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udy 23 馬可福音 11:1~19 (2.4.23)

Study 23 Mark 11:1~19 (2.4.23)

研經題目:

1. 關於我們的主的位格的哪些真理,在這裏所敘述的事件中是特別明顯的呢?耶穌一向不願公開聲明祂是彌賽亞。參三11、12;八30;九9。那麼,祂現在為什麼要宣佈出來呢?

2. 1~6節。主打發兩個門徒擔任這次特別的任務時,祂用些什麼方法試驗他們?他們從這次的經驗會得到什麼益處呢?我們服事基督,是否表現出同樣的信心和勇敢呢?

3. 這裏所描述的無花果樹,在哪方面預表以色列國呢?主耶穌想從這個行動式的比喻(acted parable)教導門徒什麼呢?我們在下判斷以前,豈不也應當先省察我們自己的心嗎?比較羅十一20、21。

注:

13節。「因為不是收無花果的時候」:最好假定耶穌是找那些早熟的小無花果,這些果子是在大的無花果以先與葉子一同長大成熟的。

【經文注釋】(摘自《聖經研修本》)

11:1~15:47 耶路撒冷:新聖殿,新的約,和新逾越節。馬可福音的第三部分,也是最後一部分,當耶穌來到耶路撒冷,特別是聖殿時,各項主題彙聚在一起,達到了高潮(見“上帝之城”和“聖殿”)。一方面,為了與上帝在耶穌受洗(1:11)和變像(9:7)時發表的詩篇第二篇的聲明保持一致,眾人加入了巴底買的認信,正確地認定耶穌是以色列的大衛彌賽亞,來潔淨耶路撒冷城(見1:11注)。但耶穌也是主(1:2-3),具有神聖權威的人子和安息日的主(見2:10、28; 9:3注),在祂身上,上帝的同在回到了祂的聖殿,正如以賽亞和瑪拉基所應許的那樣(參考1:2-3)。由於猶太當局拒絕他,在以賽亞的願景中,本應帶來輝煌恢復的(例如,賽60~62章;參可11:4-10;參見10:32注),但正如瑪拉基所警告的(瑪4:6b),卻變成了行動式的審判(11:12~12:12,12:38-40;15:38)和毀滅的預言(13章)。然而,按照以賽亞對受苦僕人的預言,上帝使用耶穌在猶太人和外邦人手中無辜和順從的死亡(14:23-47),開啟了一個新的逾越節,凡相信祂的人都將從罪惡和死亡中得到救贖(14:12-28;參考10:45)。(BTSB)

11:1~13:37 進入耶路撒冷並施行審判。耶穌榮耀地進入耶路撒冷,祂潔淨聖殿,也滿有權柄地教導反對祂的人和門徒。

11:1~13:37 主回到祂的聖殿。本節的重點是聖殿,它作為上帝與以色列立約的標誌,體現了這個國家的身份(出19:5,29:45-46,33:14-15;利26:12)。正如馬可福音的開篇所預料的那樣(見1:2-3的注釋),耶穌,聖殿的主(瑪3:1),在以色列荒涼的聖殿(11:12-21)裏面對以色列叛逆的領袖(參見3:22-29,7:1-13)。由於沒有對約翰的佈道作出反應,不知悔改的當局拒絕歡迎耶穌,因此他們和他們的聖殿註定要傾頹(13:1-37)。這個順序反映了古代王室成員在前往城市的主要聖殿獻祭之前受到熱烈歡迎的做法,以表示他們的權威(參見詩24、118篇)。鑒於耶穌的神性和彌賽亞身份,當局的致命敵意明顯標誌著他們是叛徒。(BTSB)

11:1-11 耶穌榮入耶路撒冷。耶穌騎著驢駒榮耀地進入耶路撒冷,被視為以色列得勝的彌賽亞,獲得群眾的歡呼喝彩。

11:1-11 耶穌作為君王來到耶路撒冷。眾人歡迎耶穌成為他們的彌賽亞,但他們沒有料到祂成為彌賽亞的方式與他們所設想的完全不同。同時,馬可的讀者知道,耶穌也是作為耶和華而來的,是以色列神聖的君王(見1:2-3注)。(BTSB)

