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udy 3 哥林多後書 1:23~2:17 (1.12.1)

Study 3 2 Corinthians 1:23~2:17 (1.12.1)

研經題目:

在哥林多教會中曾發生一宗淫亂的醜事(林前五1),保羅在信上曾嚴加指責。這是他改變自己之計劃的原因。他先前不願帶著鞭子到他們那裏去(一23,二1),因而將他原定的訪問延期,希望他那封信會收到預期的果效。事情果然如此,因此保羅現在勸他們赦免那個犯罪的人(二5~11)。

1. 我們從保羅執行懲戒的精神,可以學到什麼教訓呢?我們從他對哥林多那種光景的態度(一24,二4),並從他對哥林多的基督徒對於懲戒和赦免所作的指示,能學到什麼教訓呢?在教會生活中的一件醜事,在哪些方面會對撒但有利呢?

2. 神的話曾應許忠心地傳講福音,就會贏得一切聽見它的人嗎?關於這一點,保羅怎樣敘述他自己的經驗呢?比較四4。

注:

1. 二5。「說到那個造成這一切憂愁的人,他不是使我憂愁,而是使你們眾人都相當憂愁——我說相當憂愁,是因為我不想讓我的話顯得過分嚴重。」(Way 譯本)。

2. 14節。「統帥我們……誇勝」:在古羅馬的凱旋行列中,俘虜們被用來端著香爐,使香氣向兩旁遠遠散布開去。保羅將自己比作基督那得勝行列中的一個俘虜,把那因認識祂而有的馨香之氣散布出去。

【經文注釋】(摘自《聖經研修本》)

1:23~2:4 保羅第二次改變計劃的原因。見 “導論:寫作目的,緣起和背景” 和1:12~2:17注。保羅指出,他第一次改變計劃的決定與上帝的應許一致,是符合基督樣式的做法(見1:15-22注);同樣,他決定流著淚給他們寫信而不親自前往,也是為了表達上帝在基督裏對他們的愛(2:3-4)。

1:23~2:4 一次取消了的,可能是痛苦的訪問。在哥林多人收到名為《哥林多前書》的信後,他們的情況顯然因為猶太的煽動者的到來而變得更糟。保羅被迫做了一次短暫的訪問(從以弗所到哥林多到以弗所),結果是“痛苦的”( 2:1;見ESV;《和修》下次不帶著悲傷)。現在,他從馬其頓寫信告訴他在哥林多的歸信者,在第一次“痛苦的訪問”之後,他在以弗所決定不對他們進行可能是第二次互相痛苦的訪問。相反,他通過一封信來拜訪他們(2:3-4;參7:8、12),這封信本身就很難寫,通常被稱為“嚴厲的信”(見簡介:日期)。(BTSB)

1:23 寬容你們,正如基督第一次降臨是為了拯救祂的百姓,而不是審判世人;保羅不立即回到哥林多,也是為了使信徒免受上帝的忿怒。保羅像基督那樣要審判不悔改的哥林多信徒(見13:1-10),但在審判他們之前,他先施憐憫。

1:23寬容你們,保羅之前在一些問題上糾正過哥林多信徒(林前3:21,5:1,6:1)。保羅可能選擇推遲他的訪問,因為他想給哥林多人機會悔改,證明他們的順服。他可能還想避免對他們採取紀律措施——這將導致他們灰心喪氣。(FSB)

2:1-2 再到你們那裏去,必須大家沒有憂愁(《和修》“不再帶著悲傷到你們那裏去”),見 “導論:寫作目的、緣起和背景”。

2:4 保羅先前寫信給哥林多信徒,措辭嚴厲,下筆時多多地流淚,真切地呼籲他們悔改(見7:8-9),表明他對他們的愛:見 “導論:主題”。

2:4 雖然保羅無疑是“心裏難過痛苦,多多的流淚”而寫了林前的部分內容,但這對那封信的整體來說很難說是貼切的描述。保羅指的是一封現已佚失的嚴厲的信;他在“痛苦的訪問”(2:1)之後寫了這封信,並與提多一起發送,提多後來向保羅報告了這封信的成功(7:6-7)。保羅寫這封“嚴厲的信”的主要目的不是要給哥林多人帶來痛苦或“憂愁”,而是要讓他們相信他對他們的感情是多麼強烈。 不是……乃是。反義詞反映了一個閃族成語,表達了一種比較(“與其說是X,不如說是Y”或“主要不是X,而是Y”),作為一種大膽的對比(“不是X,乃是Y”)。因此,“我喜愛良善,不喜愛祭祀”(何6:6)意味著“我主要的願望是良善,而不是祭祀”。另見林後2:5,7:12。在這裏,保羅並不是拒絕痛苦或憂愁作為上帝賜予的悔改手段。愛心和施加痛苦並不是不相容的。上帝可以用愛心所造成的痛苦來產生“沒有後悔的懊悔,來,以致得救“(7:10)(BTSB)

