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udy 49 Psalm 63 (2.8.24)

研經題目:
這首詩的標題指明它是大衛經過猶大曠野的時候寫的。那就是撒下16所述,是他逃避押沙龍,離開耶路撒冷到約旦去的時候。這首詩以悲傷的語氣開始,但在第2節,語調便突然改變了,而成了一首歡樂的讚美詩。這種轉變,就是大衛在曠野那裏,在異象中曾得見耶和華,與他在聖所中所見的一樣生動而且一樣榮耀,這個異象改變了他的整個看法。
1. 試思考大衛不得不離開耶路撒冷,而特別是不得不離開神的聖所時,他心中是多麼悲傷。參1節,並比較撒下十五24~30。雖然表面上他似乎已經喪失了一切,他仍然能在什麼裏面歡樂呢?
2. 大衛能信賴關於將來的什麼保證?你曾有同樣的信心嗎?
【經文注釋】(摘自《聖經研修本》)
第63篇 本詩開篇好像一首哀歌,詩人在苦難中尋求上帝;然而,整首詩歌流露出充滿信心的盼望。因此,可以看本詩為一個好例子,表明上帝的百姓確實可以在苦難中建立信心。尤其是,本詩多次教海敬拜者,確信他們必定能夠重回聖所敬拜上帝。在《聖經》的觀念中,人生在世,能夠蒙上帝悅納,加入敬拜會眾之中,就是最高的榮譽。本詩淳淳教導這樣的確信,也激勵誦唱的人珍惜每次敬拜的機會,明白這是上帝的賞賜。詩歌多次提到 “我的心” (1、5-6、8節),表達了個人對上帝的熱愛,這種激情洋溢在整首詩歌中。題注顯示,本詩是大衛在逃難的日子寫的,但無法確定是他逃避掃羅(撒上23:14-15,24:1),還是逃避押沙龍(撒下15:23、28)的時候。後者的可能性較大,因為作者稱自己為王(63:11);63:1的 “疲乏” 一詞另見撒下16:14。但在另一方面,大衛逃走所經過的地方,通常並不算是猶大曠野的一部分,並且大衛在逃避掃羅的時候,也可能會認為自己是王,因為撒母耳已經膏抹了他。
63:1-2 回想過去的敬拜。詩歌以充滿激情的措辭開始,表達詩人對上帝的渴慕:我要切切地尋求你,我渴想你,我的心切慕你。無疑,猶大曠野的乾旱狀態,引發詩人說那是乾旱疲乏無水之地,這種表達很形象。很明顯,詩人思念上帝,尤其是懷念在公眾崇拜中經歷上帝:聖所是公眾崇拜的場所,上帝在聖所中彰顯祂的榮耀,特別表明祂與百姓同在(見26:4-8注)。《聖經》的表達是,人看見這榮耀或榮光(出16:7,33:18;民14:10;申5:24等)。
63:3-4 確信將來會繼續敬拜上帝。第2節過去時態的回想變成將來的盼望:我的嘴唇要頌讚你,我……要……稱頌你,我要……舉手。頌讚、稱頌和舉手(參28:2.134.2)等活動,都是在聖所中進行的。舉手是向上帝發出禱告和讚美的標記,幫助敬拜者專注於上帝。這種期盼的根基是63:3:因你的慈愛比生命更好。
63:5-8 我的心緊緊地跟隨你。當然,因上帝感到快樂並不局限在聖所內。在公眾崇拜中默想上帝過去的同在和應許,以及上帝在過去的幫助,都讓詩人生出喜樂和讚美。甚至在夜更的時候(通常是睡覺的時間),百姓利用不能入睡的時間來默想上帝。
63:7 你翅膀的蔭下,見17:8注。
63:8 緊緊地跟隨,或作 “緊緊地抓住”(希伯來原文dabaq);參申4:4,10:20,11:22,30:20;林前6:16-17。
63:9-11 那些尋索我命的人必要失敗,但我必歡喜。現在,詩歌說明苦難來自那些尋索要滅我命的人。在大衛的經歷中(如題注所述),這些人是抗拒上帝揀選大衛為王的以色列人。我們應用本詩時,要注意以下類比:這些人都是敵視上帝心意的人,尤其是對大衛家(以及跟隨大衛的後裔耶穌的基督徒)懷有敵意。詩人確信:這些以摧毀上帝忠信百姓為目標的人終必失敗。如果本詩的背景是押沙龍的背叛,那麼被刀劍所殺,就是按字面意義來理解(撒下18:6-8);但我們應用本詩時,則採用類比的方式。王(即大衛)以及那些跟從他的人,不會成為這些仇敵的掠物,反而要因上帝歡喜,因為當說謊之人的口被塞住的時候,上帝的慈愛和信頭就會清楚地彰顯出來。
63:10 被野狗所吃,野狗通常吃腐肉,這幅圖景描繪在戰鬥之後、屍體無人掩埋的淒慘景象。
63:11 指著他發誓,這可能是 “指著王發誓”,或者 “指著上帝發誓”,後者可能性較大(參申6:13,10:20,提到指著上帝的名起誓,表明對上帝的忠誠)。因此,詩人(大衛王)邀請所有忠於聖約的人與他一起信靠上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