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udy 25 馬可福音 12:1~27 (2.4.25)

Study 25 Mark 12:1~27 (2.4.25)

研經題目:

1. 1~12節。這個比喻怎樣表明基督與神、以及與眾先知之關係的獨特地位呢?這個比喻對於我們:(a) 關於祂最後被棄絕之動機的性質,和(b) 關於祂自己所期望的辯駁與勝利,有什麼教訓呢?

2. 13~17節。這件事怎樣顯示基督的智慧與詰問祂的人的缺乏誠意呢?耶穌想傳達什麼重要的真理給他們呢?這個真理與我們又有什麼關係呢?比較羅十三1、2,6,7。

3. 18~27節。撒都該人顯然是想用最卑鄙的拘泥字面的解釋,使屬靈的真理變得荒謬可笑。基督怎樣指出他們的錯謬呢?耶穌將復活的必然性建立在什麼根據上呢?

注:

1~12節。由於主明顯地是引用賽五1~7作為這個比喻的舊約背景,祂的聽眾就知道祂是指以色列,而且,這也是另一個論審判的故事。

【經文注釋】(摘自《聖經研修本》)

12:1-12 這個關於審判的比喻主要針對以色列的宗教領袖(1、12節)。比喻選用了日常生活中的例子。不在場的園主、園主的代表(這裏是僕人)和園戶之間發生爭執,是常見的事(3-5節)。園戶殺死合法繼承人以奪取土地的做法確實厚顏無恥,卻貌似有理(6-8節)。理解這個比喻的關鍵在12節(另見1、5節)。反對耶穌的人明白祂所說的故事是對他們的指控,但他們沒有把耶穌的話放在心上。眾所周知,葡萄園是用來比喻以色列的(參尼9:16-37;賽5:1-5;約15:1-27)。園主的兒子(愛子)像“彌賽亞的石頭”(詩118:22;可12:10)一樣,被人棄絕。匠人(10節;喻指“以色列的領袖”)殺死“彌賽亞的石頭”(7、10節)。這種演繹十分符合當前耶穌與反對者之間的緊張關係,也符合上帝全面的救贖工作。儘管祂的百姓悖逆,上帝卻要展開全面的救贖(尼9:6、26、28-31,33-35;徒7:2-53)。耶穌用比喻來教訓人,聽眾不是受到感化(4:1-20),就是更加心硬(4:10-12,12:1-12)。

12:1-12 園戶的比喻。耶穌的最後一個比喻明確了祂先前引用的耶7:11(見11:17和注釋)中所包含的威脅。上帝將摧毀悖逆的聖殿當局,並將祂的子民和天國的照管權交給他人,由祂得到伸冤的兒子耶穌領導。這個比喻在從耶穌的權柄受到質疑(11:27-33)到祂的權柄得到證明(12:13-37)的過程中起著關鍵作用,它無與倫比的長度(幾乎是4:3-8中撒種者比喻的兩倍)和它的複雜性,證明了它在總結上帝對不知悔改和殺人的領袖的反應方面所具有的高峰重要性。(BTSB)

12:1 園主投入了大量的資金,因此他期望分得利潤是合理的。比喻引用了賽5:1-5(葡萄園、籬笆、樓),表明耶穌繼續講論“獻給上帝那敬拜和公義的果子”這個主題(見11:13-14注)。凱撒利亞海濱附近發掘出希律時期的巨大莊園,莊園裏有城牆、塔樓和壓酒池。

12:2 到了收成的時候,園主的代表(這裏是他的僕人)前來收取園主的份額(葡萄園的果子)。

12:3-5 園戶虐待園主僕人的手段逐步升級,他們打他,打傷……(4節),還把他殺了(5節)。這些事件的反復出現(後又打發好些僕人去)凸顯了園戶的不義。雖然以色列人可能已經結出果子,但以色列領袖的錯誤領導卻阻礙他們把果子獻給上帝。

12:6 還有一位,是他的愛子(見路20:13注),園戶對國主的兒子尊敬與否,直接反映他們對園主的態度。園主的兒子象徵耶穌(出10:3;利26:41;代下36:11-16;見與這主題相呼應的可1:11,9:7)。

