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udy 22 John 11:28~44 (2.10.11)

研經題目:
1. 這第七件「神蹟」有什麼特別重大的意義呢?它與耶穌不久就要經歷作為祂工作之頂點的那些事情有什麼關係呢?神的榮耀在哪一方面彰顯出來呢呢?
2. 耶穌在吩咐拉撒路從墳墓裏出來以前,為什麼大聲禱告呢?這一點對於祂行奇事所用的方法有什麼教訓呢?比較約五19~20,十四10。
注:
33~38節。在33節裏面的那個「哭」字是哀悼者的哭號;而在35節裏面的那個哭字是指默然流下同情的眼淚。修正標準英譯本將33節譯作「祂心中深受感動」,這種譯法並沒有將希臘原文的全部意義表達出來,為此塔斯克教授(Prof. Tasker)建議譯作「祂心中憤慨而自己又感到難過」(見丁道爾新約注釋,140頁)。祂的忿怒是對死,就是使這樣悲慘的事臨到人類,而且是祂就要勝過的邪惡權勢而起,祂在這裏是藉著大大彰顯出來的神的能力,而最後又在十字架上藉著祂自己的死和復活而勝過它。
【經文注釋】(摘自《聖經研修本》)
11:28 夫子(《和修》“老師”),這是在耶穌復活前,門徒對耶穌的常用稱呼(1:38、49,3:2,4:31,6:25,9:2,1:8;參20:16)。
11:33 心裏(原文直譯:靈裏)不是指聖靈,而是指耶穌自己人性的靈。悲歎希臘原文是embrimaomai,意即對某事有深刻、強烈的感受。在《新約》中,這個詞也出現於以下經文:約11:38、太9:30(“切切地囑咐”)、可1:43(“嚴嚴地囑咐”)以及可14:5(“生氣”)。拉撒路的死以及其他朋友對此事所表現的深切哀傷,使耶穌悲傷不已。此外,這悲傷交織著對死亡(最後的仇敵,見林前15:26;啟21:4)的眾怒和對上帝能力的深深敬畏。死亡是邪惡的,但上帝將要藉著耶穌彰顯祂勝過死亡的能力。耶穌預見自己將在末日召喚世人從死裏復活。
11:35 耶穌哭了,雖然耶穌知道很快就會有復活和喜樂(參帖前4:13),但祂與朋友同悲傷,共痛苦。耶穌的榜樣表明,在面對死亡時發自內心的哀痛,並不表示缺乏信心,而是坦率地對苦難和死亡的現實表達悲傷之情。
11:38 悲歎,見11:33注。
11:43 出來,當全能的造物主發出言語(1:3、10),甚至拉撒路已死的身體也要遵從(參4:50,5:8)。
11:44 值得注意的是,約翰除了記載 “猶太人” 因目睹這神蹟 “就多有信祂”(信耶穌,11:45;另見12:9-11)外,就沒有敍述拉撒路復活後的反應,或是他復活後發生的事(參路8:55-56)。約翰的焦點是耶穌,不是拉撒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