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udy 1 但以理書 1 (3.11.12)

DANIEL Study 1~14

但以理書 14

引言

        但以理書有豐富的屬靈教訓。用禱告的心來查考必獲報償。第一 ,這卷書證明信上帝的人在所處社會中能堅守自己崗位,在現世事務上盡自己本分,而仍然能忠於上帝。藉此使上帝得榮耀並造福人群。今日世界各國都需要這樣的人。

        但以理書也是信心的滋補品。猶太人亡國被擄,遂使人提出這樣的問題:「他們的上帝在哪裏呢?」(詩一一五2)。但以理書顯示出上帝統治萬國,看顧那些依靠祂的人,並「隨己意」行作萬事。頭幾章有助於使猶太人弄清楚耶和華是獨一的上帝這個重大的真理。這種認識使他們棄絕拜偶像的事(比較詩一一五3~11節)。這卷書後面幾章記載著那些大事過程的準確預言,是猶太餘民在他們所忍受之困難和逼迫中用以支持信心的工具。這卷書也應有助於在黑暗的日子裏支持我們自己的信心。

        但以理書也是聖經中論及將來之啟示的主要部分。這是假定這卷書是屬於被擄時代的一部真確記錄與預言。晚近有一種強烈的趨勢對這一點提出異議,並指這卷書是再遲四百年寫的,那時其中的許多預言都已經成為歷史事實了。較早的見解也不是沒有困難,但考古學的進步已消除了其中一些。至於支持這卷書的真實性,我們與新約的看法一致,新約為這卷書中的神蹟和預言作過見證(例如,參來十一33、34;太廿四15),而經常加以引證或暗示,特別是在符類福音以及啟示錄中為然。

綱要

歷史部分(第一至六章)

一   但以理及另外三少年蒙選取,受測驗,受教育。

二   尼布甲尼撒的夢及講解。

三   尼布甲尼撒的金像,及烈火窯。

四   尼布甲尼撒的第二個夢,夢的應驗,和他的見證。

五   伯沙撒的宴會,牆上的字,巴比倫覆亡。

六   大利烏的詔諭。但以理在獅坑中。

預言部分(第七至十二章)

七   伯沙撒元年但以理所見四巨獸之異象。

八   伯沙撒在位第三年但以理所見公綿羊,公山羊,四國,以及小角的異象。

九   但以理的禱告。關於彌賽亞的啟示。

十~十二  吉列王在位第三年但以理所見關於將來以及「末期」的異象。

□Study 1 Daniel 1 (3.11.12)

研經題目:

1. 但以理及其三友下決心避免被玷污的背後動機是什麼?比較利三17,廿24~26。他們怎樣著手實現他們的目標?他們在與當局的接觸上表現了基督徒的哪些質素?上帝用什麼恩賜報答他們呢?

2. 這個故事對「在世上」(約十七11)卻「不屬世界」(約十七16)所指的意義投下什麼亮光呢?注意在少年時期堅定的確信給後來的堅強所奠下的根基。

注:

1. 1節。這一年大概是主前605年,而且這裏所言及巴比倫人的侵掠是緊接他們在迦基米施的勝利之後。

2. 2節。「示拿」:是巴比倫古時的名稱。

【經文注釋】(摘自《聖經研修本》)

1:1~6:28 但以理和三個朋友在巴比倫宮廷。從主前605年直到巴比倫帝國覆滅(主前539年),以至波斯帝國統治初期,這幾位被擄的希伯來人始終過著忠於上帝的生活,同時也在尼布甲尼撒及其繼任者的宮廷中供職。他們的服事給外邦人帶來了祝福。

