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udy 1 詩篇 1 & 2 (1.4.16)

接下來七天,讓我們一起沉浸在詩篇的世界裏,和詩人一起稱頌讚美上帝。

PSALMS 1~12 Study 1~7 (1.4.16)

第一部分 ~十二 

引言 

詩篇這卷書可視為神默示給猶太教會的讚美詩集,其中包含了供公眾和私下崇拜時所用的詩章。那些有「交與伶長」的標題(或題跋,參哈三19)的詩歌,似乎是特別要作為公眾之用的。其他的詩歌也許是屬於個人的默想,而被聖所中的崇拜事奉和家庭禮拜所採用。另外還有訓誨和史詩。這書卷位於希伯來聖經第三大段之首,而為首的書卷往往就作為那部聖經的名字。這部書是位於先知書之後(比較路廿四44)。 

這卷書的內容,是在整個以色列歷史,從出埃及,以至被擄到巴比倫的各個時期中編纂的。至少有一篇是摩西的作品(詩九十)。許多是大衛所作的,有一兩篇是所羅門所寫的,有幾篇是聖殿中的伶人的作品,還有許多是不具名的。有些有標題,其餘的則否。 

詩篇分為如下五卷(希伯來傳統認為,分成五卷是為了與摩西五經映照):1~41篇,42~72篇,73~89篇,90~106篇,107~150篇。除了第五卷外,在每一卷之末均以「阿們」一詞為記。(參見下面的按語) 

這部希伯來舊約聖經的第三部,如上所言,詩篇是位於其開頭的部分。就整體而言,可以說是比前兩部分給人更多特別屬於個人方面的印象。先知書大部分(當然不是全部)是從國家表面生活的觀點來寫的。而詩篇大部分是有關個人屬靈方面的事。不用說,它和先知書一樣,其目標都集中於我們的主耶穌基督本身,及其工作上。 

誠之按: 

詩篇第一卷和第二卷是慶祝王國統一時期的黃金歲月,詩二與詩七十二是禱告,祈求他們的王能將神的統治延伸到世界的地級。第一卷中所有的詩章,除了一,二,卅三外,都是大衛所作。 對比之下,第三卷(詩篇73~89篇)則顯得暗淡。這部分的第一篇,哭訴義人受苦,而最後一篇則哀哭大衛之約似乎已經被廢棄,王冠被踐踏在地。第八十八首是唯一沒有讚美的詩章。第四卷(90~106)轉向神自己,祂是以色列過去的幫助。在這卷書中,七次提及摩西。詩93~99被稱為「寶座詩篇」(enthronement psalms),仰望神在地上的統治。希伯來書的作者將一〇二25~27對神的讚美用在基督身上(來一10~12)。 第五卷以感謝神將以色列從被擄之地領回開始,包括推舉大衛作為敬虔的模範(138~145),詩人也預言基督的統治(110篇)。 

學者將詩篇的文體粗略地分成幾個大類:(參照Tremper Longman III 所著 《心靈的迴響》) 

1. 讚美詩:讚美神進入祂的子民生命中之所有作為 

2. 哀歌:因個人的困擾,敵人的逼迫,對上帝作為的不解,而向上帝的哭求。 

3. 感恩詩:得到應允的哀歌之回應。 

4. 記念詩:記念神過往的救贖行動。 

5. 信心詩:在上帝的美善及能力中表達對祂的信靠。 

6. 智慧詩:強調不同生活方向所帶來的不同結果;默想上帝律法的美善與奇妙;處理生命與信心中的懷疑面。 

7. 王室詩:一組集中在以色列君王;另一組是宣揚上帝是王,因為肉身的王是上帝在地上的反映。

另參:
詩篇簡介(環聖新譯本)

聖經詞條:詩篇的神學(Psalms, Theology of)

Study 1 Psalms 1 & 2

研經題目:

1. 在詩篇第一篇中,義人和惡人被加以對照。試比較他們的品格(1、2節)、他們的形象,以及他們最終的命運(3~6節)。你喜悅的是什麼?你和誰在一起時會最自在? 

2. 詩二。耶和華對「祂的受膏者」有何計劃?要完成這個計劃會牽涉到什麼事情?比較徒四24~28。這個計劃要求人要作出什麼反應?這個計劃給人什麼盼望? 