11:1 耶穌和朝聖者前往伯法其和伯大尼。耶穌經由橄欖山(見13:3注)和汲淪溪進入耶路撒冷(見1570頁地圖)。

耶穌時代的耶路撒冷(1570頁地圖)

到了耶穌的時代,耶路撒冷已經由一個普通的軍事要塞,發展成一座世界級的城市。那裏有一座新修的建好的聖殿,幾乎可以與古代世界的任何殿宇媲美。基訓泉為公共水池提供了水源,有兩條引水道將離城11公里遠的水引到城裏。在耶路撒冷以東有橄欖山。伯法其和伯大尼這兩個小鎮,就坐落在橄欖山的東坡;另見1530-1531頁插圖“耶穌時代的耶路撒冷”。

11:2 一匹驢駒栓在那裏,太21:2還提到有一匹驢與那驢駒在一處,但馬可只提到最重要的驢駒,因為耶穌要騎它。

11:7 耶穌騎著驢,應驗了亞9:9關於彌賽亞的預言;太21:4-5注;約12:15注。

11:8 關於衣服樹枝的含義,見王下9:12-13,見太21:8注;約12:13注。

11:9 和散那是希伯來文,意為“拯救!”或“求你拯救!”(見詩118:25)。在這節經文中,“和散那”特指慶賀耶穌為政治上的、大衛王朝的彌賽亞(參撒下7:14;賽9:1-21,11:1-16;耶23:1-8)。奉主名來的是應當稱頌的,出自詩118:25-26,是為即將來臨的彌賽亞國度所作的祝福禱告(但見太23:39注;路13:35注)。耶穌進入耶路撒冷的事件發生在逾越節周的開始,使人想起猶太人從埃及的奴役中得釋放(見14:17注;約2:13注)。這些朝聖者期待的是,彌賽亞使他們從羅馬政府的壓迫中得釋放。門徒的聲稱最終是正確的,然而現在要戰勝的不是羅馬帝國,而是撒但、罪惡和死亡。有一天,對抗公義的一切仇敵都會看見彌賽亞的權柄。這是本書中僅有的一次,耶穌的彌賽亞身份與門徒和百姓對彌賽亞的期望,兩者之間沒有出現明顯的對立(參2:8-10,8:27-31,10:45)。為了應驗亞9:9的預言,耶穌默許這短暫的慶賀,但祂確知沒有任何東西可以阻礙上帝所命定的事情成就,就是彌賽亞為百姓捨命。

11:11 耶穌在聖殿範圍內,周圍看了各樣物件(《和修》“看了周圍的一切”),祂的態度不像一個朝聖者,而是作為那至高無上的上帝,祂“必忽然進入祂的殿”(瑪3:1)。祂在這個猶太人宗教生活的中心地區四處察看,看它是否達到建造的目的,即引導百姓真誠地敬拜上帝。這一周,耶穌與十二門徒住在離耶路撒冷城不遠的伯大尼,很可能與他們的朋友拉撒路、馬利亞和馬大在一起(參約12:2-3)。

11:12~12:44 耶穌審判宗教領袖。耶穌接受百姓的歡呼、慶賀祂為王之後,祂的第一個行動是,藉著詛咒無花果樹和潔淨聖殿對耶路撒冷進行象徵性的審判。這些行動凸顯了耶穌對真心敬拜上帝的熱忱。與宗教領袖辯論的時候,耶穌的教訓是大膽和帶著權柄的;在這之前(11:20-25)和之後(12:38-44),耶穌都對門徒進行教導。

11:12~12:44 聖殿的主與聖殿當局對峙。耶穌宣告對聖殿的審判(11:13-14;見11:13、14、20的注釋),並潔淨了聖殿(11:15-26)。這導致耶穌和聖殿當局之間的對抗升級(11:27~12:44),最後由耶穌宣告聖殿即將被毀(13章)。(BTSB)

11:12-26 耶穌詛咒無花果樹,潔淨聖殿的外院。耶穌死前的最後一件大事,對無花果樹令人不安的咒詛與祂歡欣鼓舞受到歡迎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在耶穌在聖殿的行動的兩端,這個以行動表演出來的比喻(見4:35~5:43注釋)說明了“潔淨”聖殿的真正意義(見第15-17節)。(BTSB)

