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udy 33 Matthew 22:1~14 (3.3.8)

研經題目:
1. 這個關於基督工作的模式的比喻,對我們有什麼教訓?在向外佈道上對我們又有什麼挑戰呢?
2. 在11~13節中,你對婚筵禮服的意義有什麼領會?比較亞三1~5。試思考這幾節中邀請人白得福音與聖潔的要求之間的平衡,「非聖潔沒有人能見主」(來十二14)。
【經文注釋】(摘自《聖經研修本》)
22:1-14 娶親的筵席這個比喻,描述玩忽職守的宗教領袖將面臨什麼樣的結局。
22:1-2 娶親的筵席,全國性的慶祝一般會持續好幾天。在這個比喻中,“筵席”代表上帝的百姓在上帝的國度裏享受與祂相交;參加筵席代表進入天國。
22:3 他們卻不肯來,拒絕王的親自邀請顯得極度無禮,也是對王的權柄的冒犯,這樣做很危險。
22:7 燒毀他們的城,這是對那些背叛和反抗王的人極嚴厲的刑罰,可能暗示耶路撒冷將於主後70年被毀。
22:9 那些本來沒有獲邀請的人現在獲邀參加婚筵,預示福音將傳給外邦人(28:18-20;徒1:8;羅1:16),參太15:24注。
22:11 有一個沒有穿禮服的,每一個被邀請的客人都必須穿著得體。這裏可能有兩種含義:(1) 有資料顯示,古時的王會為客人準備衣服(參創45:22;斯6:8-9);上帝也曾賜華美服飾給那些不配的子民(結16:10-13)。耶穌可能暗示信徒將被稱為義,這是後來保羅所論述的(如:羅3:21-31,4:22-25)。這客人沒穿為他準備的禮服,是嚴重羞辱了主人。(2) 禮服可能指乾淨的衣服,象徵義行(見太5:20注)。無論如何,這個人不具備參加婚筵的必備條件。
22:13 哀哭切齒常用來形容永刑(參8:12,13:42、50,24:51,25:30)。
22:14 被召的人多,“多” 希臘原文是polloi,意味著許多人獲邀參加婚筵,但不是所有獲邀的人最終都出席,因為選上的人少。一般認為,“普遍呼召”的教義源自這節經文。普遍呼召是指福音傳給全地萬民,將會相信的和不會相信的人同樣聽到福音。然而,保羅提到另外一種從上帝而來、帶有果效的呼召。這種呼召大有能力地臨到個別人的生命中,並且得到積極的回應。福音宣講出來以後,只有部分人積極回應,接受呼召,以真實的信心回應上帝(林前1:24、26-28),這些就是得蒙揀選的人。這符合耶穌所說的 “選上的人少”,因為被 “選”(希臘原文eklektos,“被挑選的,被揀選的”)上的人就是 “選民”,耶穌用這個詞來指祂的真門徒(參太11:27,24:22、24、31;關於揀選,見羅9:11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