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udy 39 Psalm 46~48 (2.7.27)

研經題目:
這幾首詩是讚美三部曲,以紀念一次重大的拯救,極可能是指神耶路撒冷脫離亞述王的手那一件事。這幾首詩應當在王下18和19的亮光下來閱讀。
1. 試將在這幾首詩中所說關於神的事,就是關於祂的權能,祂的性格,祂與世人的關係,和祂與自己百姓的關係,一一彙集出來。
2. 這三首詩每一首的中心思想是什麼?神的百姓對於祂所彰顯的大能和惡慈愛應當有什麼反應呢?
注:
1. 四十六5。「到天一亮」,或譯作「一到早晨」:那就是蒙拯救的早晨。比較可六48,51。
2. 四十七2和四十八2。「大君王」:就是擁有這種尊稱的亞述王對比之下的真正大君王。比較賽卅六4。
3. 四十七9。「盾牌」:亦即「統治者」。比較詩八九18。這一節是預言基督的最後勝利。比較林前十五24、25;啟十五3、4。
【經文注釋】(摘自《聖經研修本》)
第46篇 本詩讚美錫安是一座特殊的城邑,是上帝應許賜福並藉著它賜福世界的地方。其他類似本詩的詩篇包括48、76、87和122篇。本詩分為兩個詩節,第7和11節是副歌。
詩46 神是我們的避難所和力量。這首詩回應了第42~44篇的悲歎,肯定了神是以色列的避難所、力量和堡壘,對大自然和列國都擁有主權。它也是對詩45的回應,將注意力重新集中在上帝而不是君王身上。它激發了馬丁·路德的讚美詩“我們的神是堅固保障”。它有時被稱為七首“錫安詩篇”(第46,48,76,84,87,122,132)的第一首。這七首詩中有四首是可拉後裔的詩篇(詩46,48,84,87)。關於錫安的重要性,見2:6,9:11注。這首詩的一開始就肯定了上帝是祂子民的避難所和力量,超越一切受造物(第1-3節),然後強調了錫安的重要性,即“上帝的城”(第4節),是上帝在地上王國所謂的首都(第4-6節)。反問句(第7、11節)為最後的肯定做了鋪墊,即上帝也在萬國之上(第8-10節)。(BTSB)
46:1-7 我們的上帝是堅固的堡壘。上帝的百姓即使身處動盪之中,仍然是安穩的,因為上帝是他們的避難所和力量(1節)。上帝臨在祂的城中(城象徵上帝的全體百姓),不管任何情勢都要保護它。2-3節用地震、山崩和怒濤來描述喧嚷的外邦及動搖的列國(6節)。另外還有一個對比:山雖搖動(2節),錫安卻必不動搖(5節),原因是上帝已經揀選錫安作祂居住的聖所,即祂的百姓在敬拜時與祂相會的地方(4節)。河,與砰訇[peng1 hong2]翻騰的大海形成對比(2-3節),這河的分汊[cha4](也許象徵在敬拜真神時得到的恩典;參結47:1-12)使上帝的城歡喜。
46:4 有一條河:耶路撒冷沒有河。這是一種比喻,可以把應許之地的耶路撒冷比做伊甸園。伊甸園是有河的(創2:10)。伊甸園和耶路撒冷都是神臨在地上的地方(見創2:8註)。以西結的異象中也有一條河從神的殿流出,流遍全地(結47章)。留意啟示錄中,神臨在的地方流出生命之河。啟22:1-2及耶穌所教導的,凡相信祂的,就要在他裏面成為湧流的泉源(約4:14,7:38)。這城就是至高者居住的聖所:指耶路撒冷。當以色列人仰望象徵神臨在和保守的聖殿時,心裏就有安全感。後來在以色列的歷史中,民眾指望神的臨在,視聖殿為不可侵犯的聖地,可保證他們的安全,不受巴比倫的侵擾(耶7:4)。46篇描述忠心虔敬和謙卑的人,仰望聖殿尋求保護。(新譯本《聖經研修版》)
46:4 一道河。耶路撒冷沒有河流,所以這裏的提法是象徵性的:這樣的河流可以維持耶路撒冷的生命(與第3節裏砰訇翻騰的海水形成對比)。以西結書47:1-12和啟示錄22:1-2也提到了從耶路撒冷流出的生命之河。 神的城,即錫安山(耶路撒冷),上帝選擇放置祂名字的地方(申12:5-7),神的國在地上的“首都”(見2:6,9:11注)。 聖所,見84:1注。至高者。見7:8節注。(BTSB)