1:1~6:28 但以理和三個朋友在外國宮廷。1~6章分別介紹了但以理和他的三個朋友在外國宮廷中的情況。它們的時間跨度從猶大王約雅敬統治的第三年(約主前605年)到波斯王居魯士統治時期(主前539年後)。前四個故事發生在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統治時期(主前605-562年),第五個故事發生在看似巴比倫的伯沙撒統治的最後一年(主前539年),最後一個故事發生在瑪代人大流士時期(關於他與波斯王居魯士的關係,見6:28的注釋),因此可以追溯到主前539年波斯佔領巴比倫之後的某個時間。這些故事中的每一個都說明了本書的主要主題:儘管目前有麻煩,但上帝在掌管之中,祂將獲得勝利。這些敍述教導後來的讀者如何在一個信仰受毒害的文化中生活,不僅存活下來,甚至繁榮興盛。此外,這些年輕人被從耶路撒冷(被認為是上帝將在地上建立祂國度的地方)流放到巴比倫(象徵著人類對上帝計劃的抵抗)。他們在巴比倫的生存和發展表明,上帝仍然與祂的子民同在,祂的救贖計劃並沒有結束。(BTSB)

1:1-21 序言。但以理敍述他和三個朋友被擄(1-7節),立志不被王膳玷污(8-16節),以及得蒙提拔和保守(17-21節)的經過。

1:1-21 但以理在巴比倫的訓練。六段記載中的第一段描述了但以理和他的三個朋友如何來到巴比倫,以及尼布甲尼撒將他們塑造成巴比倫帝國的僕人的努力。雖然表面上看起來尼布甲尼撒掌控著他們的生活,但本書揭示了上帝才是掌管一切的人。(BTSB)

1:1-7 但以理和三個朋友被擄。這段經文解釋這幾位希伯來少年人如何接受訓練,使他們可以在巴比倫宮廷裏服事。

1:1-2 約雅敬在位第三年(主前605年),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來到耶路撒冷,將但以理和其他才貌雙全的少年人帶到巴比倫,接受巴比倫文化和語言的訓練。以色列人被擄到異邦,是出於上帝對他們的審判,這次是他們被擄到巴比倫的開始。在利26:33、39,上帝嚴厲警告祂的百姓,他們若不忠心遵守在西奈山上訂立的聖約,就必被分散到列邦中(另見申4:27,28:64)。以色列人經過一段長時間不順服上帝之後,終於要承受這個警告所預言的結果。他們的被擄分為幾個階段,而主前586年耶路撒冷被毀和聖殿被焚是其中的高潮。這次上帝殿中器皿連同部分百姓都被擄走,預示最終的毀滅和被擄。但以理稱這個時間為“約雅敬在位第三年”,他顯然是採用巴比倫人的方法來計算君王在位的日子;耶25:1採用猶太人的計算方法,稱之為“第四年”。(在位年數可從君王登基當年的元旦開始計算,或者從實際登基之日起算,或者從登基後的第二年元旦起算;巴比倫採用第三種計法。)

1:3-4 一些出身宗室和貴胄的人也被擄到巴比倫。他們必須沒有殘疾,就像聖殿中的器皿完好無損和祭牲沒有殘疾一樣。他們的被擄應驗了以賽亞在一百年前對希西家王的預言,如王下20章和賽39章所述。希西家曾向巴比倫使者炫示他的財寶,盼望藉此與巴比倫成為政治上的盟友,共同對抗亞述。由於希西家不信靠上帝,因此先知預言說,他展示給巴比倫人看的財寶,連同他的一些後人,都將要被擄到巴比倫去。

1:5-7 尼布甲尼撒極力同化被擄的人,使他們融入巴比倫文化中。他切斷他們對自己宗教和文化的認同,培養他們對宮廷的依賴。為此,他給被擄者另起了與巴比倫神明有關聯的名字,以取代他們與上帝關聯的以色列名字。但以理(“上帝是我的審判者”)、哈拿尼雅(“耶和華有恩典”)、米沙利(“誰與上帝一樣?”)和亞撒利雅(“耶和華是幫助者”)這幾個名字,都變成了尋求巴比倫神明(瑪爾杜克、彼勒和尼波)幫助的名字:伯提沙撒(“女神啊[彼勒之妻],請保護王!),沙得拉(“我十分畏懼[神明]”或“阿古[月神]的命令”),米煞(“我不值一提”或“誰像阿古一樣?”)和亞伯尼歌(“發光者尼波]的僕人”)。他們接受巴比倫語言和神話文學的教育,膳食也是從巴比倫王而來,以此提醒他們日用飲食的來源。

