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udy 1 約拿書 1 & 2 (3.1.15)

JONAH Study 1~2

約拿書 2

引言

在列王紀下十四25曾提到約拿,他在那裏預言耶羅波安二世的勝利,藉此而大大地擴張了以色列的疆域。如果約拿作預言是在耶羅波安二世作王初期,那麼,他在阿摩司以先僅約20年而已。那時亞述已經成為一個強大的帝國,並且已經開始向西伸張了。事實上,耶羅波安的勝利,部分的原因是由於亞述襲擊大馬色和鄰近的國家,因而削弱了它們的勢力而造成的。約拿似乎是對這個以殘暴著稱、勢力強大可怕的亞述國有所畏懼的。

然而神的命令就臨到這個人身上,要他到尼尼微去,宣告審判它的話。有人就會想,這個命令是不會不受歡迎的。但是在約拿看來,亞述太可恨了,因此他寧願放棄他先知的職分,而不願遵命前去。這卷書就是記載這件事的經過。它是聖經中最值得注意的經卷之一,充滿屬靈的教訓。

綱要

1         約拿違命及其結果。

2         他在絕境中的禱告和感恩。

3         重膺使命的約拿在尼尼微傳道,發生了驚人的效果。

4         約拿發怒和神的責備。

□Study 1 Jonah 1 & 2 (3.1.15)

研經題目:

約拿逃避的動機見四2。他怕神發慈悲。如果他遵命前往尼尼微,尼尼微人就會悔改,就會蒙赦免(比較耶十八8),後來就會來毀滅以色列。如果他不去,神的審判就會臨到尼尼微,以色列便蒙拯救。

1. 「(然而)約拿卻」(3節):「然而耶和華」(4節)。比較徒十一8、9(上下文也是關心到外邦人)。約拿未見到什麼真理呢?比較提前二4。耶和華怎樣保持這種情勢的控制呢?關於一7下,請比較箴十六33,並注意一17的「安排」二字。

2. 約拿(像亞當和夏娃一樣,創三8~10)設法躲避神的面(一3、10;比較二4)。為什麼辦不到呢?請在這一段經文的亮光中,查閱詩一三九23、24,並將它應用在你自己身上。

3. 約拿的禱告,值得注意的是沒有作直接的祈求,只說到自己的苦況,然後便轉為稱謝。他遭難的根本原因是什麼?是什麼使其苦況起了變化呢?

注:

1. 一3。「逃……避耶和華(的面)」:這就等於拋棄他的聖召,因為先知是侍立在耶和華面前的(比較王上十七1)。

2. 一17。「三日三夜」:比較太十二40。根據猶太人的算法,這可能是指一整日與這一日的前一晚和後一晚。

3. 二7。對希伯來人來說,「想念」並非只是指一種意念;它可能是指重新追憶耶和華在過去的作為;詳細查考這個詞的用法是不會白費的。關於這一節經文,請比較詩七十七11、12;一〇五4~6;一四三5。

4.二9。所許的願可能是某種以獻祭的方式來表示的感謝祭。許願是合乎聖經的一種行動;不過舊約勸人不要冒失許願(箴廿25),和許願不還(傳五5)。

【經文注釋】(摘自《聖經研修本》)

1:1-3 約拿奉差遣並逃避。這段情節記述了約拿蒙召說預言,以及他如何逃避這個呼召。以下兩個問題將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1) 尼尼微人將會怎樣?(2) 約拿將會怎樣?(見1371頁圖表。)

1:1 約拿預言,以色列將要在耶羅波安二世在位期間興旺昌盛(王下14:23-28)。“約拿”的希伯來文意思是“鴿子”,象徵以色列的愚蠢和無知(何7:11);約拿的確人如其名。亞米太的兒子的希伯來文意思是“我信實的兒子”,表明約拿仍是上帝信實之愛的對象。

1:2 尼尼微坐落在底格里斯河東岸,位於今巴格達以北約354公里,以色列東北約805公里處。(希伯來原文gadol)在本書共出現了14次。尼尼微是一座重要的(“大”)(見3:3)。的希伯來原文是raah,在本書共出現了9次(見本頁表),可指“邪惡”或“災難”。尼尼微人是邪惡的,他們定將遭受災難。

1:3 往他施去在本節重複了三次,強調約拿沒有往尼尼微去。他施的確切位置不詳,那是一個遙遠的濱海地區,位於地中海西岸某處,在往尼尼微的相反方向。本節末尾重複躲避耶和華,強調約拿去往他施的目的。下到(另見5節,2:6)是一種表示死亡的委婉說法(如:創37:35),表明遠離上帝一步,就離“下到”死亡更近一步(見1:4-5注,2:6注)。

