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詞條:錫安

一、錫安

摘自證主《聖經神學辭典》 “耶路撒冷”詞條

「錫安」似是源於一個關乎山上防衛城堡的閃族字根。它在聖經中最早出現時,是將錫安的要塞等同大衛城(撒下五7)。這樣,錫安乃大衛所征服的耶布斯防衛山。

錫安原是大衛城的一個地理詞彙,但那城向北延伸,與聖殿山結合,故錫安亦代表了耶和華的居所(詩九11〔希伯來文聖經是九12〕)。約櫃從城中的帳幕移到聖殿,可能促成了名字的轉移。

「錫安」這名字很少在歷史記載中使用,但它卻經常在詩歌及先知書中出現,作為耶路撒冷的同義詞。除地理含義之外,錫安漸漸添上喻意。耶路撒冷被稱為「錫安女子」(賽一8),以及「錫安的處女」(王下十九21)。耶路撒冷的居民被稱為「錫安……的眾子」(哀四2)、「錫安的女子」(賽三16),以及「錫安女子的長老」(哀二10;譯註:和合本作「錫安城的長老」)。在這些詞句中,那城被擬人化了。一個地方名字延伸指到它的居民,確認了一座城的特色,較多取決於其人口的特性,而非其建築物。

現在遊覽耶路撒冷,會以西面的山丘而非大衛城作為錫安山。經過多個世紀不斷變化的使用,那名字已變成指西面的山丘,但考古學卻證明原本的位置乃等同大衛城。不論這名字的地理位置如何,錫安的真正意義乃在天上,神會在那裏與祂的子民同住(啟二十一3-4)。

二、Zion錫安

摘自:當代神學辭典

一個含義深遠,又勾起人感情的用語,在聖經及基督教神學均如此。

1. 舊約聖經

它原是大衛王國一個有圍牆的城堡,也是地理上、政治上,及經濟上的首都;那裡也是神之「家」的所在地。在救恩故事內,稱作「錫安」之衛城占了顯著的位置,因為那地是神使其盟約(Covenant)*變得可見之地,是祂立意要與民同居之處,也是祂要作大衛王朝之父的所在。有時「錫安」亦作耶路撒冷的別名。

錫安一用語是由三種元素合成︰以色列經驗中重要的事件;神藉神蹟支持的應許,和與迦南及巴比倫宗教搏鬥的經驗。

a. 重要事件。大衛從耶布斯人手中把耶路撒冷奪過來,並且把約櫃搬到那裡;之後,在王國統一時的經驗、所羅門時代聖殿的啟用、西拿基立的圍城及撤退、尼布甲尼撒的毀城滅殿,以至在哈該及撒迦利亞時代的重建,全留下它們的痕跡在歷史書、詩篇和先知書內。

b. 應許的話語。在詩篇二及一三二,神揀選錫安和揀選大衛的王朝,二者是相連的,都是先知拿單說的聖諭(撒下七11~16)。神又用非常的神蹟,來顯出錫安是神揀選之地,天上的君王能與人同在之處──大衛在阿珥楠的禾場上築壇獻祭,天上降下大火來表示悅納(代上二十一26);當所羅門把約櫃搬入聖殿,並且奉獻聖殿之時,神顯出大榮耀來〔參神的顯現(Theophany)*;代下五13~14,七1〕。這一切的神蹟,是詩篇及先知末世論歌頌錫安的背後原因。

與錫安有關的一連串神學詞語,均可在下列的短句顯示出來︰「大衛之城」(代下五2)、「上帝之城」(詩四十六4)、祂的「安息之所」(詩一三二13~14)、祂的「聖山」(詩二6;但九16)以及「聖城」(賽四十八2,五十二1;尼十一1)。

c. 爭辯。若與已知的山,例如常年積雪的黎巴嫩山相比,錫安山是比較矮小的。但對朝聖者來說,錫安山永遠不僅是一座山,那是他們在節日「登耶和華的山」,「站在祂的聖所」之地(詩二十四3)。不過有時詩人誇大了山的高度(詩四十八),先知亦會如此(賽二;彌四)。對他們來說,錫安是無與倫比的。

巴力經文亦把其神話式的宮殿置於撒分之巔,那裡是巴力「揀選之地」,是「得勝之山」,他的聲音要由此響徹天下,使敵人驚惶。詩四十八肯定錫安山的超越,宣稱耶和華才是真正的王,而不是迦南人信的巴力。同樣地,詩四十六肯定耶和華是從「神的城」來管治全地,城中有一道河流出來(4節,另參結四十七1);這是對抗迦南之神伊勒,它位在山上,山上有兩條河。「錫安山大君王的城」(詩四十八2)位於應許地之心臟,代表耶和華是歷史上得勝的大軍(出十五;士五;另參賽四十九,五十一~五十二,六十~六十三)。「週遊錫安」(詩四十八12及下),檢查其城樓,是代表加強信心、有把握的保障、國家的身分,以及能享受神的同在。但錫安與巴力崇拜的關係又怎樣呢?沒有正確的立約關係,一切安全感及判斷都是虛假的。