1:8-16 但以理和三個朋友立志不被王膳玷污。但以理和三個朋友拒絕被巴比倫同化,他們保留原名(見11節),並立志不以王的膳和飲料玷污自己(8節)。許多人認為四人之所以這樣立志,是因為他們決心只吃在禮儀上潔淨的食物,而不吃利11:1-47和申14:3-20指明“不潔淨的”任何食物,因為巴比倫人會吃一些猶太人認為不潔淨的食物,例如豬肉,所以這可能是他們不吃王膳的部分原因。很多年以後,有一群在羅馬的猶太祭司,他們也只吃無花果和堅果(見約瑟夫《約瑟夫生平》14;參羅14:2)。然而,猶太經卷中並沒有任何律法禁止飲(1:8),因此這不能完全解釋但以理和三個朋友為何拒吃王膳(除非少年人擔心,葡萄沒有按照利19:23-25的規定種植,因此酒是不潔淨的;參申20:6)。另一種觀點認為,他們擔心酒和肉已先祭獻給巴比倫的偶像。但是,蔬菜和穀物也可能已先祭獻給偶像,因此這似乎也不是最令人信服的解釋。第三種觀點是他們出於健康原因而吃素,這種解釋似乎不能成立,因為沒有一條舊約律法曾教導他們這種(現代的)飲食理念。

  第四種觀點結合了第一和第二種觀點,似乎是最合理的解釋:但以理和三個朋友不吃王桌上的豐盛佳餚,是為了保護自己不被巴比倫文化試探和誘惑。他們採取與眾不同的飲食,是為了保持自己作為猶太被擄者的獨特身份,以及避免被巴比倫人徹底同化;同化被征服的人正是巴比倫王的目的。在這段經受試煉的日子裏,他們用淡薄的飲食不斷提醒自己,他們是身居異鄉的上帝的百姓,並且是依靠他們的創造主上帝而得到食物和得以存活,而不是依靠尼布甲尼撒王。(但以理後來可能接受了一些巴比倫的食物;見10:3。)上帝使但以理在擄掠他的人面前蒙恩惠(1:9),這可算是上帝應允所羅門為被擄者獻上的禱告(王上8:50);管理飲食的委辦尊重但以理他們特別的飲食請求。試驗期結束時,但以理和三個朋友的面貌都比那些吃喝高熱量王膳的人更加健康(俊美肥胖,1:15),這證實了上帝對他們的恩眷。

1:17-21 但以理和三個朋友得蒙提拔和保守。上帝賜智慧給這四個少年人,使他們對巴比倫的文字學問有非凡的認知和理解,又特別賜給但以理明白各樣的異象和夢兆(17節)的能力。上帝的恩眷使他們能夠回答尼布甲尼撒的所有考題,以致王發現他們的智慧聰明比他所有的異教顧問勝過十倍(20節)。上帝把他們放在一個獨特的位置上,使他們可以成為擄掠者的祝福,並建設他們所處的社會(見耶29:5-7),同時在極大的壓力之下仍然忠於上帝。

1:21 到居魯士王元年,即主前539年,居魯士征服巴比倫的時候。在70年的被擄生活期間,但以理充分經歷到上帝的信實。巴比倫君王一代一代地更迭,後來瑪代波斯王居魯士又取代巴比倫稱霸世界,然而上帝始終托住祂忠心的僕人(參10:1)。

但以理時期的統治者(主前)

巴比倫 尼布甲尼撒 605-562年
    拿波尼度 556-539年
    攝政王伯沙撒 550-539年
波斯 居魯士 539-530年
    大流士一世 522-486年

One thought on “□Study 1 但以理書 1 (3.11.12)

Leave a Reply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Log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WordPress.com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Facebook phot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Facebook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Connecting to %s

%d bloggers like th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