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udy 12 以賽亞書 20:1~22:14 (2.11.28)

Study 12 Isaiah 20:1~22:14 (2.11.28)

研經題目:

先知預言依賴埃及毫無用處,並以行動來表示(廿章),其後是四個論到巴比倫(廿一1~10),以東(廿一11、12),亞拉伯(廿一13~17),和耶路撒冷(廿二1~14)的默示。

1. 以賽亞傳達神的信息之責任,在哪幾方面證明是極需要而又要付代價的呢?你準備犧牲你的自尊心來服事神嗎(20章)?你有閑暇來等候神嗎(廿一8、12)?

2. 在廿二1~14裏面,以賽亞在哪兩方面非難耶路撒冷的人呢?你覺得今日也盛行同樣的風氣嗎?

3. 這段經文在哪幾方面教導我們,神是在歷史事件的背後,預先知道這一切,而且要完成祂的目的呢?

注:

廿二1~3。災禍臨近時,百姓蜂擁上房頂,喧嚷歡樂,先知為他們這種行為而嘆息。他們「沒有弓箭」(弓箭已被拋在一邊)而被俘了。

【經文注釋】(摘自《聖經研修本》)

20:1-6 耶和華快要揭露以人為中心的盼望是何等虛妄。這個短期內應驗的預言,激勵人確信上帝的長遠應許必定成就。

20:1-6 上帝吩咐以賽亞用自己的舉止來象徵埃及人和所有信任他們的人以及統治他們的古實人王朝將要發生什麼。他要“露身赤腳”(第2節),就像被“亞述王”(第4節)擄去的人一樣(參看代下28:14-15)。有時,上帝要求祂的先知將他們的信息演示出來,好叫信息更加引人注目(參見王上18;耶13、19、27~28、43章;結3:22~5:17,12:1-20,24:15-27)。(BTSB)

20:1 撒珥根(二世)於主前722—主前705年作亞述王他珥探(《和修》“亞述元帥”),希伯來原文tartan,是亞述的官職,見王下18:17。那年,主前711年。亞實突是一座非利士城邑(參撒上5:1)。亞述攻取這座城與 “埃及和古實”(20:3)有關,因為亞實突一直依賴埃及,埃及承諾會支援它抵禦亞述的攻擊,但是埃及言而無信。其實,埃及並非亞述的對手,根本不足依靠(參30:1-5,31:1-3)。在古亞述都城豪爾薩巴德發現的亞述撒珥根二世的編年史,記載了主前712或主前711年發生在亞實突的戰役,證實撒珥根二世派遣一名軍隊指揮官去攻取亞實突,自己則坐鎮都城。在亞實突的考古挖掘中,也發現了撒珥根二世的銘文柱碎片,那是在豪爾薩巴德發現的凱旋柱的複製品。另外,還發現了3,000具人骨的殘骸,他們可能就是死於撒珥根對該城的征服戰役之中。

20:2 露身赤腳,就像戰俘(參代下28:14-15)。有些時候,先知會以引人注目、甚至是古怪的行為來演示預言的信息(參王上18章;耶13、19、27~28、43章;結3:22~5:17,12:1-20,24:15-27)。

20:3 三年,不一定代表以賽亞不間斷地這樣做,他可能只是斷斷續續地把預言演示出來(見結4:4-6注,4:10注)。預兆奇跡,見8:18。

20:4 埃及蒙羞(原文直譯:埃及赤裸),看到俘虜這種景象,反映出埃及的靈性困境。

20:5-6 以色列人……這沿海一帶的居民,指依靠埃及來抵禦亞述的各族人民。我們怎能逃脫呢?以賽亞要同胞得出明確的結論:除了依靠上帝,他們別無拯救。

21:1~23:18 第二個神諭系列更深層的真理。以賽亞再次表明上帝統管當時的列國,但他現在揭示這些文化的內在特徵。以賽亞用五個神諭來啟示上帝的統管,祂統管以下這些地區:海旁曠野(21:1-10)、度瑪(21:11-12)、阿拉伯(21:13-17)、異象谷(22:1-25)、推羅(23:1-18)。

