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udy 15 Luke 6:12~36 (1.1.15)

研經問題:
1. 20~26節。試將耶穌所描繪的蒙福的人生,與世界對於快樂的觀念作一對比。為什麼基督徒在這樣的環境中仍會感到快樂呢?造成這種差異的原因是什麼呢?
2. 27~36節,描繪了什麼是無私的愛。我們愛的源頭和榜樣應該是什麼呢(35、36節)?試想一想這些經文所定下的原則,如何應用在你自己環境中的一些實際例子上。
3. 12~19節。請注意加諸於耶穌之越來越重的壓力(17~19節;比較11節)。祂採取了哪兩種特殊的行動呢?
【經文注釋】(摘自《聖經研修本》)
6:12-49 耶穌教導門徒。耶穌挑選了12個人作使徒,然後又教導一大群門徒,也宣進了通常被稱為 “平地寶訓” 的真理(20-49節:參太5~7章 “山上寶訓”)。
6:12-16 耶穌揀選十二使徒。耶穌在許多門徒中挑選十二使徒,使徒,希臘原文是apostolos,意為 “使者,被差出去的人”。關於使徒的職分,見羅1:1注。
6:12 耶穌出去……禱告,唯獨路加提及耶穌在揀選使徒之前出去禱告(見 “導論:關鍵主題”)。整夜禱告,強調耶穌非常注重禱告,尤其在決定揀選誰作祂使徒的關鍵時刻。
6:13 門徒……使徒,見6:12-16注。
6:14 西門,耶穌又給他起名叫彼得,他是最著名的門徒,總是列在眾門徒之首。自此之後,路加就使用 “彼得” 這個名字(22:31和24:34除外)。安得烈是彼得的兄弟,徒1:15也提到他。另一對兄弟雅各和約翰也是加利利的漁夫(路5:10-11),是彼得和安得烈的同伴(5:7)。腓力與彼得和安得烈一樣來自(或出生於)伯賽大(約1:44)。巴多羅買是一個家族的名字(父名),符類福音所記載的名單上都有這名字,他很可能就是《約翰福音》所記載的拿但業(參約1:45注)。
6:15 馬太,見5:27。多馬在約11:16、20:24、21:2稱為 “低土馬”(希臘原文Didymos的音譯),意為 “雙子”。亞勒腓的兒子雅各,不要與約翰的哥哥雅各、耶穌的弟弟雅各和小雅各(可15:40)混淆。奮銳黨的西門(參太10:4;可3:18),“奮銳黨”(《和修》“激進黨”)來自zēlōtēs這個希臘詞,他們是激進反抗羅馬政權的政治活躍分子。馬太是稅吏,為羅馬政府效力。西門是奮銳党的成員,有推翻羅馬政權的企圖。若不是因為耶穌呼召他們,影響他們的生命,馬太和西門必會十分仇視對方。
6:16 雅各的兒子猶太沒有出現在平行經文(太10:3;可3:18)的記載中,取而代之的是 “達太”,這很可能是他的別名。許多使徒都有兩個名字。另一個猶大的名字有一個附注:加略人,很可能是指 “來自加略的人”。加略是猶太的一個城鎮(見約6:71,13:26)。賣主的(《和修》“成為出賣者的”),參22:3-6、47-48;徒1:16-20。
6:17-19 耶穌向大眾傳道。路加概述了耶穌的各種活動(參可3:7-12),然後帶出祂的平地寶訓(見6:20-23注)。
6:17 耶穌和他們下了山,耶穌先前在山上(12節),如今是在平地上講道,因此這篇講論稱為“平地寶訓”。耶穌的聽眾分為三組:他們(十二使徒),許多門徒和許多百姓。“許多” 原文直譯是 “一大群”,強調耶穌聲名日噪(4:37)。來自推羅、西頓的人很可能還包括外邦人,參10:13-14。群眾的目的是要聽耶穌講道,並且求耶穌醫治他們的病。
6:18-19 被汙鬼纏磨的人也來,並得了醫治。關於患病與被鬼附的區別,見4:40-41,4:41注。想要摸,參8:44-47,18:15。關於能力和醫治的聯繫,見5:17。
