會比教育我們的學者更有智慧(詩111:99)。
波阿斯是詩篇119篇,以及箴言書活生生的例子。他早已把神的話藏在心裡,並且從他的生活中流露出來。他已經學會將他自己的道路交託給主,並耐心地等候神的行動。這樣,他學到主耶和華會把祂應許的福分,在最好的時刻,以最好的方式帶給祂的子民。我們需要明白,這是盟約生活一個永久的原則。如果我們愛神,我們就會遵守祂的誡命。關於這點,如同耶利米具體強調的,是在新的約中重生的一個標記。
耶和華說:「日子將到,我要與以色列家和猶大家另立新約,不像我拉著他們祖宗的手,領他們出埃及地的時候,與他們所立的約。我雖作他們的丈夫,他們卻背了我的約。這是耶和華說的。」耶和華說:「那些日子以後,我與以色列家所立的約乃是這樣:我要將我的律法放在他們裡面,寫在他們心上。我要作他們的神,他們要作我的子民。(耶31:31-33,在希伯來書8:8-12和10:15-18中引用)
當「新的約」的信徒以為神的律法在基督徒的生活中不再扮演角色,這是多麼奇怪的一件事啊——因為它實際上定義著什麼是新的約的經歷。這的確是真的,即神的律法會咒詛我們,因此驅使我們去尋求基督,因為我們是絕望的;這也是真的,即基督透過祂的聖靈使我們在愛中遵行律法,好叫我們能更多地走在祂聖約的道路上。保羅在羅馬書8:3-4節強調了這點。在顯示三一神的整體如何涉入我們救恩的過程,他也強調基督徒生活牽涉到遵行神的律法:
「律法既因肉體軟弱,有所不能行的,神就差遣自己的兒子,成為罪身的形狀,作了贖罪祭,在肉體中定了罪案,使律法的義成就在我們這不隨從肉體、只隨從聖靈的人身上。」
《新約》強調這點,而不是不顧律法,聖靈在我們裡面會產生(或重造)祂在波阿斯身上所造的——對神的愛如此之大,以至於我們會遵行祂的律法——因此神的計劃全部的意義,會在我們的生命中表達出來。
老一代的作者經常提到律法的恩典。在我們這個時代,我們也需要明白順服神的命令不是律法主義,就如學會鋼琴上的調子,或跟著作曲家的樂譜彈奏,不是一種音樂上的律法主義一樣。不,這是我們學會彈奏音樂唯一的方法!又比如,高爾夫球的規則,是給所有參賽的選手,有自由去參加並享受這比賽。我們的世界是多麼顛倒啊,當一個職業運動員在一個高爾夫錦標賽中被逮到作弊,他在公眾面前會覺得羞辱,而且會受到懲罰;但是違背上帝的誡命,欺瞞他的妻子,卻對他偶像的地位毫無影響!
波阿斯不是如此。他是作為一個指標人物呈現在我們眼前的。他是個徹頭徹尾的英雄。
這樣,這個偉大的交易就發生了;波阿斯在公眾面前承諾要買贖這塊地,並且娶路得為妻。婚禮舉行了,然後他們生了孩子。福上之福臨到這個根據神的律法行事的人身上。
遠在箴言書第三章寫成之前,以及希伯來書的作者從中引用作為例子(來12:5),說明上帝「勸兒子的話」的幾個世紀之前,波阿斯就是此智慧活生生的模範。
「不可使慈愛、誠實離開你,要繫在你頸項上,刻在你心版上。這樣,你必在神和世人眼前蒙恩寵,有聰明。你要專心仰賴耶和華,不可倚靠自己的聰明,在你一切所行的事上都要認定祂,祂必指引你的路。」(箴3:3-6)
民眾與長老的祝福
在兩組合唱的背景中,波阿斯和拿俄米從舞臺上消失了,兩處都提供了我們所目睹之事件的評論。
男人們祈求,波阿斯和路得或許可以成為神祝福以色列的管道,如同拉結跟利亞對以色列的祝福一樣,他們是12個兒子,亦即12支派的母親。比較獨特的,是長老們也祈求波阿斯的家,會「像法勒斯的家一樣」。法勒斯是猶大的兒子之一,是猶大與他的媳婦他瑪亂倫所生的。
