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udy 33 Acts 17:1~15 (1.6.8)

研經題目:
帖撒羅尼迦是馬其頓的首府和人煙最稠密的城市,也是內陸河沿海的貿易中心。庇哩亞是一座較小的城市,位於其西南方約60哩。
1. 保羅在帖撒羅尼迦和庇哩亞訪問和傳道,關於:(a) 他傳道的地點,(b) 他傳道的特色,(c) 他主要的信息,(d) 那些相信的人,和(e) 所發生的逼迫,我們可以學到什麼教訓?保羅在帖前一1~二16記述了同一事件。你有沒有體會到具有戰略性之基督徒見證的機會,可能稍縱即逝呢?我們應當怎樣行呢?
2. 11、12節。經文中怎樣描寫那些在庇哩亞猶太會堂敬拜神的人,並且為什麼對他們加以讚許呢?在你的生活中和查經中,有這些特色嗎?
【經文注釋】(摘自《聖經研修本》)
17:1-9 保羅在帖撒羅尼迦為主作見證。保羅從腓立比啟程,走了151公里,長途跋涉來到馬其頓省的省會帖撒羅尼迦(見 “帖撒羅尼迦前書導論:寫作目的、緣起和背景”)。在帖前2:2,保羅講述他們 “靠我們的上帝放開膽量,在大爭戰中把上帝的福音傳給你們”;在腓4:16,保羅提到,腓立比教會在這段時期供應他物質上的需用。
17:1 腓立比、暗妃波里、亞波羅尼亞和帖撒羅尼迦這幾座城邑,都位於貫通東西的羅馬帝國要道伊格那修大道上。各城相距大約步行一天的路程。
17:2 保羅一連三個安息日講道,這使人覺得保羅只是短暫停留在帖撒羅尼迦,但事實上,這只是他在猶太會堂講道的時間。《帖撒羅尼迦前書》顯示,保羅在當地服事了一段較長的時間(見帖前2:9,5:12;另見腓4:16)。
17:3 基督必須受害,雖然這個觀念早已記載在《舊約》(詩22篇;賽53章;亞12:10,13:7),但猶太人仍然抗拒。
17:4 在希臘羅馬世界中,不少婦女地位顯赫,擔當領袖角色(見13:50,17:12)。她們當中有些是參加猶太會堂聚會的虔敬的希臘人,即敬畏上帝的人。
17:5 猶太人心裏嫉妒,是因為他們正失去權力和影響力(參5:17,13:45);另見16:19,19:23-28。那些反對福音的人被煽動起來,是因為他們的經濟利益受到損害。關於 “猶太人” 這個稱呼的含義,見1:19注;徒9:23注。
17:6 那攪亂天下的(原文或譯:翻天覆地的人),這些敵視、反對福音的人一語中的,因為福音在羅馬帝國的傳播是一個開始,最終要永久地改變歷史的進程。
17:9 收取耶孫等人的保狀(《和修》“保證金”),是要他們保證保羅的講道不再擾亂太平。實際上,這大概意味著保羅不得不離開帖撒羅尼迦,因為反對他的猶太人會繼續煽動騷亂。這可能就是保羅所說的,阻礙他回到帖撒羅尼迦的 “撒但攔阻”(帖前2:18)。
17:10-15 保羅在庇哩亞為主作見證。保羅和西拉逃往位於帖撒羅尼迦西南方81公里處的庇哩亞。
17:10-15 在庇哩亞。庇哩亞人之所以出名,是因為他們不像帖撒羅尼迦的猶太人那樣利用不相干的人發動騷亂,他們“天天考查聖經,要知道所聽的是否與聖經相符”(第11節;《新譯本》)。雖然今天的信徒經常用這個例子來鼓勵同胞們像“庇哩亞人”一樣閱讀他們的聖經,但這裏的背景涉及到不信的猶太人,他們願意合法地聽取保羅的信息,並根據希伯來聖經檢驗他的話。(BTSB)
17:10 庇哩亞,至少有兩處碑文可以確認,在保羅以後的時期,曾有猶太人居住在庇哩亞。
17:11 賢(《和修》“開明” )希臘原文是eugenes,原意為 “出身高貴” 或 “出身名門”,也可以用來形容舉止高雅的人。這些人思想開明、公正、深思熟慮。作者路加覺得庇哩亞人在甘心(《和修》“熱心”)領受保羅的信息方面 “更加開明”,還查考舊約的話語,以《舊約》為他們的最高權威,天天考考聖經,要曉得這道是與不是。路加讚揚他們的行為,以鼓勵所有信徒養成查考《聖經》的習慣。路加此舉見證 “《聖經》易讀易明” 這一道理,就是說不僅學者能夠讀懂《聖經》,普通人只要熱切,努力地閱讀《聖經》,一心依靠上帝的幫助,同樣也能夠正確理解《聖經》。
