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日 创世记一(1.1.27)

上帝创造天地并建立秩序。

创世记

研经题目

创世记一~廿六

创世记简介

创世记是圣经各主题的导论。它是我们明白上帝永远的计划和创世的目的,人类的堕落,和人与自己、上帝、他人日渐加深的隔阂的关键。更重要的是它记载了上帝不断通过个人和以色列民族,谋求与人和好。

第27日 创世记一 (1.1.27)

  1. 假若现在地是空虚混沌,你会以怎样不同的方式创造这宇宙呢(注意:是创造,而不是改造)?
  2. 你认为上帝的想象力和祂的话语有何关连?
  3. 人怎样有上帝的形象?人与其他受造物在种类上有何不同(不单是指程度上)?
  4. 这个事实会使你的日常生活有何不同呢(特别是在你和别人的关系这方面)?
  5. 在这个创造叙事里,不仅显出上帝的伟大、也显明上帝的恩慈的是什么?
  6. 在你处理野生动物与自然界的资源时,你会如何显明上帝是关心自然界的?

【经文注释】(摘自《圣经研修本》)

《创世记》

诚之摘自《圣经研修本》

导论

作者、书名和写作时间

  《创世记》的英文名 Genesis 源自希腊文旧约《七十子译本》的书名,意即 “起源”。这书名非常恰当,因为《创世记》是记叙万物的起源,其中包括世界、人类、犹太民族,以及罪的起源。希伯来文书名译为 “起初”,取自本书的第一个词。

  传统认为,《创世记》和随后四卷书都是摩西的著作。后四卷书记述了摩西的生平,以及他带领以色列人来到迦南边境的工作,并且部分书卷明确指出是摩西的手笔(如:民33:2;申31:24)。《创世记》显然是其余四卷书的导言,所以如果摩西写成另外四卷书,他自然也是《创世记》的作者(参约5:46)。从基督教会以前的时期直到19世纪,无论犹太人还是基督徒,对五经起源的这种观点都没有改变。

  正如《五经导论》所言,19世纪和20世纪很多比较前卫的学者拒绝接受这个传统观点。他们相信《创世记》和其余四卷书都经历了漫长的写作年月,直到主前5世纪才完成。然而,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学者越来越怀疑这种看法。关于五经是在较晚时期由多个来源编纂而成的;各个论据,都是站不住脚和没有说服力的,这一点已获普遍承认。这并非否认《创世记》包含后摩西时期的元素,如“但” 和 “迦勒底的吾珥” 等地名(14:14,15:7),又或者在流传过程中,文字曾经在不同时期经过更新处理。为了使用这部神圣著作教导后人,修订一些文字、地名和陈旧用语,使之更容易明白,这也不足为奇。

  在整个旧约时代,《创世记》记载的故事一直对犹太人的信仰有很大的激励作用。读者可以想象:每逢重要节期,在耶路撒冷向百姓诵读这些故事,又或利未人走访各犹太城乡时,向百姓高声朗诵。一方面,对大卫时期的百姓来说,回顾《创世记》的故事让他们欢喜快乐,因为上帝给亚伯拉罕的应许在那个年代基本上已经成就了,以色列人承受的土地已经从埃及直到幼发拉底河(15:18)。另一方面,对于被掳到巴比伦的以色列人来说,他们也可从中得着安慰,因为上帝曾应许把迦南地赐给他们永远为业(17:8)。他们归回故土时,深知上帝的应许正在成就(尼9章)。因此,这些故事在后来的日子再次讲述时,内容可能稍作更新,但没有证据显示曾做过很大改动。

  事实上,《创世记》的内容似乎清楚显示它是主前第二个千年的作品(摩西生活在主前16世纪或主前14世纪)。例如,《创世记》所述洪水的故事,与主前1600年左右的阿特拉哈西斯史诗、吉尔伽美什史诗和苏美尔人的洪水故事相似;创5章和11章的家谱,与主前1900年左右的苏美尔王名单相像。对于族长时期的记述,许多文学特征表明这些故事发生在主前第二个千年的早期,因为列祖的名字在那个时期很常见,并且其他同期文献也印证了许多家庭习俗。虽然埃及文献并未提到约瑟被擢升为宰相,但这事很可能发生在主前1600年左右,在埃及闪族希克索斯王朝统治的时期。无论摩西生在哪个年代,五经在何时写成,摩西与族长们之间必定相隔几个世纪之久。在此期间,族长的事迹应以口传或某种现已失传的书面记录形式代代相传。上述相似之处肯定了《创世记》所载历史非常可靠。

五经的地位

  犹太人称圣经的前五卷书为 “律法书”。基督徒则称之为 “五经” 或 “摩西五经”。五经的信息总纲是:上帝为了世人的缘故,藉着摩西与以色列人立约,将以色列建成一个神权国家,也就是按照上帝的指示管治民生、社会和宗教事务的国家。根据上文关于作者的讨论,我们可以合理地认为,五经的最初读者是在旷野漂流的以色列人,包括出埃及的一代和他们的儿女。作为圣经第一部分的第一卷书,《创世记》为读者怎样阅读五经其余的四卷书,以至圣经其余部分,确定了方向。《创世记》以叙事形式描述上帝的本质和属性,以及人在上帝所造万物中的位置;分析罪及其后果,并描述上帝对罪的回应,从而指出真正的信仰必须具有救赎的能力;记载上帝呼召亚伯拉罕,并藉着他赐福万国;追溯以色列列祖的出生和经历,直到迁居埃及;因为耶和华是创造天地的主,所以以色列才能向万民传达信息。此外,《创世记》前几章和记载族长信靠顺服的篇幅,为人类树立了行为的榜样。

  《创世记》是一本有指导意义的书卷,因此犹太人将其纳入律法书。希伯来原文torah被译作 “律法”,但应理解为 “指导” 或 “教导”。从《出埃及记》到《申命记》这四卷书都是围绕着摩西生平而编排的,因此在结构上,《创世记》就象是它们的序言。说《创世记》是五经之首,是十分恰当的。正如《五经导论》所说,圣经的前五卷书是整本圣经的根基,而《创世记》则是五经的基础。

《创世记》的编排

  《创世记》分为两大部分:(1) 上古历史,即亚伯拉罕出生前(1~11章);(2) 族长历史(12~50章)。两部分的比例恰到好处:1~11章为主戏做准备;12~50章隆重上演,讲述上帝如何对待亚伯拉罕、以撒、雅各及其众子的故事。