《約拿書》中的鑰詞(ra’ah災禍苦楚

1:2上帝讓約拿面對尼尼微城的惡。
1:7水手決定掣籤找出他們遭遇災禍的原因。
1:8水手與約拿當面對質,想知道為什麼災禍臨到他們。
3:8尼尼微王呼籲城中的居民離開惡道。
3:10上帝看見尼尼微城離開惡道,就發憐憫收回祂本來要降下的災禍。
4:1上帝寬容恩待尼尼微城,結果約拿大大不悅。
4:2約拿生氣的原因是上帝發憐憫不再降災。
4:6上帝安排一棵植物生長,好讓約拿脫離苦楚。

1:4-16 約拿和異教水手。這段情節主要描寫約拿與相信異教的水手相遇,並引出一個問題:誰才是敬畏上帝的人?是約拿還是異教徒?這裏的關鍵詞,是“懼怕”和“敬畏”(在原文是同一個詞):水手一開始“懼怕”(5節),後來“敬畏”(16節),在此期間,約拿聲稱自己“敬畏”上帝(9節),水手一卻感到“懼怕”(10a節)。

1:4-5 在希伯來原文中,這個詞出現過四次(4、5、12、15節),正如上帝使海中起大風(原文直譯:“耶和華拋了大風到海上”),水手將貨物拋在海中。哀求,水手禱告,表明他們相信有神明能幫助他們。已下到,約拿的反應與水手相反,下到底艙,向死亡再邁進一步(見1:3注)。

1:6 起來,求告,這與上帝在第2節對約拿的差遣遙相呼應。諷刺的是,以色列的先知竟然要由異教船主召喚他去禱告。不至滅亡,“滅亡”在14節(“死亡”)、3:9和4:10(“乾死”)重複出現。連異教徒都不希望船上的人滅亡,約拿卻對此毫不在意,這是何等的諷刺。

1:7 掣籤,在古時,人們通過掣籤來辨別神明的旨意(如:民26:55 “拈鬮”;書18:6 “拈鬮”)。以色列人相信上帝掌管掣籤的結果(箴16:33)。(希伯來原文ra’ah)在這裏可能暗示“災難”(見1372頁表)。

1:9-10 希伯來人是一個種族術語,用來在與別國人民交往時標誌以色列人的種族身份(如:創40:15;出1:19;撒上4:6)。約拿聲稱自己敬畏耶和華,但他的行為與他所聲稱的不符。創造滄海,約拿宣稱自己敬畏那位掌管滄海的上帝,同時卻通過海路來躲避他(1:3),這是多麼諷刺。天上的上帝指天地間至高的上帝(見拉1:2;尼2:20;但12:37)。水手此前“懼怕”(5節),現在則大大懼怕

1:12-13 ,見1:4-5注。竭力蕩槳,這些異教徒本可以馬上把約拿拋到海中,但他們沒有這樣做。海浪越發……翻騰,因為上帝此刻還沒打算把約拿送到岸上。

1:14-15 求告,儘管每個水手先前都在哀求各自的神明(5節),他們現在卻求告耶和華。異教水手希望大家不要……死亡,約拿卻無動於衷(見1:6注)。隨自己的意旨行事,與詩115:3和135:6中的敬拜用語相呼應,因此這是水手承認上帝絕對主權的信仰告白。水手的行為和上帝的作為一致:上帝先前使上刮起大風(原文直譯:“耶和華拋了大風到海上”),引發了暴風雨,水手現在也把約拿拋在海中,以平息風浪(見12節)。

1:16 大大敬畏耶和華,起初一般的“懼怕”(5節),演變成後來大大的“懼怕”(10節),進而變成“敬畏”上帝(16.節),即帶著畏懼敬拜上帝。獻祭……許願,這是敬畏上帝之人應有的回應(王下17:32-36;詩22:5,61:5,76:11)。

