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at We Can Learn from Reformation Worship and Liturgies

作者:傅格森(Sinclair Ferguson)
誠之譯自:https://www.thegospelcoalition.org/article/studying-reformation-worship-liturgies/
《宗教改革的崇拜:來自過去、給當代的禮儀》(Reformation Worship: Liturgies from the Past for the Present)是一個在這個領域中幾乎可以說是無與倫比的豐富資源,代表著編輯和翻譯者的巨大愛心。它彙集了由更正教宗教改革中的一些領頭人物精心製作的崇拜禮儀,他們使用這些禮儀來幫助在各樣的地點和教會中的敬拜服事。
對那些參與這項工程的人,我們欠他們極大的債。我確信,他們會告訴我們,我們償還這筆債務的最佳方式就是認真閱讀,按照聖經來加以評估,然後深入瞭解過去在這些崇拜儀式中所表達的敬拜首要原則,並在我們現在的崇拜中明智而敏感地應用這些原則。這必將帶來對三位一體神崇拜的全新變革。
這種藉著聖靈的能力與天父的接觸,才能幫助上帝子民的會眾,在他們所在的地方和時間裏,以更新的心靈,轉化的情感和聖潔的喜樂來敬拜。
崇拜的重要性
《宗教改革的崇拜》是一本重要的著作,原因有幾個。
首先,太明顯了,我們可能沒有充分強調它,就是它提供了令人印象深刻的證據,證明來自各國的改教家們如此關注崇拜主題的方式。他們很清楚,福音的重新發現和敬拜方式的改革是同一枚硬幣的兩面,因為歌唱讚美、認罪和認信、禱告,以及讀經講道,都不過是聖道事工的不同方面而已。
出於這個原因,改教家認為將教會崇拜禮儀視為應用聖經的一個重要方面。因此,崇拜服事的順序不能簡單地隨意拼湊。它可能屬於「無關緊要的事」(adiaphora;譯按:即聖經中沒有明確規定,可以按基督徒的良心自由選擇的事);但是「無關緊要的事」絕不能對聖經的一般教導無動於衷(正如威斯敏斯特神學後來明確指出的那樣,WCF 1.6)。
約翰·加爾文(John Calvin)在1544年(當時他才30多歲)寫下了《改革教會的必要性》(The Necessity of Reforming the Church),清楚地表明福音的重新發現和崇拜變革之間的結合。他是為了準備在斯皮爾斯舉行的帝國議會而寫的,他為他的小冊子寫了一篇〈對皇帝查理五世的謙卑勸誡〉的序言,他在其中充分論證到:
如果有人問,那麼,基督教主要是靠什麼在我們中間始終屹立不搖,並維護其真理的,就會發現,以下兩點不僅佔據了主要的位置,而且在它們之下包含了所有其他的部分,因此,基督信仰——[即]一種知識——的整個實質乃是:第一,崇拜上帝的正當方式;第二,救贖來自哪個源頭。當這些都被排除在我們的視野之外時,雖然我們可以用基督徒的名義來榮耀,但我們的認信卻是空洞和虛妄的……如果有人希望得到更清楚、更熟悉的說明,我會說,教會中的規則、牧師的職分和所有其他的秩序問題,都類似於身體,而這樣的教義,即規範對神應有的敬拜,並指出人的良心必須寄託在其救贖盼望的基礎的教義,則是激勵身體的靈魂,使它變得生動活潑,簡而言之,使它不至於成為一具僵死而無用的屍體。
至於我所講的,在虔誠人當中,或在有正確心智和理智的人當中,都沒有爭議。
這裏立即引人注目的不僅是基本要道——敬拜和福音——的結合,前者更被賦予了優先的地位,或許是因為正確理解福音所結出的第一個果子就是真正的敬拜。它就有這等的重要性。
為此,我們不應該貶低本書內容的價值,把它們當作一種禮儀考古學的挖掘,只有那些對古物或美學感興趣的人才會關注。因為這些禮儀是出於對天主榮耀的熱情而製作的。
而這本彙編雖然不是作為時代的小冊子來制定的,但對當代教會來說,它卻蘊含著重要而有力的信息。
積極參與敬拜
16世紀的改教家們都有一種深深的擔憂,那就是中世紀晚期的崇拜服事已經成為一種旁觀者的活動。會眾在很大程度上是被動的。
「敬拜者」,如果可以這樣描述的話, 他們基本上是彌撒這齣戲劇的觀眾, 和唱詩班唱的歌詞的聽眾。會眾並不是神聖的崇拜儀式的參與者,而是旁觀者。
因此,敬拜的「品質」不是以敬拜者的聖潔喜悅來衡量的,而是以音樂的標準、唱詩班的卓越表演、彌撒劇的美學印象,包括其中的聖袍、鐘聲、香,以及當然還有拉丁語來衡量的。就所有實際目的而言,敬拜是為你而做的——由他人所代理。
所有這一切,宗教改革都轉化為個人崇拜者以及會眾的主動參與、主動理解,既用悟性、也用心靈來祈禱和歌唱(以及聆聽聖道、觀看並領受聖禮)。
提出基本問題
在教會顧問評估「晨間敬拜品質」的時代,很容易讓人以為,這樣的改革是需要的(人們會認為,除了敬拜的神聖領受者之外,這項任務超出了任何人的智慧)。我們的視線是否設定在水平方向,而不是垂直方向?我們是否已經不再渴望像以賽亞或約翰那樣的經歷,在手足無措的崇拜中匍匐在地?
