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撒玛利亚人的比喻。 马大和马利亚。

研经题目
- 按照律法的要求,怎样才可以得永生?你曾否这样做?你怎样得着永生呢?
- 这个比喻怎样带出知与行的分别?
- 耶稣怎样使那律法师认识到这分别?
- 试比较祭司、利未人、撒玛利亚人的看见、感觉与行动的异同。
- 谁是你的邻舍?你今日怎样才能成为他们的邻舍呢?你对他们的基本态度怎样?
- 你怎样在安静的敬拜与实际的事奉之间保持均衡呢?在某一情况下,你怎样知道哪一种是较为合适的呢?
【经文注释】(摘自《圣经研修本》)
10:25-37 好撒玛利亚人的比喻。这个比喻是一个例子,说明“聪明通达人”(21节)其实连经文中最简单的诫命都不明白(参27c节;利19:18)。
10:25 律法师只想显明 “自己有理”(29节),他不是诚心寻求耶稣的教导。我该作什么……?这是个很好的问题,如18:18、徒2:37和16:30所显明的(另参路3:10、12、14)。永生(参18:18、30;徒13:46、48)的意思等同于“进上帝的国”(见约3:16注)。
10:26 律法上写的是什么?对耶稣而言,《旧约》是信仰和行为的标准,它不可更改,准确无误(18:19-20)。
10:27 人要爱主你的上帝,就需要信靠祂,喜爱祂胜过一切。人爱上帝要尽心、尽性、尽力、尽意:心是指情感、意愿和最深层的信念:性(原文直译:灵魂)是指一个人无形的、非物质的部分:力是指一个人如何使用他拥有的才能与力量;意是指理性。三卷符类福音(《马太福音》、《马可福音》和《路加福音》)都提到尽心、尽性、尽意:但《马太福音》(22:37)中没有提到尽力,《申命记》(6:5)中没有提到尽意,这四个词表明上帝要求人全心全意去爱祂(见太22:37-38注;可12:28-31)。
10:27 爱主你的上帝,路加使用了四重描述——心、性(直译:魂)、力、意(参可12:30)——而不是申命记6:5中的三重描述(“心……性……力”;参太22:37;可12:33),因希腊文中的“心”和“意”翻译了希伯来文中“心”的完整含义。爱邻舍如同自己,出自利19:18,在其上下文中,“邻舍”被理解为指“你的同胞”。 (BTSB)
10:28 你回答的是(《和修》“你回答得正确”),律法师的回答没错。你这样行,就必得永生(《和修》“你这样做就会得永生”),人单单知道 “我该作什么才可以承受永生” 是不够的,他还必须 “这样做”(见《和修》)才行。耶稣将指示律法师,他与这些诫命的要求还相差甚远(见可10:19注)。
10:29 要显明自己有理,这显示出律法师的虚伪。谁是我的邻舍呢?这是一个不恰当的问题,因为法师试图逃避对他人的责任,将一些人视为 “非邻舍”。更恰当的问题是:“我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有爱心的邻舍?”
10:30 耶利哥,见太20:29注;可10:46注。今天仍然可以看见通往耶利哥的道路,其中包含一段很长的岩石地带,这对强盗来说正适合下手做案。从耶路撒冷到耶利哥是一条长29公里的下山的路,高低相差约975米。
10:31 祭司是亚伦的后裔,在耶路撒冷上帝的殿中,担任祭司的职务。从那边(《和修》“从另一边”)过去了,具体地描述了这位祭司不愿意爱他的邻舍。
10:32 利未人是利未支派的一员,但不是亚伦的后裔,因此不是祭司。他只是祭司的助手。
10:33 撒玛利亚人,在文化上,撒玛利亚人帮助犹太人是不可思议的(参约4:9,8:48;见约4:4注),所以耶稣在这里额外带出一个重点,就是爱邻舍的行动甚至包括向与你无关的人表达关怀和同情(参耶稣的诫命 “爱你的仇敌”;路6:27、35)。
10:34-35 面对那位遭强盗抢劫打伤的受害者,这位撒玛利亚人替他处理伤口。扶他骑上自己的牲口,那人伤得太重,不能行走。这位撒玛利亚人把他带到店里,在那里照顾他,并给店主二钱银子(等于一个工人两天的工资),让店主继续照顾他。耶稣强调这位撒玛利亚人的同情和照顾延伸到那人此外所费用的(《和修》“额外的费用”)和所需的照顾。
10:36 哪一个是……邻舍呢?耶稣纠正了律法师的问题(29节)。问题不是 “谁是我的邻舍?” 而是应该自问 “我怎样才能成为别人的邻舍?”