11:12-21 在這段經文中,馬可所編排的敍事方式(無花果樹、潔淨聖殿、無花果樹),說明了潔淨聖殿和詛咒無花果樹是有關聯的。

11:12 餓了。讓人想起上帝說祂把以色列人帶出埃及就像找到早熟的無花果一樣喜悅(見第13節注),以及祂後來抱怨說以色列的偶像崇拜和不公使這個國家變得貧瘠,使祂對公義的渴望得不到滿足(何9:7-17;彌6:1~7:6)。(BTSB)

11:13-14 竟找不著什麼,不過有葉子,無花果樹的果子與葉子幾乎是同時(或稍晚一點)長出。既然樹上長滿了茂密的葉子,那就表明這棵樹應該已經結果子了(出現綠色的無花果)。在這裏,耶穌詛咒無花果樹具有象徵意義,就是指出所有人的虛偽:他們看似正在結果子,但實際上沒有。這裏是特別針對以色列來說的,因為在《舊約》中,無花果樹通常用來象徵以色列國和它在上帝面前的身份(如:耶8:13;何9:10、16;珥1:7)。這裏對無花果樹的詛咒,表明上帝對“不結果子的”猶太人的審判(參可7:6)。這些猶太人背棄上帝,去依靠空洞的宗教儀式和律法主義(參何9:10-17)。這是一個生動的比喻,表示耶穌在猶太民族和他們的宗教行為中尋找敬拜、祈禱和公義的真實果子,卻尋不著。

11:13 不是收無花果的時候。耶路撒冷周圍的無花果樹通常在3月或4月開始落葉,到6月所有的葉子都掉光了才會結果。這棵樹很特別,因為它在逾越節(4月)已經完全落葉,這引起了人們對早熟無花果的期待(見第12節注)。問題不在於這棵樹,而在於耶穌的行動所象徵的。儘管上帝賜下祂的律法和土地,特別是祂現在在耶穌身上的同在,但以色列及其領袖未能產生上帝所期望的公義和憐憫(4:13-19;參3:4-6;7:6-8;12:38-40)。(BTSB)

11:15-17 耶穌進入聖殿,耶穌作為聖殿的主而來,為要潔淨聖殿(瑪3:1-4;另見太21:12-17注,21:12注)。在橄欖山上和聖殿區域內,擺放著桌子,供朝聖者將他們各自的貨幣兌換為年度殿稅用的錢幣(半舍客勒;出30:13-16),用以購買鴿子、羔羊、油、鹽等,供各樣的贖罪祭和感謝祭之用(利1:14,5:7、11,12:8,14:22、30)。這樣的商業活動使禱告的殿變成了賊窩(耶7:11);外院的外邦人尤其受到這種聖殿貿易的妨礙。耶穌的行動,目的是要恢復聖殿的功能(雖然只是暫時的),讓它可以用作萬國禱告的殿(賽56:7)。

誠之按:馬可把潔淨聖殿的行動比喻夾在咒詛無花果故事的兩段經文之間,這是他典型的三明治文體風格,使其讀者能徹底明白這比喻的含義。

11:18 荒謬的是,支持聖殿貿易的竟然是祭司長文士,他們極力要除滅潔淨聖殿的那位(3:6,15:31-32),卻不去潔淨他們自己。他們這樣做是因為害怕耶穌得了民心,害怕自己喪失在社會、經濟和政治方面的權力,以及害怕群眾的暴亂(如此一來,羅馬政府必會介入)。這些猶太領袖看得沒錯,耶穌的行動是要挑戰他們在聖殿中的權威。這個聖殿是世界上最神聖的地方。

11:19 耶穌定期地從公開的傳道工作中退下來靜修,正如祂在加利利時那樣。

3 thoughts on “Study 23 馬可福音 11:1~19 (2.4.23)