  《创世记》记载万物和希伯来民族的起源,以上帝发出创造的命令开始,接着是一个家族的产生与繁衍,带领读者走进亚当到雅各及其众子的生平(见9页图表)。这个家族构成《创世记》的骨干,将许多非常不同的元素合而为一,这是本书独有的文学特色,与《旧约》的其他叙事书卷不同。

创世记中的家谱

                        亚当

该隐  亚伯  塞特

  以挪士

             该南

  玛勒列

   以诺

 玛土撒拉

             拉麦

             挪亚

闪    含   雅弗

       亚法撒

        色拉

        法勒

        拉吴

        西鹿

        拿鹤

        他拉

亚伯拉罕   拿鹤    哈兰

以实玛利   以撒

       以扫   雅各

 雅各的12个儿子

  《创世记》的一个特点是以 “……的后代记在下面” 为开头(2:4,5:1稍有差异,6:9,10:1,11:10,11:27,25:19,36:1,36:9,37:2,见本页表)。每个开头均聚焦在前一段落所绘大图的某个局部,并且这个开头又成为后面段落的引言。随着《创世记》描述地上的人口如何在各世代中不断增长,读者的注意力不断被引向每个世代的某个人物及其后裔。

《创世记》中的“世代”(toledot

上古历史(1:1~11:26)
序言开头所指叙述部分
2:4……来历……乃是这样天和地2:4~4:26
5:1……的后代记在下面亚当5:1~6:8
6:9……的后代记在下面挪亚6:9~9:29
10:1……的后代记在下面挪亚的众子10:1~11:9
11:10……的后代记在下面11:10-26
族长历史(11:27~50:26)
11:27……的后代记在下面他拉11:27~25:11
25:12……的名字,按着他们的家谱,记在下面以实玛利25:12-18
25:19……的后代记在下面以撒25:19~35:29
36:1、9……的后代记在下面以扫36:1~37:1
37:2……的记略如下雅各37:2~50:26

  《创世记》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记载了许多家谱。虽然现代读者或许会觉得这些内容枯燥乏味,但是这些记载对《创世记》的结构影响重大,也影响人们对本书所记历史的看法(见下文 “《创世记》与历史”)。记载家谱的方法包括纵向式和分段式。《创世记》记载了两个纵向家谱,涵盖十代人,每代只提到一位先祖:第5章的家谱将亚当和夏娃时期连接到挪亚,11:10-26所记载的类似家谱将挪亚的儿子闪连接到亚伯拉罕。这些家谱连接本书的主要叙事部分,因此非常重要。纵向家谱是记载家族主要分支不可或缺的方式。此外,《创世记》还有若干分段家谱作为补充。分段家谱提供次要人物的部分信息,衍生出通常只有几代人的族谱图分支(见10:1-32,25:12-18,36:1-8,36:9-43)。纵向家谱带领读者从时间长河的一点迅速走到另一点;分段家谱则引人进入小路(见本页图表)。

主题

  《创世记》的主题是创造、罪恶和重新创造,记叙上帝创造了美好的世界,但这个世界因为人的悖逆而被洪水毁灭。洪水之后的新世界又被人的罪恶玷污(11章)。亚伯拉罕蒙召要使万国从他得福,这给读者带来了盼望,上帝的心意终将藉着亚伯拉罕的后裔得以成就(49章)。

关键主题

  1. 超然的、无所不在的耶和华上帝创造大地作祂的居所,并差遣人类作祂的代表(人具有祭司身份),好使他们遍满地面,照管其他受造物(1:1~2:25)。

  2. 人类夫妇放弃尊贵的祭司职分,听信蛇的建议而背叛上帝。他们故意悖逆,从根本上玷污了人类的本质,破坏了创造的和谐秩序(3:1-24,6:5-6)。

  3. 恩慈的上帝宣告,女人的后裔必将人类从蛇的暴虐中救赎出来。接着,《创世记》描述了一个独特的家族,强调当中的成员如何享受与上帝的特殊关系,并为落入上帝诅咒的世界带来祝福(3:15,4:25,5:2,6:8-9,11:10-26,12:1-3,17:4-6,22:16-18,26:3-4、24,27:27-29,28:14,30:27-30,39:5,49:22-26)。

  4. 男人的悖逆破坏了他与土地之间的独特关系,因此他要辛劳耕作,甚至面对饥荒。《创世记》不仅明确地指出关系破裂所带来的后果,还记述这个特殊家族从这种困境中得释放(3:17-19,5:29,9:20,26:12-33,41:1-57,47:13-26,50:19-21)。

  5. 虽然女人的惩罚主要是生产孩子的痛苦(3:16),但她们在延续这个独特家族上担当了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上帝甚至使不育的女子怀孕(11:30,21:1-7,25:21,29:31~30:24,38:1-30)。

  6. 人性的败坏导致家庭破裂,仇恨代替了兄弟情谊(4:1-16,13:5-8,25:22-23、29-34,27:41-45,37:2-35)。虽然《创世记》突出描写家庭纠纷的现实,但家庭成员之间仍有和好的机会(13:8-11,33:1-11,45:1-28,50:15-21)。

  7. 上帝为了惩罚恶人,把人类逐出伊甸园并分散到全地(3:22-24,4:12-16,11:9),但祂仍赐下应许之地来表明祂的恩惠(12:1-2、7,13:14-17,15:7-21,26:2-3,28:13-14,50:24)。

  8. 虽然人性的败坏令上帝本来打算毁灭几乎全部人类(6:7、11-12,18:17-33),但祂仍渴望地上有义人居住(1:28,8:17,9:1、7,15:15,17:2,22:17,26:4,28:3,35:1,48:4)。

救恩历史概要

  现代读者很可能只熟悉《创世记》的部分故事,但大部分人未能理解各种迥异的内容怎样形成一个整体。因此,他们常会孤立地阅读个别情节,未能充分领悟《创世记》宏大的文学语境如何影响有关经文。因此,掌握《创世记》的总体蓝图是非常重要的。

  这幅蓝图的中心是家族,它是整卷书的骨干。家族世系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在创3:15一开始就指出,女人的后裔将成为打败蛇、恢复天地万物正常秩序的盼望之源。在适当的时候,女人的后裔从塞特进展到在上帝眼前蒙恩的 “义人” 挪亚(6:9),因此上帝拯救他和他的家人免遭洪水毁灭。从挪亚一家又推移到亚伯拉罕,并且地上的所有家族都将因他蒙福(12:1-3)。在上帝与亚伯拉罕订立割礼之约以后,蒙福的应许连接至藉开着亚伯拉罕之子以撒而得的一位王裔身上。

