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利米書廿九章是在呼召我們要為我們所在的城市求平安嗎?(Phil Colgan)

我們必須讓新約聖經成為我們的指引,來看為我們所在的世界求平安是什麼意思,因為我們是作為寄居者活在這個世界當中的,而不是讓一種對耶利米書廿九章脫離上下文的誇大應用,來左右我們對新約聖經的理解。

古老釋經法的四大原則(Richard C. Barcellos)

對十七世紀的聖約神學家來說,聖經的主旨是道成肉身的神的兒子的救贖工作中所顯出的上帝的榮耀。他們對聖經主旨的結論,本身就是從聖經而來的,而不是從外頭帶到聖經裏頭的前提預設,而它也掌控了接下來的所有解釋。

耶穌是彌賽亞是因為……埃及?(Jesse Johnson)

這三個預言的地點都顯明了「預表論」(typology)的要素——我所說的預表論是指《舊約》中有一系列的事件,對救主的模樣作了一個粗略的描述,然後這個描述由耶穌來填補(filled in)。

從釋經學看什麼是改革宗神學(Jared Hiebert)

聖經任何部分的意義都必須放在整本聖經的語境中來理解。因此,我們要效法新約作者的樣式,在救贖歷史背景下理解聖經的經文,把經文與在基督裡被實現的終極目標聯繫起來,無論上帝的子民身處何地都能加以應用。

救贖歷史釋經法(Jared Oliphint)

「我們不需要把舊約和新約之間的差異抹平,也不需要忽視十字架和復活後更清晰和更全面的理解,以便在何西阿書的經文中,可以看到它對彌賽亞(這棵植物)有一種初步的、基本的把握,無論在其他方面多麼朦朧和不成熟,馬太都記錄並解釋了它在基督裏最終盛開的情況。」

聖約神學簡介(巴刻)

由上帝主動設立的、上帝與人類之間的盟約關係,將地上和永遠的福分帶給個人,也在他們當中創造出一個群體,以至於他們能擁有上帝子民的團體身份,這事實上是貫穿整本聖經的主題,因此,它會迫使細心的讀者注意到聖約是上帝非常關心的一件事。

聖經中記載的歷史(NDBT)

耶穌在呼召人悔改時,是在「上帝的國近了」這個前提下發出呼籲的(太四17;可一15),這似乎與舊約中上帝統治萬國的思想一脈相承(例如詩九六~九九),也與上帝赦免以色列並恢復他們民族命運的思想(例如賽四十1~11;耶卅一34;番三14~20)一脈相承。

從聖經神學的角度綜覽聖經(卡森)

救恩歷史就是上帝施行拯救的歷史,對焦在人類的救贖事件,以及與新天新地的議題有關的歷史上。即使焦點最後收窄到一個人,即亞伯拉罕,和他的後裔身上,那人也得到了上帝的應許,既地上的萬族都要因他和他的後裔得福(創十二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