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udy 6 Isaiah 8:16~10:4 (2.11.22)

研經題目:
先知要從他的門徒中間退去,這樣被揀選的餘民才會成形(八16~18)。黑暗的日子(八19~22)就會在大光來到,就是彌賽亞來臨時消逝(九1~7)。第9章其餘的經文是論北國以色列受審判的預言。那麼,猶大啊,你就該警惕呀(十1~4)!
1. 當災難臨到時,神似乎掩面不顧,這種情形就會誘使人怎樣行呢(八19)?比較利十九31;撒上廿八6、7。神的兒女在這種情形下必須怎樣行呢?以賽亞建議怎樣去測驗邪巫的教訓呢?
2. 試將在神的震怒之下萬事的景況(八21、22;九8~十4),和以賽亞所見彌賽亞作王時的那一幅圖畫(九1~7)作一對比。在九6裏面所加於那一個將來之王的那些名字,對於祂的本性有什麼啟示呢?
注:
九1。北國「從前」所經受的慘痛,無疑是指王下十五29所提到的提革拉毗列色入侵的事。「末後」,對於先知來說雖然尚在未來,卻以過去時態之預言的確實性來描述。至於這預言之部分的應驗,請參太四15、16。
【經文注釋】(摘自《聖經研修本》)
8:16-22 餘民(16-18節)與硬心的百姓(19-22節)之間的分別變得清晰。那些保存上帝話語的見證,就是律法書的人,上帝稱他們為忠信的門徒(16節)。以賽亞代表他們說話,表明在艱難的日子中仍然存忍耐的心信靠上帝(17節)。他們用自己和兒女證明他們國中有先知,見證錫安有長久的重要性(18節;參來2:13)。先知力勸百姓,不要為異教神秘儀式中的胡言亂語所吸引,因為信實的上帝已經清楚啟示祂的話語(8:19-20)。猶大的靈性被黑暗籠罩,又被外敵所擄,因而對上帝不信,向上帝大大發怒(21-22節)。
8:16-22 要聽上帝的話還是秘術。百姓沒有尋求上帝給以賽亞和他的“門徒”的啟示(“律法[書])”(原文直譯“見證”)和 “訓誨”,第16節),而是轉向“交鬼的和行巫術的”(第19節),在他們身上沒有“光”(第20節)。結果,他們“咒駡自己的君王”,諷刺的是,咒罵“自己的上帝”(第21節)。這樣一來,他們就陷入了“烏黑(徹底)的黑暗”(第22節)。(BTSB)
9:1-7 彌賽亞耶穌基督的亮光,永遠驅散8:22提到的靈性幽暗。
9:1-7 從那嬰孩來的光。如果說在以賽亞自己的時代出生的一個孩子立即應驗了對亞哈斯的兆頭,那麼這個嬰孩最終實現了此預兆:上帝應許與祂的子民同在。幾個孩童(施亞雅述[餘民將歸回]、瑪黑珥沙拉勒哈施罷斯、以馬內利)在這一整段(7:1~ 9:7)中很重要,因為它強調了在上帝手中的嬰孩比這世上強大的國家更有能力。(BTSB)
9:1 那受過痛苦的,指被上帝管教的以色列百姓。從前,以賽亞把他對悲慘現狀的思想投射到異象中去,彷彿事情已經過去一樣。西布倫地,是應許之地的北部地區,最先受到外敵攻擊,因敵軍取道肥沃月彎而來(王下15:29),這地也最先看見榮耀的新時代。被藐視,國家戰敗受辱。末後卻使……得著榮耀,用了過去時態動詞,因為在異象中,先知已經看到未來。藉著彌賽亞的勝利,上帝的百姓最終成就2:3預言的榮耀身份。外邦人的加利利地,彌賽亞從加利利開始祂向世人傳道的工作(太4:12-16)。
9:2 在黑暗中行走的百姓,這些是拒絕2:5(另參5:30,8:22;約3:19-20)呼籲的百姓。有光照耀他們,這不是出自一廂情願的主觀想法,而是客觀的、出乎意料的喜樂,透過基督的恩典臨到罪人身上(參42:6,49:6;約1:5;林後4:6)。
9:3 你使這國民繁多,忠信的人不再是少數餘民(參26:15,49:20-21,54:1-5,66:7-14)。收割……擄物,農作物豐收和軍事勝利的雙重喜悅,使人感到心滿意足(參29:19,35:10,61:7)。
9:4-7 在希伯來原文中,第4、5、6節的開頭都有 “因為”一詞,以賽亞用這三個 “因為”,說明第3節所述喜樂滿盈的原因。
9:4 上帝好比一位自由鬥士,打碎世上所有的壓迫,好像在米甸的日子一樣。參士6~7章,當時基甸靠著上帝的大能擊敗米甸大軍,取得不可能得到的勝利。
9:5 在希伯來原文中,本節開頭有 “因為” 一詞,《和》沒有譯出。盔甲……都必作為可燒的,當作火柴(《和修》“靴子……都必當作柴火燃燒”),見詩46:9;賽2:4。