這個聯想具有特別深刻的涵義,因為叔娶寡嫂法(levirate law)主要是在那個可怕的事例中突出的——但若沒有這個事件,就不會有波阿斯,如同說故事的人在後面幾節經文中會提到的。蘊含在波阿斯個人歷史中的,是一個令人驚訝的例子,上帝如何能將災難與罪一起編織在祂的計劃中,而製造出——一個波阿斯。
波阿斯的故事多麼豐富!主耶和華對路得在約中信實的愛,也令人讚歎。
路得的福分
幾乎從本書的一開始,就有著對路得將要經歷終極福分的暗示。最早我們是在1:8,拿俄米的禱告中看到的:「願耶和華恩待你們」——願耶和華向妳顯出祂約中信實的愛。正如那匿名的親戚相對於波阿斯是個失敗者,並且從我們的眼前消失一樣,俄珥巴與路得的關係也是如此。神在約中的祝福對她和對路得來說,都可能是真實的。但是她拒絕了,我們也失去了她的音訊。相比之下,禱告中求路得會經歷神在約中信實之愛,得到了豐滿的回答。
但這並不是為路得的福分所作的唯一禱告。波阿斯也禱告說:「願耶和華照你所行的賞賜你。你來投靠耶和華以色列神的翅膀下,願你滿得他的賞賜。」(2:12)。路得在波阿斯的愛中得著約中信實的愛。神的逆轉要發生了。
路得離開家和她的家族:主耶和華卻賜給她一個家與家族。
路得作了個代價很大的決定——她要屬於主耶和華和祂的子民,即使她一無所有,即使她最根本的,神所賜的,天然的,為人妻、為人母的本能也許從此無法滿足。
忠於基督可能導致一生沒有丈夫,沒有小孩,這對許多女人來說,是一個很困難、非常具有挑戰性的議題。作妻子和母親的本能也許從此無法得到滿足。忠於基督可能需要付上龐大的個人代價。因此,我們有必要記得,婚姻與家庭不是我們的全部,最深的滿足可以只在基督裡面找到。
但是在路得記中,基督用大寫的字母寫下我們需要學習的功課。祂不欠任何人的債。路得的經歷預告著保羅在以弗所書2:4-7的話:
「然而,神既有豐富的憐憫,因他愛我們的大愛,當我們死在過犯中的時候,便叫我們與基督一同活過來。(你們得救是本乎恩。)……要將他極豐富的恩典,就是他在基督耶穌裡向我們所施的恩慈,顯明給後來的世代看。」
許多人猶疑不定,無法信靠且跟隨耶穌基督,因為他們認為他們無法處理將所有都獻給祂,這個潛在的意涵。然而他們會發現,主基督不是要成為他們欠債的對象,而是要以他們無法想像的方式賜福給他們。這就是我們的神。這就是「投靠在全能神的翅膀下」(take refuge under the wings of El Shaddai)的意思。
這是拿俄米的聖經用來描述出埃及的神所用的語言:大而有力的鷹俯衝而下,拯救祂的兒女,保護他們在祂的翅膀之下,帶領他們進入應許之地。(參出19:4;申32:11)
Exo 19:4『我向埃及人所行的事,你們都看見了,且看見我如鷹將你們背在翅膀上,帶來歸我。
Deu 32:11又如鷹攪動巢窩,在雛鷹以上兩翅搧展,接取雛鷹,背在兩翼之上。
祂是我們的避難所,是我們的力量。祂保護我們,供應我們。祂濡養我們,引導我們,提供我們的需要,因為祂已經付上非常大的個人代價拯救我們。
這是為什麼聖經的教導有一個很簡單的邏輯。如果你是在全能者的翅膀下得到保護,那麼,你就能確定,祂會讓萬事互相效力,使你得著益處。這是祂宣告的計劃,是以祂兒子的生命為代價所印證的,以便能賜福給你。這是福音的邏輯:如果神既不愛惜自己的兒子,為我們眾人捨了,豈不也把萬物和他一同白白的賜給我們嗎?(羅8:32)這是無可辯駁,無可摧毀的邏輯。我們無法想像,這位慷慨的天父會突然變得很小氣。