2:5-11 保羅要哥林多信徒以他為榜樣。大多數哥林多信徒已經表示悔改,並懲戒了反對保羅的首領。保羅現在呼籲哥林多信徒效法他,就像他以基督的樣式對待他們那樣,憐憫那犯罪的人,以免撒但再次在教會中乘虛而入。

2:5-11 顯然,哥林多人對保羅的信作出了回應(見第3節注釋),並懲戒了對保羅的譴責負有最大責任的人。在這裏,保羅鼓勵他們饒恕並安慰犯罪者(第7-8節)。(FSB)

2:6 責罰,很可能像林前5:2、5、13所描述的那樣,這個人被驅逐出教會。“這樣的人” 大概指哥林多教會中反對保羅的首領,而不是通常認為的林前5:1-5提到的那個犯罪的人,因為兩處所犯的罪不同。

2:10 赦免,基督徒要赦免人,因為他們已蒙赦免(太6:14-15,18:35;西3:13)。

2:11 上帝的百姓藉著基督與上帝和好,彼此赦免,相愛、合一,這些是上帝百姓的特徵(見5:16~6:2)。撒但的詭計就是毀壞這些特質,污損上帝藉著祂兒子耶穌所彰顯的榮耀(12:19-20)。

2:12-17 保羅探訪特羅亞和馬其頓。這段經文是保羅論證的轉折點,從過去轉到現在。保羅敍述他寫本書信前的一些經歷(12-13節;另見7:5-16),重述本書信的主題(2:14-17)。

2:12-13 保羅離開以弗所前往馬其頓,到了特羅亞(見徒16:8注),是希望早些和提多會合。提多是保羅打發將他那封流淚寫的信送往哥林多的同工(林後2:3-4;見第7章和 “導論:寫作目的、緣起和背景”)。儘管在特羅亞有人接受了福音(主也給我開了門),但保羅心裏不安,因他沒有遇見提多。事實上,保羅心裏不安不只是因為他沒有遇見提多,也是因為他牽掛哥林多教會(見7:5-7)。這是保羅作為使徒受苦難的又一例證(見1:28)。《新約》其他地方也提到人的各種感受,是由 “心” 或 “靈” 所經驗的。心是屬於精神和心理的範疇,是有意識的自我(見路1:47;徒17:16;羅8:16;林前7:34;林後7:1、13;另見可2:8;約13:21)。

2:12-13 保羅重新解釋他為什麼沒有按先前的計劃訪問哥林多(見1:15~2:4和注釋)。這幾節經文還通過強調他為基督的福音而旅行的原因,以及上帝對保羅生命的積極干預,引出了對他使徒事奉的辯護(2:14~7:4)。(FSB)

2:14-17 保羅在這裏開始為他的使徒事奉辯護,這構成了他信中的大部分內容(2:14~7:4)。他感謝神帶領他得勝(14節)。他也為自己的動機純正辯護,並形容自己是在神面前說話(17節)。(FSB)

2:14 感謝上帝,和1:3一樣,這個獨特的句式以感恩為下文定調並引出主題(見林前15:57;林後8:16)。率領我們……誇勝(原文直譯:率領我們凱旋巡遊),解經家大都認為,保羅在這裏想到了羅馬帝國慶祝勝利的盛大巡遊。上帝被描繪為得勝的君王,基督是率領巡遊隊伍的元帥,保羅雖然被基督 “俘虜”,但他現在滿心喜樂地跟隨基督。今天,在一些古代藝術作品中,仍可看到這裏所說的巡遊畫面,如羅馬的提圖斯凱旋門浮雕;這個浮雕是第1世紀後期的作品,用來紀念羅馬皇帝征服耶路撒冷。本節經文呈現的畫面,反映出本書信反復出現的主題,就是對比信徒表面(現世)的失敗與實際(屬靈)的勝利(見本頁表)。有些人認為。保羅用 “誇勝” 一詞來讚美上帝對他的引領。正如羅馬帝國舉行慶祝戰爭勝利的巡遊時,戰俘被牽引示眾,照樣,上帝引領保羅遭受類似在特羅亞所遭遇的苦難(2:12、13),藉著保羅的患難在各處顯揚那因認識基音而有的香氣(見15節)。