  1. 1. 關於我們的主的位格的哪些真理,在這裏所敘述的事件中是特別明顯的呢?耶穌一向不願公開聲明祂是彌賽亞。參三11、12;八30;九9。那麼,祂現在為什麼要宣佈出來呢?
    答:耶穌知道門徒必找到那沒有人騎過的驢駒(或許是祂之前就先安排好的),祂也騎著那象徵祂王室尊榮的驢駒(參撒下16:2,王上1:33-34)進耶路撒冷。祂宣告自己是聖殿的主(11:3),要回到聖殿,祂的預知和祂的主權都宣告祂的神性位格。祂現在宣佈自己就是彌賽亞,是因為祂知道時候到了,這是祂在世生命的最後一周,祂要死在十字架上,完成天父交付給祂的使命。
    2. 1~6節。主打發兩個門徒擔任這次特別的任務時,祂用些什麼方法試驗他們?他們從這次的經驗會得到什麼益處呢?我們服事基督,是否表現出同樣的信心和勇敢呢?
    答:耶穌吩咐兩個門徒去把那驢駒牽來,並稱自己是主,相當於《舊約》的耶和華。祂試驗他們的方法是讓他們照祂說的去作——看他們是否聽從祂的吩咐。這兩個門徒信靠順服耶穌給他們的命令就進入無法預知的處境。而當他們發現每個細節都按照耶穌所說的發生時,他們的信心必然大大加增。我們服事基督的信心和勇敢也來自對祂的位格和工作的認識,也就是上帝全備的計劃,知道祂是上帝所應許的,要代替人承受上帝震怒而死的救主。
    3. 這裏所描述的無花果樹,在哪方面預表以色列國呢?主耶穌想從這個行動式比喻(acted parable)教導門徒什麼呢?我們在下判斷以前,豈不也應當先省察我們自己的心嗎?比較羅十一20、21。
    答:在《舊約》裏經常用無花果象徵以色列(如:耶8:13;何9:10、16;珥1:7)。耶穌看見無花果長滿葉子,卻不結果子,象徵沒有結出敬虔、公義、憐憫果子的以色列,因此耶穌用這個行動式比喻對以色列發出咒詛。當我們判斷其他人沒有結果子時,也應先省察自己所結的果子是怎樣的果子。

    Mar 3:11-12 污鬼無論何時看見他,就俯伏在他面前,喊著說:「你是神的兒子。」 (12) 耶穌再三的囑咐他們,不要把他顯露出來。
    Mar 8:30 耶穌就禁戒他們,不要告訴人。
    Mar 9:9 下山的時候,耶穌囑咐他們說:「人子還沒有從死裡復活,你們不要將所看見的告訴人。」
    Rom 11:20-21 不錯!他們因為不信,所以被折下來;你因為信,所以立得住;你不可自高,反要懼怕。 (21) 神既不愛惜原來的枝子,也必不愛惜你。
    Jer 8:13 13 耶和華說:我必使他們全然滅絕;葡萄樹上必沒有葡萄,無花果樹上必沒有果子,葉子也必枯乾。我所賜給他們的,必離開他們過去。
    Hos 9:10, 16 10 主說:我遇見以色列如葡萄在曠野;我看見你們的列祖如無花果樹上春季初熟的果子。他們卻來到巴力毘珥專拜那可羞恥的,就成為可憎惡的,與他們所愛的一樣。 16 以法蓮受責罰,根本枯乾,必不能結果,即或生產,我必殺他們所生的愛子。
    Joel 1:7 7 它毀壞我的葡萄樹,剝了我無花果樹的皮,剝盡而丟棄,使枝條露白。

    Like

  2. Study 23 Mark 11:1~19 (2.4.23)
    1. 關於我們的主的位格的哪些真理,在這裏所敘述的事件中是特別明顯的呢?耶穌一向不願公開聲明祂是彌賽亞。參三11、12;八30;九9。那麼,祂現在為什麼要宣佈出來呢?
    * 骑驴驹事件显明耶稣就是旧约预言的和平之君;诅咒无花果树显明耶稣是审判的主;洁净圣殿说明耶稣是圣殿的主,祂就是上帝。
    * 因为耶稣知道祂的时候到了。这是祂在世的最后几天,祂要把祂的身份祂的使命更加清楚显明,好让祂的百姓在以后回想起来就会真的明白耶稣就是旧约所预言的弥赛亚。

    1~6節。主打發兩個門徒擔任這次特別的任務時,祂用些什麼方法試驗他們?他們從這次的經驗會得到什麼益處呢?我們服事基督,是否表現出同樣的信心和勇敢呢?

