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udy 5  撒母耳記上 4:1(b)~22 (2.6.7)

Study 5  1 Samuel 4:1(b)~22 (2.6.7)

研經題目:

1. 試想像這些事件對於以色列是何等沉重的打擊。對第3節中「為何」之疑問的正確答案是什麼呢?

2. 約櫃乃是耶和華的「榮耀」或顯現的同在之有形的象徵(參21、22節)。那麼,為什麼以色列人使用它卻證明毫無效用呢?今日的基督徒在哪些方面會犯同樣的錯誤呢?

【經文注釋】(摘自《聖經研修本》)

4:1~7:2 接下來三章中斷了關於撒母耳的敍事,撒母耳將在撒上7章重新出現,成為以色列的新領袖。第4章報告了神對以利家的審判的實現。第5~6章集中在被非利士人擄去的約櫃上。(FSB)

4:1~7:1 上帝的約櫃。約櫃是上帝的同在和權能的具體象徵,之前一直放在示羅的聖所裏,現在它是這段歷史的核心。以色列人慘敗在非利士人手上之後,眾長老意識到他們潰敗是上帝的作為,卻沒有想過要弄清楚自己到底犯了什麼罪,反而自作主張,把約櫃帶到戰場上,以為這樣就可以克敵制勝。這幾乎是等於脅迫上帝按他們的意願行事。但約拒不是護身符,以色列再次戰敗,約櫃被非利士人擄去,以利和他兒子也都死了。以利的後裔遷移到挪伯(21:1-9,22:6-23),示羅大概也在此後不久被毀。然而,上帝不會讓仇敵自以為勝過了祂。非利士人擄走約櫃後,在這七個月期間,無論約櫃放在哪裏,哪裏就有災病和各樣攪擾。他們終於不得不放棄約櫃,送還給以色列人,同時送上金子作為賠罪的禮物。此後,約櫃一直放在基列耶琳,直到大衛把它運回耶路撒冷(撒下6章)。撒母耳沒有出現在這段歷史中(到7:3才再度出現)。這表明這些事件發生的時候,撒母耳還沒有長大。出現在《士師記》和《撒母耳記》中的非利士人原是 “海上民族”,他們大約在主前1200年,從愛琴海對岸遷移到巴勒斯坦南部的沿海平原,在這裏定居下來,逐漸建立起一些城邦,並結成聯盟。(《創世記》提到的非利士人,則在更早的時候從愛琴海對岸遷來。)他們到來以後不久,就採用了迦南人的語言和專有名詞,接受了他們的宗教信仰(見5:2注,31:10注)。他們擅長制陶和冶金(13:20)。

4:1b~7:2a 約櫃敘事。撒母耳從故事中消失了,但他在第7章中作為耶和華的一個年長、成熟的先知回歸了。焦點轉向約櫃:非利士人奪取了約櫃,而以色列人則奪回了它。以色列在兩場戰鬥中輸給了非利士人,失去了約櫃(4:1b-11)。以利去世(4:12-18),以迦博出生(4:19-22)。神的約櫃在非利士人的土地上成了不受歡迎的客人(5:1-12),所以非利士人把約櫃歸還給以色列(6:1~7:2a)。(BTSB)

4:1-22 約櫃被擄。以色列人被非利士人打敗以後,想利用約櫃確保勝利;不料再次被非利士人打敗,導致以利的兩個兒子被殺,約櫃被擄。以利聽到噩耗後,也突然身亡。《聖經》其他經文也對這些事件進行了反思,參詩78:58-66;耶7:8-15。

4:1b-11 非利士人奪取約櫃。非利士人打敗以色列人後(1b-2節),以色列人將約櫃從示羅運到戰場(3-4節)。它最初鼓勵了以色列人,但非利士人再次打敗了他們並奪取了它(第5-11節)。(BTSB)

4:1 非利士人首次在《撒母耳記》中出現。亞弗位於非利士平原北部,在特拉維夫東面13公里處,緊鄰以法蓮山地西面。發源於附近山地的希洛河從以法蓮的中央穿過。以便以謝的具體位置不詳,大概位於從亞弗再往東3.2公里的地方。非利士人有意把他們轄管的區域向北擴張。

