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udy 40 John 20:11~31 (2.11.14)

研經題目:
1. 馬利亞為什麼關心屍體從墳墓裏不見了這一件事呢?當耶穌對她說「馬利亞」時,祂傳達了什麼給她呢?祂為什麼說,「不要摸我」呢?我們可能抓住好的而把在主裏的最好的失去了嗎?
2. 29節是否表明門徒們仍然在懷疑呢?是什麼使他們相信耶穌的確從死裏復活了呢?是什麼感動多馬作出這樣完全而又坦白的承認自己的信仰,而是別的人尚未能做得到的呢?那只是由於他見到了耶穌嗎?一個從未見過復活之主的人怎會信祂呢(29~31)?
3. 在21~23節裏面,復活的基督囑咐祂的使徒們。祂憑著什麼權柄,憑著什麼能力,並且為了什麼目的差遣他們呢?
注:
17節。「我的父,也是你們的父」,要注意其區別。耶穌從不使自己與祂的門徒聯合起來一同稱呼神為「我們的父」,彷彿他們與神和祂與神的關係完全一樣似的。祂是那個獨生子;我們則是「在祂裏面」的神的兒子。
【經文注釋】(摘自《聖經研修本》)
20:11-12 馬利亞(抹大拉的馬利亞,參1、18節)看到兩個天使,穿著白衣。天使經常是雙雙出現(如徒1:10),也常被描述為身穿白衣的(參結9:2;但10:5-6;啟15:6)。
20:15 馬利亞誤把耶穌當作是看園的,也許是因為天還沒有完全亮(見1節),又或者是因為她轉身看見有人後,馬上轉回身子向著墳墓,邊轉身邊講話(在16節,她再次 “轉身” 和耶穌面對面說話)。在耶穌復活後的幾次顯現,門徒也沒有馬上認出祂來(見路24:16、31)。祂的身體看上去已經有點不一樣,因為祂現在回復了原本年輕、完全健康的樣子,這跟祂經歷了巨大的痛苦和面容毀損後的模樣大不相同(參賽53:2-3)。
20:16 耶穌說:“馬利亞!” 一聽到有人喊她的名字,馬利亞就認出是耶穌的聲音。這正如耶穌在被釘十字架前所教導的,“祂按著名叫自己的羊……羊也跟著祂,因為認得祂的聲音”(10:3-4)。
20:17 我還沒有升上,這並不否認耶穌死時祂的靈曾到天上和父同在(見19:30注),而是確認耶穌復活後的身體還沒有升天(見路24:51;徒1:9-11)。我的父,也是你們的父,上帝是基督的上帝和父,也是門徒的上帝和父(見1:14注),但這兩者之間是有區別的。耶穌也稱信徒為祂的弟兄,暗示這是一種個人的關係(見15:13-14注;另見來2:12、17)。
20:17 不要摸我,或“不要拉住我”(見《新譯本》)。馬利亞很有可能俯伏在地,正拉住耶穌的腳(太28:9)。 還沒有升上去,離耶穌升天還有一段時間(路24:51;徒1:9-11),所以馬利亞不必緊緊抓住祂,好像祂即將永久消失一樣。 我弟兄,即耶穌的門徒(第18節)。升上去,正在升天的過程。我的父,也是你們的父,上帝同是耶穌和信徒的父,但意義不同(1:12、14、18;參羅8:15-16;來2:11-12)。(BTSB)