1:17~2:10 約拿的感恩禱告。約拿的禱告(2:2b-9),由一個引言(1:17~2:2a)和一個結論(2:10)構成,引言和結論都提到那條“魚”。

1:17 安排,強調上帝掌管受造物的至高主權(參4:6-8),“安排”在本書共出現四次,這裏是第一次。“魚”(希伯來原文dag)並不限於指我們今天所稱的“魚”(通常指海中有鰭和鰓的冷血脊椎動物),而是泛指水生動物,但無法確知它具體所指。然而,大型鯨類如抹香鯨,可以輕鬆地吞下一個人。三日三夜,雖然可能象徵死亡和復活的時間(參何6:2),但根據當時通行的日期計算方法,這個表述更可能是指實際天數,或者三天中的部分時間(參撒上30:12;王下20:5、8)。無論哪一種情況,“三日三夜”都是指從已死或瀕死狀態中復活,這也可能是耶穌把自己的死和復活,與約拿在魚腹中的時間相提並論的原因(太12:40)。

2:1 最後,約拿……禱告,他並沒有祈求上帝拯救那些異教水手,但感謝上帝拯救了他。

2:2-9 約拿不是求上帝救自己脫離魚腹,而是感謝上帝藉著大魚救了他。第2節總結了他的禱告;約拿幫助,上帝就應允了他。3-6a節詳述約拿求助的禱告,6b-10節詳述上帝的回應。

2:2 陰間指死人所在之地,人經過一道用“閂”做成的門,便可進入死人之地(見6節;伯17:16,38:17;詩9:13)。約拿不是真的在陰間裏禱告,這裏是在描述他近乎死亡的經歷(見詩30:2-3)。

2:3-4 你將我投下,雖然把約拿投入海中的是水手(1:15)但約拿知道,實際上是上帝藉著水手在做工,因此他可以說是上帝將他投入海中。仰望或譯“面向”,指古代朝著聖殿的方向禱告的習俗(見2:7;王上8:30、35、38、42;但6:10)。

2:6 我下到(見1:3注,1:4-5注)。當約拿下到海底深處的山根,就是陰間的門所在之處時,他幾乎要死了。因為(《和修》“門戶”)指陰間的門(見2:2注),所以是指死人所居之地(見詩6:9;結26:20,32:18、24),也指陰間(見伯33:22-24;詩49:8-9,103:4)。……,約拿並沒有做過任何使他配蒙拯救的事,他得救完全是出於上帝的恩典。

2:8-9 那信奉虛無之神的人,指異教水手,他們曾各自向自己的神明呼求(1:5);但這也是給約拿的同胞、那些拜偶像的以色列人的一個信息。諷刺的是,這些水手最終經歷上帝的憐愛(《和修》“慈愛”),約拿卻被投入海中。……,使人回想起水手對上帝的敬拜(1:16),約拿此時也像他們當時一樣敬拜上帝。雖然後面的故事講到約拿相信上帝能夠按自己的意願拯救任何人,只要被拯救的是“我們”而非“他們”(見4:1-4),但在這裏約拿說出救恩出於耶和華,他是在宣告上帝是救恩的至高源頭。

2:10 可以表示厭惡(伯20:15;箴23:8,25:16)。有些解經家認為,儘管約拿在禱告中表達了他對上帝的感恩,但這裏的“吐”表明,上帝仍然因為約拿對尼尼微心存敵意(如4章所示)而感到不悅。無論如何,魚的所為救了約拿,顯明了上帝的恩眷。

(1374頁插圖)

尼尼微城位於底格里斯河與科澤河的交匯處(今伊拉克境內的摩蘇爾),早在主前7000年就有人在那裏定居。根據《聖經》記載,寧錄是該城的創建人(創10:11)。1845-1854年,在亨利·勒亞德的指導下,考古人員在那裏進行了大規模的發掘。右圖勾畫出考古發掘的結果,特別反映了亞述帝國時期(主前1420—主前609年)的面貌。約在主前1000年亞述國經歷了一次巨大的復興,尼尼微城因此成為都城。在前500年中,尼尼微城是一座繁榮的城市,建有諸如公共廣場、公園、植物觀賞園,甚至有動物園等奢華場所。有關那個時期的一個重要考古發現是亞述巴尼帕王(主前669—主前627年;在拉4:10中稱為亞斯那巴)的圖書館。該城的面積約有7.49平方公里。《約拿書》反映了尼尼微城在這個時期的繁榮景象(3:1-5)。尼尼微城最後在主前612年被瑪代人和巴比倫人攻陷。攻城的軍隊在為該城提供水源的河流上築起堤壩,使洪水衝破一段外牆,這個缺口成為外敵攻入城內的通道。

One thought on “Study 1 約拿書 1 & 2 (3.1.15)

Leave a Reply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Log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WordPress.com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Facebook phot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Facebook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Connecting to %s

%d bloggers like th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