賽四十~五十五宣告猶太人被虜後,耶和華要返回錫安。新巴比倫王的銘文顯出,尼布甲尼撒、他的父親及其後繼人,均看巴比倫為宇宙的中心,是戰士及創造者瑪爾杜克神(Marduk)的大本營,萬民都要來這裡向他朝貢。我們可以看錫安的國家預言和政治預言(如︰賽二十四,四十五14及下,四十九22及下,五十一,五十四,六十及下),都是當代人為著對抗迦南宗教,以及本土化的努力,目的就是肯定錫安的神,是高於一切與之競爭的神祇。

2. 新約

新約形容的錫安,超越了大衛王朝那種宗族、地域及經濟的框框,事實上它的重心不在用一座可見的殿或城來代表神的國,乃是在乎耶穌(參約四20及下)。信徒因為進入了新的約,已經與天上的敬拜者一起「來到錫安山,永生神的城邑,就是天上的耶路撒冷」(來十二22;另參啟十四1)。新約不像舊約的錫安山,沒有指定一個聖城、祭壇或敬拜的地方,代表神的同在。

雖然保羅預見到,當「救主從錫安出來」之日,就是全以色列家得救之時(羅十一26),新約卻並無提及錫安會成為地上一個重建的聖殿、世界的首府,或某種統一的國家意識形態。當時代論者(參時代論神學,Dispensational Theology*)完全用字義的方式,來解釋舊約錫安的末世論時,似乎誤解了詩的象徵手法,其經文本身的爭辯式原意,以及耶穌和新約對它的重新解釋。「天上的耶路撒冷」,與地上各種的錫安主義,都是沒有關係的。

參考書目

W. D. Davies, The Gospel and the Land (London, 1974); B. C. Ollenburger,Zion, the City of the Great King(Sheffield, 1986); J. D. Pentecost, Things to Come(Grand Rapids, MI, 1958).

D.C.T.S.

三、錫安

耶路撒冷的堡壘,由*大衛從耶布斯人手中奪取(撒下5:6-7)。它可能位於城東的山脊上,在聖殿遺址的南邊。這個稱謂是指聖殿所在的山峰,在耶路撒冷的“上帝的聖山”(詩2:6);然後也是指耶路撒冷本身(賽1:27),並寓意為天上之城(來12:22,啟14:1)。從以賽亞書(如10:24-26,29:5-8——其中“亞利伊勒Ariel”這個名字被用來指代錫安,以及37:22-9)和詩篇(如46~48篇)中的某些提法推斷,錫安的“不可侵犯性”有一個古老傳統,也許在被擄前的耶路撒冷聖殿崇拜中得到傳揚。

誠之譯自:Cross, F. L., & Livingstone, E. A., eds. (2005). In The Oxford dictionary of the Christian Church (3rd ed. rev., p. 1795).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四、錫安

錫安(Zīʹon)是希伯來語和希臘語的音譯,最初指的是以色列人之前的耶路撒冷在汲淪谷和提洛佩斯谷(Tyropean Valleys)之間的堅固山丘。學者們對該詞的詞根含義有不同意見。一些權威人士認為該詞與希伯來語中的“乾燥之地”或“乾涸的土地 ”有關。其他人則將該詞與一個阿拉伯詞彙聯繫起來,該詞被解釋為“山峰”或“山脊”。

“錫安”這個名字在大衛征服耶路撒冷的記載中首次被提及(撒下5:6-10;代上11:4-9)。“錫安的保障”這句話可能只是指該城的城郭(防禦工事)。耶路撒冷是整個城邦的名稱,包括位於城市本身的城郭之外的眾多村莊和房屋。在大衛佔領錫安後,他居住在那裏,並將它改名為“大衛之城”。

錫安被聖經作者以各種方式使用。許多詩人用這個詞指代所羅門建造的聖殿(詩2:6;48:2;84:7;132:13)。在賽1:27中,“錫安”的概念包括整個國家。錫安也代表猶大的首都(摩6:1)。錫安最常見的用法是指新時代的上帝之城(賽1:27;28:16;33:5)。

錫安也被理解為指天上的耶路撒冷(賽60:14;來12:22;啟14:1),即彌賽亞要在末日顯現的地方。彌賽亞群體的榮耀將在“錫安”的聖山上發生。見耶路撒冷。

誠之譯自:Newell, J. (2003). Zion. In C. Brand, C. Draper, A. England, S. Bond, E. R. Clendenen, & T. C. Butler (Eds.), Holman Illustrated Bible Dictionary (p. 1711). Holman Bible Publishers.