    * 耶稣详细的吩咐和预言,使得听的人必须要有信心才能去一一遵行。而门徒的凭着信心的遵行也印证了耶稣所说的话没有一句是落空的,这会使门徒对耶稣的信心更加坚定。“因着信,以至于信”。
    * 我们服侍基督也要凭着对圣经所启示的真理的信心去行,必然会在生活中印证圣经真理的可靠真实,我们的信心也会因此更加坚定。

    這裏所描述的無花果樹,在哪方面預表以色列國呢?主耶穌想從這個行動式比喻(acted parable)教導門徒什麼呢?我們在下判斷以前,豈不也應當先省察我們自己的心嗎?比較羅十一20、21。

    * 耶稣饿了,到这棵无花果树去找果子,因此这树是需要服侍耶稣的,旧约也经常把以色列比喻成无花果树,以色列也是被上帝所拣选出来服侍耶和华的。
    * 主耶稣的这个行动式比喻教导门徒祂是审判的主,对于那些表面跟随祂但却没有真信心没有圣灵果子的人,上帝对他们的审判是严厉可怕的。
    * 我们要把自己当成那棵需要服侍耶稣的无花果树,我们要时时省察自己是否有主耶稣需要的圣灵的果子,不能表面上看起来枝繁叶茂,实际上是主耶稣无用的器皿。因此我们的生命要真的扎根在主耶稣的生命里,枝子真的与树干相连,靠耶稣的能力去长叶子开花结果,不单依靠自己的道德主义,因为那只能是没有果子的表面的繁荣。

    Like

  3. Study 23 Mark 11:1~19 (2.4.23)
    1. 關於我們的主的位格的哪些真理,在這裏所敘述的事件中是特別明顯的呢?耶穌一向不願公開聲明祂是彌賽亞。參三11、12;八30;九9。那麼,祂現在為什麼要宣佈出來呢?

    耶稣是全知全能的主,是神的儿子(可1:1),是旧约预言的弥赛亚(亚9:9)。
    因为祂所定的时候到了。

    1~6節。主打發兩個門徒擔任這次特別的任務時,祂用些什麼方法試驗他們?他們從這次的經驗會得到什麼益處呢?我們服事基督,是否表現出同樣的信心和勇敢呢?

    先吩咐他们去对面的村子,“必看见”一只拴住、没有人骑过的驴驹,把它牵来;其次,若遇上人诘难,就答说:“主要用他”。主用这个方法试验他们认信耶稣是神子的信心。
    门徒从这个经历中看见主的全知全能,坚固对耶稣是神的认知。
    这段经文中门徒没有提问,就照着吩咐去行了。门徒此时已认出耶稣的神性,信靠耶稣,就“必看到”主指的道路,知道结果在祂的全知全能中,勇敢来自于全心信靠。

    這裏所描述的無花果樹,在哪方面預表以色列國呢?主耶穌想從這個行動式比喻(acted parable)教導門徒什麼呢?我們在下判斷以前,豈不也應當先省察我們自己的心嗎?比較羅十一20、21。

    读经文释义,旧约中无花果常被用来象征以色列国和它在上帝面前的身份,因此这里耶稣对不结果子的无花果树的诅咒,表明上帝宣告那些痴迷从宗教仪式以及律法的字面条例去寻找生命树的果子的人,根本找不到。

    这段经文常看到被用来批判犹太的假冒为善与形式主义,批判他们只用嘴唇尊敬神。我理解这里主耶稣对无花果树的诅咒本质是对罪的诅咒,就是创世之初人要把自己变成神的哪个人类共有的罪根。唯有神可以诅咒罪,审判罪人,所以我不可去判断他人是不是假冒为善或结不结果子,“不可向旧枝子夸口”(罗11:18),还是要先省查自己的内心。

    Like

Leave a Reply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Log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WordPress.com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Facebook phot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Facebook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Connecting to %s

%d bloggers like th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