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udy 35 Jeremiah 51:59~52:34 (3.4.11)

研經題目:
1. 五十一59~64。請注意這事件的日期。當時巴比倫的勢力和威榮如日中天,耶利米確信她會稱霸列國。參閱屬於同一年的28章。那麼,耶利米交給西萊雅的這個使命,怎樣闡明來十一1「信……是未見之事的確據」這個真理呢?
2. 五十二章與王下廿四18~廿五30的內容非常類似。這一章再次敘述耶路撒冷陷落,聖殿被毀,百姓被擄的故事,或許是強調耶利米的話是如何完全應驗了。例如,以3節比照七15;6節比照十四15~18;8~11節比照卅四3;13節比照七14,九11,卅二28、29;15節比照六9~13;廿一9、18、19節比照廿七19~22。參閱一12。你相信這話,並以它為你生活的方針嗎?
注:
五十二24。「三個把門的」:是指聖殿裏的三位高級職員,他們負責管理那三個門。
下面請接著查考耶利米哀歌。
【經文注釋】(摘自《聖經研修本》)
51:59 第四年,即主前594—主前593年。尼利亞的兒子西萊雅,可能是巴錄的兄弟(32:12)。與王同去,顯然西底家是被傳喚到巴比倫,去解釋27:1-15記敍的、他那個不尋常的行為。王宮的大臣,負責安排君王出行的官員。
15:60-62 耶利米將論到巴比倫的一切話(很可能是50:2~51:58),都寫在書上。念這書上的話,西萊雅顯然也像巴錄一樣(36:1-8),奉差遣去傳達這個信息。
51:63-64 耶利米的最後一個象徵性行動(參13:1-14,16:1-9,19:1-15等),履行了他起初奉命作列國先知的呼召(1:5)。耶利米的話到此為止,指整卷《耶利米書》到此結束,或指他在主前594—主前593年寫作的書卷到此結束。
52:1-34 結局:耶路撒冷陷落。本書的結尾描述:耶路撒冷陷落和西底家失明(1-11節),聖殿被毀(12-23節),百姓被擄(24-30節),以及大衛家系的延續(31-34節)。這裏有許多經文與39章和王下24~25章相似(見本頁表)。
52:1-34 耶路撒冷陷落及其後遺症。本書以從《列王紀下》24~25章中提取的歷史事件的敍述作為結尾;其中一些事件已經在第39章中記錄。這就省略了《列王紀》中涉及刺殺基大利的部分,可能是因為第40~41章已經敍述了這個故事。啟示錄第18章中有許多對第52章的呼應,人類建造的城市(統稱為“巴比倫”)在各個時代都反對上帝的子民;它反映了古代巴比倫的許多特徵,因此也有相同的最終毀滅命運(見啟示錄18:1-3的注釋)。(BTSB)
52:1-11 耶路撒冷陷落和西底家失明。這段經文的內容與王下24:18~25:27幾乎完全相同,52:4-11的內容與39:1-7也是幾乎相同。這段經文開始總結耶利米傳道(1:10)的結果。
52:1 西底家約在主前597—主前586年作王,尼布甲尼撒把他扶上王位,代替他的侄兒約雅斤(王下24:17)。哈慕他,見王下24:18,沒有出現在其他經文中。立拿人耶利米,沒有出現在其他經文,先知耶利米與這位耶利米和另一位耶利米(35:3;“雅利米雅”即“耶利米”)同名。
52:2 西底家和約雅敬都沒有留心聽上帝的警告(21:1-10,36:1-31)。
52:3 將人民從自己的面前趕出,上帝使猶大人被擄,正如祂曾發出的警告(利26:27-39;申28:64-68)。
52:4-6 西底家背叛那個將他扶上寶座的人(王下24:17;耶52:1)。尼布甲尼撒因西底家背叛而懲罰他,率軍安營攻打耶路撒冷(39:1-2)。巴比倫圍城超過一年,加上當地發生饑荒(15:1-4),耶路撒冷城最終失守。
52:7 攻破,見39:2-3。
52:8-9 他的全軍都離開他四散了,這種表述沒有出現在39:5。
52:10-11 將他囚在監裏,直到他死的日子,這種表述沒有出現在39:7。
52:12-23 聖殿被毀。儘管前文39:8已經概述耶路撒冷被焚燒,本段仍重點記載聖殿遭洗劫和焚燒的情況。
52:12 五月,即城被攻破(6-7節)之後一個月,尼布甲尼撒的代表尼布撒拉旦(39:9-10)進入耶路撒冷,將城徹底摧毀。
52:13 見39:8。尼布撒拉旦放火焚燒聖殿、王宮和所有大戶人家的房屋,大火必定會同時燒毀城裏其他地方。39:8沒有提到聖殿被焚。
52:14 迦勒底軍……拆毀……四圍的城牆,使耶路撒冷毫無防禦能力。尼希米約在主前445年重修城牆(尼2:11~3:32)。
52:15-16 擄去,見39:9-10。
52:17-23 見王下25:13-17。關於聖殿這些陳設的描述,見王上7:13-47注。在焚毀聖殿之前(52:13),尼布撒拉旦先擄走這些物品。
52:24-30 百姓被擄。巴比倫擄走猶大主要的宗教、民事和軍事領袖,使百姓缺乏明智的指引。百姓被擄到異邦,不是一次的事件,而是在政治陰謀策劃下發生了三次或更多次。
52:24 大祭司西萊雅,他是約西亞作王期間的大祭司希勒家的孫子(代上6:13-15)。副祭司西番亞,地位大概僅次於大祭司(29:24-32)。三個把門的,見35:3-4。聖殿的主要領袖都被擄走了。
52:25 尼布甲尼撒還擄走一些民事領袖。一個管理兵丁的官,也許是類似國防部長的官職。常見王面的七個人,指王的私人顧問或內閣。軍長的書記,大概負責軍隊人員的事宜。國民六十個人,很可能是猶大各個地區的領袖,他們在敵人入侵期間逃到耶路撒冷避難。
52:26-27 哈馬地的利比拉,這裏是尼布甲尼撒審判西底家的地方(39:5)。
52:28-30 尼布甲尼撒分成幾個階段擄走猶大的百姓。許多百姓已經逃到其他地方(44:1、8),但許多人仍留在猶大地(40章)。第七年,約主前597年,尼布甲尼撒在這一年使西底家登基取代約雅斤(王下24:17)。三千零二十三名,這個數目可能只包括男性或領袖,因為王下24:11-16記的數目大很多。十八年,約主前586年。二十三年,約主前582年。這次放逐可能是巴比倫對基大利被刺殺(41章)或某次起義所進行的報復,但具體細節不詳。
52:31-34 大衛家系的延續。上帝的應許不會落空,祂應許賜給大衛一個永存的國(撒下7:16;代上17:14),而彌賽亞也將從這個國度出來(23:1-8,33:14-22)。這四節經文與王下25:27-30完全相同。
52:31 約雅斤被擄,見1、29節;王下24:17。以未米羅達是尼布甲尼撒的繼承人,約主前562—主前560年在位;他也許為了表示仁慈而善待約雅斤。約雅斤可能是在巴比倫被囚時間最長的敵國君王。
52:32-34 不論以未米羅達的動機是什麼,實際情況是約雅斤得到善待,直到他死的日子。大衛的後裔和猶大百姓一樣,等待70年才結束被擄的生涯(25:12,29: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