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日 路加福音四16~30(1.1.11)

拿撒勒人厌弃耶稣

路加福音

研经题目

  1. 耶穌有什麼「平常的規矩」?
  2. 按照以賽亞的預言,這位上帝的使者有什麼託付與能力?請將這些描繪成屬靈的益處。
  3. 耶穌宣稱祂自己是誰?
  4. 祂對聖經的態度如何?
  5. 你是以賽亞預言裏的哪一種人呢?
  6. 你怎樣得釋放呢?怎樣得屬靈的看見呢?又怎樣得自由?
  7. 主耶穌為何拒絕在拿撒勒行神蹟?
  8. 祂用了兩個什麼例證來證實祂的觀點?
  9. 人們對耶穌誦讀經文的反應(20~22節)與對祂應用經文的反應有何不同(28~30節)?
  10. 你曾否有類似的反應?
  11. 撒但那次試探主的計劃失敗了(第13節),試在整卷路加福音裏找出牠怎樣仍然企圖破壞主耶穌及祂話語的能力。
  12. 這樣能否幫助你識破撒但的詭計,你當怎樣對付?

【经文注释】(摘自《圣经研修本》)

4:16~9:50 耶稣在加利利的传道事工。除了8:22-39外,本书接下来的这一部分叙述集中在加利利。

4:16~5:16 耶稣传道事工的开始。耶稣在自己的家乡拿撤勒开展传道事工。不久以后,祂前往许多不同的地方传道,医治了许多人,还呼召门徒与祂同工。

4:16-30 拿撒勒人厌弃耶稣。耶稣所讲的道揭示了祂是弥赛亚的身份。

4:16 拿撒勒,参1:26,2:4、39、51。就是祂长大的地方,参2:39-51。照祂平常的规矩,表明耶稣虔守会堂的敬拜。越来越多的考古证据显示,在早期的犹太性体中,会堂是非常重要的。在巴勒斯坦以至整个罗马世界,考古学家发掘出许多属于罗马和拜占庭时期的会堂(如:徒1:18,4:26)。在加利利和犹太地,考古学家分别在甘腊(见1606-1607页插图 “会堂与犹太人的敬拜”)、马撒大、希律堡和迦百农(关于迦百农会堂,见可1:21注),发掘出第1世纪的会堂。这些典型的会堂都在宽敞的房间(包括一些打算作会堂用的长方形廊柱大厅),靠墙摆放着长条座椅。会堂里通常设置存放《妥拉》的柜(旧约经卷的贮藏处)。有证据显示,有些会堂(如:哥拉汛会堂)更有装饰独特、被称为 “摩西之席” 的座位(见太23:2注)。有文献表明,会堂安息日的敬拜包括:唱诗,诵读公祷文,宣读《圣经》,讲解教导每周所读的经文,以及祭司的祝福。在巴勒斯坦,安息日的经课宣读很可能每年循环一遍,用希伯来话诵读,用亚兰文翻译或解释(参《米示拿·以斯帖经卷》4.1-5、10)。会众中的长老和官长(称为archisynagōgos,即 “管会堂的人”;参可5:22注)担任会堂的领导工作。此外,还有证据显示,那些在信仰和做法上与大众所接受的不相符的人,都会被 “赶出会堂”(如:约9:22)。

(1606页插图)会堂与犹太人的敬拜

在基督时代,在耶路撒冷以外的其他城邑,会堂是犹太人敬拜的中心地点。以色列大部分的主要城镇都建有会堂。虽然第一世纪的拿撒勒会堂的遗迹非常少,但是大量考古证据显示,甘腊城有一座典型的犹太会堂,与耶稣到过的拿撒勒和其他城邑的会堂极其相似。

甘腊会堂是以色列最古老的会堂之一。这幅插图是根据挖掘出来的甘腊会堂绘制而成。甘腊城位于加利利海东北9.7公里。主后67年,在犹太人起义期间,罗马人摧毁了甘腊城。

4:17 他……找到一处,耶稣挑选了赛61:1-2a来宣读,也引用了赛58:6。(诚之按:主耶稣没有引用61:2b “我们上帝报仇的日子”,大有深意啊!)

4:18-19 主的灵在我身上,耶稣知道自己受了圣灵的膏抹(路3:22;参徒4:26-27,10:38),并声称自己是赛61章所描述的弥赛亚,是上帝的仆人(路4:21  “今天这经应验在你们耳中了”)。耶稣的使命包括:传福音给贫穷的人(见6:20)和叫被掳的得释放。在《旧约》中,“被捕掳的得释放” 意味着被俘虏成为奴隶的人到释放,然而这里有着更丰富的含义,因为 “释放” 在《路加福音》和《使徒行传》的其他地方是指罪得赦免。瞎眼的得看见,“瞎眼的” 包括了在肉身上和灵性上瞎眼的人。在耶稣的事工中,叫那受压制的得自由,包括医病、赶鬼、赦罪推动社会正义的道德训诲。报告上帝悦纳人的禧年,引自赛61:2。纵观整段经文,作者是以禧年(利25:10)作为经文的背景。耶稣既担当先知的角色,宣告 “好消息”,又担当 “拯救者”(或作 “救主”,路1:74)的角色,拯救自己的百姓(太1:21)。

