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udy 6 Ezra 8 (3.6.24)

研經題目:
1. 照聖經所載,跟以斯拉從巴比倫上來的男人有多少?這些人連同婦人和孩子(21節),可能成了一個很大的隊伍。他們也帶了很多貨物和路途上所需的食物,還有許多珍貴的器皿和大量的金子和銀子。旅程遙遠(七9)而又危險(八31)。以斯拉要求王派遣衛隊護送,難道這種做法有什麼不對嗎?比較尼二9。他為什麼不這樣做?我們是否也像他那樣謹慎,照我們所宣認的信仰過活呢?
2. 從以斯拉出發之前的行動來看,關於承擔上帝的工作,我們可以學習到什麼呢?請特別參閱15~20節,21~23節,24~30節,36節;並與書九14;賽卅一1;耶四十八10上;太廿五3作一對比。
【經文注釋】(摘自《聖經研修本》)
8:1-36 以斯拉帶領新一批百姓從被擄之地歸回耶路撒冷,也給聖殿帶來王室的禮物。這段經文詳細敍述以斯拉歸回耶路撒冷的情況:和以斯拉同行的人(1-14節),他怎樣徵召祭司(15-20節),為旅途禱告(21-23節),以及將王室為聖殿提供的物品交給祭司,登記在冊(24-36節)。
8:1-36 記述那些歸回的人。此處重點不在於旅途本身,而在於那些與以斯拉一同歸來的人和他們的到來。(BTSB)
8:1-20 與《以斯拉記》第2章中隨同所羅巴伯的回歸者名單一樣,這段經文具體說明了與以斯拉一起從巴比倫返回的是哪些人。由於被擄者在居魯士允許他們返回幾十年後仍在返回,很明顯,一些猶太人最初決定留在巴比倫。從上帝的角度來看,回到應許地似乎是強制性的,以賽亞和耶利米都呼籲以色列民在被擄後歸回(如:賽48:20;耶31:16-21)。然而,受人尊敬的聖經人物,如以斯拉、尼希米、末底改和以斯帖等人仍在流亡當中。因此,留在被擄之地並不總是被消極地看待。(FSB)
8:1-14 歸回的流亡者名單。有12個家戶之首。與以斯拉一起回來的人只有1500人左右(大概總共有5000人左右),比100年前約42000人回來的人數少得多(2:64)。(BTSB)
8:1-14 與以斯拉一同歸回的這群人人數眾多,使猶大地的百姓數目增加了不少。這裏按照他們所屬的族長,即家族的領袖(1節)來數點他們的數目。他們的家譜指那些正式登記的歸回者名單(正如在第3節,計算原文直譯:登記,譯自同一個希伯來詞)。這裏記載了非尼哈(2節;以利亞撒的兒子,民25:7)和以他瑪(8:2;見出28:1)兩個祭司家族,他們是審判臨到拿答和亞比戶(利10:1-7)之後,亞倫所剩餘的兒子。以斯拉是非尼哈的後裔(7:5)。這裏的但以理(8:2)身分不詳,當時是主前458年(見7:1-7注),所以他不是主前605年被擄去巴比倫的但以理(見但1:1、6;另但1:1-2注)。第三個宗族是大衛的子孫(8:2,有關哈突,見代上3:22)。可見以斯拉這群人定意加強祭司團隊,可能也是要重申大衛家對猶大的統治。
8:15-36 返回耶路撒冷。旅途開始,以斯拉查看百姓,看有多少是利未人。(BTSB)
8:15 這群人在巴比倫以外、流入亞哈瓦的河邊駐紮,亞哈瓦河的一些分支源自幼發拉底河。以斯拉發現,儘管他們有祭司同行,卻沒有利未人,利未人是一般的事奉人員(見2:40)。
8:17 以斯拉派人(16節)去迦西斐雅見易多,雖然迦西斐雅是什麼地方,易多是什麼人,資料不詳,但顯然當地有利未人和尼提寧(《和修》“殿役”;見2:43-54;代上9:2)。他們可能一直在當地受訓,等候耶路撒冷的聖殿有一日重建。
8:18-19 抹利和米拉利均屬於利未家族,米拉利是利未的兒子(民3:33)。
8:20 雖然回應以斯拉召喚的人數不多,但對整個民族的前途象徵意義重大。
8:21 禁食,被擄歸回者越來越重視禁食,作為表達靈性痛悔的一種方式(見尼9:1;斯4:3)。刻苦己心(原文直譯:自己謙卑下來),他們刻意像贖罪日那樣(利16:31)謙卑悔罪。這裏的禱告(8:22-23)主要表達百姓對上帝的信靠,因為他們曾向波斯王表明上帝的真實。他們知道,唯有王相信以色列上帝的真實和大能,才會一直支持他們。
8:22 他的能力和忿怒,見6:10,7:23。比較以斯拉和尼希米(尼2:9)的策略。
8:23 他就應允了我們,本書的寫作背景是上帝掌管歷史中的各個事件(參31節;另1:1注)。
8:24-36 以斯拉把獻給聖殿的物品交與同行的眾祭司保管(見7:15-16、22)。
8:26 銀子和金子數量極多,銀子重約22噸,金子3.4噸。
8:28 眾祭司歸耶和華為聖(出29:1),意即分別出來單單事奉上帝。那些貴重金屬和器皿也被獻作聖潔的用途,因此為聖(見出30:26-29使器皿成為聖)。
8:29-30 聖潔的器皿被交給祭司,由祭司保管,直到交給聖殿中的相關人員為止。
8:31 這群人在正月十二日(尼散月,即公曆3-4月)出發,他們本來計劃在正月初一日(7:9)出發的,但為了召集更多利未人而耽擱了幾天。救我們脫離仇敵,作者沒有記載這群人有否真正受襲,但這次離開巴比倫的旅程像古代以色列人出埃及一樣(如:出17:8-13;參以下經文注釋:拉1:1,8:21,8:22,8:23),一路得蒙上帝保護。
8:32 我們到了耶路撒冷,那時是五月初一日(埃波月,公曆7-8月;參7:9)。這趟旅程長約1448公里,花了近四個月時間(見7:9注)。
8:33-34 他們休息三天后,便按照原定計劃(28-30節)把聖殿的貴重器皿移交給祭司。
8:35 對於從擄到之地歸回的人來說,他們是首次看到重建的聖殿,並在當中獻上敬拜。他們的祭物與首次奉獻聖殿時所用的很相似(見6:16-17)。公牛十二隻,見6:16-17注。
8:36 交給王所派的總督與……省長,“總督”是一個“總督轄地”(省,比如河西)的省長。這裏使用雙重稱呼(總督、省長)來泛指治理地方的官員,他們與猶大百姓關係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