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udy 37 路加福音 14:1~24 (1.2.25)

Study 37 Luke 14:1~24 (1.2.25)

研經題目:

1. 7~14節。耶穌在這幾節中的教導與世界的教導有什麼不一樣?祂如何以身作則地將這種教訓表現出來呢?

2. 15~24節。耶穌所設的比喻和15節的議論有什麼關係?使人不能進天國的原因有哪些?而實際上誰又會進神的國呢?

【經文注釋】(摘自《聖經研修本》)

14:1-14 耶穌在一個法利賽人家裏。在一個吃飯的場合,耶穌挑戰了猶太宗教領袖的權威,然後用兩個比喻來教導他們要謙卑,要關心社會的棄兒。這些比喻說明了反轉的原則(見13:30注),並為下一個比喻鋪平了道路,該比喻討論了那些自高自大的人,自己將被排除在最後的筵席之外(第15-24節)。(BTSB)

14:1-6 在安息日治好患水臌的人。這是耶穌第三次,也是最後一次在安息日治病(參6:6-11,13:10-17)。

14:2 水臌(希臘原文hydrōpikos),這個人可能有水腫,身體上的一些部位有積水。

14:3 安息日治病可以不可以?參6:9,13:16,見太12:9-10注。

14:4 他們卻不言語,到了這個時候,法利賽人已經明白,他們與耶穌辯論是贏不了的(見5:30~6:11等)。

14:5 有驢或有牛(《和修》“有兒子或有牛”),見太12:11-12注。

14:6 他們不能對答,強調耶穌在辯論中的優勢。祂已經駁倒法利賽人所有的異議,然而他們仍不相信祂,仍不跟隨祂(見6:10注,6:11注)。

14:7~17:10 一些教導和比喻。這是耶穌關於作門徒與上帝的愛的教導。

14:7-11 婚筵的比喻針對那法利賽人所請到他家吃晚飯的尊貴的客人(1節);同樣,大筵席的比喻(見12-24節)針對那位 “請他(赴宴)的人”(12節)。耶穌見,路加在這裏一開始就說明了耶穌講這個比喻的目的,與18:1、9和19:11的做法相同。這個比喻教導謙卑的智慧:先自己謙卑比後來出醜好(末位……請上坐,參箴25:6-7)。必降為卑……必升為高(參路18:14),正如這個比喻表明,這種事情有時在今生也會發生,但它最常出現的是在末後的審判裏(參雅4:6、10;彼前5:5-6)。

14:10 耶穌不是在提供一種自私自利的策略,用假裝自我貶低來獲得他人的認可。祂主張的是真正的謙卑,在依賴上帝恩典的情況下等候末世的平反,正如第11節所示(參18:14;太23:12)。(RSB)

14:12-14 不要請你的朋友,(但要)請那貧窮的、殘廢的、瞎眼的。耶穌再次強調,門徒對身體有殘疾的,和經濟窮困的人,要表現出超乎常人的樂善好施和關懷。

14:15 ……吃飯的有福了,聽起來像是一句俗語,可能是想要在這裏把焦點轉換一下,不再討論需要照顧窮困殘弱的人這個令人不舒服的話題。在上帝國裏,指向未來彌賽亞的筵席。耶穌時代的人認為,只有敬虔的猶太人才會獲邀參加筵席。然而,耶穌用這個比喻教導祂的聽眾,與他們的預期相反,那些原本被邀請的將錯失筵席(24節),而那些 “貧窮的、殘廢的、瞎眼的、瘸腿的”,以及在外面 “路上和籬笆那裏”(21、23節)找到的外人(外邦人),將取代他們。