9:6 一嬰孩……一子,按照4-5節的記述(參詩2:7-9;路1:32)這就是那位在各地戰無不勝、發出恩典命令的人物。以賽亞對事件的描述,彷彿孩童已來到,並深切盼望祂將要成就的事(9:7)。為我們,這是出於上帝的恩典而賜給罪人的禮物。奇妙、策士(《和修》“奇妙策士”),“策士” 是能夠制定明智計劃的人(參11:2)。祂是一位擁有非比尋常的智慧的統治者,與精明但不聰明的亞哈斯不同(參28:29)。全能的上帝,這是耶和華自己的稱號(10:20-21;申10:17;尼9:32;耶32:18)。永在的父,這裏的 “父” 指仁慈的保護者(參22:21;伯29:16)【誠之按:可譯為「永在的元首」或「永恆的創始者」】,這既是理想君王的工作,也是上帝自己看顧百姓的方式(參63:16,64:8;詩103:13)。這裏沒有使用三位一體中 “父” 的稱謂來稱呼彌賽亞,而是描述彌賽亞是一位君王。和平的君,祂是那位將帶來和平的統治者,因為萬國的爭議都依賴祂公義的判斷(參2:4,11:6-9,42:4,49:7,52:15)。這樣的君王,就算猶大國大衛譜系迄今最好的君王也不能與祂相比,因為這些稱謂表明這位君王就是上帝自己。因此,這裏不會是指希西家(他的父親亞哈斯當時仍在位),儘管他非常敬虔,卻不是完美的(參39:5-8),他只是血肉之軀。
9:7 上帝呼召亞伯拉罕,使他成為祝福世人的渠道(創12:1-3),這也是以色列在應許之地立國的目的(出19:5-6)。以賽亞把彌賽亞的盼望聚焦在大衛的一個後裔身上,這個後裔將會不止統治以色列,還會統治所有外邦人,從而最終把認識真神的福分帶給他們(創49:10;撒下7:8-16)。加增無窮,恩典的國度將永遠擴展,每一時刻都比之前更好。大衛的寶座,參路1:32。以公平公義,與背道的亞哈斯不同(參耶33:15-16)。熱心,最後的勝利是一個神蹟,只有萬軍之耶和華的熱忱才能成就這事(參42:13,59:15-19,63:15)。
9:8~11:16 藉著審判賜給北國以色列的恩典。上帝啟示祂對北國以色列出於恩典的心意,雖然祂的忿怒在亞述入侵時向以色列發作,但是上帝應許說,祂將刑罰亞述的傲慢,並且將在彌賽亞的國度中,為祂已經潔淨的百姓安家。
9:8~10:4 這段經文的標記是,先知四次宣稱上帝的怒氣還未轉消(9:12、17、21,10:4)。
9:8~10:4 耶和華對以色列發的怒氣。這首詩有四個對稱的句子(9:8-12、13-17、18-21,10:1-4),每個句子都以相同的疊句結束,這首詩關注的是以色列和猶大居民應該關注的真正問題:不是亞述的威脅,而是他們與神的關係以及神對他們作為盟約夥伴的期望。他們處於致命的危險之中,因為他們拒絕與神建立信賴和順從的關係。雖然這首詩是專門針對北國的,但這些問題是猶大和以色列都面臨的長期問題。(BTSB)
9:8-12 驕傲是北國以色列所有災禍的根源。
9:8-9 雅各……以色列……以法蓮……撒瑪利亞,北國反反叛大衛王朝,反叛對耶和華的敬拜(參王上12:16-33)。
9:10 以賽亞引用百姓對國難流於表面的回應。他們依靠自己而無視上帝,因此看不到自己需要悔改。
9:11 利汛的敵人,指亞述人。
9:12 耶和華的怒氣,這不是客觀的因果關係,而是上帝自己的手攻擊邪惡。上帝的愛是祂固有的屬性(約壹4:16),但祂的怒氣卻可以被人挑起(申4:25)。以賽亞指出,上帝的怒氣絕非任意而發,而是有原則的,因此更當畏懼(申29:22-28;參出34:6-7;賽13:9,42:24-25,48:9,63:3-6,66:15-16;鴻1:2-3;羅2:5、8)。仍伸不縮,人的驕傲不能使上帝筋疲力盡,不能迫使祂妥協。
9:13-17 不肯悔改的領袖使國家腐敗墮落。
9:14 一日之間,形容審判突然來到,可能指主前722年北國覆亡。
9:17 他們的孤兒寡婦,百姓道德敗壞的現象非常普遍,甚至連弱小的群體都不得赦免。
9:18-21 追逐私利變成自我毀滅。
10:1-4 敗壞的財寶(見《和》注)無法消災。
10:3 災禍從遠方臨到,指亞述的入侵。
10:4 仆倒在被殺的人以下,亞述王撒縵以色三世在自己的記述中,誇耀他把敵人的屍體層疊,並把他們的頭骨堆起(參鴻3:3)。向這樣的敵人屈服,實在是徹底絕望的舉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