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udy 19 Matthew 13:1~23 (3.2.6)

研經題目:
1. 撒種(或「土壤」)的比喻,可以視為用來解釋我們的主何以用比喻來教訓人的一個比喻。這種方法怎樣用來將真理向一些人顯明出來,而又將真理向一些人隱藏起來呢?那簡單而又徹底獲益的條件是什麼呢?
2. 在撒種的比喻中,同樣的種子竟產生這樣差異的結果,其原因是些什麼呢?各種不同的土壤表示了什麼狀況呢?要結實累累,有什麼是不可少的呢?
【經文注釋】(摘自《聖經研修本》)
13:1-53 耶穌用比喻揭示彌賽亞國度的奧秘。這是耶穌五篇主要講論的第三篇(見 “導論:關鍵主題” 和 “導論:文學特徵”),它由幾個比喻結集而成,一般稱為比喻式講論。
13:1-23 比喻式講論的開始。耶穌講了撒種的比喻(3b-9節),說明祂用比喻的目的(10-17節),並解釋這個比喻(18-23節)。
13:1-2 坐在海邊,指加利利海;當時的老師通常是坐著施教的。傳統認為這篇講論是耶穌在那個名為 “比喻灣” 的地方講的,那裏有一個天然的馬蹄形競技場。在這裏,耶穌的聲音可以從船上傳到岸上的幾百名群眾那裏,離耶穌91米之內的聽眾都能聽到。
13:3 比喻是耶穌講解真理時常用的方法,祂經常藉著故事或類比來教導道德準則或屬靈道理。耶穌的比喻在不同的人中產生不同的結果:對群眾(2節 “許多人”;見5:2注)來說,真理向他們隱藏;對門徒來說,真理卻向他們顯明。
13:4-7 有落在路旁的,農夫在田地上來回撒種時,種子就四面八方地散開,有些偶然落在乾硬的田埂上。土淺石頭地,巴勒斯坦地勢不平,有很多石頭地,上面蓋著一層淺土。荊棘裏,雜草會搶走土壤的養分,阻礙莊稼生長,使莊稼不能成熟結果。
13:8有一百倍的,有六十倍的,有三十倍的,一般來說,農作物的收成回報是5到15倍不等,10倍的回報可算為好收成。但有些歷史記錄也提及高達100倍的收成(創26:12記載過一次)。
13:10-11 奧秘(希臘原文mystērion的複數,指 “奧秘,秘密”),天國怎樣產生作用是一個奧秘;它向門徒是顯明的,但向靈性麻木的群眾卻是隱藏的。在耶穌時代,這些天國的奧秘開始部分顯明,但要等到末世時才會完全、最終彰顯。
13:12-13 看也看不見,滿有權能的上帝使用這些比喻,要麼使人心裏剛硬,致使他不能回應(15節),要麼激發人積極地回應耶穌,尋求耶穌對比喻的解釋,並接受祂的信息(參10節)。
13:13-15 看到以色列許多人的普遍反應(他們以硬心和悖逆的行為來抵擋上帝的諭令),耶穌引用了賽6:9-10,看到它再次應驗,如同先知的時代。但賽6章結束在盼望的音符上,“聖潔的種子”(holy seed;和合本:聖潔的種類;和修:聖潔的苗裔)是“這地的餘幹”(參新譯本),新的生命還將從那裏出現(賽6:13)。因此,耶穌留下了這樣的可能性:一些目前心硬的人將會被恩典的福音所軟化。(BTSB)
13:18 所以,你們當聽這撒種的比喻,耶穌回應門徒渴望知道撒種比喻的意思(參10節),就解釋了這個比喻。有關撒種比喻的更多注解,見路8:11-15。
13:19 比喻中的種子(3-9節),代表天國道理(“天國的福音”,參4:23,9:35,24:14)。耶穌所撒的 “種子” 都是好的,所以關鍵是土壤不同(13:19-23)。惡者指魔鬼撒但(見4.1注)。撒在路旁的,田埂是硬地,比喻那些心裏剛硬的人,如那些文士和法利賽人。
13:20-23 撒在石頭地上的,有些人當時接受了福音,但心仍然剛硬,所以福音無法在他裏面生根,也結不出果子來。種子撒在荊棘裏也不能結實,因為人心被世上的思慮,錢財的迷惑佔據,種子被擠住了。好土指一個人預備好了要接受福音,照著各人的潛能,這種好土結果豐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