注: 

詩二被認為是“彌賽亞詩篇”的頭一篇。彌賽亞詩篇乃是預言那將要來的彌賽亞的苦難及榮耀。 

誠之按: 

詩篇是《舊約》智慧書的第一部分。真正的智慧來自神,來自對神的律法(整本聖經,神的旨意的表達)的認識與敬畏。在還沒有認識神以及祂的律法之前,我們首先要考慮的,是我們對神的律法的態度。這就是詩篇第一篇要強調的。義人是喜愛耶和華律法的人,他不像惡人,恨惡耶和華的律法。 義人的生命必須在順服神的誡命中,才能得到成長。 

詩二。這首詩篇是對彌賽亞要在錫安山掌王權的預言。《新約》多次引用這首詩篇(太三17,十七5;徒四25~27,十三33;羅一4;來一5,五5)。錫安山之所以是聖山,是因為那是聖殿所在之處,是神的居所。有時候,聖經會用耶路撒冷來代表神的居所。地上的錫安是天上的錫安的表徵。 這首詩將彌賽亞的神性與人性做了巧妙的結合。耶穌基督既是神的兒子,又是神所應許的大衛的子孫(撒下七14)。

【經文注釋】(摘自《聖經研修本》)

第1篇 第一首詩歌是進入整部《詩篇》的大門,強調真正敬拜上帝的人必須遵守上帝的律法(或稱《妥拉》),即上帝的聖約教導。本詩的創作主題取材自《箴言》等智慧文學的論述,為要使誦唱的人認同詩歌中的價值觀,即他們越來越喜愛並相信上帝的律法,視自己為其中的救贖和盼望故事的繼承人和管家,並竭力踐行上帝律法的道德要求。他們以身為 “義人” 而歡喜,並感到沒有其他事物能與這個福分相比。本詩以持續對比的方式提醒讀者,歸根結底,人只有兩種生活方式。

詩1 成功的關鍵:扎根在神的話語裏。這首詩篇簡明扼要地對比了義人的道路(第1-3節)和惡人的道路(第4-5節),最後精準地總結了這兩種道路(第6節)。義人“像一棵樹”(第3節),惡人“像糠秕”(第4節);神的話語(第1-3節的重點)在惡人的生活是找不到的(第4-5節沒有提到它)。由於詩篇1的重點是神的話語(或律法或指示:tōrâ),有些人把它歸為“智慧”詩篇(見詩篇34的介紹)。因此,它表明扎根於神的教導是生活中成功的關鍵。(BTSB)

1:1-2 對比價值觀的根源。真正快樂的人以上帝的訓示指引他的生活,不會聽從那些拒絕上帝誡命之人的建議。

1:1 惡人……罪人……褻慢人,這些人拒絕按照聖約生活,其中有些人甚至是在以色列群體裏面;敬虔的人拒絕跟從那些具有這種道德取向的人。有人認為,“惡人、罪人、褻慢人” 表達罪惡的程度在遞增,因為 “從、站、坐” 三個動詞隱喻忠誠的程度在遞增;但這裏的 “惡人” 和 “罪人” 很可能是一樣的,而 “褻慢人”當然比前兩種人作惡更重(見箴19:25~20:1注)。

1:2 耶和華的律法,可以解釋為上帝的教導(希伯來原文Torah,常指摩西律法),特指祂在聖約中所說的話。任何人都不應該以為自己配受祝福,因為聖約是建基在上帝的恩典上的。有些人認為,晝夜是指專業學者將全部時間都用來思考律法,但根據書1:8的類似教導,讀者應該視其為在任何環境下的理想狀況——即使活在世俗中,仍以認識和遵從耶和華的話來討祂喜悅。思想指積極地沉思默想,甚至反復咀嚼以尋求洞見。這人,詩中舉出一個具體的、敬虔的人(希伯來原文ha’ish,“這人”),作為其他人效法的榜樣。採用實際的例子進行相關教導,這種方法經常出現在《舊約》的智慧文學中。有福,真正快樂的人獲得幸福,因為上帝賜下恩惠。在太5:3-11山上寶訓中,耶穌用的希臘文詞語 “有福” 與這個詞意義相同;另參雅1:12。“八福” 的英文是beatitudes,源自拉丁文beatus

1:3-4 對比收穫。詩人以古代巴勒斯坦的農業生產設兩個比喻,描述兩種人的結果。

1:3 第一個比喻是,儘管氣候乾燥,這棵樹仍然由於有源源不絕的供給而枝繁葉茂。樹木結果子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其他生物,因此,忠信的人順利不是為了自己,也不一定是指物質豐富,而是指能持續地為別人帶來益處;見耶17:8的相同比喻。

1:4 惡人,見1節。糠秕,即在打穀過程中去掉的穀殼稻草,比可以食用的穀粒輕;當農夫揚起打好的麥子,糠秕就被風吹散。那些拒絕上帝聖約的人就像糠秕,因為他們沒有給任何人帶來益處(參35:5)。

1:5-6 對比人生的結局。這裏引導讀者思考兩種人生朝向的結局,指出上帝使這種差異持續到永遠。

1:5 因此表示這節經文是本詩的結論。審判,可以指惡人今生遇到的任何具體審判,但更可能是指最後審判。最後,審判將決定一些人要進入義人的會中,而另一些人則被排除在外(傳12:14)。

