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udy 11  撒母耳记上 13 (2.6.13)

Study 11  1 Samuel 13 (2.6.13)

研經題目:

1. 試思考以色列人所遭遇的大危險。參5、6、19~22節。在這種景況之中,他們應當知道什麼是得到復興和勝利唯一所不可缺少而又可靠的秘訣呢?參十二14、15。

2. 掃羅明白表示懇求耶和華施恩的願望,以及他採取行動以期實現這種願望,究竟錯在哪裏?我們從哪明確的罪行所招致之無法挽救的後果中,得到什麼警告呢?神為什麼將人們曝露在這樣徹底的試驗之下呢?參申八2。

注:

1. 1節。這裏有些數字遺漏了。在每一種情形中數字30也許可以適當地填補那空隙。

2. 2節。必定是已經過了許多年了。在九2描述掃羅為一個青年(譯者按:中文聖經漏譯)。在這裏,他的兒子約拿單的年齡已足以指揮一支軍隊了。

【經文注釋】(摘自《聖經研修本》)

13:1~15:35 掃羅的統治。掃羅是上帝親自揀選的,他起初為上帝大發熱心,但很容易受到環境的影響。他雖然擊敗了非利士人和亞瑪力人,後來卻一意孤行,甚至屈從百姓的意思,違抗上帝的話。最後,撒母耳告訴掃羅,他的國(13:14)和王位(15:23)都要被拿去。掃羅和撒母耳之間這種艱難的關係,在撒母耳死後仍然沒有改變(見28章)。掃羅在密抹大大擊敗非利士人(14章),但在這次偉大勝利的開始和結束,卻記敍了他兩次悖逆上帝。甚至在得勝之餘,他竟詛咒自己的兒子,幾乎毀了自己的家,而那場仗是靠他兒子才取得勝利的。第13~15章為大衛做鋪墊,他將要被選立作王(16章)。

13:1-23 掃羅和非利士人——掃羅首次被棄絕。在預備打仗一事上,掃羅不聽從上帝藉著撒母耳發出的命令。上帝不會容讓這樣的王統治以色列。

13:1-7 儘管最初戰勝了非利士人(第3節),但掃羅的領導並沒有激發百姓的信心。(FSB)

13:1 這節經文的希伯來原文(直譯是:“掃羅登基的時候是一歲,作以色列王兩年”)非常難解,有幾種解釋的方法。一種是,有關掃羅年齡和統治時間的一些數字,在經文傳抄過程中很早就遺失了。大部分希臘文舊約《七十子譯本》的抄本都沒有這句。由於徒13:21記載掃羅作王 “四十年”,因此有些譯本對本節的翻譯是,掃羅作王 “四十年” 或 “四十二年”(認為徒13:21所記載的是一個約數)。約瑟夫的《猶太古史》6.378也記載掃羅作王四十年,但這節經文的拉丁文譯本卻記載掃羅作王二十年,而《猶太古史》的另一處(10.143)也這樣記載。有些譯本嘗試以希伯來原文為基礎,將其解釋為 “過了一年,掃羅就作王了,並統治以色列兩年。” 也有可能是,作者用 “一年” 和 “兩年” 是帶有諷刺意味的:暗示掃羅不成熟的心智(雖然已是成人 [10:6] ,但還是像只有一歲)和無能的統治(就像只有兩年那樣)。

13:2 第9章描述掃羅是一個 “年輕人”,但現在他的兒子已經可以指揮軍隊,可見許多年已經過去了。三千人是掃羅的常備軍。密抹在耶路撒冷東北約11公里,伯特利南面約4.8或6.4公里處。

13:3 攻擊……的防營(《和修》“攻擊……的駐軍”)。在希伯來原文中,這裏和第4節的 “防營” 都是單數,但在10:5是複數。(13:23的 “防營” 是另外一個詞。)在士3:27和撒下15:10標誌著叛亂。有關希伯來人,見4:6注。

13:5 有車三萬輛,三萬輛戰車似乎太多了,可能古敍利亞文譯本和希臘文《七十子譯本》其中一個傳統譯法保留了正確的數字,即 “三千”。伯亞文大概是靠近艾城的伯亞文(書7:2)。