五、錫安

摘自Shepherd, C. E. (2020). 錫安. In J. D. Barry (Ed.), 萊克姆聖經辭典. 萊克姆出版社.

錫安(צִיּוֹן ,tsiyyon)。位於耶路撒冷老城附近。用來表示城市本身和上帝與祂的子民同住的末世論希望。

詞源學

確定希伯來名詞”錫安”的起源是很困難的,主要是因為它似乎是在聖經敘述之前就已經被使用了(撒下5:7;比較代上11:5)。由於沒有確切相應的名詞,我們只能依靠存在於詞彙背景某處的“理論上”的希伯來動詞。詞源學的討論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重建、假設的來源,因而不可能作出任何最終的結論。這些理論包括:

•    Delitzsch提出,錫安源於敘利亞語中一個與希伯來文צִוָה(tsiwah)的平行詞,意思是 “建立、豎立”。這說明錫安是一個”建立起來”的地方(可能是聖殿山; Delitzsch, Psalms, I, 94)。

•    Dillman認為,這個名詞反映了一個理論上的希伯來動詞(צוֹן, tson/צִין, tsin),意思是”包圍”,它本身就來自於一個阿拉伯語的平行詞tsana,意思是”保護、保衛”。因此,這個名詞的起源等於”避難所”或”庇護所”(Dillman, Lexicon, 1300–01)。

•    Otto提出(“ציון,tsywn, tsiyon,” 342–43),名詞錫安(צִיּוֹן,tsiyyon)與一個理論上的希伯來動詞(צָיַי, tsayay)有更多的聯繫,意思是”乾涸”,我們從它那裡得到舊約中常見的形容詞צִיָּה (tsiyyah),”干”(如:賽35:1; 耶51:43; 結19:13; 何2:5; 珥2:20; 番2:13; 詩63:2; 78:17; 伯30:3)。加了一個希伯來語的結尾(וֹן, n—),結果是類似 צִיּוֹן (tsiyyon, “錫安”)。

聖經中的用法

舊約

專有名詞”錫安”在舊約中出現了152次,其中一半以上是在先知書中出現的(93次)。其餘的大部分出現在詩歌文獻中(53次);只有少量的用法出現在敘事性的著作中(撒下5:7; 王上8:1; 王下19:21, 31; 代上11:5; 代下 5:2)。這個詞在舊約的大部分內容中都沒有出現,這使得追溯它的發展成為一項比較容易處理的任務。

        聖經敘事。在聖經的敘述中,錫安最初是耶布斯人在大衛時代之前的據點(撒下5:7)。在大衛征服耶布斯人之後,該地被改名為”大衛城”(撒下5:9)。錫安本身成為一個神學傳統的中心,神學傳統隨著時間的流逝而發生了變化。舊約中有錫安的”傳統”,它們適應了以色列人民不斷變化的情況;隨著舊約在歷史上的發展,錫安也在發展(Hess and Wenham, Zion)。錫安的重要性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發展:它最初是耶布斯人的居所,後來成為聖殿山(詩78:68-69),更泛指耶路撒冷(詩51:18),最後指定整個以色列人民(賽51:16)。

聖經文本也顯示了錫安概念,作為一個典型化、形象化的領域,上帝和祂的子民在末世論上關聯(啟14:1)。雖然錫安山在聖經見證中指的是耶路撒冷老城兩座山中的東邊的山,但後來這個稱號被拉比思想移到了西邊的山,即”大衛城”。將東邊的山丘與摩利亞山(出自創22:1-2;代下3:1)視為等同是後來拜占庭的發展。

約櫃在錫安的發展中起著重要的角色(撒上4:4),尤其是當大衛把它帶到耶路撒冷時的影響(撒下6)。在聖殿完成(代上6-8章),並把約櫃放置好之後(代上8:6-9),耶路撒冷就不僅僅是一座城了,它也成了耶和華(Yehweh又譯為:雅威)的居所,即錫安。然而,約櫃的最終命運卻不得而知;到了耶利米時代,它似乎已經完全消失了。消失的一個結果是,沒有了上帝同在的真實表象,耶路撒冷城或”錫安”就承擔起了上帝聖所的角色(比較詩132:13)。事實上,耶利米明確呼籲以色列人忘記約櫃:”人必不再提說耶和華的約櫃,不追想,不記念,不覺缺少,也不再製造”(耶3:16)。他接著說:”那時,人必稱耶路撒冷為耶和華的寶座,萬國必到耶路撒冷,在耶和華立名的地方聚集”(耶3:17;比較結48:35)。在這種情況下,不清楚後來”聖城”的語言是否成為錫安的簡稱(尼11:1,18;賽48:2;52:1;但9:24;比較太4:5;27:53;啟11:2; 21:2, 10; 22:19)。