6:20-23 論福。見太5:3-12注。耶穌的第一篇講道記載在路4:16-30;第二篇就是在這裏6:20-49。這些福不是進天國的條件,而是向已進入天國的人所宣告的祝福。這 “四福” 的主題和接下來的 “四禍” 都涉及極大的反差(見 “導論:關鍵主題”)。關於 “平地寶訓”(20-49節)和 “山上寶訓”(太5~7章)之間的關係,見太5:1~7:29注。
6:20 你們貧窮的人有福了,這句話的意思是:“你們這些物質貧窮的門徒,因信靠上帝而蒙福”。在《舊約》中,“貧窮人”(這裏所用的希臘字ptōchos,也用在希臘文舊約《七十子譯本》)通常是指敬虔仰賴上帝的貧窮人。耶穌並不是說貧窮本身是一種快樂或蒙福的狀態,唯有在信靠上帝的情況下,貧窮才算是福氣。耶穌在別處引用賽61:1,說祂受膏 “傳福音給貧窮的人”(4:18)。在屬靈的層面上,這句話的含義也很深刻,好消息必傳給切望等候上帝的(心靈)貧窮人。因為上帝的國是你們的,這些人屬於天國,將領受天國的福氣(參太5:3注)。耶穌始終格外關懷社會中的邊緣人群。他們具有上帝的形像,卻被輕視,成為受欺壓的對象(見路14:13、21,18:22;參雅2:3-6,5:1-6)。
6:21 本節與20節相似(見注釋)。你們饑餓(《和修》“現在饑餓”)的人,指耶穌的門徒中那些肉身方面饑餓,又渴求上帝的幫助與同在的人(參太5:6 “饑渴慕義的人有福了”)。“現在”(見《和修》)暗示饑餓不會永遠持續,因為你們將要飽足。上帝會供應饑渴慕義之人的需要,首先是在今生經常與他們同在;另外也會滿足他們物質上的需要(詩107:9),而且可能很快在今生就滿足他們(太25:35-40;可10:30;雅2:15-17;約壹3:17-18)。當然,他們在來世也必得著豐盛的供應(路13:29;參太5:6注)。哀哭的人(《和修》“現在哭泣的人”),參太5:4 “哀慟” 和注釋。“現在”(見《和修》)表明在完美的天國裏,上帝將擦去一切眼淚(啟7:17,21:4),歡笑將取代哀哭(詩126:1-2)。
太5:4 哀慟的人,人因為犯罪而招致靈性受損,情緒受困,或錢財上有損失,都應該哀慟,並渴望得到上帝的赦免和醫治(參林後7:10)。
6:22-23 每當仇敵恨惡、拒絕、辱駡、棄掉基督徒(參太5:11-12注),基督徒都應該以歡喜(徒5:41,16:25,21:13-14)來回應,因為他們在天上的賞賜是大的。
6:24-26 耶穌宣告災禍。“有福了” 之後就是 “有禍了”,參賽65:13-14向棄絕上帝的人所發出的警告。
6:24 你們富足的人有禍了,耶穌嚴厲警告富足的人,不要喜悅和信靠今生的事物超過上帝,因為你們受過你們的安慰。關愛窮人和警戒錢財的危險,是本書的常見主題(參1:53,12:13-21,16:19-31;另見雅2:1-7注,5:1-6注)。
6:25 你們飽足(《和修》“現在飽足”)的人有禍了,路加繼續描述富足的人,他們在世上沒有憂慮,卻在信心上不富足(參1:53;雅5:1)。你們喜笑(《和修》“現在歡笑”)的人有禍了,耶穌所譴責的並不是一切的喜樂和歡笑,而是冷漠無情、自鳴得意的富人那盛氣淩人、自我吹噓的譏笑。他們不關心他人,也不尊重上帝。當上帝的審判臨到的時候,他們必哀慟哭泣。
6:26 第四禍警戒說,真先知被人恨惡、拒絕、辱駡、棄掉,遭人鞭打、折磨與殺害(參來11:32-38);假先知卻因為順著百姓的心意說預言而受讚賞。對於那些尋求世界的認同,而不忠於上帝的人來說,這是一個警告。
6:27-36 愛仇敵。耶穌回到門徒會被恨惡(22節)的主題,舉幾個例子說明你們的仇敵,要愛他是什麼意思。
6:28 關於祝福那些咒詛你們的人,見林前4:12。關於為惡待你的人禱告的例子,參路23:34;徒7:59-60。堅信上帝在生活各方面的眷顧和祂主權的帶領,才能為詛咒你的人祝福。