12:7 園戶想方設法要殺園主的繼承人,表明了他們對園主的不敬。他們可能以為繼承人的到來表明園主已經去世了。

12:9 最後,葡萄園的主人(上帝)懲罰那些邪惡的園戶(以色列的領袖;賽5:3、5),然後尋找新的園戶(將葡萄園轉給別人)。以色列(和差遭到以色列那裏的“子”)是屬於上帝的。以色列的領袖不尊重上帝的產業(可11:27~12:12),因此招致上帝的審判。

12:10 在耶穌時代,詩118:22-23已經被稱為“彌賽亞的詩篇”(參徒4:11)。因此,反對耶穌的人能夠理解祂的意思。“石頭”是指彌賽亞,匠人是指以色列的領袖,所棄的呼應了上帝的眾先知受逼迫的主題(尼9:29-35,徒7:1-53)。新以色列(或作:忠心的以色列)將會接受“子”為合法的使者、後嗣,以及彌賽亞國度的房角的頭塊石頭(耶1:26;亞4:7)。本書12:9和12:10都提到情況已經逆轉:在第9節,上帝將祂百姓的責任轉移給“別人”;在第10節,被棄絕的彌賽亞的“石頭”得到上帝的證實,被立為一幢新建築的房角石(見彼前2:4-8注)。

12:12 反對耶穌的人早就想殺祂(11:18)。在他們的絕對優勢之下,他們唯一的障礙是耶穌在百姓中的聲望(11:32,14:1-2)。

12:13-44 聖殿的主在祂的殿中教導人。聖殿法庭是以色列民領受上帝指示的地方。與先前的對抗相呼應(2:1~3:6),聖殿當局差派不同的猶太團體來挑戰耶穌的教導(12-13節)。耶穌用祂驚人的回答和自己深入淺出的問題困惑了他們(第35-37節),顯示了祂作為以色列教師無與倫比的權柄。祂最後對律法師的譴責(第38-40節)和貧窮寡婦傾其所有(第41-44節)來維持宏偉的聖殿(參見13:1)及其官長的敍述,證明了以色列(“無花果樹”)未能結出公正和仁慈的“果子”(見11:13的注釋)。(BTSB)

12:13 反對耶穌的人試圖用難題陷害祂(參8:11,10:2,11:27-28)。巴勒斯坦猶太教的不同黨派,包括法利賽人希律黨的人(見太22:16注;以及《聖經文集》中的《新約時期的猶太群體》),都聯手謀害耶穌。

12:14 我們知道你是誠實的,耶穌恰當地給反對者的好話貼上“假意”的標簽(15節)。由於耶穌聲稱祂所教導的是上帝的道,他們就認為,對於向強橫的羅馬皇帝人頭或財產稅是否可以(《和修》“合法”),耶穌必定有目己的看法。拒絕納稅似乎會招致反叛凱撒的罪名,而願意納稅卻又看似放棄了對上帝的忠誠。關於公民責任以及教會與國家之間的關係,見太22:21注。

12:16 銀錢(denarius,一個銀錢相當於工人一天的工資)上的(凱撒·提庇留的)(《和修》“名號”,原文直譯:銘刻)代表凱撒本人及其權柄(見太22:19注)。反對耶穌的人身上帶著硬幣,顯示他們已經融入羅馬社會。

12:16 像……。在銀幣的一面是凱撒的像,另一面是“神聖奧古斯都之子”的名號;兩者都冒犯了虔誠的猶太人。(BTSB)

12:17 凱撒的物……上帝的物,見太22:21注;路20:25注。耶穌沒有討論現存的羅馬政權到底正義與否,但祂暗示納稅給凱撒是正確的。然而,上帝的國度卻超越了這一切的“物”。

12:17 耶穌拒絕他們非此即彼的取向。對上帝的義務和國家的義務不一定是衝突的(例如,羅13:1-7;提前2:1-3;多3:1-2;彼前2:13-17),儘管對上帝的順從是毫無疑問的優先事項(撒上13:13-14;撒下12:1-15;王上13:1-3;耶20:3-6;徒5:29)。耶穌也可能暗示,正如祂先前暗示過的那樣(見3:27注),以色列的根本問題不是羅馬,而是他們自己需要向上帝獻上祂應得的,即悔改(1:4-5,15),這是從他們所佩帶的形象(與硬幣上的像相反,參16節注)而來的全心的愛(12:30)。(BTSB)

12:18-23 這個誇大和理論性的問題(接連次的“弟續兄孀”婚姻:見太22:24注),使摩西律法(創38:8;申25:5-6;得4章)與復活的信念兩者產生了矛盾。撒都該人拒絕相信復活的事(關於撒都該人,見太3:7注)。在天堂裏,一個婦人怎能與七個男人結婚呢?