        聖經詩歌。在舊約詩歌文學中,錫安一詞一直是以形象化的方式使用,特別是在詩篇中。例如,雖然詩篇48篇很可能源於迦南人的背景(羅伯茨,”錫安”),但它證明了一種傳統的強大力量,該傳統將錫安視為耶和華神話般戰勝對手的地方(詩48:4-8);它還把它描繪成一個地理上仍然存在的地方(詩48:12-13)。

先知們也利用詩歌(Lowth, Isaiah),同樣以這種預表論的方式看待錫安。House在處理俄巴底亞時指出,”錫安不是簡單的耶路撒冷……更確切地說,錫安是耶和華與祂忠心的子民同住而沒有罪惡和危險地方”(”Obadiah,” 543;比較加4:26)。而耶路撒冷這個名字既可以喚起正面的(賽40:9),也可以喚起負面的(賽10:10-11)見解,錫安這個名字幾乎被詩人和先知們一致用在積極的意義上(例如詩50:1–2;亞2:10;比較Lohse, “Σιών,Siōn,” 300,311ff)。毫無疑問,這在巴比倫圍攻耶路撒冷時受到了挑戰(林1:4-17;2:1-18),但即使在被擄時期和後被擄時期,錫安也獲得了動力構築希望的未來(亞9:9–13;參見Petersen, Zechariah, 4–5; Hanson, Dawn, 280ff)。通過其轉變,錫安變成了一個靈活的概念,可以在主題上用於統一舊約文學的各個部分(Wolters,“ Zechariah”,863)。

新約

“錫安”在新約中只出現了七次(太21:5;約12:15;羅9:33;11:26;來12:22;彼前2:6;啟14:1),其功能是神學上的,而不是地理上的。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於第二聖殿時期耶路撒冷廣泛的政治發展;但更重要的是,早期教會徹底改變了朝拜地點,從耶路撒冷轉到耶穌本人(比較約4:21-24)。在更廣泛的神學背景下,早期的教會認為以色列未來的希望——神和祂的子民在末世論意義上居住的一個錫安,已經在基督身上與工作上開始了。(比較林前10:11;Hays, Corinthians, 162)。這可以從以下事實中看出:新約的七種用法中有五種是引用舊約的經文,這些經文被認為是在基督裏應驗的(賽28:16;59:20;亞9:9;比較詩14:7;賽40:9)。鑑於這個新的事實,保羅可以寓言式地重讀以實瑪利和以撒的敘述(加4:21-31),將前者歸於”現在”的、被擄的耶路撒冷,後者歸於”上面”的、”自由的”耶路撒冷;其中的後者很容易被當作錫安的同義詞(來12:18-24與西奈和錫安傳統的這種二分法相類似)。

供進一步研習的精選資料

Beale, G.K. The Book of Revelation. New International Greek Testament Commentary. Grand Rapids, Mich.: Eerdmans, 1998.

Delitzsch, F. Commentary on the Psalms: Volume 1. Edinburgh: T&T Clark, 1871.

Dillman, A. Lexicon linguae aethiopicae. Leipzig: T.O. Weigel, 1865.

Hanson, P. The Dawn of Apocalyptic. Philadelphia: Fortress Press, 1975.

Hays, R.B. First Corinthians. Interpretation: A Bible Commentary for Teaching and Preaching. Louisville, KY.: Westminster John Knox, 1997.

House, P. “Obadiah, Book of.” Pages 542–44 in Dictionary for Theological Interpretation of the Bible. Edited by K.J. Vanhoozer. Grand Rapids, Mich.: Baker, 2005.

Fohrer, G., and E. Lohse. “Σιών(Siōn).” Pages 292–338 in Theological Dictionary of the New Testament 7. Edited by Gerhard Friedrich. Grand Rapids, Mich.: Eerdmans, 1971.

Lowth, R. Isaiah: A New Translation, With a Preliminary Dissertation and Notes, Critical, Philological and Explanatory. 10th Eng. ed. Boston: William Hilliard, 1834.

Otto, E. “ציון (tsywn), tsiyon.” Pages 333–65 in Theological Dictionary of the Old Testament 12. Edited by G.J Botterweck and H. Ringgren. Grand Rapids: Eerdmans, 2003.

Petersen, D.L., Zechariah 9–14 and Malachi. Old Testament Library. Louisville, KY.: Westminster John Knox, 1995.

von Rad, G. Old Testament Theology, Volume 2: The Theology of Israel’s Prophetic Traditions. London: Oliver & Boyd, 1965.

Roberts, J.J.M. “The Davidic Origin of the Zion Tradition.” Journal of Biblical Literature 92, no. 3 (1973): 329–44.

C.E. Shepherd

Leave a Reply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Log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WordPress.com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Facebook phot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Facebook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Connecting to %s

%d bloggers like th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