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為之約
The Covenant of Works
作者:史鮑爾 (R.C. Sproul)
譯者:Maria Marta/誠之校對
譯自線上文章:http://www.ligonier.org/learn/articles/covenant-works/

聖約神學之所以重要,有很多理由。儘管聖約神學有上千年的歷史,但是它卻在宗教改革時期, 找到更精闢和更系統的表達。然而,今天因為它和一種相對新的神學之間的關聯,聖約神學的重要性得到了提高。
在第十九世紀末,一種被稱為「時代論」(dispensationalism)的神學逐漸成為解釋聖經的新方法。老司可福注釋聖經(The old Scofield Reference Bible)用聖經中七個不同的時代或時期(dispensation),給時代論下了定義。每個時代被定義為:「在順服上帝旨意的具體啓示方面,人所要經歷的試驗時期」(p. 5,司可福注釋聖經)。司可福劃分的七個時期包括無罪、良心、政府、應許、法律、恩典、和王國時期等。
與這種救贖歷史的多元觀點形成鮮明對照,聖約神學試圖要呈現一幅救贖的統一性的清晰畫面。這種救贖歷史的統一性,可從兩方面看到:1. 上帝在歷史上所立的盟約的連貫性。 2. 這些盟約如何應驗在基督的位格與工作上。
在聖經啓示的基本結構方面,傳統時代論和改革宗神學之間展開了持續的討論。除了這場持續進行的討論之外,在我們這個時代,關於我們對救贖的理解,出現了一種更大的危機。這場危機的焦點在於:在我們對因信稱義教義的理解中,「歸算」究竟有什麼地位。正如歸算的教義是十六世紀改教家和羅馬天主教之間爭論的關鍵一樣,如今關於歸算的問題再次浮上檯面,甚至自稱為福音派的信徒,也拒絕宗教改革對歸算教義的理解。稱義和歸算這議題的核心,是對所謂的「行為之約」的拒絕。歷史性的聖約神學,對行為之約和恩典之約作出了重要的區分。行為之約是指在人類墮落之前,亞當和夏娃還處在原始純潔狀態時,上帝與亞當和夏娃所立的約;在此約中,上帝應許賜予亞當和夏娃的祝福,取決於他們對上帝命令的順服。事實上,墮落之後,上帝繼續應許要拯救違背了行為之約的受造物,因此,救贖持續的應許,就被定義為恩典之約。
從一個嚴格角度來看,上帝與受造物所立的約都是恩慈的,因為上帝沒有義務對受造物作出任何承諾。但是區分行為之約和恩典之約的目的,是要針對一件極其重要的事情,因為這與福音有關。恩典之約是表明,即使我們未能履行在創造時上帝賦予人的義務,祂仍然應許要拯救我們。最主要的,這是從耶穌作為新亞當的工作中看出來的。一次又一次,新約聖經在首先的亞當與新亞當這兩者之間作出區分和對比:因為原始亞當的不順服,給人類招來了失敗與困苦;而透過新亞當耶穌的順服行為,流溢出來供應給人類的則是諸般好處。儘管在新亞當和老亞當之間有明顯的區分,但他們之間存在著一個連貫點,這連貫點是兩者都被吩咐要完全順服上帝。
當我們明白新約中基督的救贖工作時,我們會把注意力更加集中在這兩個方面。一方面我們看看救贖。新約聖經關於救贖的教導非常明顯,耶穌承擔了祂百姓的罪孽,替我們承受刑罰。也就是說,救贖是代理性(vicarious)和替代性(substitutionary)的。從這個意義來說,在十字架上,耶穌親自承擔了舊的約的負面獎懲(negative sanction)。即是,祂用身體擔當了罪人的刑罰,這些罪人不但違背了摩西律法,而且違背了在樂園裡所設置的律法。祂承受所有人因違反上帝的律法而配得到的詛咒。這一點,改革宗神學將它描述為耶穌的「被動順服」(passive obedience)。「耶穌的被動順服」,是指耶穌願意代替我們承受上帝的詛咒。
耶穌除了消極地成全行為之約,承擔因違背這約的人的懲罰之外,祂還提供了對我們的救贖至關緊要的積極層面。耶穌為所有信靠祂的亞當後裔,贏得了行為之約的祝福。亞當是盟約的背約之徒,耶穌是盟約的守約之士。亞當未能獲得生命樹的祝福;耶穌基督卻因順服而獲得祝福,並為那些信靠祂的人提供了這些祝福。基督代替我們,成全了盟約所要求的行為,這在神學上稱之為基督的「主動順服」(active obedience)。也就是說,基督的救贖之工不僅包括祂的死亡,而且也包括祂的一生。祂完美順服的生命,成為我們稱義的唯一基礎。正是透過祂完美的順服,基督所贏得的完美的義,才能歸算給一切信靠祂的人。
因此,基督主動順服的行為,絕對是任何人稱義的基礎。沒有基督對行為之約的主動順服,就沒有歸算的理由,也失去稱義的基礎。如果我們除去行為之約,那麼我們就是除去耶穌的主動順服;如果我們除去耶穌的主動順服,那麼我們就是除去耶穌歸算給我們的義;如果我們除去耶穌歸算給我們的義,我們就是除去唯獨因信稱義;如果我們除去唯獨因信稱義,我們就是除去了福音,那麼我們就仍然留在罪中。我們仍是亞當可憐的後裔,只能期待感受上帝咒詛的全部含義,這些咒詛是因我們的不順服所招來的。基督的順服,包括祂在十字架上的被動順服,和祂一生中的主動順服,兩者都是我們得救的基礎。這一切,與聖經對耶穌作為新亞當的理解(羅五12-20)是密不可分的。在原先亞當失敗的地方,祂成功了;在原本亞當失落的地方,祂得勝了。在這個問題上,沒有什麼比我們的救恩更攸關緊要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