12:24 撒都該人問這個問題(18-23節),表明他們在兩個方面錯了:他們不明白聖經,也不曉得上帝的大能(見12:26-27注)。

12:25 撒都該人錯誤地以為在天上仍有婚姻。在天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就和天上使者之間的關係一樣,見太22:29-30注。撒都該人同樣否定天使的存在;見23:8。

12:26-27 論到死人復活,耶穌引用《舊約》解釋說,那完全是“上帝的大能”。出3:6的意思不可能是上帝作為死人的上帝向摩西顯現;相反,祂是亞伯拉罕……以撒……雅各的上帝,這說明祂是信實守約的上帝,也是活人的上帝(出3:15-16,4:5)。可見亞伯拉罕仍然存在並享受著上帝之約的祝福(參羅8:35-39),因此他將來也必從死人中活過來。

2 thoughts on “Study 25 馬可福音 12:1~27 (2.4.25)

  1. 1. 1~12節。這個比喻怎樣表明基督與神、以及與眾先知之關係的獨特地位呢?這個比喻對於我們:(a) 關於祂最後被棄絕之動機的性質,和(b) 關於祂自己所期望的辯駁與勝利,有什麼教訓呢?
    答:在這個比喻裏,基督就是葡萄園(喻指以色列)園主(喻指上帝)的兒子。園主陸續打發了一些僕人(喻指眾先知)去收果子,卻都被園戶(喻指以色列的宗教領袖)凌辱甚至殺害了。園主最後差遣的愛子也被他們殺了。耶穌最終被棄絕,其動機是這些園戶想要霸佔葡萄園,為自己謀私利。耶穌預言祂要被殺害,但將祂伸冤與得勝的盼望交託給公義的上帝,上帝必要為祂伸冤——匠人所棄的石頭,已作了房角的頭塊石頭。
    2. 13~17節。這件事怎樣顯示基督的智慧與詰問祂的人的缺乏誠意呢?耶穌想傳達什麼重要的真理給他們呢?這個真理與我們又有什麼關係呢?比較羅十三1、2、6、7。
    答:詰問耶穌的人假意(12:15)問祂問題,因為他們想要陷害祂(12:13)。但連他們也承認,耶穌是誠實的,誠誠實實地傳上帝的道。耶穌的回答傳達了耶穌門徒可以同時既是羅馬的公民,也是上帝國度的公民,基督徒可以同時盡這兩個國度的義務,因為這兩個國度最終的君王都是上帝。地上政權的權柄也來自上帝(羅13:1-2)。當然,基督徒首先應該效忠上帝,把上帝應得的(也就是我們的悔改和信靠,以及全心全意的愛)獻給祂。
    3. 18~27節。撒都該人顯然是想用最卑鄙的拘泥字面的解釋,使屬靈的真理變得荒謬可笑。基督怎樣指出他們的錯謬呢?耶穌將復活的必然性建立在什麼根據上呢?
    答:耶穌指出,在復活後的天地裏,就沒有婚姻關係了,因此他們的論述是錯誤的。耶穌將復活的必然性建立在上帝的自我啟示上,因為上帝曾向摩西說,“我(現在)是亞伯拉罕的神……”(出3:15),說明那個時候亞伯拉罕雖然肉身死了,但靈魂還活著。因此,“上帝不是死人的上帝,而是活人的上帝”,說明亞伯拉罕、以撒、雅各正在等候復活。