14:16-20 大筵席,指上帝的國度在耶穌的傳道中降臨,讓人初嘗與上帝相交的喜樂滋味,但這只會在將來的世代中完全實現。請了許多客,這裏有兩次邀請:第一次是在筵席中預留座位,邀請早已提前發出了;第二次邀請是在開席當天發出的,宣告坐席的時候已經到了,樣樣都齊備了。雖然筵席的客人很早就獲邀請,但他們卻開始找藉口推辭,看不見上帝的國現在已經降臨,並且上帝正在邀請人們分享祂所賜的極大福分。買了一塊地……買了五對牛……娶了妻,表明這些人看日常事務比追求上帝和祂的國度更為重要,因此他們不配進入上帝的國。耶穌曾教導類似的主題:8:19-21,9:23-24、59-62,10:41-42和12:31,另參14:26-27。

14:21-24 大街小巷,這是在城裏,被以色列社會遺棄的人(參13節:貧窮的、殘廢的、瞎眼的、瘸腿的)聚居的地方。路上和籬笆那裏,這是在城外,代表外邦人獲邀進入上帝的國。勉強人進來,希臘原文是anagkazō,常指 “勉強”或“強迫” 某人,但許多解經家都認為這裏是採用較弱的意義,指 “強烈地催促、說服”。這個意義更切合上下文,並且這種用法在希臘文學中也可以找到例子。上帝的國將被坐滿,但許多原本被邀請的人將被排除在外。

Study 37 路加福音 14:1~24 (1.2.25)》有2个想法

  1. 答:1. 世界教導我們要高抬自己,自私自利,遵從優勝劣汰的叢林法則;但耶穌的教導卻是要人謙卑、捨己。祂的一生正是這種教導的體現(腓2:6-11)。祂道成肉身,自甘卑微,為世人釘死十字架,因此上帝將祂升為至高。
    2. 15節說到,與彌賽亞天國筵席有分的人是有福的,而耶穌設的比喻是要說明,為什麼有些人會被排除在這個筵席之外。究其根由,這些人都是因為自己拒絕了邀請。“先前所請的人”暗指以色列民,而後來邀請的則暗指外邦人。或者可以說,前者是指那些自以為富足的,而後者是那些沒有本錢倚靠自己的人(如6:20-26所說的)。使人不能進天國的原因是錯位的優先順序,把世上的事(例如:工作、事業、家庭)看得比天國的邀請更優先。我們都有可能會像比喻裏的這三個人,用冠冕堂皇的藉口,拒絕天國的邀請,必須常常提醒自己。

  2. Study 37 路加福音 14:1~24 (1.2.25)
    在安息日治好患水臌的人。教導筵席的客人和主人。婚筵的比喻。

    1. 7-14节。耶稣在这几节中的教导与世界的教导有什么不一样?祂如何以身作则地将这种教训表现出来呢?
    耶稣的教导:要谦卑,有爱心,对身体有残疾的,和经济穷困的人,要表现出超乎常人的乐善好施和关怀;
    世人的方法:世人是要表现自己,荣耀自己,要求回报、报答,利益。
    祂顾念、医治穷困残弱永远不能回报的人,服侍人,以毛巾束腰为门徒洗脚,为罪人走向十字架,来以身作则,活出祂自己的教导。

    2. 15-24节。耶稣所设的比喻和15节的议论有什么关系?使人不能进天国的原因有那些?而实际上谁又会进神的国呢?
    关系:耶稣的比喻是针对15节的议论的教导–进入神的国,必须真正接受神,顺服神的旨意,遵守神的话。
    使人不能进天国的原因有:骄傲、自义,看地上的事过于神国的事,看眼前的事过于将来的事。
    真正知道自己在世没有指望的卑微的人,仰望神国的人,尊重、相信、认识、信靠、爱神的人是真的可以进去的。

发表评论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徽标

您正在使用您的 WordPress.com 账号评论。 注销 /  更改 )

Twitter picture

您正在使用您的 Twitter 账号评论。 注销 /  更改 )

Facebook photo

您正在使用您的 Facebook 账号评论。 注销 /  更改 )

Connecting to %s

%d 博主赞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