「神很小氣」的異端
「神很小氣」不是聖經的教導,雖然有時這會滲透到我們的想法中。但這是屬於地獄的諷刺,不屬於天堂。它首先是在伊甸園的蛇所使用的:「神不是在園中佈置了這麼多果子,然後對你們說:『不許你們吃園中所有樹上的果子』嗎?」(參創3:1)蛇不止暗中破壞神的話的權威,牠也扭曲神自己的品格。
實際上神是這樣說的:所有的樹和其上的果子都是給你們的——除了一棵樹。你可以享用所有的,但是我要你藉著拒絕吃那棵樹上的果子向我表明,你愛我,也信靠我。(參創2:16-17)
蛇把限制誇大,隱藏限制的理由,這樣,就扭曲且幾乎摧毀了夏娃對神的慷慨的看法:「神豈是真說不許你們吃園中*所有*樹上的果子嗎?」
撒但會無所不用其極(如同對付亞當和夏娃那樣),微妙地在我們裡面製造身份的混淆,使我們以為神是帶著惡意的,是要摧毀我們的,而不是恩慈的。在許多基督徒的生命中,這個扭曲仍徘徊在我們未重生的部分,有如宿醉。不幸地,我們被說服了,相信神曾經說:「我已經賜給你們律法,因此,你們的生命是被限制的,被束縛的——因為我是個小氣的神。」但這不是與我們立約的神的聲音!這不是我們的主耶穌基督的聲音。
難怪啟示錄警告我們,會有一個魔鬼的獸,「如同羊羔,說話好像龍」,會「迷惑住在地上的人」(啟13:11、14)。
對比之下,聖經中與我們立約的神,已經打開祂的心,給了我們祂的兒子。祂已經把祂的獨生子為我們捨了。如果這是真的,那麼我們就能在所有的事上信靠祂。藉著基督,神要賜給我們萬有。
五、拿俄米
最後離開舞臺的主角是拿俄米——這也許是要表明,此故事最終是關於她的生命的。神在兜了一圈之後,終於在她身上成就了祂的計劃。正如祂將福分賜給波阿斯,對路得展現祂的恩慈,祂也將祂豐盛的約中的慈愛帶給空手的拿俄米。現在她經歷到她在回歸時所說的話的逆轉:「不要叫我拿俄米……全能者使我受了大苦……耶和華使我空空的回來」(1:20-21)當然,她是對的。耶和華的確讓她空手而歸。但是祂這樣作的原因,是要讓她得到飽足。
在故事的開頭,我們看到拿俄米緊緊地握著她丈夫和她兩個孩子的手,一起離開了伯利恒。她空手而回,沒有丈夫,沒有小孩——只有對一個寡居的摩押媳婦的責任。但是當故事往前進行的時候,我們感覺到一個可能,神也許要把命定的豐盛賜給她。
上帝的確這樣作了。首先祂賜給拿俄米豐盛的食物(2、3章)。使她轉離神的饑荒,在她回轉歸向祂後,變成了給她喜悅的筵席。而在這最後的一瞥中,她手中卻抱著波阿斯與路得的兒子俄備得。他對曾一度空手的祖母來說,是一個「滿懷」!伯利恒的婦女們圍繞著她。他們訴說著神成就的大事,猶如希臘戲劇中的合唱,祝福她,為她禱告。她的手被一個小孫子給占滿了。他是豐滿的神具體的化身,賜給了這個「不育」的婦女。神不止滿足了她的饑餓,而且賜給了她一個家譜。
神的道路
拿俄米是聖經中一系列的不育婦女,卻得到孩子的其中一位。這一群婦女被神的計劃所聚集,她們的生命指向祂最後給不育且虛空的世界最後的祝福。在她之前,有撒拉,以撒之母;他瑪,法勒斯之母;然後是哈拿,撒母耳之母,以利沙伯,即施洗約翰之母。這些神的鏈環所連接的,都指向以賽亞所預言的最終的奇跡——不只是不育,而是一個童貞——馬利亞,我們的主耶穌的母親女——要透過聖靈奇跡似的工作,產下一個孩子。