2:15-16a 馨香之氣……香氣,有些人認為這是指凱旋巡遊時瀰漫大街的香氣(見2:14注)。但這裏的用詞(希臘原文euōdia,“芳香,馨香”;osmē,“香氣,氣味”)常常出現在希臘文舊約《七十子譯本》中,蒙上帝悅納的祭所發出的馨香之氣(如:創8:21;出29:25;利1:13;民15:3)。基督是為世人獻上的首要的祭;保羅向上帝獻上一生(參羅12:1;來13:15-16),包括為基督受苦,可視為基督之死在世上的延續(見1:5),是在上帝面前……基督馨香之氣(《和修》“基督馨香之氣,是獻給上帝的”)。作了死的香氣叫他死……作了活的香氣叫他活,有些人對保羅的生命和信息感到厭惡,結果被定罪;有些人被保羅的生命和信息所流露的基督榮美所吸引,並欣然接受,就得到永生。

2:15-16馨香之氣。在遊行路線上有時會灑上香水或燒香。作為基督好消息的忠心傳道人,使徒們自己成了“基督馨香之氣”(15節),作為甜美的香氣升到上帝面前。無論人類對福音的反應是帶來生命還是帶來死亡,它的宣揚都使上帝的心喜悅,因為福音是以祂所喜悅的愛子為中心的。(BTSB)

2:16b-17 這事誰能當得起呢?(原文直譯:誰有資格擔當這些事呢?)隱含的答案顯然是:沒有人。福音的工作(和基督徒的整個生命)是無法單單藉著人的能力或手段來完成的。正如保羅接下來解釋的,我們的 “資格” 單單來自上帝,且是靠著祂的恩典。“資格” 希臘原文是hikanos,意為 “有資格的,能力足夠的,稱職的”;這個詞和相關的名詞在3:5-6中出現了三次。其他例子見出4:10-12,上帝應許裝備摩西,以便他能完成上帝呼召他完成的工作。在許多反對保羅的人中,至少有一些人事奉是為了索取報酬,他們猶如小販為利混亂上帝的道(見11:7-15,12:13-16)相反,保羅因堅持自食其力而經歷艱辛困苦(見林前4:11-13,9:18,15:10;林後6:5,11:23),這是保羅甘願像基督那樣為教會受苦的另一明證。

One thought on “Study 3 哥林多後書 1:23~2:17 (1.12.1)

  1. 1. 我們從保羅執行懲戒的精神,可以學到什麼教訓呢?我們從他對哥林多那種光景的態度(一24,二4),並從他對哥林多的基督徒對於懲戒和赦免所作的指示,能學到什麼教訓呢?在教會生活中的一件醜事,在哪些方面會對撒但有利呢?
    答:保羅之前在《哥林多前書》已經糾正了哥林多信徒,但他們受一些猶太籍基督徒的攪擾,情況變得更糟,使得保羅不得不離開哥林多。保羅到了以弗所,為了給他們機會悔改,不直接再次訪問他們,而是給他們寫了一封“嚴厲的信”。而這封信起了作用,保羅在馬其頓和提多會合,知道許多哥林多信徒痛改前非,他喜出望外(7:5-16)。但教會中仍有些叛徒,因此就寫了《哥林多後書》回應這種情況,並再次憐憫哥林多信徒。從這個過程我們學到,勸導信徒悔改(“不是要轄制你們的信仰,而是要做你們的同工,使你們喜樂”,見1:24《中文標準譯本》,這是懲戒最主要的目的)是一件冗長、痛苦、費時耗力的差事,它需要執行懲戒者的愛心、耐心、憐憫心,以及被勸勉者的謙卑悔改認罪。若不是上帝的靈和上帝的話在其中動工,是很難看到具體成果的。保羅知道他寫那封“嚴厲的信”會叫他們痛苦憂愁,但這正表明他的愛心(2:4)。保羅對懲戒和赦免的指示包括:1) 懲戒的目的不是要使人沉淪或報復他,而是要恢復他(2:6-7);2) 要向受懲戒者顯出堅定不移的愛心(2:8)。3) 基督徒要赦免人,因為先蒙了赦免(2:10);4) 過於嚴厲的懲戒,會叫撒但的詭計得逞,使教會分裂。教會生活中的醜事會引發八卦、猜忌、嫉妒、仇恨,使撒但有機可乘。
    2. 神的話曾應許忠心地傳講福音,就會贏得一切聽見它的人嗎?關於這一點,保羅怎樣敘述他自己的經驗呢?比較四4。
    答:上帝未曾應許只要忠心傳講福音就會贏得一切聽見它的人(例如:撒種的比喻;聽道的人也必須有信心來調和所聽見的道,來4:2),主耶穌基督在世傳道時也不是所有的人都成為信徒。保羅如此敘述他的經驗:福音在得救的人身上是作活的香氣,使人得生命;而在滅亡的人身上,就作死的香氣,叫他滅亡。

    Like

Leave a Reply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Log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WordPress.com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Facebook phot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Facebook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Connecting to %s

%d bloggers like th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