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師記簡介(環聖新譯本)

士師記簡介

誠之摘自環球聖經公會《聖經新譯本》

一、書名

  《七十士譯本》開始稱本書為Κριται,中譯為 “士師記”。中國周代稱今天的法官為士師,中文的譯名可能由此而來。按古代近東的文化,士師的希伯來文可指行政首長或官員,但是本書的士師主要是拯救以色列民脫離仇敵。

二、作者與日期

  作者:不詳(猶太傳統認為是撒母耳)。寫作日期:主要看法有兩種,一是早期說,即約主前1050年;另一是晚期說,即主前六世紀。

三、內容剖析

  (一)序言

  序言(1:1~3:6)交代正文(3:7~16:31)的背景,可分為兩部分:

  第一部分(1:1~2:5)記載攻地的結果,作者以猶大、西緬和便雅憫支派為一組,約瑟和其餘支派為另一組。猶大家勝多敗少,對比北面的約瑟家勝少敗多,但整體而言,情況(1:22~36)越來越差,這為正文埋下伏筆。

  第二部分(2:6~3:6)解釋這結果的原因:他們事奉別神(2:11、13、19,3:6)。第二章11至19節概述正文的情節:他們事奉偶像,惹神動怒(2:11~13)→ 祂把他們交給敵人,懲罰他們(2:14~15a)→ 他們生活困苦,祂就興起士師拯救他們(2:15b~16)→ 但是他們不聽從士師,迅速偏離(2:17)。祂因為憐憫拯救他們(2:18),他們卻常常悖逆,變本加厲(2:19)。神的憐愛和人的悖逆再次對比鮮明。

  (二)正文:歷史六循環,但情況江河日下。

  序言提及以色列人每況愈下,正文則詳述這點(尤其是2:11~19)作為例證。表達的方式不是議論,而是記敘。正文記載十二個士師,六個較詳細(一般稱為大士師),六個比較簡單(一般稱為小士師)。現略述大士師的主要事蹟。

  1. 俄陀聶:他戰勝亞蘭王,而他的記載(3:7~11)仿如一篇精簡的報告,目的是要勾畫出一個士師制度運作的模範,作為衡量後來士師的標準。

  2. 以笏:以色列人派他送貢物給外族王,藉此行刺伊磯倫;在約旦河的渡口擊殺敵人(3:12~30)

  3. 底波拉:本書中唯一的女先知,預言耶和華要把敵人交在一個婦人手裏;後來敵人被一個婦人所殺,結束戰事(4~5章)。

  4. 基甸:他是本書的轉捩點,由他開始,士師的事蹟比以前長,內容也涉及士師的家庭慘事。士師的表現或際遇堪作以色列人的寫照,例如:基甸在信靠神和懼怕敬人兩方面有很大的掙扎。亞比米勒不是士師,但他的事蹟首先奏起兄弟相殘的哀歌(9章)。

  5. 耶弗他:同胞離棄他,後來他們有需要就求他幫忙,這正是以色列人的寫照。他在約旦河的渡口擊殺以法蓮人(12章);這裏再記同胞相殘,為書末埋下伏筆,讓人預見以色列人逐步解體,也漸漸感受到離棄神的惡果。

  6. 參孫:被神特別呼召,但表現跟這呼召不符(13~16章);這也是以色列人的寫照。他向神祈禱兩次,首次求生(15:18-19),末次求死(16:28);這表明生死都在神手裏。

  (三)結語

  開始時作者記載以色列人攻打外敵的情況:勝少敗多(1章);結束時記載他們攻打同胞的情況:險些把便雅憫支派滅絕(21章);開始時交代宗教概況:事奉別神(2章),結束時記載個別(米迦和但支派)的宗教情況:拜偶像(17~18章)。這種首尾呼應的手法,將整卷書連貫起來,令人深深感受到拜偶像的惡果,而且受影響的程度江河日下,一瀉萬里。拜偶像可令人道德敗壞(如基比亞人的罪行:19章)、埋沒良知(如便雅憫人包庇犯大罪的基比亞人;19章)、視人命親情如無物(如那個利未人對待妾侍的態度;以色列人差不多滅絕同胞便雅憫人;19~20章)。當日那個利未人因不敬畏神而把他的妾肢解,日後以色列也因不敬畏神而遭解體。

  書末重複出現「以色列中沒有王」(17:6,18:1,19:1,21:25),有人認為這是鼓吹君主制,以為制度改變,環境就好轉。但是,以色列除了掃羅作王前,亡國後也是沒有王的,因此這重複可理解為,不論有王沒有王,人民都任意而行,人民的禍福不在於人或制度,而在於他們跟神的關係。

四、與新約的關係。

  (一)士師中有的出身平凡,如私生子耶弗他,但是他也被神所召,成為祂的用人。可見,神能夠使用人看為卑微的人,這正如保羅所說的(林前1:26)

  (二)依人看來,基甸、巴拉、參孫、耶弗他都有缺點,但神看重他們的信心。他們因信靠神,軟弱變作剛強,在戰爭中顯出大能(來11:34)。

五、大綱

  A 序言(1:1~3:6)

    a 跟外敵爭戰的情況:勝少敗多(1:1~25)

    b 宗教情況:離棄耶和華事奉偶像(2:6~3:6)

  B 正文:歷史六循環,但情況江河日下(3:7~16:31)

  C 結語(17~21章)

    a 宗教情況:不論個人或支派都拜偶像(17~18章)

    b 跟同胞爭戰的情況:險些把便雅憫支派滅絕(19~21章)

六、讀經提示

  (一)士師時代,以色列人的表現跟拜偶像有甚麼關係?

  (二)以色列人拜偶像引致甚麼後果?神又如何對待他們?這對你有什麼提醒?

  (三)士師時代,各人都行自己看為對的事(17:6,21:25),這和 “後現代” 有何類同?你認為今天信徒如何避免重蹈覆轍?

Judges

Introduction

Judges is named after an interesting collection of individuals who led Israel from after Joshua’s death until the rise of the monarchy under Samuel (about 1380-1050 B.C.). It was a time of national decline. Despite their promise to keep the covenant (Josh. 24:16-18), the people turned from the Lord and began to worship other gods. Everyone did “what was right in his own eyes” (17:6, 21:25). A pattern repeats throughout the book: 1) the people forsook the Lord; 2) God punished them by raising up a foreign power to oppress them; 3) the people cried out to God for deliverance; and 4) God raised up a deliverer for them. The author of the book is unknown. although Jewish tradition ascribes it to Samuel

One thought on “士師記簡介(環聖新譯本)

Leave a Reply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Log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WordPress.com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Facebook phot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Facebook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Connecting to %s

%d bloggers like th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