這是神的道路。「祂揀選了世上軟弱的,叫那強壯的羞愧;使世上卑賤的,被人厭惡的,以及那無有的,為要廢掉那有的。」(林前1:27-28)
巧的是,第15節的話(似乎是指俄備得)很能表達孫子對祖母的事奉!「他必提起你的精神,奉養你的老」。
當拿俄米正經歷她的豐盛,我們不應該忘記她所走過的暗夜。這個孩子的福氣是真實而榮耀的,但這不是要用來替代她所失去的。我們必須與路得記的作者一樣實際。作為神子民的群體,無論我們所經歷的這暫時的福分與豐滿是什麼,在這個世界中總會有一種不完全,一種「尚未感」。我們失去一生中最寶貴的產業,而在這個世界中,沒有任何東西能取代他們的位置。這就是拿俄米現在的情況。難道無法得到最終的解決嗎?有的。但這已經超出拿俄米一生的範圍了。
皆大歡喜
波阿斯在約中信實的愛,使他得以和路得結縭。路得在約中信實的愛,也得到波阿斯的愛與他們的孩子作冠冕。拿俄米的悔改帶給她的是神的豐富。在這個美麗故事的結尾,當波阿斯與路得步下舞臺,拿俄米與她的孫子成為耶路撒冷婦女注意與禱告的焦點。「耶和華是應當稱頌的,」他們說,「因為今日沒有撇下你,使你無至近的親屬。」(4:14)
但是注意到他們也禱告(如同長老在稍早在波阿斯身旁圍繞,為他禱告),願拿俄米一生之上帝計劃的豐盛,能浮現在她自己的生涯之外,祂透過俄備得與其他人所將要作的,恰恰是因為上帝在她身上,透過她所作的——是「願這孩子在以色列中得名聲」(4:14)。我們很確定,這必然是上帝賜給她媳婦的目的,這個媳婦在她對婆婆的愛中展現了約中信實的愛——是「有這兒婦比有七個兒子還好!」的媳婦。(15節,這在猶太人——也許在任何——社會中是很令人吃驚的宣告!)
早先,長老們曾禱告說,願這個難能可貴的婚姻,能像神的子民先前歷史中的偉大婚姻一樣,是神以祂智慧的主權,把不完美的人類活動編織在一起,而且是令他們驚訝的。但是,這些女人的禱告更充滿了偉大的洞見。她們似乎領會了上帝透過拿俄米的受苦與損失的計劃,必然比在人一生中所能完成的要更加偉大。上帝工作之永存的意義,必定會超過拿俄米的生命,體現在其他人的生命中。這正是為何這個故事是以一個家譜來結束的原因。
家譜很重要
乍看之下,路得記結束的幾節經文,對我們來說似乎是虎頭蛇尾——如果我們真的花點功夫讀了的話。為什麼要用一個家譜——逝去之人的陳舊歷史資料——來結束這個美麗的故事呢?但路得記結語卻實際上是本書最重要的部分,包含了最深刻的信息。最後的這個句子,讓先前的四章有了全新的亮光。
這是說故事的最佳手法,把最有力的文句放在最後,讓讀者目瞪口呆:
撒門生波阿斯;波阿斯生俄備得;俄備得生耶西;耶西生大衛。(4:21-22)
這是大衛的家譜。是的,就是那個大衛——大衛王!
請跟著這個腳步:
沒有移民——就沒有路得的歸回;
沒有路得——就不會嫁給波阿斯;
沒有嫁給波阿斯——就不會有俄備得;
沒有俄備得——就沒有耶西;
沒有耶西——就沒有大衛。
很顯然地,我們聖經中的路得記是寫在大衛或稍後的時代。也許其作用是要為大衛的王位和他出身的合法性作辯護(雖然其中有個摩押人,且扮演很重要的角色),透過顯示上帝護理的手把路得帶到伯利恒,藉透過澄清她的屬靈性格,也透過強調波阿斯與路得之婚姻的合法性。從一個觀點看來,這本書最終不是關於拿俄米,路得,或波阿斯,甚至是俄備得的。它是以色列偉大的王大衛的故事!