20:17 你不要拉住我,觸摸耶穌復活的身體並無不妥,而且這裏的希臘語祈使句所表達的連續層面,意味著馬利亞正在觸摸耶穌,也許是敬畏地緊緊抱住祂的腳。在第27節中,耶穌邀請,甚至命令多馬觸摸祂(參太28:9)。耶穌提醒馬利亞,祂不僅僅是康復而已,而是復活了。她不必把耶穌當作一個被救活過來的地上的凡人來“緊緊抱住”;相反,她應該承認祂是一個復活的人,祂的復活標誌著祂是主、是基督,祂很快就會升到天父的右邊(詩110:1;徒2:32-35)。祂的朋友們到現在為止所享有的與祂的那種關係不可能繼續保持不變。當然,會有一種持續的親密關係,但不是以前的那種(14:16-20)。沒有理由認為耶穌升天是在祂與馬利亞、與多馬相遇之間發生的(徒1:3、9-11)。(RSB)
20:19 有些解經家把門都關了理解為,暗示耶穌奇跡般地穿越房間的門或牆,但經文沒有明確這樣說。由於耶穌從死裏復活後確實有一個真實的、有形質的身體(見20:6注和那裏提到的經文),所以可能是門奇妙地自己打開了,然後耶穌從門進去。這種解釋也符合後來彼得從上鎖的門走過的經歷(見徒12:10)。
20:19 門戶都關上:給人的印象是,復活後的耶穌能夠穿越關閉的門(另見26節),而不是像在徒12:10那樣,用超自然能力打開門鎖。這對於復活身體的性質,有重要意義(林前15:35-49)。(新譯本聖經研讀版)
20:19 門都關了。復活的耶穌以某種方式進到房間,而緊閉的、鎖著的門卻沒有被打開(參見第26節;見徒12:10)。約翰沒有解釋這是如何發生的,這與流行的假設相反,說耶穌是“穿”牆而過。無論如何,耶穌能夠進入上鎖的房間,證明了身體復活所涉及的轉變的一個層面(林前15:35-49)。(RSB)
# 門被關上的原因是他們怕猶太人:猶太當局已經處心積慮處決了門徒們的領袖,所以萬一他們有意要逮捕祂的追隨者,就比較容易進行。但在約翰的敍述中,無論是在這裏還是在第26節,關上門的作用都是強調耶穌出現在祂的跟隨者當中的神奇性質。祂復活的身體怎樣穿過裹屍布(第6-8節),祂也同樣穿過緊閉的門,而且“物質化(materialized)”了(參看第14-15節的注釋)。與布魯斯一樣(第391頁),我們很想從這一事件中尋找靈感,來發現早期教會的做法,當他們在主日晚上聚會時,用“Marana tha”( “主啊!願你來”,林前16:22b)來呼求基督與他們同在。Carson, D. A. (1991). The Gospel according to John (p. 646). 中譯:麥種,1009頁。
# 20:19 門徒們很害怕(可以理解),因此他們採取了預防措施(把門都關上)。現在耶穌來,站在他們中間。這似乎意味著祂不是按照正常的方式從門進來的(否則提門都關上有什麼意義呢)。有人主張耶穌是直接從關閉的門進來的,或者門是自動打開的,或者類似的說法。但由於聖經中沒有提到耶穌進入房間的方式,我們最好不要試圖仔細描述它。(Morris, L. (1995). The Gospel according to John (p. 745).)