6:29 打你這邊的臉,這是侮辱的耳光(參太5:39注)。連那邊的臉也由他打,這個命令本意不是要應用在所有的情況中(路6:30),卻生動地說明了該怎樣愛自己的仇敵。在這段經文中,耶穌所針對的是個人行為,不應誤以為耶穌禁止政府動用軍隊或警力。兩個例子(連同奪你的外衣)的重點是:儘管信徒常常會遭遇不公平的對待,但他們還是要與世人有所區別,勇於面對;也就是說,要寬宏大量,滿有憐憫,而不是以惡報惡。
6:30 凡求你的,就給他,耶穌再一次強調,即使別人奪你的東西(參太5:42注),信徒也要 “寬以待人”。耶穌的門徒要按照比世界更高的道德準則來生活。
6:31 無論對朋友還是對仇敵,這都是要持守的 “金科玉律”,見太7:12注。
6:32-33 在32-35節,耶穌就31節提出的金科玉律舉了三個例子。互惠互助是不夠的,因為就是罪人也互惠互助(參14:12-14)。開頭兩個例子(你們若單愛和你們若善待)與6:27的頭兩個命令(“你們的仇敵,要愛他;恨你們的,要待他好”)互相呼應。
6:35 愛仇敵,見太5:44-45注;路23:34注。遵行6:35a的命令,最終會得到大的賞賜(參23節)。你們也必作……兒子,意思不是 “你們必然成為兒子”,而是說當你們效法上帝,連惡人也關愛也憐憫,那麼就“表明你們是上帝的兒子”了。稱上帝為至高者,參1:32注。
1.答:a有福的人(耶稣所描绘的蒙福的人生)现状:贫穷,饥饿,哀哭,为人子被恨恶、拒绝、辱骂、弃掉、以为是恶;
将来:承受神的国,得饱足,喜笑,欢喜跳跃,在天上的大赏赐。
b有祸的人(世界对于快乐的观念)现在:富足,饱足,喜笑,被人称赞(今世的实时享乐);
将来:受自己的安慰,饥饿,哀痛哭泣。
基督徒在这样的环境中仍会感到快乐的原因:圣灵开启我们的心窍,信心让我们看见真正的事实,以及现在和将来的巨大差别。神让我们认识神,认识到自己是在神的国里有丰富的“天上的赏赐”,有盼望。当我们的眼光不被地上各样的处境所局限,我们的心就会得到真正的自由;
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是否接受耶稣和耶稣所教导的真正的福音。
2答.27-36节,描绘了无私的爱:爱仇敌,也要善待他们。
我们爱的源头和榜样应该是:父神。
应用:应该真实的用在自己环境中,像我们的天父一样慈悲待人。求神怜悯。
3答. 12-19节。加诸于耶稣之越来越重的压力:想要得医治和跟随的人越来越多,想要加害祂的人也越来越多;法利赛人的威胁和需要医治的人数众多。
耶稣采取了两种特殊的行动:祷告(12节)和拣选门徒并教导他们(18,20节)。
以马内利!
LikeLiked by 1 person
答:1. 耶穌所描繪的蒙福人生是“貧窮”(因物質、心靈貧窮而倚靠上帝的人)、“飢餓”(饑渴慕義)、“哀哭”(因犯罪而哀慟,並渴望得到上帝的赦免和醫治的人)、為耶穌而受人恨惡、拒絕、辱罵、污衊。而世界對於快樂的觀念則是“富足”、“飽足”、“歡笑”、被人吹捧。基督徒在這樣的環境中仍會感到快樂,是因為他們“在天上的賞賜是大的”(23節),他們知道他們如今是上帝國度的子民,已經因耶穌基督的工作,罪得赦免,並享受與神和好的特權,可以坦然無懼地來到至聖所敬拜上帝,與上帝同在,因此即使面對今世外在的各樣患難,內心仍然可以歡喜快樂。造成這種差異的原因是基督徒是藉著聖靈重生的人,他們是“新創造”,是生活在“來世”(the coming age),而不是“今世”(這個邪惡世代 this present evil age)的人。
2. 今世的愛是以互助互惠為前提的,但無私的愛卻不要求回報(32-34節),因天父就是如此恩待我們。天父恩待那些忘恩的、作惡的、與祂為敵的“可怒之子”,給他們不配得的恩典,基督徒既然是神的兒女,自當效法天父。
Like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