非利士人很可能是海上民族中的一員,他們似乎是從地中海的各個地方遷徙到巴勒斯坦的沿海地區(見民24:24;耶47:4;摩9:7)。他們似乎是與以色列人同時到達的(約主前1200年)。他們戰力兇猛,打敗了赫人、烏加里特和亞穆魯王國,以及埃及人和以色列人。到了撒母耳的敍事的時代,非利士人已經在沿海幾個城市稱霸,他們正試圖向東推進,征服以色列人的領土。(FSB)

4:3-4 從示羅,約櫃放在示羅 “耶和華殿”(3:3)裏;關於約櫃的細節,參出25:10-22,37:1-9。上帝吩咐摩西把法版或 “見證” 放入約櫃(出25:16;申10:5;參王上8:9)。坐在,約櫃是上帝與人同在的可見標記,但祂真正的寶座卻是高高在上,高過諸天。然而,約櫃不僅僅是一個標記,還是上帝真實地臨在於祂百姓中間的中心(出25:22說:“我要在那裏與你相會,又要從法櫃施恩座上二基路伯中間,和你說……”。參民7:89;另參出29:42-43,30:6、36,37:1-9,40:34-38;利16:2;民17:4)。約櫃是上帝同在的可見標記這種觀念,使約櫃有了特別重要的軍事意義,在民10:33-36和書3~4、6章中可以看出這一點。它表明上帝與以色列同在,為以色列爭戰,因而可以確保戰爭勝利。在這段敍事中,長老的做法背後肯定也是基於這種觀念。他們或許以為上帝之所以擊打他們,是因為他們輕忽約櫃,不信靠約櫃;又或許,他們以為只要像施法術一般使用約櫃,它就可以行出神蹟來。他們固執地以為約櫃必帶來勝利,甚至連這段歷史都沒能消除這個觀念。基路伯,在古代近東,基路伯經常以複合形象出現,同時具有動物和人的特徵。關於萬軍之耶和華這個短語,見1:3注;參1451頁表。我們不如將耶和華的約櫃,從示羅抬到我們這裏來,好在我們中間……《和修》“……這裏來,好讓祂來到我們中間……”),希伯來原文或許也是 “耶和華就會來到” 的意思,無論如何,以色列的長老是把上帝當作物品來對待。作者說 “抬”(原文直譯:帶),大概是想指出,百姓沒有恭敬地對待這件聖物,只把它當作取勝的工具。可以肯定的是,這些與上帝立約的百姓已經喪失了對上帝聖潔同在的畏懼。他們從那裏將……約櫃抬來,這裏所用動詞的字面意思是 “帶來”(希伯來原文nasa’);用杠 “抬” 約櫃才是正確的做法(出25:14);另見撒下6:13,參撒下6:3,在這兩處經文中,“抬” 的希伯來原文字面意為 “使之乘坐”(希伯來原文rakab)。何弗尼、非尼哈(參2:12-17、27-36)也與約櫃回來,這表明他們支持這個行動。然而,以利似乎對此做法心存疑慮(4:13)。

4:3 以色列的長老在以色列的歷史中一直存在,這是一群年長的支派首領,負責重要的決策。從在埃及地寄居,一直到新約時代,《聖經》都一再提到他們(如:出3:16;民11:16;書24:31;王上20:7;拉5:5;太16:21;徒22:5)。其他民族也有長老(民22:7)。各個城邑由長老治理(如:申19:12;撒上11:3,16:4;王上21:8)。在《撒母耳記》中,以色列的長老在選立君王的過程中起了重要作用:他們求撒母耳為他們立一位王(8:4);掃羅也重視長老的意見(15:30);掃羅死後,長老是選立新王的首領(撒下3:17,5:3);押沙龍造反的時候,他們竟作了他的謀士(撒下17:4)。

4:4 帶來。運送約櫃的正確方法是用杆子抬著,扛在祭司肩上(民4:15,7:9,10:21;代上15:13-15)。坐在二基路伯之間。參撒下6:2;出25:22。在第一次戰鬥中,以色列人損失了大約4,000人,這促使士兵們想知道為什麼耶和華使他們遭受這種損失。對他們的明確回答是:約櫃不在戰鬥中。因此,長老們希望約櫃的同在能將以色列人從敵人手中救出來。何弗尼和非尼哈。提到他們預示著他們在第11節的死亡。(BTSB)