要使希伯來人聽見。掃羅吹角宣佈他們戰勝非利士人的消息。他可能已經預料到非利士人會用他們的軍隊來回應;這個宣告可以讓他召集更多的軍隊來作戰。(FSB)

13:7 迦得和基列地,或作 “迦得地,也就是基列”(參6:4注)。

13:8-23 掃羅的絕望使他違背了撒母耳的指示,以及有關獻祭的律法。這段經文是為大衛王朝辯護的。上帝因為掃羅的不順服而拒絕他,並膏立大衛代替他。(FSB)

13:8-15 掃羅召集軍隊到吉甲,他曾在那裏 “等候”(10:8),也接受了加冕(11:15)。這裏再次表明,掃羅在吉甲的 “等候” 似乎有著特殊的宗教含義。然而,在這段等候過後,掃羅自行獻祭,違犯了上帝的命令(13:13)。有解經家認為,這裏是指掃羅沒有聽從上帝的話,就是在10:8上帝藉著撒母耳所說的,吩咐他應當等候七日,直到撒母耳來獻燔祭,然後告訴他該做什麼。也有人認為,10:8的話是幾年前說的,掃羅這裏違背的是撒母耳另外一次沒有記載的吩咐,或是違犯了只有祭司才可以獻祭的命令(民18:7),或是不守一般的原則,即他應當等候先知來指明上帝的旨意。但無論是哪種情形,掃羅知道自己錯了,因為他開始為自己尋找各種藉口(撒上13:11-12)。顯然,他知道要等撒母耳將上帝的話告訴他之後才能行動。由此可見,掃羅很容易受到環境的影響,他只想用宗教儀式去討上帝喜悅(見14:24,以及4:3所記事件),而不是真正信靠和聽從上帝的話。

13:8 等了七日。撒母耳在10:8中指示掃羅在吉甲等七日,但試圖將該事件與本節聯繫起來,結果會出現幾個不一致的地方。就地點而言,撒母耳在11:14-15擊敗亞捫人之後,來到吉甲;然而,他一定又離開了,因為在第8節中他不在吉甲。從時間來看,11:7-8中以色列人部隊的集結,以及隨後與拿轄的戰鬥,可能需要超過七天的時間。(FSB)

13:13-14 掃羅不順服的後果非常嚴重,他的王位(《和修》“國度”)將要不保,因為以色列的王權必須伏在上帝話語的權柄之下(見12:20-25)。掃羅不承認先知作為傳達上帝話語的人地位高於他,並且他沒有聽從上帝的話(參15:11、13、19、22-23)。

13:16 迦巴離密抹只有兩三公里,中間隔著一條很深的峽谷,是從約旦河谷進入以法蓮山地的重要通道(見本頁地圖)。非利士人在山頂駐紮,可以從北邊瞭望峽谷,掃羅的軍隊則在南邊紮營,見14章。

密抹之戰(407頁地圖)

非利士人為加強他們對以色列中部山地的控制,就在密抹安營,派遣突擊隊到鄉村。掃羅的兒子約拿單佔領迦巴城之後,掃羅在吉甲召集更多以色列人加入約拿單的軍隊。約拿單穿過密抹和迦巴的峽谷,突襲非利士人,將他們驅逐出山地,以色列人大獲全勝。

13:17-18 掠兵分為三隊,朝著不同方向行進,使人想起掃羅也曾布下這樣的陣型(見11:11注)。

13:19-22 以色列全地沒有一個鐵匠,顯然,非利士人壟斷了當時的金屬(很可能是鐵)生產,使以色列人無法製造,這對於以色列人相當不利。因此,以色列人在密抹的勝利(14章)確實出於上帝的作為。(在基比亞遺址已找到主前11世紀以色列人用的鐵犁。)在希伯來原文中提到一個稱為 “皮姆” 的重量單位,一皮姆相當於 “三分之二舍客勒”(見《和修》);現已發現了一些標記著 “皮姆” 的砝碼。

发表评论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徽标

您正在使用您的 WordPress.com 账号评论。 注销 /  更改 )

Twitter picture

您正在使用您的 Twitter 账号评论。 注销 /  更改 )

Facebook photo

您正在使用您的 Facebook 账号评论。 注销 /  更改 )

Connecting to %s

%d 博主赞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