46:5 “天一亮”表明神的百姓在艱難的黑暗中知道上主必不容他們長久受苦。祂每早晨都更新祂慈愛的作為。(EBC)
46:8-11 上帝必在萬邦中被尊崇。上帝揀選錫安的目的是:祂的話從錫安而出,臨到全地的萬民,使他們敬虔、和平地一起生活(賽2:1-5)。這是祂止息刀兵(46:9)的方法。因為第10節你們要休息,要知道的說話對象是複數,所以讀者應該想像是上帝對外邦(《和修》“列國”)說這些話;上帝在他們中間最終必被尊崇。這就是萬軍之耶和華與祂的百姓同在(11節;參太28:20)的含義:祂定意要成就創12:1-3中記載的使命。
46:10 要住手:面對大有能力的神,正確的回應態度是降服。與此對照的是6節列國的態度。這命令是要這些國家存敬畏的心沉靜下來。(新譯本《聖經研修版》)
46:10 要休息,要知道我是神。說話的主要對象是列國(第6,8-9,10b節),但次要的對象似乎是神的子民(參希伯來文第8節的複數命令:“你們來”)。所以這首詩的結尾(在最後的反問句之前)是向神的子民保證,耶和華的確是他們的保障,祂就在他們中間,就在“神的城”(第4節)。此外,列國應停止與神的子民爭戰。(BTSB)
第47篇 本詩頌讚上帝的王權,即祂對全地的統治(見5:2注)。上帝賜給亞伯拉罕的應許(47:9)——萬民將因他得福(創12:3),是建立在這樣一個事實上,就是只有一位真神,全人類都要愛祂、對祂忠誠。其他類似的詩篇還有93、96~99篇。
47:1-4 全地都當敬畏上帝。上帝愛以色列,並賜給他們產業,然而這是為了使萬民都敬畏和愛上帝。因此,上帝制服迦南人不是外邦人的最終結局。在這裏,拍掌表示欣喜(參鴻3:19)。
47:5-7 向我們的王誦唱讚歌。這裏可能是回想約櫃運入耶路撒冷的情形;撒下6:15記述約櫃被抬上來,一路有喊聲相送(參24篇)。上帝是公認的以色列的王,也是真正的全地的王,所有人都當歌頌祂。
47:8-9 上帝治理萬國。上帝的寶座是祂在耶路撒冷的聖所,祂從聖所統管萬國。本詩展望列邦的君王聚集的那一天,他們是亞伯拉罕之福最終要臨到的人,作為亞伯拉罕之上帝的民來敬拜上帝。
第48篇 與46篇一樣,48篇也是一首讚美詩,頌讚錫安為上帝的特別之城,上帝為世人的緣故護衛它。本詩記念一件大事,外邦勢力前來圍攻耶路撒冷,卻都垂頭喪氣地敗逃。從本詩我們可以看出,堅固的要塞雖然重要,但上帝親自保護祂的百姓才是關鍵。
48:1-3 上帝大君王居住在錫安。本詩提到祂的聖山(1節)和聖殿(9節),表明上帝藉著聖所住在祂的聖城內。在聖所裏,百姓能最完全地進入上帝的同在。在北面(2節,原文直譯:在遙遠的北方)明顯是一句習語,指上帝寶座所在之處(參賽14:13),由此可知,錫安山的實際地理位置並不是重點。它為全地所喜悅,還不是事實,但已在上帝的計劃中(參48:10)。耶穌從第2節為耶路撒冷取名為大君王的城(參太5:35),因為這座城歸上帝為聖,所以人不得指著它起誓。
48:4-8 地上眾王圍攻耶路撒冷卻被挫敗。這幾節經文講述外邦的眾王會合,他們要攻擊耶路撒冷,但卻被上帝賜給這座城的華美,以及吹沉他們艦隊的東風所挫敗。教訓是:上帝必堅立祂的城直到永遠。
48:7 他施的船隻能夠在地中海海域遠航,他施可能位於地中海的西端,今西班牙境內。
48:9-11 上帝的臨在為祂的百姓帶來喜樂。聚集在一起敬拜的百姓,思想上帝如何彰顯祂堅定不移的慈愛,這慈愛不僅彰顯在個人蒙拯救和罪得赦免,也見於上帝保存他們,讓他們繼續作祂的百姓。上帝呼召他們作祂的百姓,好使祂受的讚美能達到地極,即讓外邦人也能認識祂。這樣思想上帝的判斷,顯明祂的公義(信實守約),必會使猶大的城邑(《和》注:“城邑” 原文作女子;即城鎮、鄉村)快樂。
48:12-14 錫安堅立,為要傳說到後代。誦唱本詩的會眾相互對說,彼此邀請檢視錫安的堅固情況:1-3節已經說明,錫安的堅固並不完全在於深溝厚牆。敬拜者知道上帝的百姓是安穩的,並且受託要將他們的安穩和使命傳說到後代(13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