4:20 会堂里的人都定睛看祂,这种表达方式是要引起读者注意,使读者专注于耶稣即将要说的话。

4:21 关于这经应验,参24:44。

4:23 俗语,关于类似的俗语,参23:35。关于耶稣洞悉人的心思意念(表明祂的神性)参5:22,6:8,7:40,9:47,11:17。

4:24 实在(希腊原文amēn)这个词在福音书中出现了70次以上。耶稣将这个词放在话语的开端,而不是结尾,是要迎接下来祂要陈明的真理。没有先知,参7:16。

4:24 耶稣预料到百姓会弃绝上帝的先知,百姓在接下来的叙述中拒绝耶稣,就确认了祂作为真先知的身份(7:16、39,13:33-34,24:19;徒3:22-23,7:37)。 家乡,指拿撒勒(第23节),但也可能包括对神自己子民更广泛的指称(参第25-27节)。

4:25-27 耶稣引述以利亚以利沙的事工为例来提醒拿撒勒人:以色列拒绝上帝的先知,上帝就差遣他们到别处去,甚至到外邦人那里去。听到这里,群众非常气愤(28节;参徒22:21-22)。

4:28-29 拿撒勒人企图杀害耶稣(参2:35),表明耶稣早期的事工就已笼罩着十字架的阴影。《米示拿》是一份早期犹太拉比(犹太律法教师)的文献,于第2世纪末或第3世纪编修而成,其中一卷(《米示拿·论公会》6.4,7.4-8.7)记载说,要用石头处决某人,唯一恰当的方法是把那人从山崖……推下去。然而,在第1世纪,官方的死刑条例还未成形。《新约》中其他执行石刑的事例,较典型的行刑方式是向某人投掷大石块,因此这里记载的举动应该是一种暴乱行为。在罗马统治时期,只有政府官员才能执行死刑。按正确的程序,至少要有两位可靠的目击证人方能定罪(见民35:30;申17:6-7)。后来拉比还教导说,在法庭谨慎地判决以后,证人必须代表法庭去处决罪犯。受石刑者的尸体要被挂在一根木柱上,直到日落(按申21:22-23)。拉比视石刑为合法的死刑,尤其是针对那些犯了奸淫、亵渎、拜偶像、行巫术,执迷不悔地忤逆父母和干犯安息日等罪的人。

4:30 从他们中间直行(《和修》“从他们中间穿过去”),路加没有解释耶稣怎样做到这一点,然而,既然祂被一大群暴民围攻,很可能是圣灵奇妙的能力解救了祂。耶稣不至于死,因为祂的时候,还没有到(22:53;约7:30)。

One thought on “第11日 路加福音四16~30(1.1.11)

  1. 第11日 路加福音四16~30

    1.耶稣有什么“平常的规矩”?
    耶稣“平常的规矩”:安息日进会堂‘念圣经,讲解圣经’。

    2.按照以赛亚的预言,这位上帝的使者有什么托付与能力?请将这些引申成属灵的益处。
    托付:传福音给贫穷的人;报告被掳的得释放,瞎眼的得看见,叫那受压制的得自由;报告 神悦纳人的禧年。
    能力:圣灵在祂身上、用膏膏祂,成就、应验这些托付。

    3.耶稣宣称祂自己是谁?
    耶稣宣称祂自己是:拯救者。

    4.祂对圣经的态度怎样?
    祂对圣经的态度:完全相信和尊重、遵行。

    5.你是以赛亚语言里的哪一种人呢?
    我有以赛亚语言里所有的特征:在灵里贫穷、被魔鬼掳掠、瞎眼没有看见上帝的国、受罪压制。

    6.你怎样得释放呢?怎样得属灵的看见呢?又怎样得自由呢?
    我靠着耶稣基督十字架上的大工罪得释放;
    圣灵的引导得属灵的看见;
    因着上帝的赦罪又得自由。

    7.主耶稣为何拒绝在拿撒勒行神迹?
    因为神的主权,神的预定。

    8.祂用了两个什么例证来证实祂的观点?
    例证:以色列两位伟大的先知–
    1、神使用外邦人,西顿的撒勒法的一个寡妇在大饥荒时供应以利亚先知;
    2、先知以利沙所医治的,不是以色列许多长大麻疯的当中的一个,而是叙利亚的乃缦,来加强、来证实祂的观点。

    9.人们对耶稣读经文的反应(20-22节)与对祂应用经文的反应有何不同(28-30节)?
    人们对耶稣读经文的反应:称赞祂,并希奇祂口中所出的恩言;
    对祂应用经文的反应:怒气满胸,就起来撵祂出城,带祂到山崖,要把祂推下去。

    10.你曾否有类似的反应?
    没有吧!愿神怜悯。

    11.撒旦那次试探主的计划失败了(第13节),试在整卷路加福音里找出牠怎样仍然企图破坏主耶稣及祂话语的能力。
    整卷都有,如:借着人,法利赛人、文士、宗教人士等,怀疑、攻击耶稣。

    12.这样能否帮助你识穿撒旦的诡计,你当怎样应付?
    有时还是只是在过后才能识穿撒且的诡计,求神怜悯赐予应付的力量。

    Like

Leave a Reply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Log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WordPress.com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Facebook phot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Facebook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Connecting to %s

%d bloggers like th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