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法与上帝的国。财主与拉撒路。

研经题目
- 试比较 (a) 主耶稣与 (b) 法利赛人对钱财的不同态度(参9~13节,法利赛人认为财富是守律法的报酬)。
- 耶稣这里所说的「努力」(按:英文是violently)是什么意思?你是怎样进入上帝的国的呢?
- 福音是否废弃了律法(参:十25~28)?耶稣在第18节所说的,与犹太人当时的道德观念有何不同?
- 试将耶稣在第15节所说的,与财主和拉撒路的比喻作一比较。
- 财主与拉撒路二人的生与死有何不同呢?他们的地位怎样颠倒了?
- 这比喻怎样说明你在世上的态度与行为是十分重要的?
- 这比喻的主要原则是什么?
【经文注释】(摘自《圣经研修本》)
16:14 关于法利赛人贪爱钱财,参11:39,20:46-47。嗤笑,法利赛人对耶稣的反对,从私下议论(15:2)升级到嘲笑。
16:15 自称为义,参10:29。那些力图在别人面前显为义的人,正代表了上帝眼中不义的人,因为你们的心,上帝却知道。人所尊贵的(原文直译,被人高举的),包括一切不是为荣耀上帝而取得的成就。参18:9-14。
16:16-18 一些补充的教导。在直接批评法利赛人之后,路加在这里谈到了两个触及他们如何解释律法的领域:律法和先知时期与上帝国度的新时代之间的关系(16-17节)和离婚(18节)。(BTSB)
16:16 律法和先知是指旧的约的时代,现在被上帝的国度取代。到约翰为止,施洗约翰是属于旧的约的体系。在期盼弥赛亚国度来临的漫长旧约先知历史中,约翰的事奉是其中的高潮。从此,即从约翰的事奉(与耶稣开始事奉的时间重叠)起,新约时代开始了。人人努力要进去(原文直译:人人强行要进去),这句话争议很大,令人费解。希腊原文biazō意为 “使用武力”,但是这里的动词形态biazetai,可以理解为主动语态:“人人使劲”进去,也可以理解为被动语态:“人人被强迫(或被催逼)” 进去。《和》“人人努力要进去” 的含义,在语法上是合理的。“天国是努力进入的”(太11:12)也用了相同的动词,所表达的意义跟这里相符;《和修》译作“天国受到强烈的攻击”,所表达的意思比这里强烈得多。按照《和修》在太11:12的译法解释的话,本节经文暗示:人凭着信心进入天国并住在其中,涉及对自身施行某种神圣的 “暴力”,也就是认罪悔改和舍己。然而,一些解经家反对这种观点,认为这样解释不符合上文下理,因为并非人人都在努力进天国。事实上,很多人拒绝进天国。除此之外,“努力进天国” 也与福音书中强调的藉信心进入上帝国有出入。因此,这些解经家赞同以被动语态理解这个动词为:“人人被催逼着进去”。这个动词在其他经文中也有这样的含义。见希腊文旧约《七十子译本》创33:11;撒下13:25,13:27。parabiazomai在路24:29,徒16:15中也有相同的含义。这和路14:23所表达的含义相近(见14:21-24注)。根据这一观点,biazō的含义在太1:12中与这里不同,因为那处经文的上下文与这里不同,因此含义可能也不相同(见太11:12)。
16:16 律法和先知,代表《旧约》时代(参徒24:14;28:23)。约翰,即施洗约翰;他是一个过渡性的人物:他代表了耶稣死亡和复活之前的最后一个侍奉者,但他也宣布了“好消息”(3:18),因为他为耶稣的职事铺平了道路(参见3:1-18,7:26;徒1:22)。虽然没有淡化新旧两约之间的连续性,但耶稣在这里着重强调了重大的转变,因为祂本人代表了上帝在祂子民中工作的高潮。人人努力要进去,这可能是指进入“窄门”的困难(13:24)。如果它是被动式(即,“人人被催促着进去”),那么这个句子就与前面的句子平行,它也包含一个被动的动词(“上帝国的好消息正被传开”)。(BTSB)