  随着《创世记》的发展,蒙福的应许临到长子身上,同时又出现一个不同寻常的主题:头生的儿子不一定拥有长子的名分。以撒的双胞胎出生后,哥哥以扫和弟弟雅各一直相争。以扫因一碗红豆汤把长子的名分卖给雅各(25:29-34),后来雅各又骗得以撒给长子的祝福(27:27-29)。这些祝福呼应上帝给亚伯拉罕的应许,确定雅各成为王裔延续的一支。

  约瑟的擢升超越了流便的长子地位,而他青年时做的梦早已显示王裔将藉着他延续。虽然被哥哥们卖为奴隶,但他后来在埃及身居要职,证明上帝与他同在。后来雅各一家再次团聚,雅各把长子的祝福赐给约瑟的幼子以法莲,这样将来的王裔出自以法莲的后裔(48:13-19)。

  《创世记》还有一个有趣的转折:尽管约瑟非常重要,但他的哥哥犹大经历了重大转变,使王位也与他的后裔相连(49:8-12)。

  在《创世记》之后,当约书亚带领百姓进入迦南地的时候,以法莲支派担任领导以色列的角色。然而,在撒母耳的时期,当上帝拣选大卫建立以色列的首个王朝时(见诗78:67-72),以法莲人便被弃绝了。最后,上帝在《创世记》中应许赐福的家族,在耶稣基督身上成就,祂是上帝的儿子,成为肉身来到世上,得着 “亚伯拉罕的后裔、大卫的子孙” 的名分(太1:1,见徒3:25-26;加3:16)。《创世记》展望一位独特的君王,他将把上帝的恩福带给世人,为整本圣经奠定了基础。

  虽然说《创世记》的内容指向耶稣基督,但我们在说这话的时候必须小心谨慎,因为《创世记》并没有提供完整的基督论。在本书的开头,上帝应许要藉着女人的后裔完成救赎,并在《旧约》的其余部分逐渐展开陈述。尽管如此,《创世记》引出的观念与最终事实完全一致。

  虽然万国藉着未来的君王得福是《创世记》的核心,但书中阐述了其他相关主题,其中一个最重要的主题是,上帝应许亚伯拉罕成为大国(12:2)。这应许的中心是地和后裔的相联概念,两者都是国家的关键要素。

  《创世记》如此强调一个国家,这必须从上帝对世界的心意这个角度来理解。世界是上帝的居所,他在此与具有君尊祭司身份的人类同住然而,当亚当和夏娃背叛上帝,他们就丧失了这个特殊地位。后来,上帝住在以色列民中间,他们得着机会成为具有君尊祭司地位的国度(出19:6)。遗憾的是,他们从未完全领悟上帝对他们的心意。虽然他们屡次失败,但却揭示了上帝如何掌管全地。

  随着耶稣基督降世,以色列这个神权国家被一个国际化的君尊祭司团体所取代,这个团体包含了犹太人、撒玛利亚人和外邦人(彼前2:9)。虽然教会成为上帝在地上的居所,但邪恶仍然存在。只有在基督再来施行最后审判之后,天地万物才得以更新复原。那时,新耶路撒冷将标志着上帝在《创世记》开始的神圣计划最终完成。约翰在启21~22章看到的新天新地异象,与创1~2章上帝的创造遥相呼应。关于 “救恩历史” 的解释,见《圣经文集》中的《圣经概述》和《旧约中的救恩历史:为基督预备道路》。

《创世记》与历史

  《创世记》记载的所有事件,都发生在比摩西早得多的年代,族长的事迹(12~50章)是这样,上古历史(1~11章)更是如此。此外,创1~11章的故事与古代美索不达米亚文献中记载的故事(如创造和洪水的故事)非常相似。由于这些故事一般被称为 “神话”,因此有人认为创1~11章也属于神话;甚至还有人认为,族长的故事只是传说,并非真人真事。要解答这些疑问,我们要先确定《创世记》是否在记录 “历史”。

  要回答此问题,必须先适切、清晰、准确地给 “历史” 下定义。望文释义,历史是指作者(即写历史的人)对他相信确实已经发生的事件的记载。历史本身并不评论所记事件是否完整、公正,是否涉及上帝的介入,是否严格按照时间顺序,或者是否有比喻和想象(有时称为神话)的元素。

  根据这个定义可以明显看出,《创世记》其本上是在记载历史事实而非神话故事。本书向犹太读者解释他们的先祖是怎样来到埃及的,家谱也将雅各和他的子孙与古时的世代连接,直至人类的始祖亚当和夏娃。此外,本书的体裁为叙事散文,圣经主要使用这种体裁记叙历史。创1:1-23记叙上帝创造世界,其文体与本书的其余部分不同,属于颂赞式的散文,强调上帝的超越性,圣经其他经文(如:诗136:4-9)也承认其历史真实性(见 “《创世记》与科学”)。

  创1~11章的内容与美索不达米亚文献所记载的故事很相似,实际上恰恰证明这些章节确实是记载历史。美索不达米亚故事明显旨在歌颂真实的历史事件,但是以“神话”的语言来表达。然而,《创世记》记叙独一真神的作为,与那些故事有着本质不同。像美索不达米亚故事一样,《创世记》先以宏伟的叙述展示其独特的世界观,并以真实事件作为必要的依据(尽管人们常从神学角度诠释)。这样,《创世记》旨在按照圣经的世界观,提供这些事件的真实记载。这个世界观包含了多种观念:耶和华以色列的上帝是创造天地万物的主,祂创造人类来认识祂和爱祂;全人类因亚当和夏娃的悖逆而堕落;上帝拣选以色列作为工具,使万民藉着他们认识真神而得福。显然,《创世记》必须记载真实的历史事件,才符合这种世界观。

  同时,要回答从《创世记》中引出的所有问题是不可能的。例如,亚当在亚伯拉罕出现之前活了多久,甚或上帝用了多长时间创造世界(见 “《创世记》与科学”),解经家并没有一致的看法。这里提供的资料不够用来重构亚伯拉罕的一生,就连约瑟服事的法老是谁都没有提及。考古研究可以确定古代近东历史中的一些《创世记》事件,至少可以为其提供合理的场景。但是,摩西确实无意详细记录完整的古代历史,他另有目的。

《创世记》与科学

  《创世记》与科学之间的关系问题,主要在于读者怎样理解创造和堕落(1~3章),以及洪水(6~9章)的记载。第1章描述的 “日” 是怎样的?这事在何时发生?所有物种在被造时的状态与现在相同吗?亚当和夏娃是真实人物吗?所有人都是从他们而出吗?挪亚洪水淹没了地球的多大范围?洪水对地质风貌有多大影响?