10:36 耶稣倒转了原先的问题(“谁是我的邻舍?”第29节),以挑战祂的听众,让他们审视自己是否像邻居一样对待周围的人。如果把“邻舍”定义为一个人的爱的对象,那么撒玛利亚人就成了受祝福的人,因为他接纳了躺在地上的人。重要的是,虽然“邻舍”通常被定义为自己族群中的人(见第27节注释),但称这个撒玛利亚人为“邻舍”则是对传统界限的挑战。(BTSB)
10:38-42 马大和马利亚。村庄指伯大尼(参约12:1;见约17:1注)。她……在耶稣脚前坐着,这通常是门徒坐的位置(参路8:35;徒22:3)。与当时文化里的一些人不同,耶稣鼓励妇女听道,学习《圣经》。你为许多的事思虑……,参路8:14,12:11、22-30,21:34。马利亚已经选择那上好的福分,回应了《旧约》中的经文,即最宝贵的财富就是与上帝有着亲密的关系,那是人生中所要追求的 “福分”(参诗16:5,27:4,73:26,119:57,142:5;书18:7)。马利亚已经选择了这福分,是不能夺去的——不论是现在去厨房帮助马大,还是直到永恒,都无人能夺去她的福分。
10:38-42 在马大和马利亚的家里。好撒玛利亚人的比喻处理的是“爱人如己”(第27节),而本段经文重点是“爱主你的神”(第27节)。马大因今生的各种愁烦而分心(第40-41节),但马利亚则专注于耶稣和祂的教导(第39节)。(BTSB)
10:40, 41 马大愿意服事人是值得赞扬的,但她的分心和焦虑表明她内心的挣扎是因为摆错了优先次序而引起的。她的挫折感最终爆发在耶稣身上,她指责耶稣不关心她的困境(参见门徒在风暴中提出的绝望问题;参可4:38)。(NBC)
第24日 路加福音十25~42(1.2.24)
好撒玛利亚人的比喻。 马大和马利亚。
1.按照律法的要求,怎样才可以得永生?你曾否这样做?你怎样得着永生呢?
按照律法的要求:27节,尽心、尽性、尽力、尽意爱神;又爱邻舍如同自己的人才可以得永生。
我偶尔这样做;
我只要信耶稣就能得着永生。
2.这个比喻怎样带出知与行的分别?
这个比喻透过不同的人对待需要怜悯的人所表现出的行为,带出知与行的分别:知-不一定能行得出来;但行是切实的表现出来了。
3.耶稣怎样使那律法师认识到这分别?
这个律法师关心的不是领受耶稣的教导,而是要显明自己有理(29节)。他的问题:“谁是我的邻舍”是要把一些人排除在“邻舍”的范围内。他如果真的要遵守耶稣对律法的总结,他应该问:“我如何作一个好邻舍?”这正是耶稣回答他的内容。耶稣透过实际的使用比喻讲解使那律法师认识到这分别。
4.试比较祭司、利未人、撒玛利亚人的看见、感觉与行动的异同。
相同:都看见了事实,也都感觉到了对方是有需要帮助的;
不同:祭司看见了,感觉到了,但没有怜悯的行动就过去了;
利未人看见了,感觉到了,也照样没有怜悯的行动就过去了;
唯独撒玛利亚人看见了,感觉到了,且动了慈心,具体的施行了完备的怜悯行动。
5.谁是你的邻舍?你今日怎样才能成为他们的邻舍呢?你对他们的基本态度怎样?你如何证明自己是个好邻舍?
那些需要我帮助的人都是我的邻舍。
求神给我这样的心,看见他们的需要,怜悯他人的需要,而且真正实践出来。
我对他们的基本态度还不够达到‘邻舍’。
6.你怎样在安静的敬拜与实际的事奉之间保持均衡呢?在某一情况下,你怎样知道哪一种是较为合适的呢?
马大和马利亚的故事提醒我,在安静的敬拜与实际的事之间不要忘了我们要以神的话为根基以保持平衡。因为“那是上好的福分”。希望我在服事主的过程,不要做一个心里忙乱的人。
在某一具体的情况下,我透过圣灵的引导和《圣经》神的话知道哪一种是较为合适的。
Like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