# 20:19 誠之譯自Hendriksen, W., & Kistemaker, S. J. (1953–2001). Exposition of the Gospel According to John.
對於「耶穌突然現身是如何做到的」這個問題,人們給出了各式各樣的答案。其中一些答案必須立即被否決;例如,耶穌一直躲在房間裏;祂和以馬忤斯的門徒一起“偷偷地進來”;祂從窗戶進來;祂從屋頂下來;等等。那些相信基督的人性如今擁有神性本質的人回答說,這個人性現在已經變得無所不在了。我們對那些傾向於接受這最後一種觀點的人的信心和學術研究表示高度尊重。他們與我們一起敬拜耶穌為神的兒子,與我們共同接受祂的話語是無誤的。在與各種自由主義的鬥爭中,他們叫許多人羞愧。然而,我們不能接受這種解決方案。我們相信,無論是在降卑的狀態,還是在高升的狀態,這兩種本性都沒有混淆或混合,以至於一性擁有了另一性的本質。我們相信,我們的主耶穌基督應被承認為“在兩個本性中是沒有相混,沒有改變的;不可切分,不可分離的”(迦克墩信經)。
此外,我們認為,“耶穌來”這句話最好按字面意思來解釋。祂不僅突然站在他們當中,而且祂真的來了,並且站在那裏!要是祂的人性是無所不在的,祂就不必來了(除非這個“來”是在比喻的意義上)。對於這個問題,“但耶穌不是一個單純的幻影,而是有一個真實的身體(雖然是復活的身體),祂怎麼可能在門被緊閉的時候來,並站在那裏呢?”聖經沒有給出答案,有一天我們總會明白。換個說法,也可以說:“復活後的身體與復活前的身體有不同的性質”(林前15:42-44;參看腓3:21)。但這並沒有真正回答這個問題。
20:21-22 這兩節經文是約翰版的 “大使命”,是整卷福音書中表現耶穌是天父差遣來的那一位的高潮(見3:17注)。奉差遣的(耶穌)現在成了差遣者,差遣祂的門徒作祂的使者和代表(參17:18)。這個大使命涉及三位一體上帝的三個位格:像天父差遣耶穌那樣,耶穌也差遣祂的門徒(20:21),並以聖靈裝備他們(22節)。耶穌向他們吹一口氣,並說:“你們受聖靈”,最好將它解釋為預嘗五旬節賜下聖靈時要發生的事(見徒2章),但這並不意味著在這之前,門徒的生命中沒有聖靈的同在(見7:39注,14:16-17)。
按:最好是理解為一種行動式的比喻,向前指向還未到來的完全賜予(Carson)。
20:23 誰的罪就赦免了和誰的罪就留下了在希臘原文中,這兩句話都是完成時態。完成時態表示動作已經完成,其狀態持續至今,所以這兩句話也可以譯為 “誰的罪就已經被赦免” 和 “誰的罪就已經被留下”。但這不是說,個別基督徒或教會自己擁有赦罪或不赦罪的權柄,而是教會靠著聖靈的能力(見22節)宣講赦罪的福音信息,只是表明上帝已經成就的事而已(參太16:19)。
20:24 多馬,參11:16,另見17:38注。
20:25 多馬顯然認為門徒見到的是鬼魂(參太14:26)。然而,約翰細心地確認耶穌是道成肉身的那一位(1:14;參約壹4:2-3;約貳7節),這意味著祂復活後的身體不是幻影或魂魄的影像,而是真實(也是榮耀)的身體。
20:26 因為開始的那一天也計算在內,所以過了八日是復活節一周後的禮拜天(參19節)。除酵節的節期結束了,門徒很快就要返回加利利。門都關了,見20:19 注。
20:28 多馬認耶穌為他的主(希臘原文Kyrios)和上帝(希臘原文Theos),與本書在序言中指出耶穌是上帝(1:1、18),在文學上形成了首尾呼應。這節經文也是《新約》中最強有力地表明基督神性的經文之一(見1:1)。有些異端企圖曲解這個對耶穌神性的清晰確認,辯稱多馬的宣告只是一個驚歎,也就是說,多馬實際上是妄稱上帝的名。但這樣的解釋是完全說不通的,因為當時猶太人強烈的道德觀念絕不容許這樣做,而且也跟經文的說法不相符。經文清楚顯示,多馬的話是對耶穌說的(《和修》“多馬回答,對祂說:‘我的主!我的上帝!’”)。多馬的話實際上是他的信仰宣告,他重尋以耶穌為他的主和上帝的信仰。約翰寫這卷書的最終目的,就是希望所有讀者都像多馬那樣,承認耶穌是他們的主和上帝。
20:29 本書的讀者不會比耶穌最初的門徒少得益處。這節經文可能呼應彼前1:8;參林後5:7。
20:30-31 說明本書寫作目的:表明耶穌是上帝的兒子,是彌賽亞。約翰在說明本書寫作目的和做總結時,恰當地重述了這卷福音書的重要主題:耶穌的身份是基督和上帝的兒子(見1:41、34),他所選取的標記性神蹟表明祂是彌賽亞(見1:19~12:50注,2:11注),相信耶穌的重要性,以及永恆生命的禮物(見1:12,3:16,17:3)。關於耶穌是 “上帝的兒子” 的獨特身份,見1:14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