16:17 在希腊原文中,本节开头有一个连接词 “但是”。而《和》与《和修》都没有译出。这个词显示耶稣在纠正人们对16a节可能会有的误解,指明《旧约》的道德律法作为上帝的话语仍然有效(参太5:18注)。上帝是永存的,而那些反映上帝位格和属性的律法,也必不会被废去。在路21:33中,耶稣赋予祂的教导以同样的永恒性和权威。
16:18 凡休妻另娶的就是犯奸淫,在《马可福音》和本书中都没提及例外的情况,但是《马太福音》中补充说,“若不是为淫乱的缘故”(太5:32,19:9);而保罗则容许,如遭不信主的配偶离弃,就可以离婚(林前7:10-11)。关于离婚和再婚的更多教导,参以下经文注释:太5:31-32,19:3-9;可10:10-12;林前7:15,以及《圣经文集》中的《圣经伦理概述》“离婚与再婚” 部分。
16:18 为了解释律法如何仍然有效,耶稣要人想起摩西律法关于离婚的规定(参申24:1-4),但祂给出了更严格的解释,禁止离婚。这不仅触及了摩西立法的真正意图(太19:8),而且将耶稣描述为律法的权威解释者。祂也可能是针对许多法利赛人(第14节),他们属于希列(Hillel)学派,对摩西法规的解释非常随意,允许以各种微不足道的理由作为离婚的合法依据。这些法利赛人声称自己忠于律法,但他们却故意按照自己的利益,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曲解律法。(BTSB)
16:19-31 财主与拉撒路。这个故事延伸了之前关于钱财的讨论(第1-13节),以及对法利赛人“谈爱钱财”的批评(第14节)。这个教训很清楚:财富并不能保证人在神的国度里有一席之地。虽然这个财主错误地依赖他的财富,但并没有列出拉撒路的美德。这个故事的重点是上帝亲自带来的翻转:“祂叫飢饿的得饱美食,却叫富足的空手回去”(1:53)。(BTSB)
16:19-20 有一个财主,耶稣继续阐述并驳斥滥用钱财的问题。祂用了另一个极富戏剧性的比喻,对比了财主的富裕和拉撒路的赤贫。这个财主的穿着,华贵如王者(穿着紫色袍),天天奢华宴乐;然而那名叫拉撒路的讨饭的,却在他的门前,饥肠辘辘,浑身生疮。这幅图画传达的信息是,财主完全无视生活在身边的穷苦人,只顾自己纵情享乐,纸醉金迷。
16:21 虽然拉撒路可以吃财主桌子上掉下来的零碎,但没有显示财主曾给他任何东西。狗来舔他的疮是这个乞丐最悲惨的境况。这里的狗不是指友善的家养宠物,而是指那些在街上游荡,极其凶恶、不洁净的野狗。
16:22-23 那讨饭的死了,但没有被安葬,对比财主死后被埋葬了。那个讨饭的被……带去放在亚伯拉罕的怀里,意味着他进了天国,与其他信徒一起享受团契生活,这里特别提到犹太民族之父亚伯拉罕也在其中。但是财主却到了阴间,那是恶人和死人的归宿,或称 “地狱”,是受痛苦之地。财主远远地望见亚伯拉罕,显示天堂和地狱之间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从前财主和拉撒路在世时的境况,与现在截然相反。虽然这只是一个比喻,其真实细节也无从考证,但是这个故事似乎明确指出:人刚一死,得救的人和不得救的人便会意识到他们永恒处境的分别(甚至后者对前者在天国的福乐有所感知,见13:28),并且立即进入享福或受苦的状态。
16:24 可怜(原文直译:怜悯),毫无怜悯的人现在寻求怜悯,却不会得到怜悯(25-26节),因为 “上帝悦纳人的禧年”(4:19)已经过去了。打发拉撒路来,财主知道拉撒路的名字,因此应该知道他的困苦,但却对他视而不见。在这个比喻中,有很多细节不应过分穷究以求得出教义,财主与亚伯拉罕在这里的对话就是其中之一。没有其他经文提到在天国的人可以与在地狱的人进行直接对话。
16:25 虽然财主在肉身上是 “亚伯拉罕的儿女”,但是他并不是亚伯拉罕的真正后裔(参约8:39),因为他没有亚伯拉罕的信心(参罗9:6-9;加3:9、29)。享过福…..受过苦……如今,关于这个大翻转,参 “导论:关键主题”。
16:26 在天堂和地狱之间,上帝设有深渊限定,以致死人的结局无法逆转。
