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與神學
THE BIBLE AND THEOLOGY
作者:卡森(D. A. Carson)
誠之譯自:
https://www.zondervan.com/p/biblical-theology/what-is-copy/
Zondervan NIV Study Bible(NIV Biblical Theology Study Bible)

有人說,聖經就像一個池子,孩童可以在其中涉水,而大象則可以在其中泅遊。最年輕的基督徒也能讀懂聖經,因為聖經的基本信息很簡單(見〈聖經的故事:關於耶穌的好消息如何成為中心〉,第2319頁,和「福音」,第2372頁), 但我們永遠無法窮盡其深度。最資深的聖經學者經過幾十年的深入研究後會發現,他們也僅僅勉強略知皮毛。雖然我們不可能以上帝完美的知識來認識任何事情(祂的知識絕對是充分詳盡的!),然而因為上帝已經把事情披露出來,我們就可以真正認識那些事情。
試圖理解《聖經》的部分內容和《聖經》的整體,是深具挑戰性的。任何認真的聖經讀者想要從整體上理解聖經時,應該進行什麼樣的學習呢?適當的研究涉及到幾個基本的、相互依存的訓練,這裏提到的有五個:仔細閱讀、聖經神學(以下簡稱BT)、歷史神學(HT)、系統神學(ST)和教牧神學(PT)。以下將分別探討其中每一項,並說明它們之間的相互關係,以及它們如何不只是知識上的演練。
一、基本操練
A. 仔細閱讀
「解經」(Exegesis)通常是指仔細的閱讀。釋經法回答了這樣的問題:這段文字到底說了什麼? 以及,作者說的話是什麼意思?我們通過運用正確的解經原則來發現這些問題。
讀好聖經的基礎是良好的閱讀方法。優秀的讀者會仔細注意單詞及其含義,以及句子、段落和較長單元的組合方式。他們觀察到聖經是一本包括許多不同風格的文學作品的書,包括故事、律法、諺語、詩歌、預言、歷史、比喻、書信、啟示文學等等。優秀的讀者會順著文本的流程來閱讀。例如,雖然總是值得默想個別的單詞和短語,但確定一個詞的含義的最重要因素是作者如何在特定的上下文中使用這個詞。
優秀的解經的最好標誌之一就是提出一些深思熟慮的問題,促使我們認真地 「聆聽」聖經所說的話。當我們一次又一次地閱讀經文時,這些問題就會逐漸地被磨練、被銳化、被糾正或被丟棄。
B. 聖經神學(BIBLICAL THEOLOGY)
BT回答了這個問題:上帝是如何在歷史中、並有機地啟示祂的話語? BT研究個別的聖經書卷(例如以賽亞書、約翰福音)的神學,以及聖經中之選集(例如摩西五經,智慧文學,福音書,保羅書信,約翰著作)的神學,然後追溯一些主題在正典中如何隨著時間逐漸發展(例如,聖殿的主題如何在幾個方向上發展,以充實「整本聖經」的聖殿神學)。至少有四樣優先事項是必不可少的:
1. 逐步閱讀聖經,把它當成是在歷史上逐漸成長的文獻集成。上帝並沒有一次性地向祂的子民賜下全部的聖經。祂的啟示是不斷發展的,若是將整個部分讀回到早期的部分,有可能會掩蓋其在救贖歷史動線中的真實意義,從而使該部分嚴重扭曲。這不僅需要將聖經的歷史資料組織成按時序排列的順序,而且還需要理解這個順序的神學本質。
2. 預設聖經是前後連貫的。聖經中有許多人間作者,但只有一位神聖作者,祂從來不會自相矛盾。BT把所有聖經經文合在一起看,展示並闡明其合一性。
3. 從經文進行歸納:從個別的書卷,也從貫穿整本聖經的主題。儘管讀者永遠無法完全脫離自己的背景,但BT的學生認識到他們的研究主題完全是從聖經而來的。因此,他們嘗試使用各種歸類方法,並追求經文本身設定的議題。
