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udy 17 Judges 20 (2.5.22)

研經題目:
1. 基比亞是便雅憫的一座城,而且便雅憫人也不肯將他們同族的人交付公義的審判。我們忠於與我們有關係的人(親屬,朋友,同事等),與忠於神及其誡命,這二者之間有什麼關係呢?
2. 請注意基比亞人的罪對於各支派所發生的深重影響。參十九30;廿1、8、11。這件事驚醒了他們,使他們領悟到道德淪喪在他們中間蔓延的程度。你能從充滿卑鄙事件的這一章裏面發現一些因禍得福的因素嗎?
3. 即使11個支派曾求問過耶和華,他們卻兩次被便雅憫人打敗了,你怎樣解釋這個事實呢?你從廿23能推想到他們的態度怎樣嗎?這是強硬還是懦弱的記號呢?
【經文注釋】(摘自《聖經研修本》)
20:1-48 對便雅憫誤用申命記第7章的律法(ḥērem)。雖然以色列人不願在1:1~2:5執行申命記第7章的律法(迦南人的ḥērem),但他們卻在以色列的一個支派身上執行,使其幾乎滅絕。這不僅是對申命記第7章律法的誤用,也是對申命記第13章12-18節(特別是第15節)律法的誤用。(BTSB)
20:1-11 在整卷士師記中,這個無名的利未人得到了以色列最多支派的最大回應,這確實很諷刺。這個利未人通過殘害他的妾召集各支派,成了一個自封的士師。他是唯一的證人。此外,他還做了偽證,加重了基比亞人的罪行,同時淡化了自己把他的小妾推給基比亞人而犧牲她的罪行。諷刺的是,這個利未人為了救自己而犧牲了他的妾,現在卻願意犧牲以色列子民來向基比亞人進行個人報復。在沒有任何額外證詞的情況下(與要求兩個或更多證人的法律相反,申19:15),支派大會譴責了對利未人妻妾的罪行,並採取措施懲罰罪犯。這個利未人如今卻銷聲匿跡了。所有的行動都是基於各支派判定的忠誠度,而不考慮道德問題。唯一的考慮是他是同族人。從上帝的律法中衍生出並實施的正確的神學正義觀應該超越這種人類的成見。(BTSB)
20:1-2 從但到別是巴,這個短語通常用來形容從北至南的以色列全地(參撒上3:20;撒下24:2;王上4:25)。聚集(希伯來原文qahal),表示專門召集的聚集,通常是為某個宗教目的(民16:3;代上28:8)或軍事目的(民22:4 “眾人”;撒上17:47)。以色列人這次聚集是為了攻打便雅憫支派。
但支派的遷移和以色列人與便雅憫支派之戰(368頁地圖)

《士師記》最後幾章記載但支派北遷,和一個利未人路經便雅憫基比亞的時候所遭遇的惡事。便雅憫人因拒絕將兇手交出來接受審判,被其他支派攻打並戰敗,一直逃到臨門磐。為了不讓便雅憫支派滅絕,其他支派將俘虜的基列雅比和示羅女子帶到便雅憫人那裏,給他們做妻子。
20:9 眾支派同意各派十分之一的男丁,照所掣的簽出去打仗(10節)。掣籤遠遠不是機率的問題,而是當時的人相信上帝總是掌管掣籤的結果(參民26:55;書14:2,18:6、8、10;箴16:33)。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他們在這樣重大的時刻竟然沒有提到上帝。
20:12-14 從以色列中除掉這惡(參申13:5,17:7等),這樁惡事被視為污穢了以色列全民。但便雅憫人卻不肯聽從,他們決定保護那些作惡的人,結果導致發生後面的慘劇。
20:15-16 二萬六千,便雅憫軍隊的人數,只是以色列盟軍(四十萬,17節)的很小一部分。左手便利的,他們的優勢之一是七百名左手便利的甩石高手,能以獨特的角度扔出石頭。但諷刺的是,“便雅憫” 一名的希伯來文意思是 “右(手)邊的兒子”。
20:18-48 以色列人試圖在三次戰鬥中征服便雅憫人:(1) 他們大舉進攻,但遭遇嚴重挫敗(第18-21節);(2) 他們再次大舉進攻,但遭遇嚴重挫敗(第22-25節);(3) 他們設下埋伏,幾乎完成了便雅憫人的ḥērem:男人、女人、孩子和動物——除了600人(第26-48節)。諷刺的是,這種決心和徹底性超過了《士師記》中其他地方的大多數以色列人對迦南人的戰爭中所表現出來的。因為以色列人正在做他們眼中看為正確的事,他們差點就毀了自己的一個支派。很明顯,對便雅憫的懲罰遠遠超過了所犯的罪行。事實上,強姦小妾的基比亞人可能就在倖存的600人當中。(BTSB)
20:18 猶大……先,像過去一樣(1:1-2),猶大支派總是居領導地位。最偉大的君王大衛就是出自這個支派,像他這樣的君王正是當時以色列最需要的。
20:25-26 當時,以色列人很少禁食和獻祭,見2:5注。
20:27-28 非尼哈,參民25:6-11。
20:35 耶和華……殺敗便雅憫人,儘管以色列人背道,上帝依然介入這件事,並使他們得勝。
20:38 伏兵,參書8:17-22中艾城外的伏兵。
20:47 便雅憫人潰敗,只剩下六百人存活,後來便雅憫支派藉著這些人得以重建(21:13-15)。
1. 基比亞是便雅憫的一座城,而且便雅憫人也不肯將他們同族的人交付公義的審判。我們忠於與我們有關係的人(親屬,朋友,同事等),與忠於神及其誡命,這二者之間有什麼關係呢?
