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udy 37 Matthew 24:1~31 (3.3.12)

研經題目:
1. 在1~14節裏面,基督預言將來歷史的模式會怎樣?試將顯著的特色一一列舉出來,看看怎樣可以把它們應用在我們現今的時代。
2. 按照這幾節的教訓,基督徒在政治動蕩、普世困苦之際,應該怎樣自處?他能倚賴什麼呢?
注:
1. 這一章的教訓是答覆第三節的那兩個問題。門徒似乎以為這些大事是屬於同一個時期的。基督看耶路撒冷的陷落是祂再來之日的預兆。關於這一章的分段是不能武斷的,因為論及這兩件大事的話都交織在一起,但又如以下的建議:4~14節是論及一般原則;15~28節是論耶路撒冷之被圍與毀滅。29~31節是論基督再來的日子。32~51節是論對兩件大事的預備。
2. 15節是言及但十一31,而在這裏的上下文似乎是指在聖殿的聖地範圍中豎立羅馬軍旗的事。
3. 27節。「降臨」在希臘原文是parousia,是指一個王的官式房屋的意思。試比較3、37、39各節。
【經文注釋】(摘自《聖經研修本》)
24:1~25:46 彌賽亞的延遲、再來和審判。這兩章記載的是耶穌 “在橄欖山上坐著” 所說的話,故稱為 “橄欖山講論”。本書記載了耶穌五篇講論,這是最後一篇(見 “導論:關鍵主題” 和 “導論:文學特徵”)。耶穌把這些事情預先告訴門徒,要叫他們知道有些事情即將發生,有些還要等很久。
24:1-14 災難的起頭。耶穌預言在祂再來之前,地上會出現一些普遍的現象,在某種意義上,這是整個世代的寫照。這些現象包括:全世界受苦(4-8節),耶穌的門徒受苦(9-13節),福音傳到萬民(14節)。
24:1 出了聖殿,每天晚上,耶穌和門徒都從耶路撒冷沿著橄欖山回到住宿地伯大尼。在橄欖山上可以遠眺壯觀的聖殿。
24:2 主後70年,提圖斯率領羅馬軍隊摧毀了聖殿和耶路撒冷,應驗了耶穌關於聖殿被毀的預言。沒有一塊石頭留在石頭上(《和修》“沒有一塊石頭會留在另一塊石頭上”),可能暗喻完全的毀滅,或按字面意思指聖殿本身徹底被毀。但不是整座聖殿山被毀,因為有一部分遺跡還存留至今。
24:3 關於橄欖山,見21:1注,24:1注。門徒問了兩個問題:(1) 什麼時候有這些事?(2)你降臨和世界的末了,有什麼預兆呢?耶穌的回答明顯交織著關於耶路撒冷被毀和祂再來的預言。快要發生的事(耶路撒冷被毀)象徵和預示很久以後才會發生的事(祂的再來)。這篇講論可分為三個部分:(1) 按大致的時間順序描繪基督再來之前會發生的一些事件(4-31節);(2) 教導門徒要警醒、等候和預備基督再來(24:36~25:30);(3) 警告世人,基督再來時會有審判,也會有所應許的獎賞(25:31-46)。本書這裏清楚提到基督再來,比平行經文(可13:4;路21:7)的記載更為詳盡。
24:5 說:“我是基督”,教會歷史中曾有許多人自稱是彌賽亞亞,這樣的事情今天仍有發生。耶穌的門徒必須提防這些人。
24:6-7 打仗……饑荒、地震,這樣的災難事件在這世代會頻繁發生,直到耶穌再來,所有受造之物得贖的時候。
24:8 災難(《和》注 “生產之難”;《和修》注 “生產的陣痛”)一詞表明,彌賽亞世代來臨之前會有一段災難時期(參羅8:22-23)。舊約先知用這個隱喻來形容一般的、可怕的痛苦(參賽13:8,21:3,42:14;耶30:5-7;何13:13),以及以色列得救之前將要承受的痛苦(參賽26:17-19,66:7-11;耶22:23;彌4:9-10)。
24:11 假先知,來自世界和教會內部的欺騙必到處可見(約壹2:18-27,4:1-6)。門徒必須 “試驗那些靈”,查看它們是否承認耶穌是彌賽亞(約壹2:22,4:2-3)。
24:13 底(原文直譯:終結),指人子再來時逼迫的終結(參10:23),或者指人生命的終結。必然得救,不是指脫離肉體的死亡(參24:21-22),而是指在耶穌再來時脫離上帝的忿怒和人的逼迫,經歷圓滿的福樂和得救的平安。
24:14 表示基督快要再來的一個明顯標誌是,天國的福音被傳遍天下,即傳給萬民(希臘原文ethnos的複數形式,“民族,人民”)。傳福音的任務從耶穌在28:19中頒佈給門徒大使命開始。
24:15-31 “大災難” 和人子的降臨。耶穌從描繪這世代的普遍特徵,轉而講述人子來臨(29-31節)之前會發生的 “大災難”(15-28節)。