  解经家对第1章的创造周有以下看法:是普通的一个星期(“日历日”论);或是一系列的地质时代(“一日千年” 论);或是指上帝的 “工作日”,类似人类的工作周(“类推天数” 论);或是描述创造周的一种文学手法,好像是一个工作周,但不关注时间顺序(“文学架构” 论)。有学者提出,1:2 “地是空虚混沌,渊面黑暗”,描述了在创造周之前,撒但起初背叛上帝后造成的状态(“间隔论”)。虽然还有其他看法,但以上述五个观点最为普遍。

  在 “《创世记》与历史” 这个讨论的大前题下,以上观点都不会否定第1章的历史真实性。每一种解释都可与其他论到创造的经文和谐一致,其中最重要的经文是出20:11,“因为六日之内,耶和华造天、地、海,和其中的万物,第七日便安息”;这段经文呼应创1:1~2:3,这里的 “日” 必须和第1章的含义一致。因此,这里并不要求采用对昼夜的通常解释,但也不排除这种解释。支持和反对每种解释的论证,都涉及细致的希伯来经文研究(超出 “日” 的含义的讨论范围),而评估这些论证并非本文的目的。

  新的另一个问题与《创世记》的家谱有关:家谱描述的 “父-子” 是代代相传,还是有间隔?希伯来文的 “父” 可指远古的先祖,而 “子” 也可指数代以后的子孙,因此,“A生B” 可指 “A成为B的先祖”。换言之,希伯来人家谱的记载惯例容许出现间隔,因此家谱不能用来推算确切的时间。

  当我们想到圣经其实从未有意数算创造周的长度(除了出20:11),也没有任何一位圣经作者把家谱中众人的寿命加起来,以计算准确年份,上述问题就显得不太重要。

  第1章是否应被称为 “科学性的记录”?与 “历史” 一样,这里再次需要谨慎地定义何谓 “科学性的记录”。第1章是否真实地记录了物质世界的起源?答案是肯定的。但另一方面,第1章提供信息的方式是否符合现代科学的目的?答案是否定的。我们先讨论一些有疑问的内容。例如,“类” 不等于 “物种”;“类” 仅指 “种类”,可指种或科,甚至是分类学中的普通的群。确实,植物分为两大类:较小的种子植物和较大的木本植物。陆上的动物可分为家畜(“牲畜”);老鼠、蜥蜴和蜘蛛等小动物(“爬虫”);以及较大的野生动物和食肉动物(“地上的走兽”)。除了人类,没有其他物种被冠以希伯来名称,甚至连太阳和月亮也没有(1:16)。经文只字未提 “地发生了青草”(1:12)或各种动物出现的过程,但万物是应上帝的命令而造的事实,表明创造并非出于物质世界的固有能力。

  记载创造的主要目的,是让西奈旷野的一个游牧群体颂扬创造主的无限美善。经文没有解释为什么蜘蛛和蛇不同,也没有说明各种受造物之间的遗传基因关系。同时,当人按照经文的写作目的来领受时,便能模塑出合乎科学的世界观(正是因为这种世界观,科学才得以存在)。这个概念认为,世界由良善而智慧的上帝创造而成,完全适合人类享用和照管。人类有认识世上一些事物的能力。人类的感官和智力,是正确地辨识和阐述世界的合宜工具(当然,罪的影响能干扰此过程)。

  显然,经文描述亚当和夏娃是真实的人。他们在罪进入世界的叙述中所担任的角色,暗示他们被视为人类的源头。上帝特别把自己的形像赐给他们(即不是纯粹 “自然地” 发展),将他们从所有动物中分别出来。因此,与动物不同,人能使用语言,并具备道德判断、理性和欣赏美好的能力。此外,人也有别于并超越所有动物。任何忽视这个事实的科学,都没有客观地描述现实。圣经世界观引导人明白:所有人都需要上帝,都倾向于犯罪,并且都有机会相信真神。

  在阅读洪水的记载时,必须同样小心谨慎。关于作者描述洪水淹没大地的范围,经文注释将详细讨论。无疑,经文暗示洪水的范围极大并且是灾难性的,但难以断言洪水淹没的确切范围。因此,若将现今观察到的岩层、化石、地壳变形等所有地质风范为洪水造成的,那是不够慎重的。地质学家同意,火山爆发或大范围洪水等灾难会影响地貌,然而这些灾难是否就是改变地貌的唯一原因,尚存疑问。不过,这些并不是《创世记》作者关注的事情,他的目的是要强调上帝关心所有人。

  因此,我们虽然不能直接从《创世记》中获得现代科学的资料,但可以肯定书中记述的都是历史事实,以及以上帝为中心的世界观,这为科学研究建立了正确的基础,仍是至关重要的。

在21世纪阅读《创世记》

  在阅读《创世记》的现代译本时,读者很容易忘记本书写于几千年前,当时的文化与大多数现代读者的经历相距甚远,因此必须考虑和读者之间的时空距离。尽管现代圣经译本弥合此差距,却不能完全再现希伯来原文的言外之意和一语双关。另外,《创世记》运用了一些现今并不常见的文学技巧。这些文学特点融入在以古代近东文化为背景的叙述中,唯有耐心研读经文,才能克服由此带来的各种阻碍。

  《创世记》是上帝默示的话语,这使解经变得更加复杂。有些读者认为本书内容绝对无误,包罗万象,好像经卷的作者什么都知道一样,因此试图从《创世记》寻找本书无意提供的某些答案。然而,就像圣经其他任何书卷一样,《创世记》只是传达有限的、有选择性的信息,并不是告诉读者想要知道的所有事情。读者常提出一些自以为合理的问题,但经文并未提供答案,例如,《创世记》没有说明蛇如何成为上帝的仇敌,或该隐从哪里娶妻。类似的问题不胜枚举。因此,人必须正确地引导自己天生的好奇心,因为受圣灵默示的《创世记》作者意在传达特定的信息。虽然经文没有告诉读者所有事情,但它仍是上帝的道。

  在阅读《创世记》前几章时,明白上述的文本限制尤其重要。“《创世记》与历史” 和 “《创世记》与科学” 部分指出,《创世记》前几章不仅讲述历史,还提出一种世界观,赋予科学以正确的基础。不过,这并不等于现代读者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就能读懂当中的信息。如果能了解古代文学形式,必定有助更好地理解《创世记》的内容。因此,若断言《创世记》与正确认识科学或历史(其标准结论随时可能被修改)之间存在矛盾,就显得过于轻率。简言之,《创世记》的写作目的是为了赞美上帝创造世界,而非详细说明创造的过程。