4:5 大聲歡呼,有了約櫃在他們中間,以色列人心裏踏實了。但故事接下來的發展,表明他們沒有以信心和順服來到上帝面前。

4:6 在《撒母耳記》中,希伯來人通常是非利士人對以色列人的稱呼(14:11,29:3)。這個名稱顯然是從希伯這個名字派生而來(創10:21-25)。根據《聖經》傳統, “希伯來人” 是對民族的稱謂(見創14:13),而 “以色列”、“以色列人”、“以色列的子孫” 等則是一個宗教兼政治意義上的稱謂,兩者含義不同。

4:7-8 ……這些神,這兩處的希伯來原文都是’elohim,是’eloah(“神”)的複數形式。EIohim經常用來指以色列的上帝(如:創1:1);複數形式是用來表達上帝的威榮,但與這個詞連用的動詞通常都是單數形式。在第7節,非利士人以為約櫃是一位神(單數名詞)來到以色列人中間:在第8節,他們談到 “擊打” 這個動詞時,用了複數形式。作者似乎在嘲弄他們不認識以色列的獨一上帝。出7~12章記載了上帝如何 “用各樣災殃擊打埃及人”。在曠野……擊打埃及人,這種說法或許反映出非利士人的無知,把以色列人在曠野漂流期間所經歷事件的先後順序搞亂了。

4:10 以色列人敗了,考慮到第3節的記載,我們不要以為非利士人是憑他們自己的能力打敗以色列人。各向各家奔逃,希伯來原文的字面意思是 “各向自己的帳棚奔逃”,這是遣散軍隊的通俗說法,或者是出於決策(士20:8;撒上13:2;撒下20:1、22;王上12:16),或者是由於戰敗(撒下18:17,19:8;代下25:22)。

4:12-22 在2:29-30中引入的關鍵詞“重量”(“榮譽”、“榮耀”)在本節中佔據重要地位。以利在一生的屬靈疏忽之後,死在自己的重量之下(4:18)。當聽說約櫃被非利士人“擄去”,導致以利的兒媳早產,她給兒子取名“以迦博”(“沒有榮譽/榮耀/重量”),解釋說“有重量的那位”已經離開了(第21-22節)。經文繼續建構給予上帝應有的重量(也就是最終極的重量)的這個主題。(GTB)

4:12 報信的人逃跑,他跑了近35公里。在《舊約》中,撕裂衣服通常也伴隨著頭蒙灰塵的動作,是悲傷或驚恐的正常反應(如:撒下1:2、11,3:31,13:19、31,15:32;伯2:12)。

4:13 以利坐在城門旁(18節),觀望著大路。但報信的人進來時,他卻沒有看到。大概是城中的百姓把報信的人帶到以利面前,當面告訴他消息。

4:17 你的兩個兒……也都死了,以利曾被告知,這是他家敗亡的先兆(2:34),但他似乎更關心約櫃的下落。

4:19 曲身的希伯來原文字面意為 “蹲伏”,就是生孩子的姿勢。或許是因震驚而早產。

4:21-22 非尼哈的妻子也像以利一樣,似乎關心約櫃多於自己的丈夫。以迦博的希伯來文意思是 “榮耀在哪裏?” 她是為失去上帝同在的以色列而哀哭。離開(希伯來原文galah)並不僅僅意味著 “離去”,也意味著 “放逐”。在第5章我們可以看到,上帝要在非利士之地彰顯祂的榮耀,但非尼哈的妻子當時還不知道。

4:12-22 在2:29-30中引入的關鍵詞“重量”(“榮譽”、“榮耀”)在本節中佔據重要地位。以利在一生的屬靈疏忽之後,死在自己的重量之下(4:18)。當聽說約櫃被非利士人“擄去”,導致以利的兒媳早產,她給兒子取名“以迦博”(“沒有榮譽/榮耀/重量”),解釋說“有重量的那位”已經離開了(第21-22節)。經文繼續建構給予上帝應有的重量(也就是最終極的重量)的這個主題。(GTB)