17:14 便打發保羅(《和修》“立刻送保羅”),顯然大部分反對都是針對主要講員保羅,所以信徒把他送走,讓西拉和提摩太留下來。往海邊去,表明他們把保羅直送到岸邊,但經文沒有交代保羅是走海路,還是沿著357公里長的海岸道路前往雅典。
17:15 領了保羅的命,叫西拉和提摩太速速到他這裏來,路加在這裏沒有詳述西拉和提摩太的旅程,但在18:15有更詳細的交代,保羅在帖前3章也提供了更多信息。這些經文交代了事件的順序:(1) 保羅去雅典,西拉和提摩太留在庇哩亞(17:14-15);(2) 保羅召集西拉和提摩太到雅典與他會合(15節);(3) 西拉和提摩太在雅典與保羅會合(16節:帖前3:1-2);(4) 保羅牽掛他剛在馬其頓建立的教會(在腓立比、帖撒羅尼迦,庇哩亞的教會)。派提摩太到帖撒羅尼迦去,瞭解教會面臨逼迫和反對的情況(帖前3:1-2);同時,保羅必定派了西拉去馬其頓的某個地方(18:5),自己願意 “獨自” 在雅典等候他們(帖前3:1)。西拉可能至少去了腓立比,可能也去了庇哩亞;(5) 保羅 “離了雅典,來到哥林多”(18:1);(6) 西拉和提摩太在哥林多再次與保羅會合,他們帶來了馬其頓各教會的好消息(18:5;帖前3:6);(7) 保羅在哥林多寫了兩封書信給帖撒羅尼迦教會(帖前1:1;帖後1:1;這兩封書信都署名 “保羅、西拉、提摩太”)。
答:1. 保羅來到馬其頓西南角的帖撒羅尼迦,以及其西邊的庇哩亞,這是馬其頓的兩座大城,都有猶太人的會堂。所以我們看到保羅的傳道地點是以猶太人聚居之地,具有戰略地位的城市。他傳道的主要信息是:耶穌就是彌賽亞,祂釘十字架與復活,特色是宣講、辯論,不怕得罪猶太人。相信的人包括猶太人、希臘人,不分男女、不分貴賤。他們的宣講引發猶太人的嫉妒(可能是因為影響到他們的經濟利益),就煽動群眾,誣告他們是革命份子,要攪亂天下。保羅和西拉不得不離開。我們是上帝資源的管家,要有聰明智慧,善用上帝的資源,隨時觀察時勢(跟從聖靈的帶領),抓緊稍縱即逝的時機,佔據具有戰略地位的地點,為主作工。
2. 經文描寫庇哩亞的信徒“甘心領受這道,天天考查聖經,要曉得這道是與不是”。基督徒要善用頭腦,要有批判性思維,不可人云亦云,而是在相信聖經是上帝啟示的前提下,認真聽道,並且用聖經真道來審核任何人所傳講的信息。當然,這是需要操練的,求上帝在我們的教會與生活中賜下好榜樣,讓我們可以學習效法。
赞赞
Study 33 使徒行传 17:1~15 (1.6.8)
保罗在帖撒罗尼迦为主作见证。保罗在庇哩亚为主作见证。
1、保罗在帖撒罗尼迦和庇哩亚访问和传道,关于:(a) 他传达的地点,(b) 他传道的特色,(c) 他主要的信息,(d) 那些相信的人,和(e) 所发生的逼迫,我们可以学到什么教训?保罗在帖前1:1-2:16记述了同一事件。你有没有体会到具有战略性之基督徒见证的机会,可能稍纵即逝呢?我们应当怎样行呢?
保罗在帖撒罗尼迦和庇哩亚访问和传道,关于:
(a) 他传达的地点,我们可以学到的教训:即使坐在教堂里也不一定明白圣经;
(b) 他传道的特色,我们可以学到的教训:传讲真道,一方面要辩论,指出对反的错误;同时也要讲解,使人听到、明白正道;
(c) 他主要的信息,我们可以学到的教训:不加添人的,只本着圣经传讲主耶稣基督;
(d) 那些相信的人,我们可以学到的教训:赶快和信的人一起;
(e) 所发生的逼迫,我们可以学到的教训:不要怕,神必保守。
有体会到具有战略性之基督徒见证的机会,可能稍纵即逝;
我们应当:抓住神给的每一次机会。
2、11,12节。经文中怎样描写那些在庇哩亚犹太会堂敬拜神的人,并且为什么对他们加以赞许呢?在你的生活中和查经中,有这些特色吗?
在庇哩亚犹太会堂敬拜神的人:贤与帖撒罗尼迦的人;甘心领受真道,天天查考圣经,要晓得这道是与不是。
在我的生活中和查经中,有这些特色。
赞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