1:6 知道的意思絕不僅僅是簡單地 “知道某事物的存在”,因為上帝瞭解惡人和他們最深處的秘密(參94:8-11)。有人主張這個詞的意思是 “眷顧”,然而較恰當的理解是 “包含愛意和接納的認識,即偏愛”(參創18:19;摩3:2)。必滅亡,即最終沉淪。

第2篇 上帝的百姓誦唱第2篇時,就提醒自己:上帝是如何立大衛和他的後裔為王,為要讓他們完成亞伯拉罕被召的目的(為萬族帶來祝福,創12:1-3),因此本詩可稱作君王詩。這位敬虔的以色列人,明白他個人蒙福的盼望與大衛家是緊密相連的(參撒下7:12-16),因此他祈求上帝保守君王手潔心清。當時,臣服於大衛王國的外邦國家正企圖擺脫以色列的統治,詩人回想大衛家的君王登基時,上帝所賜的應許,並表明外邦人唯有臣服這位君王,才能得著永恆的福樂。詩人期盼藉著大衛家的統治,為全地帶來希望,直到出自大衛家的彌賽亞完全成就此應許。事實上,要成就這個應許,這位統治者必須具備非凡的條件,他必須不僅僅是血肉之軀。

詩2 成功的關鍵:侍奉主,親吻祂兒子。現在的重點轉移到國家和國際層面,這裏的成功關鍵是由順服上帝、偉大的君王和祂的受膏兒子來定義的。這首詩回顧了上帝對大衛的應許(撒下7章),並展望了神的兒子耶穌,即基督(即受膏者),祂也是偉大的“大衛的子孫”(太1:1)。這首詩分四個部分展開:列國反抗耶和華和祂的受膏君王(第1-3節);耶和華以嘲笑回應,肯定祂的受膏者(第4-6節);耶和華的受膏者重複上帝對他的應許(第7-9節);詩人警告叛逆的君王和列國(第10-12節)。這是詩篇中幾首“王室”或“彌賽亞”詩篇之一(見詩篇18的介紹)。(BTSB)

2:1-3 外邦君王反叛。第1-2節指出,臣服大衛家的幾個外邦君王企圖推翻以色列的統治,他們在第3節提出這個企圖。

2:2 受膏者,撒母耳膏抹掃羅(撒上10:1)和大衛(撒上16:13),分別立他們為王,他們的任務是統治以色列,並體現聖約的信實。彌賽亞一詞音譯自希伯來文,意為 “受膏者”,基督是希臘文 “受膏者” 一詞的音譯。外邦人反抗大衛的後裔,等於反抗立他為王的上帝,也是自行斷絕認識獨一真神的唯一希望。在徒4:25-26,早期基督徒把他們面對的迫害,同樣視為愚蠢的反叛。

2:4-6 天上如何看待反叛。既然上帝不驚惶,祂的百姓也不必慌亂。事實上,上帝嘲笑反叛者,並宣告祂定意按著應許,堅立大衛的王位。

2:6 我的君,大衛是以色列第一位偉大君王,曾三次受膏(撒上16:13;撒下2:4;5:3),最後一次是在他從耶布斯人手中奪取耶路撒冷(錫安)並使之成為自己的“大衛的城”之前(撒下5:7)。在此之後,上帝在所謂的“大衛之約”中應許大衛在耶路撒冷王位上建立一個永遠的王朝(見撒下7)。錫安,我的聖山。見9:11注。錫安山是上帝的國在地上的“首都”,上帝將從那裏將他的統治擴展到全地(48:2,132:13,133:3;賽24:23,60:14;亞8:3,9:9;太21:5;啟14:1)。它也是上帝的殿,即聖殿的所在地(見5:7注)。(BTSB)

2:7-9 大衛家的君王說話。君王回想上帝在他登基時所說的話。這些話語背後,是應許大衛家在上帝面前必永遠堅立(撒下7:16),方民都必歸順這位來自猶大支派的統治者(創49:10),以及成就上帝揀選亞伯拉罕及其後裔的心意。

2:7 聖旨,即上帝在君王登基時頒佈的神諭。耶和華……,雖然許多人認為本詩用於君王加冕,然而過去時態表明,這是君王在往後的日子遇到困難時,回想上帝的神諭。你是我的兒子,在撒下7:14,上帝表明祂視大衛的後裔為 “兒子”,全體百姓被稱為 “上帝的兒子”(見出4:22-23;詩80:15  “枝子” 原文直譯為 “兒子”;何11:1)。君王代表和體現眾百姓(另見89:27),因此被稱為 “上帝的兒子”。來1:5將詩2:7和撒下7:14結合在一起,說明耶穌是大衛受膏的後裔(上帝的兒子),而且上帝也賦予祂祭司的職分。在徒13:33(保羅的講道)和羅1:4,保羅將耶穌的復活描述為祂接續大衛王朝統治的加冕儀式。