4:19-22 以迦博的誕生。這段簡短的插曲連接了以利無可救藥的非正統思想和撒母耳統治下的正統思想的回歸。真正的宗教在以色列正處於低谷:非利士人奪取了上帝的約櫃,上帝的同在離開了祂的子民。 4:21-22 顯然,在她臨死的喘息中,女人給孩子起名以迦博,這可能意味著“沒有榮耀”(見 NIV 文本註釋)。這位婦人回答了她自己的問題:“榮耀離開以色列了”(第21節)。約櫃被擄到非利士人的土地上。榮耀。表明上帝與祂的子民同在(結10:18)。(BTSB)

2 thoughts on “Study 5  撒母耳記上 4:1(b)~22 (2.6.7)

  1. 1. 試想像這些事件對於以色列是何等沉重的打擊。對第3節中「為何」之疑問的正確答案是什麼呢?
    答:非利士人在參孫的時代就統治了以色列部分地區(士13~16章),但支派甚至被迫北遷(士18章)。他們雖然是訓練有素的軍隊,但以色列無法趕出他們,士師記說這是由於以色列人靈性上的軟弱。約櫃是上帝同在的象徵,但並不是幸運符。以色列人和非利士人顯然都以為約櫃本身是一種偶像,可以讓他們在戰場上得勝。這說明以色列人的靈性和外邦人無異。當以色列人想要靠操縱約櫃的出現來確保他們的勝利,就是在輕忽耶和華所要求的倫理道德的情況下,脅迫上帝按照他們的意願行事。因此,上帝讓他們兩次大敗在非利士人手下,分別損失了四千人和三萬人,大祭司以利和他的兩個兒子也被殺,應驗了2:34的預言。更沉重的是約櫃被擄,這對以色列人來說代表著“榮耀離開以色列”了。這確實是沉重的打擊。
    2. 約櫃乃是耶和華的「榮耀」或顯現的同在之有形的象徵(參21、22節)。那麼,為什麼以色列人使用它卻證明毫無效用呢?今日的基督徒在哪些方面會犯同樣的錯誤呢?
    答:以色列人的錯誤是把約櫃當成護身符來使,當他們把約櫃當成幸運符,說明他們是把約櫃當作偶像,錯誤地倚賴約櫃,也是對約櫃的不敬。以色列人不明白的是,上帝的同在不需要倚靠約櫃。只有當他們順服上帝的命令時,上帝自然會與他們同在,任何外在的象徵都不管事。今天的基督徒也可能會把聖經當作偶像(例如:拿著聖經去趕鬼),甚至把聖經的字句只當作人生格言(例如,只會背誦幾句經文,世界觀並沒有真正的改變),或者把洗禮或聖餐當偶像(只重外在的形式,沒有內心真正的改變)。或者是把上帝當作有求必應,會給我們帶來財富健康的精靈,向民間宗教的神靈一樣求保佑,都是同樣的錯誤。當我們不在心裏尊耶和華為聖,只想靠這些外在象徵來操縱上帝,就是犯了和以色列人同樣的錯誤。

    Like

  2. Study 5 1 Samuel 4:1(b)~22 (2.6.7)
    1. 試想像這些事件對於以色列是何等沉重的打擊。對第3節中「為何」之疑問的正確答案是什麼呢?
    * 这时的以色列真的不认识上帝,“国中没有王”,个人随己意行事。他们口里有神,以为那就是正确的信仰。他们知道打败仗是因为耶和华没有同在,但他们认为主要有约柜在耶和华就同在。他们用外在的宗教形式代替了内心真正对神的敬畏,这就是他们打败仗的原因。上帝在管教以色列。

    約櫃乃是耶和華的「榮耀」或顯現的同在之有形的象徵(參21、22節)。那麼,為什麼以色列人使用它卻證明毫無效用呢?今日的基督徒在哪些方面會犯同樣的錯誤呢?

    * 以色列没有用心去敬畏耶和华,只在外在的形式上寻求耶和华的同在,“用口称颂、心却远离”。
    * 今日的基督徒也常犯这样的错误。明显的有把十字架当附身符、把圣经当算命书。不太明显的有把读经祷告主日敬拜当作任务去完成,当成有主同在的标志,用宗教形式代替宗教实质。我们必须要靠圣灵用信心谦卑接受主的恩典,舍己跟随主,才是真正的与主同行,所有的宗教形式都必须是出于心里敬畏神想要遵行神的话语。

    Like

Leave a Reply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Log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WordPress.com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Facebook phot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Facebook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Connecting to %s

%d bloggers like th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