    Rom 13:1-2 在上有權柄的,人人當順服他,因為沒有權柄不是出於神的。凡掌權的都是神所命的。 (2) 所以,抗拒掌權的就是抗拒神的命;抗拒的必自取刑罰。
    Rom 13:6-7 你們納糧,也為這個緣故;因他們是神的差役,常常特管這事。 (7) 凡人所當得的,就給他。當得糧的,給他納糧;當得稅的,給他上稅;當懼怕的,懼怕他;當恭敬的,恭敬他。
    Isa 5:1-7 我要為我所親愛的唱歌,是我所愛者的歌,論他葡萄園的事:我所親愛的有葡萄園在肥美的山岡上。 (2) 他刨挖園子,撿去石頭,栽種上等的葡萄樹,在園中蓋了一座樓,又鑿出壓酒池;指望結好葡萄,反倒結了野葡萄。 (3) 耶路撒冷的居民和猶大人哪,請你們現今在我與我的葡萄園中,斷定是非。 (4) 我為我葡萄園所做之外,還有什麼可做的呢?我指望結好葡萄,怎麼倒結了野葡萄呢? (5) 現在我告訴你們,我要向我葡萄園怎樣行:我必撤去籬笆,使他被吞滅,拆毀牆垣,使他被踐踏。 (6) 我必使他荒廢,不再修理,不再鋤刨,荊棘蒺藜倒要生長。我也必命雲不降雨在其上。 (7) 萬軍之耶和華的葡萄園就是以色列家;他所喜愛的樹就是猶大人。他指望的是公平,誰知倒有暴虐(或作:倒流人血);指望的是公義,誰知倒有冤聲。

    Like

  2. Study 25 Mark 12:1~27 (2.4.25)
    1. 1~12節。這個比喻怎樣表明基督與神、以及與眾先知之關係的獨特地位呢?這個比喻對於我們:(a) 關於祂最後被棄絕之動機的性質,和(b) 關於祂自己所期望的辯駁與勝利,有什麼教訓呢?

    葡萄园(以色列)是园主(上帝)租给园户(以色列的领袖)管理的,收果子的时候到了,园主派来若干仆人(先知)来收取属于园主的果子,但受了恩惠的园户拒绝履行义务,先行毁约,并将仆人打的打,杀的杀,最后园主只好将自己的爱子(耶稣)派来,竟也将被园主密谋杀死。这样,园主将除灭这些园户,把管理葡萄园的特权转给外邦人。

    13~17節。這件事怎樣顯示基督的智慧與詰問祂的人的缺乏誠意呢?耶穌想傳達什麼重要的真理給他們呢?這個真理與我們又有什麼關係呢?比較羅十三1、2、6、7。

    法利赛人和希律党人问祂纳税给罗马政府可以不可以,实则是合伙诱使耶稣说出可被他们用作把柄控告的话,语气上彬彬有礼,内心却不怀好意。
    耶稣回答他们说:“凯撒的物当归给凯撒, 神的物当归给神。”,他们是罗马的公民,就要尽公民的义务;问题是,他们虽然不愿意,却迫于自己是被罗马征服的臣民,仍缴纳罗马课税,可是他们却无视神对他们的的恩典,不认耶稣,不把上帝要求的对祂恩典的回应,也即悔改,衷心,敬拜归给上帝。

    18~27節。撒都該人顯然是想用最卑鄙的拘泥字面的解釋,使屬靈的真理變得荒謬可笑。基督怎樣指出他們的錯謬呢?耶穌將復活的必然性建立在什麼根據上呢?

    撒都该人自以为精明,想用这个问题嘲笑“复活”。主耶稣指出他们其实完全不明白圣经,不晓得神的大能,故而“大错了”(12:27)。耶稣告诉他们,复活的人“也不娶、也不嫁”,像天上的使者一样。

    耶稣基督将复活的必然性建立在旧约中神的启示上。神向摩西显现的时候,称自己是“亚伯拉罕的神、以撒的神、雅各的神”,说明为着祂与亚伯拉罕定的永约,祂也必要叫亚伯拉罕看到这应许实现,因此亚伯拉罕和被称为他子孙的必然要复活,因为上帝是活着的人的神,是大能的,满有恩典的,应许祂子民得永生的神。

    Like

Leave a Reply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Log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WordPress.com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Facebook phot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Facebook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Connecting to %s

%d bloggers like th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