我們需要學習到一個粗略、一般性的功課。對我們生命中發生的事的解釋,往往是在我們自己的生命之外才能得到的,而且可能在我們的一生中,是對我們隱藏的!因為上帝的意思不只是要透過祂在我們身上所作的,觸動我們的生命;祂也關照其他人的生命——甚至是那些還沒有出生的。
這就是為什麼對上帝的子民來說,似乎是如此地凌亂。祂還沒有完成祂要作的事,還有很多零星的問題,整幅錦繡只完成了一部分。祂還有很多編織的工作需要作,把一些未了結的部分完成,也許是在未來一些人的生命中——在我們死後很久。上帝的意思是會把祝福和對禱告的回應,帶到我們所能求的,或想像的之外——正如祂在這個故事中作的。如同希伯來書11章說得很清楚的,真正的信心的標記是能超越我們現在能看到的,朝向上帝在祂的應許中會成就的。
最後一步
即使這點也還無法解釋上帝在拿俄米與路得身上之工作的深度,還有最後一步要看。
即使你從來沒有讀過路得記結尾的經節,你也許曾經看過或聽過別人讀過。在哪裡呢?
這段家譜會在新約中重新出現:馬太福音1:5-6。因為這不只是大衛王家譜的一部分,而是大衛王偉大的兒子,我們的主耶穌基督家譜的一部分!從這個觀點看來,如果沒有路得,就沒有我們的救主。是真的,上帝讓萬事互相效力,可以跨越數百年,是為了那些愛祂的人最終所存留的益處。
生命的糧
如此,這就是拿俄米苦痛的經歷,路得那代價很高的天路之旅,最終極的目的的解釋。上帝從這兩個女人的苦難身上所挖掘的,就是祂要把祂在伯利恒的兒子帶進世界的計劃。祂所計劃的,不只是在伯利恒為一個外邦女子和她的婆婆,提供真正的糧食,而是那將要來臨的生命之糧,不只是為以色列擘開,而是為所有地方的男人與女人提供救恩。
路得記的作者是否瞥見了這點——例如,在大衛詩篇中所投射出來的,關於上帝國的一些彌賽亞的影子?我們不知道。有一點我們是確信的。上帝已經對祂的兒子說,祂會將列國賜祂為基業(詩2:8)。這是為未來預備的。但是祂千辛萬苦把一個外邦女子帶入祂的計劃中,已經表明祂會守住祂的應許。
路得記傳統上是在五旬節時閱讀的,這是非常適切的。因為五旬節是新約信徒聯想到偉大的大衛王之偉大的子孫,加冕典禮的日子,那是天父對祂尊貴的聖子之彌賽亞的應許應驗的日子:
「你求我,我就將列國賜你為基業,將地極賜你為田產。」(詩2:8)
聖詩《神的道路奧秘難測》(God Moves In A Mysterious Way)的作者庫朴(William Cowper)是對的:
深不可測祂的寶藏Deep in unfathomable mines
巧妙永不失敗Of never failing skill
蘊藏祂的智慧設計He treasures up His bright designs
行祂主權旨意And works His sovereign will.
幾年前,在我訪問南非,金伯利,De Beer的金礦區時,我被領進地球的深處,去感受採礦工人把岩石炸開,以取得金礦石所引起的地底的震動。當我們再次回到地表,礦產的主人告訴我,「你知道嗎,我們每天要炸掉大約16,000噸的石頭,只為了取得手中的一小撮黃金。但這是值得的,為了這些貴重的石頭,這一切都是值得的。」
拿俄米,路得,和波阿斯——神在他們身上深深地挖掘。祂的目的是什麼呢?祂在挖掘金礦。在書的末了,這三個人都知道,那是值得的。他們已經經歷到神在約中信實的愛。祂信實的愛引領他們,供應他們,也滿足他們。在一個國中沒有王,個人任意而行的時代,在拿俄米身上展開的故事,變成有一天,在伯利恒竟然沒有糧食,然後是一個暗夜,在她的家庭中沒有了孩子。接著,她守約、全足的神,耶和華,全能者,賜給她一個孫子,而在幾代之間,會賜給以色列最偉大的王。
祂是信實的上帝。祂所作的盡都美善。
讚美讚美如此奇妙,Praise to the Lord, who o’er all things
統治世間萬有So wondrously reigneth,
展開恩翼,如此溫柔Shelters thee under His wings,
將你時常保佑Yea, sogently sustaineth !
你豈不見,Hast thou not seen
有求皆蒙主恩典How thy desire se’er have been
按祂旨意應允所求!Granted in what He ordaineth?
(Praise to the Lord, the Almighty, Joachim, Neander,165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