答:便雅憫人基於同族人的血緣感情而決定保護作惡者,拒絕交出兇手,因而引發便雅憫全族幾乎滅亡。而其他以色列支派竟然將聖戰的原則應用在自己同胞身上,也是令人髮指的。在上帝的誡命與真理之前,我們不能屈枉事實,偏袒惡人,而是要查明真相,執行公義。不能因為徇私枉法,輕賤上帝的律法。
2. 請注意基比亞人的罪對於各支派所發生的深重影響。參十九30;廿1、8、11。這件事驚醒了他們,使他們領悟到道德淪喪在他們中間蔓延的程度。你能從充滿卑鄙事件的這一章裏面發現一些因禍得福的因素嗎?
答:基比亞人的罪激起以色列其餘支派的憤慨,他們聚集起來,“如同一人”,攻擊便雅憫人。在這當中,我們看到以色列民同仇敵愾,想要“從以色列中除掉這惡”(20:13)。這種合一的心,也許是唯一可以聊表安慰的。另外,以色列人在第二次敗仗後,除了像第一次那樣哭號之外,又加上禁食與獻祭(20:16),顯出他們如何迫切尋求上帝,誠心求問,因此得到了勝利的保證。他們使用了誘敵法,讓輕敵的便雅憫人離城,然後分兵用鉗形攻勢擊敗便雅憫人。而最後,到了21章,以色列人也醒悟過來,他們對便雅憫人採取的聖戰太過魯莽極端,意識到滅族之痛,以至於產生了弟續兄孀的制度。
3. 即使11個支派曾求問過耶和華,他們卻兩次被便雅憫人打敗了,你怎樣解釋這個事實呢?你從廿23能推想到他們的態度怎樣嗎?這是強硬還是懦弱的記號呢?
答:以色列11個支派以便雅憫支派兵力的十五倍出征,卻慘遭滑鐵盧,是因為以色列聯軍雖然是上帝的審判工具,卻必須先除去自己的罪惡。他們沒有先為同族人的罪惡負起肢體的責任,一起悔改,而是以審判官自居;而他們的哭號,也可能只是形式,並未真正認識這場戰爭的真意,他們的哭號只是向上帝抱怨,而不是真誠悔改。我們從中可以看到,上帝為了煉淨自己的子民,會使他們一再經歷失敗與挫折,好叫他們認真思考失敗的根本原因,為自己的驕傲和頑梗痛心悔改。20:23似乎可以推想他們的強硬態度(注意第一次他們求問耶和華時,沒有加上“我們弟兄”,比較18、23節;而第二次求問沒有加上“還是罷兵”,比較23、27節),
LikeLike
Study 17 Judges 20 (2.5.22)
1. 基比亞是便雅憫的一座城,而且便雅憫人也不肯將他們同族的人交付公義的審判。我們忠於與我們有關係的人(親屬,朋友,同事等),與忠於神及其誡命,這二者之間有什麼關係呢?
* 在这一章中,我看到以色列各族之间的义气,一个弟兄受辱,全族团结起来报仇;便雅悯人也讲义气,不把他们当中犯罪的人交出去。看上去他们多么有人间所推崇的团结合一啊。但他们却都没有行在上帝的心意里,他们行的只是他们眼里看为正的事。所以,如果不首先忠于神,那么我们所谓的忠于人,可能都是在犯罪行恶。
請注意基比亞人的罪對於各支派所發生的深重影響。參十九30;廿1、8、11。這件事驚醒了他們,使他們領悟到道德淪喪在他們中間蔓延的程度。你能從充滿卑鄙事件的這一章裏面發現一些因禍得福的因素嗎?
* 因利未人的妾一事,以色列人才发现他们中间的罪已经如此恶劣,所以全族起来要出去恶人;以色列人也要打仗,才回到上帝面前来求问;因两次失败,以色列人才在上帝面前禁食祷告献祭,第三次才赢得战争。
* 回转归向神,这就是因祸得福。
即使11個支派曾求問過耶和華,他們卻兩次被便雅憫人打敗了,你怎樣解釋這個事實呢?你從廿23能推想到他們的態度怎樣嗎?這是強硬還是懦弱的記號呢?
* 耶和华就是要让以色列人经历失败,好让他们谦卑悔改,重新依靠神。
* 23节与26节相比,大概可以推想23节的哭号有对神的抱怨,但没有对自己的反省。直到再次失败,以色列人才意识到是耶和华让他们失败的,所以才禁食献祭,谦卑承认自己需要耶和华的拯救。
Like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