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罗在腓力斯面前自辩。

研经题目
- 试列出敌人对保罗的控告(以第5节对比第2节)。
- 保罗的辩护是怎样的?他怎样回答每一个控告?
- 根据保罗所说的,问题的核心是什么?
- 你周围的人从你 (a) 所传的信息,(b) 你的态度与品行,而对基督教有何观感?
- 试描述腓力斯的特点。他的反应是怎样的?他的动机呢?
【经文注释】(摘自《圣经研修本》)
24:1~26:32 在凯撒利亚为主作见证。保罗被监禁在凯撒利亚两年多,受到了罗马巡抚腓力斯、非斯都,以及犹太王亚基帕二世的正式审问。当非斯都决定把他带往耶路撒冷接受审讯时,保罗要求前往罗马向皇帝上诉。
24:1-27 保罗在腓力斯面前自辩。犹太人从耶路撒冷赶来控告保罗,保罗被提到腓力斯面前受审问,这是最接近正式审讯的问话。腓力斯没有听信犹太人的控告,驳回对保罗的指控,但他继续扣押保罗并经常和他私下交谈。
24:1 辩士(《和修》“律师”;希腊原文hētor)帕土罗可能是外邦人,是律师。
24:2 帖土罗先对巡抚恭维一番,以博取他的好感。我们因你得以大享太平(《和修》“我们因你得以享受国泰民安”),他说的话几乎完全不实:腓力斯主政以来,境内的太平日子远不及他以前的任何一个罗马官员。犹太民众憎恨他。他不施仁政,因受贿赂而臭名昭著。
24:5 土罗控告保罗三项罪名:煽动生乱,作基督徒的头目,以及污秽 “圣殿”(6节)。对于罗马公民来说,第一项指控最严重,因为煽动叛乱罪威胁到罗马帝国的大平。保罗断然否认第一项和第三项指控(12-13节),但乐于承认第二项指控(14节)。
24:10 不同于帖土罗的阿谀奉承(见24:2注),保罗的开场白既简洁又坦率。腓力斯是主后52年上任的,所以这里的多年是五年或六年(主后52-57/58年)。
24:11-12 保罗否认他曾煽动暴乱,短短十二天的时间,绝对无法聚众作乱。
24:14 保罗接着表明,作为基督徒,他是一个忠于自己民族的犹太人,接受律法和先知书,拥有复活的盼望。“无论善恶”(15节)的人都要复活,暗指最后的审判(25节)。
24:18-19 保罗开始讲述他在殿里被捕的经过(21:27-36),但当他发现真正控告他的人(那些来自亚细亚的犹太人)不在场时,就长话短说,因为罗马法律要求原告和被告必须当庭对质。
24:20-21 我站在公会前,亚拿尼亚和众长老都是公会的成员,曾目睹保罗先前接受他们审问时的表现(23:1-10)。公会之前审问保罗,和腓力斯现在审问保罗,关键的问题都是,保罗不只提出复活的概念,而且力陈耶稣已经复活的事实。
24:22-23 腓力斯本是详细晓得这道(见9:1-2注),他可能是从其犹太裔妻子那里听说的(见24:24)。宽待他,保罗获得宽待,可能因为他是罗马公民。
24:24 土西拉是希律·亚基帕一世(见12:1注)最小的女儿,亚基帕二世(将会在下一章出现,见25:13~26:32)的姐妹。她和腓力斯的婚姻是一桩丑闻,因着腓力斯的欺骗和介入,导致她与丈夫离异。
24:25 腓力斯甚觉恐惧,保罗没有讨好这个掌握他生死大权的人,反而放胆向他清楚宣讲福音。
24:26 指望保罗送他银钱,所以屡次叫他来,虽然罗马法律禁止官员收受贿赂,但根据犹太历史学家约瑟夫记载,当时收受贿赂的情况十分猖獗。
24:27 腓力斯似乎也认为保罗是无辜的,但可悲的是,他关心如何讨好辖区的民众,多过于主持公道。所以他又把保罗关了两年,即主后57~59年。腓力斯因未能妥善处理犹太人和外邦人之间的纠纷,于主后60年被免职。
第23日 使徒行传廿四1~27(1.7.23)
保罗在腓力斯面前自辩。
1、试列出敌人对保罗的控告(以第5节对比第2节)。
贴土罗控告保罗四项罪名:如同瘟疫,煽动生乱,作基督徒的头目,以及污秽 “圣殿”(6节)。对于罗马公民来说,第一项指控最严重,因为煽动叛乱罪威胁到罗马帝国的大平。
2、保罗的辩护是怎样的?他怎样回答每一个控告?
保罗断然否认第二项(煽动暴乱)和第四项指控(12-13节)(污秽 “圣殿”),但乐于承认第三项指控(14节)(作基督徒的头目)。
保罗否认他曾煽动暴乱,短短十二天的时间,绝对无法聚众作乱。
24:14 保罗接着表明,作为基督徒,他是一个忠于自己民族的犹太人,接受律法和先知书,拥有复活的盼望。
24:18-19 保罗开始讲述他在殿里被捕的经过(21:27-36),但当他发现真正控告他的人(那些来自亚细亚的犹太人)不在场时,就长话短说,因为罗马法律要求原告和被告必须当庭对质。
3、根据保罗所说的,问题的核心是什么?
死人复活的道理。两个派别之争。
4、你周围的人从你 (a) 所传的信息,(b) 你的态度与品行,而对基督教有何观感?
基督徒好相处,但信基督是心里安慰。
5、试描述腓力斯的特点。他的反应是怎样的?他的动机呢?
特点:详细晓得这道,圆滑,贪财。
反应:甚觉恐惧,但指望保罗送他银钱,所以屡次叫他来,似乎也认为保罗是无辜的,但可悲的是,他关心如何讨好辖区的民众,多于主持公道。
动机:贪财。
赞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