  这种手法的不同,意味着第1章并不是描述创世的流程,而是简单地指出上帝藉着祂的话语(“上帝说”)创造出天地,并运用时间和空间使大地井然有序。这表明人类最初由上帝创造,并被上帝委派作祂在地上的代表,为了祂的荣耀和所有受造物的益处来照管大地。如果科学家否认上帝是万有的创造主,那么工作的基础和结论就会与圣经发生冲突。如果科学的重点是了解和描述上帝创造的世界,那么圣经与科研工作就不会有矛盾。当人明白《创世记》作者所传递的信息,科学和圣经就都拥有宝贵而合法的地位。但是作为上帝的启示,《创世记》提供了人类无法由探寻而得的知识,否则本书就无需被纳入圣经之内。

  因此,现代的读者若能积极配合摩西写作《创世记》的目的,必能充分领受书中的信息。《创世记》是辉煌的创造、堕落和救赎叙事的序幕,这叙事已在耶稣复活之时达到荣耀的顶点,是更荣耀的成全的预付定金。《创世记》讲述良善的上帝创造了一个美好的世界,以及人在世界中担当的角色;书中描述罪恶如何玷污万物,也提到上帝如何定意扭转那些结果。因此,人在肉身活着,人与全人类的结连,人与被造的世界结连以及承担的责任,人仰赖上帝的恩典而活,全都建基在《创世记》开头讲述的故事之上。基督徒的制度,例如在西奈订立的圣约,需要在肉身中活出道德纯洁,上帝借以赐下恩典的律例,信徒所属的群体——全都肯定了上帝起初的创世意愿。此外,《创世记》还描述了上帝对待受造物,即其代表亚当的范例:业当代表人类和世界,他的堕落影响他所代表的一切。这为基督徒理解耶稣如何做成祂的代表工作提供了框架,耶稣的工作将影响祂所代表的人和其他受造物。

文学特征

  如上文所言,《创世记》是一本历史书,使用了多种文体来记载历史。

  《创世记》是一本包含多种文体的选集。然而,与大多数选集相比,《创世记》的内容高度统一,因为所有资料均属于历史叙事体裁。但是,与现代读者熟悉的历史书籍不同,《创世记》主要收录了所谓的英雄故事,即以读者会同情的主要人物为重点的故事情节,当中穿插一些家谱。前三章属于起源故事的体裁。另外,《创世记》也近似史诗体裁,因为当中记述世界史(1~11章)和以色列国的起源(12~50章)。

  要了解《创世记》的文学手法,读者必先正确地认识何为文学上的 “英雄”。这种手包含三个重要原则:(1) 现实生活能造就英雄,但英雄的形象要从这人许多资料中挑选和提炼的事件中打造出来;(2) 各种文化歌颂英雄是为了传承他们的理想、价值观和美德;(3) 文学上的英雄不仅代表造就他们的文化,在其些方面也代表普世人群。这些故事中的英雄并非总是英勇的,他们只是故事的主要人物;他们的行为或是勇敢的,或是懦弱的,或是高尚的,或是卑鄙的,或者在更多的时候是同时拥有这些特性。随着叙事的进行,读者会突然碰到一些峰回路转的情节,意即结果可能会出人意料,甚至应该让人料想不到。上帝定意看顾祂的百姓,并使用他们的不足来成就祂对他们的计划。因此,原来的读者会看到自己身处上帝的计划之中,明白自己的生命是上帝赏赐的,从而顺服上帝的引导。亚伯拉罕的仆人为以撒找到利百加为妻(24章),就是其中一个例子,如果这个过程中出现任何岔子,以撒就不会迎娶利百加;或者如创24:3-8所言,以撒可能孤独终老,若是那样,那么上帝赐给亚伯拉罕的应许又如何能成就呢?然而上帝信守祂的应许(读者不必认为仆人的所有行为都是对的),并且这个记述的原读者能够从中看到自己常有上帝的保守。现代基督徒同样承受这件事所显出的祝福。

  贯穿全书的文学主题包括:(1) 上帝的属性和祂对待人的方式;(2) 人类和个人的罪;(3) 即使人类刚愎自用,上帝仍然为自己的缘故履行救赎一个民族的计划;(4)  “英雄故事” 几乎是一贯的体裁;(5) 人物、人物、人物:读《创世记》时,读者不断遇到令人难忘的人物和故事,并从中汲取智慧,并弃绝愚昧。

【经文注释】

1:1~11:26 太古历史。创世记前十一章和其余部分不同。一~十一章概述亚伯拉罕以前的世界,十二~五十章则详述一个主要的家族。前十一章不单在主题上与十二~五十章不同,而且没有其他文献记载类似的族长故事。圣经以外的古代文献虽然没有记载族长的故事,但是却记载了创造和洪水;然而,这些记载丝毫没有挑战创世记的权威,或让人质疑创世记不是出于上帝的默示。事实上,虽然圣经以外文献所记载的创世和洪水的故事于圣经所记载的截然不同,但它却使读者认识到圣经记载的独特性。在其他古代文学传统中,创造是一场大争战,经常涉及诸神之间的冲突。诸神因为无法忍受人类的吵闹,但又无法控制,所以降下洪水。从这些故事里面,古代人得知他们所拜诸神的传说,以及应当遵循的生活方式。巴比伦传说中的创世和洪水的故事,有意表明巴比伦是宗教世界的中心,巴比伦文明是人类的最高成就。

  读者从创世记可以看出,本书旨在驳斥这些妄论,宣告只有一位上帝,祂的话语大有能力。祂一开口,世界便造成。太阳和月亮本身并不是神,而是由这位独一上帝创造出来的。这位上帝不需要人来供养,反而为人类供应食物;巴比伦人却相信诸神需要靠他们的祭品而活。洪水之所以发生,不是因为神明的烦躁,而是因为人的罪。巴比伦塔(巴别塔)非但不能通天,反而告诫人:人的骄傲既不能使他们到上帝那里,也不能操控上帝。

  创世记一~十一章清楚表明的这些真理,贯穿于整本圣经。上帝的大能、祂对人类的关爱和对罪的审判,这三者就如上帝的一体性一样,是圣经神学的根基。或许,这十一章经文如何与地质学和考古学关联并不总是显而易见的,但其中的神学信息却非常清晰。按照作者的写作意图,这些章节为读者理解圣经的其余部分提供了基本信息。它就像一副眼镜,帮助读者更加清楚地看见作者的叙事要点。然后,读者可根据这些要点去阅读圣经的其余部分。