4. 在聖經本身授權的整本聖經的範圍內建立神學的聯繫。一種方法是直接通過聖經追蹤一些主題的發展軌跡。(這就是本研讀本聖經在以下文章中的內容)。BT經常關注聖經故事情節中的轉折點(請參閱 「從聖經神學的角度綜覽聖經」,第2637頁),其最關鍵的問題與新約聖經如何使用舊約聖經有關,請觀察後期的聖經作者如何談到早期的作者。
C. 歷史神學(HISTORICAL THEOLOGY)
HT回答了這樣的問題:過去的人是如何理解聖經的?更具體地說,幾個世紀以來,基督教教義是如何發展的,特別是對錯誤教義的回應?HT主要關注的是比我們更早的時期的觀點。但在這個標題下我們也可以包含從全球的角度來閱讀聖經的重要性,也就是找出世界上其他一些地方的信徒是如何閱讀聖經的。這並不意味著他們(或我們!)一定是正確的;相反,這意味著我們認識到我們所有的人都還有很多東西需要學習。
仔細地研究釋經歷史是幫助我們從不知不覺的偏見中解脫出來的最大助力之一。它能誘導我們謙卑,清除我們頭腦中無端的假設,揭露別人早已(並且正確地)否定的錯誤解釋,並提醒我們,負責任地解釋聖經決不是一項孤立的任務。
這本研讀本聖經中的研讀筆記是以HT為基礎的,當它們提出可行的替代方法來解釋經文時,也反映了這樣的知識。但這本研讀筆記主要集中在解經和歷史神學上。
D. 系統神學(SYSTEMATIC THEOLOGY)
ST回答了這樣的問題:整本《聖經》對某些主題的教導是什麼,或者換一種說法,關於上帝和祂的宇宙的真相是什麼?
冒著說得太露骨的風險,ST是系統性的:它是根據邏輯、秩序和需要的原則來組織的。ST是系統性的:它關注的是整本聖經如何在邏輯上與思想體系相一致。它常常把真理組織在諸如神論(theology proper)、聖經論(bibliology)、人論(anthropology)、罪論(hamartiology)、基督論(Christology)、聖靈論(Pneumatology)、救恩論(soteriology)、教會論(ecclesiology)和末世論(eschatology)等標題下。ST的框架一般是為了與當代世界進行互動並解決當代世界的問題。即使是系統神學家,他們也珍視聖經的敍事性,並使《聖經》以各種不同的方式來解決讀者的問題,最後也會形成高度有序的結構,有時稱之為「神劇」(theodramas)。
聖經的統一性使得ST不僅可能而且必要。聖經的資料必須控制ST;然而ST又必須反過來挑戰其他的世界觀。有時,不要「超越成文啟示」是特別重要的,因為一些基督教真理在其範圍內包含了大量未知事物的領域。例如,關於耶穌的道成肉身、三位一體、上帝的主權和人的責任,還有一些重要的事情是我們不知情的。假裝我們知道的比我們知道的多,就會產生拙劣的ST,可能被證明是誤導人的,也是危險的。正統信仰的很大一部分在於認真謙卑地聆聽整本聖經,然後正確地將經文與經文、真理與真理聯繫起來。
每個人都持守某種的系統神學。ST的質量是基於它的基礎數據、建設性的方法、排除某些信息的原則、適當的論述語言、以及合乎邏輯的準確結論。
E. 教牧神學(PASTORAL THEOLOGY)
PT回答了這樣一個問題:人類應該如何回應上帝的啟示?有時這是由聖經本身闡明的;有時則是建立在對聖經所說的推論之上。PT實際上應用了其他四門學科,以至於除非在某種意義上與上帝對我們的正確要求相聯繫,否則其他學科就有可能是無用的,甚至對上帝不敬。PT可以涉及文化、倫理、傳福音、婚姻和家庭、金錢、靈魂的治療、政治、敬拜等不同領域。
二、文學結構