保羅對敬拜的看法與我們是何等不同。
「若……不通方言的人進來,就被眾人勸醒,被眾人審明,他心裏的隱情顯露出來,就必將臉伏地,敬拜神,說:「神真是在你們中間了。」(林前十四24-25)
無論當代敬拜急於填補教會傳統禮儀的哪一種空白,現代的「敬拜改革」通常很少關注這種敬拜異象。驅動著改教家的那些問題並沒有驅動著我們。
-「在崇拜中,上帝如何向我們揭示祂所喜悅的是什麼?」
-「我們如何在自己的會眾中切實地解決這個問題,使一切都能為榮耀上帝和造就聖徒而做?」
如果我們不能提出這些基本問題,因而不探究聖經來尋找答案,我們對敬拜(也就是對神)的態度就有可能變成簡單的實用主義,甚至是相對輕率地模仿 「行之有效的方法」,甚至是在其他教會中看起來「很酷」的東西。
舉個例子,很少有人注意到,即使是這樣一個表面上善意而純真的改變,從把我們所唱的詩篇和讚美詩的歌集上的歌詞印在大屏幕上播放,也很容易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其結果非但沒有達到 「造就」的目的,反而往往是有害的。
例如,年輕的基督徒在屏幕上只看到讚美詩或歌曲的一節,失去了整體的流暢度,他或她不知道正在唱的是詩篇、讚美詩還是靈歌。而且,更重要的是,當代的敬拜者不可能像他們的祖父母那樣,幾乎是把150首詩篇中的許多詩篇都熟記於心,其中既有讚美,也有哀歌,再加上許多對聖經的解說,以及其他數百首由聖徒寫成的讚美詩,他們的文學技巧和神學智慧,至少可以說,與我們的時代相比,令人歎服。
而今天有哪一個年輕人,對基督教信仰、對自己參加的崇拜產生了新的興趣,在幾周之內,幾乎不費吹灰之力,就把《使徒信經》等基督教信仰的總結背得滾瓜爛熟,使自己第一次能夠說出福音的基本真理呢?
我們都熟悉「尼八的兒子耶羅波安使以色列人陷在罪裏」這節經文(譯按:參王上廿二52)。但我們太容易忘記,舊約聖經還向我們介紹了「所羅門的兒子羅波安」的罪,他接受同輩人的勸告,而不是探索古人的智慧,把以色列人引向災難。
在這樣的文化中,本書所介紹的禮儀似乎像是在清晨洗的一場冷水澡;但冷水澡可以使人奇妙地煥然一新、重新得力。這通常不是個人的錯,因為他或她的一生都是以流行音樂為飲食,他或她認為流行音樂是正常的,也是可取的。
但是,如果偶然發現了一個古典音樂電臺,進入到巴哈和貝多芬、孟德爾松和韓德爾的世界,就會發展出一種新的對豐富性和深度的胃口,發現一個更富營養和更令人滿意的世界。
古老的崇拜禮儀也是如此,使我們的敬拜有了外形、韻律和節奏。
讓我們敬拜上帝
這並不是對任何或所有古老禮儀進行僵化的採納,或卑躬屈膝地加以模仿的一個懇求;也不是一種語帶恐嚇且刺耳的堅持,說我們今天應該使用它們,只「因為改教家使用它們」。這可能,而且幾乎肯定會,對我們的敬拜產生一種死氣沉沉的影響。我們大多數人並不是生活在歐洲大陸上,也沒有人生活在16世紀。
我們今天最需要的是在聖靈裏(in Spirit)以及在真理裏的敬拜(譯按:約四23的正確翻譯)。但古老的禮儀應該刺激我們仔細思考,並使我們提問,如何在今天應用他們的原則,以呼應他們三一神的、以基督為中心的、以聖經為依據的內容,使我們的敬拜,在我們的時代,在我們居住的地方,能呼應他們所表現的福音內容和節奏。
這不是一項容易的任務,它需要智慧、技巧、敏銳度,並謹慎地傳達出其中的原則和目標。但下面說的也是對的,即歸根結底來說,人們傾向於通過經驗,而不是口頭的指示來學習和成長。他們需要以更好的方式來感知並品嘗幫助和價值。而由於他們的胃口可能已經被現代化的飲食所鈍化,所以一點一滴去推動是很重要的。
我們也不能忘記宗教改革的一些關鍵要點:聖經及其闡釋的中心地位,以基督為教導,恩典的奇妙,對信心的需要,聖靈的事奉,對上帝獨享榮耀的渴望。因為如果沒有這些實際的景況,到了最後,我們的敬拜可能會被最精美的禮儀所主宰,卻又是如石頭般的死氣沉沉,缺乏上帝同在的聖潔權能。
在我的童年時代,幾乎每一次的敬拜儀式都是以同樣的話開始的:「讓我們敬拜上帝」。現在人們很少聽到這些話了。它們已經被各式各樣的詞語所取代,這些詞語在功能上的意思都是「讓我們感到自在」或「讓我們歡迎你」。我們的歡迎詞確實應該是熱烈而真實的。
但敬拜是親近那位聖者;祂的臨在會產生一種莊嚴喜樂的感覺,和濃厚的謙卑敬畏之情。正是這一點,使我們產生出令人手足無措的特權感,祂歡迎我們來到祂面前。因為敬拜首先涉及的是神對我們的歡迎,而不是我們對彼此的歡迎。
我們需要歸回到這種對聖經和宗教改革的看法。這本特殊的崇拜禮儀集為我們指明了正確的方向。在任何善於和明智地使用它的人手中,它必將成為教會的祝福。
編者注:這是《宗教改革的崇拜:來自過去、給當代的禮儀》(Reformation Worship: Liturgies from the Past for the Present),一書的序言,本書由Jonathan Gibson和Mark Earngey編輯(新成長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