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udy 47 Matthew 27:51~66 (3.3.22)

研經題目:
1. 聖殿裏的幔子裂開(第51節)有什麼重大意義?比較來九8,十19~23。在52、53節中所記載的明證與這些真理有怎樣的關聯呢?
2. 是什麼使亞利馬太的約瑟(和尼哥底母,見約十九39)在這最後的階段挺身而出呢?乍看起來,他們現在竟公然與基督發生聯繫豈不令人詫異?這樣的殯葬在上帝的目的中彰顯了什麼,並使什麼成為可能呢?
注:
62節。「次日,就是預備日的第二天」:從經文看來,猶太人的領袖似乎為了要保護墳墓,甚至違犯他們自己神聖的安息日條例。
【經文注釋】(摘自《聖經研修本》)
27:51-66 見證、跟隨耶穌的婦女和耶穌的安葬。有一些現代譯本(如《英語標準譯本》)從51節開始一個新的分段。聖殿裏發生的事情(51節),死人身體的復活(51b-53節)和外邦人的震驚(54節),這一連串事件表明耶穌的死對歷史和神學產生了深遠影響。馬太記載婦女們目睹了這一切(55-56節),也記述耶穌被安葬和兵丁把守墳墓(57-66節)的情況。
27:51 殿裏的幔子,指聖所和至聖所之間的幔子,由72根扭褶精巧地編織而成,每根扭褶有24根線,高18米,寬9.1米。只有大祭司每年在贖罪日(來9:2-7)才可以進至聖所一次,其他人不可以進去。裂為兩半,表示上帝與人之間的隔牆被除去了。來9:11~10:22詳細解釋這個事件,也交代此事件所象徵的、在天上的真實情況,尤見來9:12、24,10:19-20。地也震動,巴勒斯坦位於活躍的地震板塊上,因此地震並不稀奇。但磐石崩裂和墳墓裂開(太27:52),見證了耶穌復活的重要意義。
27:52-53 已睡聖徒,很可能指舊約聖徒和兩約之間的虔誠猶太人,他們復活,見證當下開始的新秩序。這件事表明,基督的死和復活使那些正在等候彌賽亞的死人復活,現今耶穌的門徒將來也會這樣復活。到耶穌復活以後,他們從墳墓裏出來,進了聖城,顯然馬太在這裏沒有按時間順序記載所發生的事情,而是按照他一貫的按主題方式記載,他先提及耶穌復活之後發生的一些事情。馬太表明,這些聖徒不只是活過來(像拉撒路一樣;約11:44),而是帶著全新、復活的身體“起來”(太27:52),他們預嘗所有信徒在基督再來時將經歷的情況。雖然沒有其他歷史文獻記載這件事,但我們自然地可以推斷,已有復活身體的聖徒就不會再死了。耶穌升天時(徒1:1-11)或升天後,這些人可能直接被提到天堂。
27:52-53 這裏的希臘文語法並未表示有人在耶穌復活之前就復活了;跨越這兩節的句子包括“復活”(第52節;《和》起來)和“耶穌復活以後,他們從墳墓裏出來”(第53節)。許多謎團仍然存在:這些人是誰?為什麼上帝揀選他們與耶穌一起復活?他們向誰顯現?他們在“聖城“(即耶路撒冷)逗留了多長時間?這段經文並沒有回答這些問題。但這與保羅的觀點相似,即耶穌是所有人復活的”初熟果實“(林前15:20),並滿足了《舊約》的期望,即許多人在主的日子都會復活(但12:2)。(BTSB)
27:54 對於百夫長和兵丁來說,看著犯人被釘十字架已經習以為常,但這些災難事件和耶穌臨死時所表現的那超凡的自制力、純潔和愛心,讓百夫長明白耶穌是上帝的兒子。
27:55-56 這些作門徒跟隨耶穌的婦女(見可15:41;路8:1-3,23:49),見證了耶穌被釘十字架,也將最先見證祂的復活。
27:57-60 約瑟是公會的成員,但他不贊成其他人對耶穌所採取的行動(路23:50-51)。他在猶太人中地位很高,因此可以直接覲見彼拉多。亞利馬太的位置不詳,可能是以法蓮山地的拉瑪瑣非,位於耶路撒冷西北32公里處。求耶穌的身體,按照猶太人的習俗,要在傍晚前取下十字架上的屍體;若是適逢安息日臨近,則更要如此。禮拜五日落後,安息日就開始了。新墳墓是在岩石中鑿出來的一個長方形室,入口較低,用一塊可以滾動的石頭擋著,主要是為了保護屍體免受野獸破壞(見1717頁插圖 “耶穌的墳墓”)。耶穌在有錢人的墳墓裏,應驗了賽53:9的預言。
27:61 那個馬利亞(參28:1),很可能是約西的母親(參可15:40、47);約西大概就是太27:56的 “約瑟”(見《和修》;《和》譯作 “約西”)。
27:62 次日,就是預備日的第二天,那天是安息日。
27:65-66 看守的兵,指奉派看守聖殿的羅馬軍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