24:15 但9:27講述了關於那行毀壞可憎的事情,猶太歷史上的好幾個事件都似乎應驗了這個預言,最明顯的一次是在馬加比時期。主前167年,塞琉古王安條克四世伊皮法尼下令,在聖殿內為希臘神明宙斯修建一座祭壇。他又命令人在那裏用豬和其他不潔淨的祭牲獻祭,又褻瀆安息日,廢除割禮。但耶穌解釋說,但以理預言的完全應驗會在:(1) 主後70年羅馬人摧毀聖殿時;(2) 末世敵基督者的像被高舉起來的時候(參帖後2:4;啟13:14)。
24:16 逃到山上,據教會歷史學家優西比烏記載,主後67年猶太人起義,基督徒逃到比拉山上(優西比烏《教會史》3.5.3),應驗了耶穌這個警告。
24:17 在房上的,不要下來,指沒有時間讓人去拿東西。
24:20 不遇見冬天或是安息日,他們要祈求上帝,不要讓嚴寒的天氣和最受尊崇的傳統妨礙他們逃難。
24:21 大災難,耶路撒冷在主後70年被攻陷,那一幕極其可怕。但耶穌描述的那個異象,將來會更加可怕地應驗(見24:1~25:46注)。
24:22 若不減少那日子,凡有血氣的,總沒有一個得救的,有些人認為,這裏指上帝若不抑制自己對於人性罪惡的念怒,無人可以躲過最終的毀滅。有些人認為,這是指減少但9:27中的第七十個 “七”(周),或啟11:2中的42個月。顯然這裏不是指主後70年聖城被毀的事,因為太24:21描述的空前毀滅並沒有在主後70年發生。選民指所有在這段期間跟隨基督的人(參24、31節)。
24:24 神蹟……奇事,有些超自然的神蹟奇事看似出自上帝,但實際上是撒但及其邪惡勢力的作為。關於試驗假先知,見7:15-20注,9:34注;約壹4:1注。
24:26-27 看哪,基督在曠野裏……看哪,基督在內屋中,彌賽亞不會秘密降臨在某一群人當中,或藏匿不顯;相反,他會像閃電一樣突然出現,所有人都能看見。
24:28 屍首在哪裏,鷹也必聚在那裏,顯然這是一句諺語,我們不應過分強解。它的含義可能很簡單,表示人遠遠地就能看見兀鷹在高空中盤旋;同樣,基督再來施行審判時是明顯可見的,也是可以預料的。有些人認為,兀鷹暗示基督再來時會有許多人死去,基督將審判那些拒絕祂國度的人。無論如何,本節經文表示人一定能看見和知道基督再來。
24:29 日頭……月亮……眾星……天勢,這節經文可能完全按照字面意思來理解,“眾星” 也許指大型流星雨。有些人認為這節經文既有字面的意思,也有比喻的含義。有些人認為它完全是比喻,指對萬民和政府的政治審判。主張它是比喻的人指出,本節經文應與舊約先知關於天象異常的比喻呼應,比如賽13:10,34:3;結32:7;珥2:10;摩8:9。主張按字面意思來理解的人則指出,《聖經》中記載了確實發生過漫天黑暗的情況,參出10:21-23;太27:45。《新約》中的其他經文也曾提及眾星墜落和天被卷起的情形(見來1:12;彼後3:7、10、12;啟6:13-14)。無論是按字面意思理解,還是把它當作比喻來看,這些事件確實叫 “大地震動”,表明所有受造物在基督再來時都將被徹底改變。關於 “新天新地”,見賽65:17;彼後3:13;啟21:1。
24:30 人子的兆頭,有些人認為那是指一種天上的旗幟或橫幅,當基督在“有能力,有大榮耀”中再來時,旗幟在空中飄揚。有些人則認為,人子親自降臨就是這世代最終完結的記號(參16:27,26:64)。哀哭,或是指產生悔改的悲痛,或是指人面對將臨的審判時感到後悔的極大悲傷。他們要看見人子(見8:20注),駕著天上的雲降臨,顯然這句話是形容末世,使人想起但以理的預言(但7:13-14),並指向末世時耶穌的再來(參帖後1:7-10;啟19:11-16)。有能力,有大榮耀,基督將成為上帝國度的永恆統治者,受那位亙古常在者的任命,成為人敬拜的對象,管全地和萬民(參但7:13-14)。基督再來是個真實的事件,門徒 “見祂怎樣往天上去”,基督 “還要怎樣來”(徒1:11)。
24:31 號筒跟猶太人的末世觀念有關(賽18:3,27:13),也出現在基督徒的著作中(林前15:51-52;帖前4:16),伴隨彌賽亞的出現。使者……將他的選民從四方,從天這邊到天那邊,都招聚了來,使者的出現,大概表示耶穌再來時不僅會招聚地上所有的信徒,也會把所有已經得贖、在天上的信徒一同帶來(參帖前4:14;啟19: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