在我們思考這些不同的神學方法如何相互影響之前,必須先說明《聖經》的文學結構。正如《聖經》不是作為一本系統神學,有著關於「神」、「人」、「罪 」等獨立的專題章節,它也不是作為一個系列的書,按照嚴格的順序沿著歷史行進,每本書都在前一本書停止的地方接續前面的故事。
在「歷史書導論」、「智慧書和抒情書導論」、「書信導論」等文章中,介紹了構成《聖經》的一些不同的文學體裁,即寫作的類型。當我們更仔細地觀察時,我們會發現在《聖經》的書頁中,有多種文學體裁,如家譜、比喻、哀歌、懺悔、讚美詩、從神而來的話語、八福、講論、敍事、政府文件和上帝的定旨,甚至還有一個寓言(fable)。寓言是指沒有人物角色的故事,但用動物或樹木或其他物體來代表人。見士師記九7–15。
上帝為我們提供了一部由所有這些文學體裁組成的聖經,以及更多的文學體裁,這展示了祂在護理上的智慧。這種多樣性構成了一個巨大優勢,因為每一種文體都有一種稍微不同的方式來吸引我們,對我們產生影響。它們合在一起的作用甚至不只是指導我們的思想:它們更激發我們的想像力,促使我們沉思,喚起腦海中的畫面,邀請我們記憶,吸引我們的情感,當我們的思想或行為庸俗不堪時,讓我們感到羞愧,讓我們的精神為之雀躍。所以,當我們研究解經與BT和ST的關係時,我們永遠必須記住,上帝以祂完美的智慧,藉著蔚為奇觀的不同形式賜給了我們基本的經文,即聖經的各書卷。聖經的研讀絕不是枯燥或機械式的。在這裏,我們接觸到了上帝那教導性的、令人回味的、創造性的、令人難以置信的豐富心靈。
三、各學科彼此的關係
如果我們能把這些學科沿著一條直線排列,有人可能會認為很方便:Exegesis→BT→[HT]→ST→PT。(HT周圍的括號表明HT直接促進了從BT到ST和PT的發展,但本身並不是這條線的一部分)。但這種整齊的架構過於天真,因為任何解經都不是在真空中完成的。在我們開始做解經之前,我們已經有了一個影響我們解經的系統神學框架。那麼我們是否被鎖定在一個詮釋學的圈子裏呢?請看解經螺旋(Hermeneutical Circle)。

不,有一個更好的方法。我們可以這樣圖解。見反饋回路(Feedback Loop)。

換句話說,總是有反饋回路——信息回路會回溯並重塑一個人如何做任何解經或神學。這些迴路不應該接管最後的結論,但無論人們是否喜歡,它們都會塑造這個過程。如果說一個人的ST不影響一個人的解經,那就是荒謬的。但最終控制權的線路是從解經直達BT和HT再到ST和PT的直線。最終的權威是聖經,而且只有聖經。
A. 解經學與聖經神學
BT介於解經和ST之間,影響著ST,部分原因是它幫助人們記住有應許和應驗、預表和實體、發展、有機增長、期待和完滿成全(見《從聖經神學的角度綜覽聖經》,第2325頁)。在神學學科中,解經學與BT之間的重疊是最顯著的:兩者都關注理解文本,而沒有解經學就不可能有BT。解經學往往注重分析,BT注重綜合。BT從個別書卷和整本聖經敍事的發展動線中反思解經的結果。釋經控制BT,BT影響釋經。
B. 釋經與歷史神學
古代的信條、注釋學和神學的歷史是無價之寶,但它們並不具有《聖經》本身的最終權威。然而,如果沒有HT,注釋學很可能會墮落為晦澀的辯論,太過緊緊地束縛在二十一世紀的議程上。負責任的解經學與早期的基督教解經學和神學爭論不休。然而,我們有可能變得如此擅長於次要的觀點,以至於從不思考聖經文本本身。讀解經史決不能取代讀聖經的地位。
C. 釋經與系統神學
有些人認為,他們的解經乃是中立地、客觀地發現了經文的意義,他們的ST建立在這種發現之上。實際上,ST深刻地影響著一個人的解經。在不知不覺中,許多人形成了自己最喜歡的聖經經文清單,然後成為他們解釋聖經其他部分的主導框架;這在很大程度上說明瞭基督徒之間在解經上的衝突。這個問題至少有兩種發展方式。