2:8 列國,即外邦人,包括那些謀劃反叛的人(1節)。《舊約》最初的彌賽亞藍圖是這樣的:大衛的那個後裔會率領祂的百姓,通過使列國成為祂的臣民,為他們帶來亮光;這是萬國藉著祂得福的方式(見創22:18;另見詩72:8-11、17),因此保羅盼望萬國都信服真道(羅1:5)。

2:9 打破(希伯來原文tero’em),希臘文舊約《七十子譯本》在啟2:27、12:5和19:15,將這個詞譯為 “轄管”。這兩個詞的希伯來文輔音相同,元音不同(tir’em)。

2:10-12 給外邦君王的忠告。外邦君王必須明白,他們拒絕的統治者不僅僅是人類的統治者,而是上帝親自為全地設立的君王。因此,他們臣服大衛的後裔必會得到最大的益處。

2:10 君王……世上的審判官,見2節。

2:12 當以嘴親子,“子”(bar)的詞形是亞蘭文,因此有人提出其他譯法(如 “純粹地”),甚至建議大幅修改希伯來文本(如改為 “他的腳”),但亞蘭文發音的詞非常適合外邦聽眾(反叛的君王)。“子” 是指大衛的後裔(7節)。親吻表示宗教性的敬意,是大衛家的君王配得的(2節)。本節的兩個可能都指上帝(根據11節),但是指奉上帝的名行事的 “子” 更加自然。因此,祂是忠信之人投靠的那一位。

3 thoughts on “Study 1 詩篇 1 & 2 (1.4.16)

  1. 答:1. 惡人自以為是,是背約之徒;而義人喜愛上帝的律法,是守約之士。惡人表現為好算計,偏行己路,愛譏笑他人;而義人則晝夜思想上帝的教導,並努力遵行。惡人的命運是在最後審判中被定為有罪,永遠沉淪,而義人最終要進入“義人的會”,享受與上帝的相交團契。
    2. 世上的君王會抵擋上帝的受膏者,但他們最終要臣服在祂的統治之下。這個計劃牽涉到聖子要道成肉身,被膏立作撒下第七章所預告的永遠坐在大衛寶座上的君王,以公義審判世上君王。這個計劃要求人醒悟過來,“親吻”上帝的愛子,存敬畏的心事奉耶和華。這是偉大的應許,基督要用鐵杖打破世上一切的虛妄,除去一切屬靈的捆綁與繩索,上帝的子民可以“承受世界”(羅4:13),得到萬國地極的產業。

    Like

  2. Study 1 诗篇 1 & 2 (1.4.16)
    有福的人。上帝膏立的君王必要审判列国。弥赛亚。

    1. 诗篇第一篇中,义人和恶人被加以对照。试比较他们的品格(1,2节),对他们以及他们的命运之生动的描绘(3-6节)。你喜悦的是什么?你和谁在一起时会最自在? 
    义人的品格:惟喜爱昼夜思想耶和华的律法;他们像栽在溪水边的树;他的生命在顺服神的诫命中,得到成长,神与他同在。他们的命运,所做的尽都顺利。
    恶人的品格:设计谋,站恶人的道路,坐亵慢人的座位;恨恶耶和华的律法,他的生命像糠秕被风吹散;他们的命运,,当审判的时候站立不住,必灭亡。
    我喜悦的是,读神的律法、思想神的律法、明白神的律法、敬拜上帝、遵守上帝的律法。
    我和义人在一起时会最自在。 

    2. 诗2。耶和华对「祂的受膏者」有何计划?要完成这个计划会牵涉到什麽事情?比较徒4:24-28。这个计划要求人要作出什么反应?这个计划给人什么盼望? 
    耶和华对“祂的受膏者”的计划:在圣山上立为君,传达神的旨意,赐给列国为基业,赐给地极为田产,用铁杖打破敌挡祂的,将敌挡祂的如同窰匠的瓦器摔碎。
    要完成这个计划会牵涉到:世上的君王和“他的受膏者”之间的争战的事情。
    这个计划要求人要作出的反应:应当省悟,接受管教;并存畏惧事奉耶和华、存战兢而快乐;顺服神;当投靠神。
    这个计划给人的盼望:投靠“祂的受膏者”,就可以得到属神的福气。

    Like

Leave a Reply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Log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WordPress.com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Facebook phot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Facebook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Connecting to %s

%d bloggers like th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