21:1-17 本章的三個預言似乎是圍繞著旅行者和觀察者的主題來分組的。也許主線是穿越沙漠的貿易路線,從巴比倫(第1-10節)到以東(即西珥,第11-12節),經過阿拉伯(第13-17節)。提到瞭望者(第6、8節)、守望者(第11節)和逃亡者(第14節),表明巴比倫的餘民在城破後沿著貿易路線向西逃亡。(BTSB)

21:1-10 巴比倫。第一個神諭的信息是,人的背叛使上帝的百姓在地上沒有任何盼望。

21:1 海旁曠野,這個神諭是關於巴比倫的(9節),但隱晦的稱呼暗示一個荒涼(曠野)和水淹(海)之地,讓人倍感絕望(參耶51:42-43)。巴比倫代表整個世界的光景。,一個可怕的消息不請自來。

21:2 詭詐的……毀滅的,上帝讓以賽亞看到人類的卑劣陷害手段。以攔……瑪代,雖然以賽亞預告了瑪代在巴比倫覆滅中的角色(13:17),但是經文沒有清楚說明這些國家是巴比倫的盟友還是敵人。……止住(在希伯來原文中,本句開頭沒有 “主說” 一語),以賽亞警告他那個世代的人,不要相信人能夠通過征戰來解救他們的承諾。

21:3-4 以賽亞因噩夢似的異象而驚駭。我所羨慕的黃昏……戰兢,先知盼望看到上帝介入世界,但當他看到現實,卻不禁戰抖。

21:5 其餘的猶大人因強國的承諾和地上的聯盟而歡慶。

21:6-9 上帝使以賽亞將自己理解為一個守望的人,時刻保持警醒,忠實彙報所看到的一切。

21:79 騎馬的,指馬背上的戰士。巴比倫是世間抵擋上帝的強權象徵,先知在異象中看到巴比倫覆亡。

21:9 巴比倫傾倒了!傾倒了!重複呼喊,強調巴比倫最終並徹底地被毀滅(參啟14:8,18:2)。……的神代表一種賦予巴比倫正統地位的世界觀。因此,世界最受重視的信念被打碎了。

21:10 我被打的禾稼,我場上的穀啊,大概是指受到亞述壓迫而又未獲巴比倫救援的猶大。本節提醒讀者注意,先知的主要任務是,將他從萬軍之耶和華以色列的上帝那裏所聽見的,都告訴上帝的百姓。

21:11-12 以東。第二個神諭系列(21:1~23:18)的第二個神諭,描繪長久的黑暗籠罩著驚恐的世界。

21:11 以賽亞論度瑪的默示,“度瑪”的希伯來原文dumah,意為“寂靜” 、“靜止”或“陰間”,即沉默之地;參詩94:17,115:17。在希伯來原文中,“度瑪” 的發音與 “以東” 相似,先知很可能是一語雙關,藉此叫人注意以東地,以及神諭所預言的死亡的 “寂靜” 或 “靜止”。這裏提到西珥,證實以東是這個神諭特指的對象(參創32:3,36:9)。守望的啊,夜裏如何?一個以東人懇求先知說明,他的國家還要忍受多久動盪不安的黑暗日子。重複的提問流露出他的絕望。

21:12 先知的回答很含糊:早晨必會來到,然而還會有更多的黑夜。但先知敦促以東繼續求問。

21:13-17 阿拉伯。第三個神諭顯明人的殘暴,竟將逃難的人趕到黑暗的世界裏。

21:13 底但結伴的客旅啊,指阿拉伯的商隊(參結27:15、20)。他們被迫離開商隊路線,在樹林中過夜,避開受到襲擊的原來路線。在阿拉伯,以賽亞對這段經文的標題論阿拉伯(發音類似 “在夜間”)運用了雙關語,太陽在遙遠而安全的阿拉伯落下(參耶49:28-32,尤其是31節)。你們必……住宿,即你們將在那裏過夜。