1. 教會的傳統可能會在不知不覺中過分強調某些聖經真理,而犧牲了其他真理,把那些不容易「調和」的經文列為附屬經文,甚至不作解釋,結果造成了略微扭曲的結構。例如,一個人如何理解加拉太書中的稱義,可能會主導一個人如何理解新約聖經中其他地方提到的稱義。
2. 一個教會的傳統可能會自覺地採用某種結構來整合所有的聖經書卷,結果是他們自動地將一些經文和主題人為地或過於狹隘地分類和解釋。更糟糕的是,用聖經的部分內容來支持自己的ST,而不太擔憂整本聖經如何整合在一起。
D. 歷史神學與系統神學
在研究聖經對某一特定主題的教導(ST)時,必須結合HT。在某種程度上,ST處理的是HT的類別,但ST的優先事項和議程最好是在最關鍵的時刻處理當代的問題。
E. 聖經神學與歷史神學
BT和HT在各自的學科中都意識到時間的流逝。BT側重於聖經文件撰寫和收集的時間,而HT則側重於聖經完成之後的研究。換句話說,BT側重於聖經本身,而HT側重於教會歷史是重要人物對聖經的信仰。BT與HT有互動時,會有最好的表現。
F. 聖經神學與系統神學
BT是歷史的、有機的;ST則是相對非歷史的、一般性的。與BT不同的是,BT深深地致力於從聖經經文中進行歸納的工作,好讓經文本身來設定議程,而ST則可能(雖然是合法地)與聖經隔了二階或三階或四階的距離,這是因為它所處理的問題,比如說,哲學和科學的問題,是聖經經文本身沒有直接提出的。但ST卻是各種神學學科中最全面的學科。
釋經學和BT比ST有優勢,因為聖經更直接地與釋經學的議題相一致。ST比釋經學和BT有優勢,因為它努力推動整體的整合。
ST往往比BT更遠離聖經經文,但ST更接近文化參與。在某些方面,BT是釋經學和ST之間的一種橋樑學科,因為它與它們重疊,使它們能夠更好地聽見對方的聲音。在某些方面,ST是一門集大成的學科,因為它試圖形成並改變一個人的世界觀。BT在今天很重要,因為除非人們理解聖經的故事情節,否則福音實際上是前後不連貫的。教牧神學在今天非常重要,因為正確地處理教牧神學可以使我們對聖經的理解更加清晰和深入。
G. 牧養神學和其他學科
PT乃是應用釋經學、BT、HT和ST來幫助人們按照聖經的世界觀來智慧地生活,從而榮耀神。它回答了一個實際的問題,那就是我們應該如何生活?
雖然我們可以把教牧神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來對待,但更明智的做法是認識到聖經從來都不是為了單純或純粹的知識問題而賜予的。它是為了改變人們的生活,是為了實用。不切實際的神學概念,例如不關心悔改、信心、順服、順服基督和在主裏的喜樂的神學研究,都會徘徊在可笑和褻瀆之間。
我們可能會如此迅速地追問「聖經對我的意義是什麼」(大大地強調「對我」),以至於完全忽略了自己與經文之間的距離,也損害了聖經的歷史特殊性,從而戕害了上帝啟示的本質。最好的辦法是閱讀聖經的每一部分,根據自己的條件來思考,辨別它對整本聖經所作的貢獻,並詢問這樣的真理如何適用於我們和我們的教會及社會。
既然上帝創造了宇宙,我們就得向祂負責,祂在聖經裏說出了具有權威的話語。即使我們懇切地力圖理解上帝恩典的自我啟示,但如果我們不按上帝所啟示的那樣來回應祂,那也是不夠的。釋經者與釋經的過程是密不可分的,我們對經文的態度也很重要。僅僅渴望掌握經文是不夠的,我們必須渴望被文本所掌管。因為有一天,我們要向說這話的那位交賬:「我所看顧的,就是虛心(原文作貧窮)痛悔、因我話而戰兢的人」(賽六十六2)。
一个有关“聖經與神學(卡森)”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