16:27-31 若有一个从死里复活的,财主认为,如果拉撒路从死里复活,他将会成为一个神迹,证实了《旧约》的教导,这样他的兄弟必要悔改。纵观这个比喻的上文下理和内容,悔改包括心思意念的改变,言语行为的改正,以及他的兄弟运用财富去关心、帮助那些像拉撒路一样穷困的人。拒绝悔改和拒绝相信福音的主要原因,并不是因为缺乏证据,而是由于内心的刚硬(参可8:17;约11:37-40;来3:7-11、15,4:7)。路加在稍后的经文中指出,摩西和先知都证明耶稣是真弥赛亚(路24:27)。
16:30-31有一个从死里复活的,在故事本身中,这可能指的是拉撒路,但从路加叙事的发展来看,这也指的是耶稣和祂的复活。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虽然犹太领袖(财主所代表的)可能要求从死里复活的人向他们传福音,但他们却拒绝复活的耶稣和祂的信息(见徒4:13-22)。(BTSB)
第7日 路加福音十六14~31(1.3.7)
律法与上帝的国。财主与拉撒路。
注:16,17节。施洗约翰的职份宣告了犹太人特权的结束。人类所有的族裔从今开始﹐需要努力进入天国。但是道德律法并未改变﹐例如18节所提的﹐婚姻的神圣并未改变。
1、试比较 (a) 主耶稣与 (b) 法利赛人对钱财的不同态度(参9~13节,法利赛人认为财富是守律法的报酬)。
主耶稣对钱财的态度:钱财是为天国效力。
法利赛人对钱财的态度:贪爱。
2、耶稣这里所说的「努力」(按:英文是violently)是什么意思?你是怎样进入上帝的国的呢?
耶稣所说的努力:天国是努力进去的:有些人认为这是耶稣在警诫祂的跟随者,提醒他们进天国需要努力(13:24)。另外一个解释是:有些敌对的势力在抵挡天国的开展(参太11:12新译本的翻译: 从施洗的约翰的时候直到现在,天国不断遭受猛烈的攻击,强暴的人企图把它夺去)。他们不强调悔改的道路,却想用强暴的方法(例如对政治性的弥赛亚的期望)使天国来临。
我进入上帝的国,完全依靠神的恩典,自己也努力,多多竭力追求,学习,预备,读经,祷告,奉献。
3、福音是否废弃了律法(参:十25~28)?耶稣在第18节所说的,与犹太人当时的道德观念有何不同?
16节。律法和先知到约翰为止:律法和先知代表旧约。施洗约翰是旧约时期(old covenant)最后的一个先知,他代表救赎历史一个最重要的转捩点(参 太11:11)。福音是成全了律法。
耶稣在第18节所说的:婚姻是终生的委身,永恒的盟约,离婚就是犯奸淫。
犹太人当时的道德观念:男人可以以任何理由跟妻子离婚。
4、试将耶稣在第15节所说的,与财主和拉撒路的比喻作一比较。
耶稣在15节说:那些力图在别人面前显为义的人,正代表了上帝眼中不义的人,包括一切不是为荣耀上帝而取得的成就。
财主和拉撒路的比喻:说明要注重将来的永生。
5、财主与拉撒路二人的生与死有何不同呢?他们的地位怎样颠倒了?
财主的生:穿着华贵如王者(穿着紫色袍和细麻布衣服),天天奢华宴乐;
财主的死:被埋葬了,却到了阴间,那是恶人和死人的归宿,或称“地狱”,是受痛苦之地。
拉撒路的生:讨饭的,浑身生疮,被人放在财主门口;
拉撒路的死:没有被安葬,被天使带去放在亚伯拉罕的怀里,意味着他进了天国,与其他信徒一起享受团契生活。
他们的地位从从前财主和拉撒路在世时的境况,在死后截然相反,一个地狱一个天堂。
6、这比喻怎样说明你在世上的态度与行为是十分重要的?
说明:.世上的行为态度会表明我们对神国的态度;在世上毫无怜悯的人,到了天国寻求怜悯也不会得到怜悯
7、这比喻的主要原则是什么?
虽然这是比喻,我们无法确知实际情况是否地狱的人会看见在天堂的人,但是这个故事似乎说明,信徒和非信徒在死后都会有知觉,知道自己是在受苦还是在“亚伯拉罕的怀中”——意思是进到天上信徒的团契,亚伯拉罕是所有信心之人的属灵的父亲。
原则:竭力活出神的旨意。
赞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