21:14-15 隨著無情戰火的毀壞不斷蔓延,甚至在阿拉伯腹地這樣偏遠的地方,也出現了筋疲力盡的逃難者,乞求阿拉伯人善待他們。

21:16-17 與16:13-14類似,這兩節經文描述在短期內應驗的預言。阿拉伯的聲望將快速下滑,戰士人數銳減。以賽亞營造出一種厄運 “隨時” 來到的感覺,並且沒有說明預言將如何應驗,因為他主要關注事件的深層意義和迫切性。因為,阿拉伯衰落的終極原因,不是人類的軍事力量,而是以色列的上帝所說的話。

22:1-25 耶路撒冷。第四個神諭向越來越黑暗的世界展現光明。

22:1-25 關於猶大的預言。雖然這段經文直到第9節才提到猶大,但它自始至終都清楚地提到猶大。這表明“異象谷”(第1節)是諷刺性的。人在山谷中看不到任何東西,但猶大人卻聲稱能清楚地看到永恆的現實。這個信息有兩個部分:(1) 猶大沒有悔改(第1-14節),(2) “家宰舍伯那”(第15節)在他的職位上瀆職了(第16-19節),所以以利亞敬取代了舍伯那(第20-25節)。令人驚訝的是,這一系列針對各國的預言也包含了猶大。以賽亞似乎在說,他們已經完全放棄了與耶和華的特殊關係,正在成為世上列國中的一員。(BTSB)

22:1-14 耶路撒冷的百姓盲目地逃避現實,狂亂地設法自救。

22:1-4 以賽亞預見耶路撒冷被毀,他把百姓毫無理性的愉悅與自己的悲傷進行對比。

22:1 異象谷,指耶路撒冷(9-10節)。這裏有兩件具有諷刺意味的事:其一是錫安山已經變成一個山谷;其二是那裏本應有屬靈的異象,但百姓現在只是不計後果地盲目追求眼前的快樂,絲毫不以上帝為念(11、13節)。

22:3 你所有的官長……逃跑,見王下25:4。

22:5 因為,耶路撒冷陷落是萬軍之耶和華的旨意。1-2節所述的喧鬧狂歡,已被戰爭的潰亂、踐踏、煩擾取代(參28:20)。

22:6 以攔吉珥,指異族入侵者,但這裏所指的是哪個歷史事件,學者的看法不一。以攔位於底格里斯河的東面,今伊朗境內。吉珥的確切位置不詳(但見摩1:5注)。以賽亞可能有意避免精確地描述城邑的陷落,但要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22:7 遍滿戰車,歡樂的喧嚷(2節)已被換成敵軍的戰車。

22:8b-11 這幾節經文諷刺百姓全情投入地整軍備戰,卻渾然忘記了掌控局勢的至高上帝。

22:8b 林庫(《和修》“森林庫”),指耶路撒冷的軍械庫(參王上7:2-5,10:17)。

22:9-11 聚積…………修補城牆,面對亞述的威脅,百姓(在希西家的命令下;見代下32:30)把城牆外面基訓泉的水引到城牆內的蓄水池(代下32:30)。為了防範可能的攻擊,內牆與外牆之間的民居已經遷移,以利防禦。從這些房屋拆下的磚石,用來修補和加固現有的城牆。見642-643頁插圖 “希西家時期的耶路撒冷”。

22:12-13 以賽亞對比主萬軍之耶和華的要求,與不悔改的百姓自己招致的後果(5節)。歡喜快樂,百姓絕望地假裝擁有真正的福樂(參35:10)。我們吃喝吧,這是上帝的百姓所說的話,他們根本不顧上帝。從這句話,保羅看到醉生夢死的心態的極致表現(見林前15:32)。

22:14 這罪孽,即不仰望上帝而依靠人自救的罪孽。

Leave a Reply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Log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WordPress.com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Facebook phot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Facebook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Connecting to %s

%d bloggers like th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