1:1~11:26 上古历史。圣经首先讲述了世界如何开始,人类如何落入罪中,以及上帝如何开始解决这个罪的故事。这个故事描述了上帝创造世界和所有的生命,世界的和谐,罪却破坏了上帝和祂的创造之间的完美和谐,罪和暴力的螺旋式上升,洪水中的审判和救赎,由洪水带来的约,所有人的共同遗产,即巴别塔,然后到亚伯兰的家系。这个循环就开始了:上帝创造,而人类犯罪。随着人类暴力的增加,上帝用洪水惩罚人,并拯救挪亚和他的家人。人类继续犯罪。然而,上帝并没有放弃,而是藉着亚伯兰一家,带来盼望。(BTSB)

1:1~2:25 创世记开篇包含了两段互补的创世描述:一段是全景,一段是特写。第一个创世记载(1:1~2:3)描述上帝是宇宙和其中所有生命的创造者。第二个记述(2:4-25)则着重于上帝创造男人、女人和他们的家。虽然第2章的记载有可能是延续第1章的故事,但更可能是两个不同角度的创造记载。比较这个事实,例如,四本福音书中每一本都有自己特别的重点。将创世记第一章和创世记第二章并列,我们看到上帝既是主宰的创造者,又是亲自与首先的人交往。在更笼统地描写创造世界之后,更接下来更具体地关注首先的男人和女人的创造。2:4a中的“来历”一词表明,创造的来历与该隐和塞特(4~5章)和挪亚的儿子们(10~11章)这一世系的“来历”有关。在每一种情况下,这些记载都是以成对的形式出现的,其中第二个记载倾向于放大某一世系,并将故事向前推进。(BTSB)

1:1~2:3 上帝创造天地并建立秩序。创世记开篇气势恢宏,叙述上帝如何创造天地,然后如何为大地建立秩序,使大地成为祂的居所。从结构上看,整个叙述分为七段,每段都以固定用语作为标记,记叙这位全能、超然的上帝按照祂的宏伟设计,以绝妙的作为使万物各安其所。叙述的重点在于上帝如何建立万物的秩序或体系。段落结构如下:作者先设定背景(1:1-2),然后描写六个工作日(1:3-31)和第七日,即上帝的安息日(2:1-3)。六个工作日的每一日都遵循相同的模式:以 “上帝说” 开始,以 “有晚上、有早晨,是第……日” 结束。在开篇宣告上帝是万有的创造主之后(1:1),第一章其余部分(从1:3开始),主要记叙上帝借着祂的话语创造万物,并为受造物建立秩序(“天下的水要聚在一处”,1:9),而不是地球起初如何被造(1:1)。作者使用多种文学手法来说明这点,例如,在第四日太阳被造以前,第三日已提到青草(和修:植物)。如果读者关注这段经文与现代科学之间的关系,可参阅 “导论:创世记与科学”。从古代近东文化背景来看,创世记第一章不仅宣告上帝创造万物,还记述上帝如何维系万物。受造物虽然繁多,但井然有序。前三日提到了昼、夜、天、地、海,所有这些受造物,也只有这些,是由上帝特别命名的。从第四日到第六日,三个不同范围都被充满了:天上有光体和飞鸟;海里有鱼和群游生物;地上有牲畜和爬行动物。最后,上帝赐人权柄,代祂照管这些活物。创一章设立了权柄的等级体系。人类受上帝之命,代表祂照管其他受造物,最终目的是要使全地成为上帝的圣殿和祂临在的居所,并彰显祂的荣耀。

1:1 起初,开篇第1节经文可以理解为:(1) 引出整个段落的摘要;(2) 发生在第一日以前的第一件事,即天和地的起源,包括物质、空间和时间的被造。有《新约》作者宣称,万物(包括天地)是从无到有的(11:3;启4:11),这似乎支持第二种观点。上帝创造,“上帝”的希伯来原文 אֱלהִים(’Elohim)是复数形式,可能是为了表达上帝的威荣,但动词“创造”却是单数,表明上帝被看作单一存在体。只有一位上帝,这是《创世记》前后一致的一神论观点,与古代近东对创造的其他叙述形成鲜明对比。“创造”的希伯来原文是 בָּרָ֣א(bara’),在《旧约》中,这个动词的主语始终是上帝。虽然这个词并不总是用来描述从无到有的创造,但它确实强调上帝的至高主权和大能。天地,这里意为“万物”,也就是说,“起初”是指万物的起源。经文指出上帝创造了宇宙万物,从而肯定祂的创造确实是“从无到有”(拉丁文ex nihilo)。《圣经》开头的这句话,是要确定上帝以祂测不透的智慧、至高的权能和威荣,创造了万有。

1:1 起初是指一种绝对性的状态,而不单是指某些事情的开始。换言之,本节是主句,第2节有3句从句,描写并提供背景资料,第3节开始记录创造的过程。当思想“起初”的时候,必须留心神是无始无终的。本节指出我们所认识的世界的起头,肯定了一切都是神创造的结果。不过第1节可以有两种理解方式:(1) 作为创造的第一个行动,其后各自是创造的延续,因此第2节中断了第一日一连串创造的记述。这个观点肯定了原始物质的创造。(2) 作全章记录的标题,那么3至31节就成了神创造的细节。这观点没有记载原始物质的创造,假定了神说“要有光”时已有物质存在,但这并不表示否定神从无有中创造万物(参约一3),只是创世记没有表述。第一个观点包括了物质原始状况的描写,作为第一日创造的一部分。然而,接下来的记载较支持第二个观点,因为“天/天空”在创造的第二日之前并不存在(参一8),“地/陆地”在第三日前亦不存在(参一10)。 אֱלהִים(’Elohim)经常用作神的名字。这词本身是复数式,当用来指惟一真神时,动词会用单数式,如本处。复数式显示神的荣耀和尊贵,这名称强调神的主权和无与伦比(incomparability),祂是“万神之神”。创造 בָּרָ֣א(bara’)一般描述神的作为,塑造簇新和完美的物体。这动词不一定指从无到有的创造(参一27有关人的受造),通常是强调翻新、更新,或改造(参诗五十一10;赛四十三15,六十五17)。天地或作“全宇宙”、“天空和陆地”。这短语指有形有序的宇宙,包括诸天、地,和其中的一切。“天地”在七日内完成(参二1),按着既定的规律运作(参耶三十三25)。“(诸)天”(heavens)特指在第二日创造的“天空”(sky,参第8节),“地”(earth)特…(汉语圣经协会,圣经研读本)

1:2 空虚混沌,意即没有秩序、空无一物,这是形容起初的状态。在《旧约》中,这个短语只在耶4:23再次出现。渊面黑暗,说明没有光。上帝的创造将改变地起初的状态:上帝的灵运行,这句话带出某种期待,有事情将要发生。没有理由假定1:1和1:2之间相隔很长时间,在此期间地变得荒凉空虚。有学者主张,“渊”(希伯来原文tehom)留有美索不达米亚神话的痕迹,出自《以鲁玛·以利斯史诗》的创世记述。古巴比伦主神玛尔杜克在创造世界时,同时征服混沌女神提亚玛特(Tiamat)。这些学者相信,希伯来人的上帝必须征服这位以“渊”的形态出现的混沌女神提亚玛特。他们又指出,tehomTiamat两词有相似之处。然而,有许多语言学上的证据,使人质疑这两个词是否相同。无论如何,在《创世记》或《圣经》其余部分,上帝和渊之间并没有冲突,因为渊随时听命于上帝(参7:11,8:2;诗33:7 “深洋”,104:6 “深水”)。

1:3-5 上帝说,在第1章,上帝只是藉着祂口中的话创造了万物,这表明上帝的绝对权能。“上帝说” 引出本章的每一个新段落。在本章,上帝关于创造说了十句话,这是第一句。要有光,上帝首先创造光,光藉着祂的话发生。光是好的(4节),凡上帝所创造的都是好的,这句话也成为整章的重要叠句(见10、12、18、21、25、31节)。上帝称光为昼(5节),第5节主要记叙上帝如何设定时间,以一周为一个循环,因此 “要有光” 可能指新的一天的开始。上帝工作了六日,然后在安息日安息,这是人类活动的模范。第四日进一步展开这个理念:上帝在天上安放光体,目的是作记号,定节令、日子、年份以及像逾越节等重大节期的日子。在整章中,上帝每个阶段的安排和充满受造物,都用晚上和早晨分隔成具体的日子,进一步强调上帝制定的时间观念。有晚上,有早晨,这是头一日,晚上然后早晨的次序,帮助读者紧跟本段的进展:工作日(3-5a节)之后有晚上,然后又是一个早晨,暗示两者之间有夜晚,即工人每天的休息时间。这样,读者已预备好迎接下一个工作日的开始。类似的短语把第1章分为六个工作日,而2:1-3则只有第七日,即上帝的安息日。上帝在前三日创造了供第四日至第六日所造生物栖息的环境,于是,第二日的天与海充满了第五日创造的鱼和飞鸟(见本页表)。读者只要稍微浏览《创世记》,就可以明白,所谓的“日子”是从上帝的眼光来看的,但上帝的日子与人的日子之间是什么关系,则较难确定(参诗90:4;彼后3:8)。关于进一步的讨论,见 “导论:《创世记》与科学”。

1:6-8 诸水,在古代近东有关创造的文学中,水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例如,埃及传说的创造之神卜塔用先存的诸水(拟人化为神明,名叫努恩)创造了天地。美索不达米亚神话也是如此:创造是出于水态混沌的诸神阿卜苏、提亚玛特和穆木。《圣经》的创造记载,与这些多神论的神话形成鲜明对比。根据《圣经》的记载,水在天地被造时并不是神,只是上帝所造之物,是至高无上的独一创造主手中的材料。正如光和暗被分开那样,水也被分开以形成空气(《和修》“穹苍”,6-7节),上帝称之为(8节)。希伯来原文shamayim(天/诸天)的准确含义很难表达。根据这里的上下文,它指人类抬头所看见的范围,即各样光体(14-17节)和飞鸟(20节)所在的区域。

1:9-13 接下来,上帝又划分出两个区域:旱地(《和修》“干地”)成了成了(9-10节)。这两者也是最后两种由上帝特别命名的受造物。然后,上帝命令地长出青草(《和修》“植物”,11-12节)。上帝在第三日创造时让植物长出来似乎不太适合,但这是为了29-30节,上帝说将食物给人和动物。上帝在前三日创造这些不同的区域和植物,是为祂后三日的“充满”做准备。

1:14-19 这段经文呼应第一日上帝制定昼夜,包括分开光和暗(3-5节)。这里强调光体受造是为管理时间,以及发光……普照在地上(15节)。作者没有使用太阳和月亮这两个词,可能主要是因为它们是异教神明的专有名称,所以改称其为大的小的(原文直译分别为:较大的光体和较小的光体,16节)。第1章有意削弱异教中诸神控制自然界的观念。在古代近东的异教徒看来,诸神化身为自然界的各样元素。在埃及文献中,埃及太阳神拉和月神透特分别化身为太阳和月亮。(希伯来原文(’asah,16节)仅意为上帝“塑造”或“继续建造”它们,本身并不暗示此前它们并未以任何形式存在。这里是强调上帝已经设立太阳和月亮,以便按照祂的心意来安排和规定时间的推移。因此,这里提到节令(《和修》“季节”,14节)或“指定的日期”,以及日子、年岁(《和修》“日子、年份”),可能都暗指希伯来年历中为敬拜、节期和宗教仪式所定的日期和模式(出13:10,23:15)。

1:16 又造众星,这里只用了一个精简的短语来说明上帝创造的浩瀚宇宙(见赛40:25-26注),就好像是作者后来才想到一样。第1章的焦点是地球,而《圣经》其余部分的焦点是人,包括男人和女人。“人” 是上帝创造的顶峰,也是祂伟大救赎的对象。

1:20-23 前文描述了天空如何受造,这段经文主要记叙这些区域如何充满不同类别的、相应的生物。这些能够繁殖的生物,蒙上帝赐福,繁衍众多,充满各自所在之处。

1:21 大鱼(希伯来原文tannin,直译:巨大的海洋生物)一词,在不同的上下文中有不同的意思,可指大蛇、龙或鳄鱼,也可指鲸或鲨鱼(这里可能就是此意)。有人认为这个词也可指恐龙等其他已经绝种的生物。迦南文献描绘了一条巨龙,是丰饶之神巴力的敌人。《创世记》描述上帝创造海里的大型生物,但它们并没有与上帝为敌。上帝是至高无上的,祂创造天地时并没有经历任何争战。

1:24-31 在1:3-31这段经文中,这个段落比其他段落都长,表明上帝第六日的工作是创造的高潮。旱地,或地(在10节已定名),是最后一个要被充满的区域。这里表明:所有生活在旱地上的受造物,都与人类截然不同。24-25节记载地要生出的 “活物”,而26-30节则集中讲述上帝赋予人的特殊身份。

1:24-25 牲畜、昆虫、野兽(《和修》“牲畜、爬行动物、地上的走兽”),这些词语将陆栖动物分为三大类:家畜,如绵羊、山羊、牛,也许还有骆驼和马;小型爬行动物,如老鼠、蜥蜴、蜘蛛;大型野生和肉食动物,如羚羊、狮子。这样分类并无意详尽无遗,而且有些动物难以归类,如家养的猫。这种分类可能反映了当时游牧民族的辨识方法。关于进一步的讨论,见 “导论:《创世记》与科学”。

1:26 我们要照着我们的形像……造人,经文没有具体说明这里的 “我们” 是谁。有人认为,上帝象是对祂在天上宫中的成员说话,他们在《旧约》其他地方被称为 “上帝的众子”(如:伯1:6),在《新约》则被称为 “天使”。但一个有力的异议是:人不是照着天使的形像被造,并且也没有任何经文暗示说天使曾参与创造人类。由于创1:27说上帝单独创造人(参5:1),因此许多基督徒和一些犹太人认为,“我们” 是指上帝在对自己说话。这应是《圣经》第一次暗示三位一体的概念(参1:2)。

1:27 关于上帝……的形像,有一些不同的观点。许多学者指出,古代近东普遍的观念是,君王是神明的代表,因此君王是代表神明进行统治。第26节将人具有上帝的形像,与他们有权管理海里、空中和地上其他受造物联系起来,可见人是上帝的代表(见1:28注),被上帝赋予权柄照管全地。还有学者根据男…….女的模式,推论出人是藉着关系来表达上帝的形像,尤其体现在正常相处的人类群体中,包括家庭(婚姻)和更广阔的社会中。传统认为,形象是指使人与其他动物有分别的能力,即人与上帝相似的那些方面,例如,具有理智、道德、语言,能够建立以爱和委身为原则的关系,以及在各样艺术方面的创造力。总而言之,因为人与上帝相似(人在许多方面像上帝),所以能够代表上帝去照管受造物,并与上帝、彼此之间和与其他受造物建立合宜的关系。“男人和女人” 二者都同样拥有这个 “形像” 和这份尊贵。这种观点为古代近东所独有,例如,美索不达米亚文化认为,神明创造人仅仅是要人为他们工作。译作的希伯来原文 ’adam,常作男人和女人的统称,但有些时候,该词单指男人(2:22、23、25、3:8、9、12、20),从而成为专用人名 “亚当”(2:20 “那人” 3:17、21,4:1 “那人”,5:1)。在这个阶段,上帝将人从其他所有受造物中分别出来,并赐人荣耀尊贵为冠冕,照管全地(参诗8:5-8)。然而,第3章记载的事件,将严重影响人类刚受造时的状态。

1:28 正如上帝已经赐福给海里和天上的生物(22节),照样祂也赐福给人类。生养众多的主题反复出现在整卷《创世记》中(见9:1、7,17:20,28:3,35:11,48:4),并且经常与上帝的赐福连在一起。这也为养育虔诚的后代是上帝为人类所定创造计划的一部分,提供了圣经依据。上帝的创造计划是:全地布满认识祂、智慧地作祂代表的人。治理这地;也要管理,在《圣经》其他地方,“治理”(希伯来原文kabash)意为征服一个民族或国家,使被征服者服事征服者(民32:22,29)。这里意为人必须使地上的资源对自己有益,暗示他们应勘探和开发地上的资源,使其更好地为人类服务。这个命令为人类发展科技提供了圣经根据,但由于第3章的结果,人类滥用他们的照管权去作恶。各样行动的活物,作为上帝的代表,人类要照管地上的各种生物。然而,这个命令并没有授权人类去剥削大地和地上的生物来满足自己的贪婪。亚当和夏娃是 “照上帝的形像”(1:27)被造的事实,暗示上帝期望人善用地球,带着上帝向整个创造所怀的相同责任和关怀,来治理全地。

1:31 先前上帝已经六次肯定祂的具体创造都是 “好的”(4、10、12、18、21、25节),现在造男造女之后,上帝说祂所造的一切甚好。本节的希伯来原文有 “看哪” 一语(参《和修》),邀请读者从上帝的视角去想象整个创造。虽然现在世上很多事物看起来并不美好,但起初并非加此。《创世记》接着解释为什么事物后来起了变化,指出这不能归咎于上帝。上帝所造的一切都甚好:万物与上帝的心意相符,并表明祂满有良善。尽管罪恶侵入了世界(3章),但世界仍然是美善的(参提前4:4)。

一个有关“第27日 创世记一(1.1.27)”的想法

  1. 创世记一~廿六

    第27日 创世记一

    1.假若现在地是空虚混沌,你会以怎样不同的方式创造这宇宙呢(注意:是创造,而不是改造)?
    假若现在地是空虚混沌,我没有想过、也不知道怎么去想以怎样不同的方式创造这个宇宙。

    2.你认为上帝的想象力和祂的话语有何关连? 
    关联:上帝——想——说话——成了——都是好的。
    人是按照上帝的形象被造的,人有想象力,上帝的心思里更有丰富的想象力,可以把想象力“想象 ”为创造力,在头脑里构思出一件还不存在的事物。上帝从无造有就是一种只有祂才可能有的想象力。但是祂的想象力和人的不同。祂所想象的,必然会实现,而且当祂用话语说出来,就立刻成形。而人的想象力则没有这么有威力,人的想到成就有个过程,而且还未必能成就。

    3.人怎样有上帝的形象?人与其他受造物在种类上有何不同(不单是指程度上)?
    人有上帝的形象:有灵,是上帝形象的反照,是因为上帝是按着自己的形象来创造的人;
    人与其他受造物在种类上的不同:人有神的形象,能和神交通;动物没有神的形象,不能和神交通。

    4.这个事实会使你的日常生活有何不同呢(特别是在你和别人的关系这方面)?
    我的日常生活的不同:人都神按照自己的形象被神所造,当尊重和敬畏生命(包括自己和别人的)。

    5.在这个创造叙事里,不仅显出上帝的伟大、也显明上帝的恩慈的是什么?
    也显明上帝的恩慈的是:为人设立的伊甸园。

    6.在你处理野生动物与自然界的资源时,你会如何显明上帝是关心自然界的?
    在我处理野生动物与自然界的资源时:我会爱惜、保护、不乱用(环保)、不浪费的心态对待,竭力过简朴的生活,显明上帝是关心自然界的。

发表评论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徽标

您正在使用您的 WordPress.com 账号评论。 注销 /  更改 )

Twitter picture

您正在使用您的 Twitter 账号评论。 注销 /  更改 )

Facebook photo

您正在使用您的 Facebook 账号评论。 注销 /  更改 )

Connecting to %s

%d 博主赞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