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udy 9 Ezekiel 14~15 (3.5.2)

研經題目:
1. 十四1~11。(a) 人內心與上帝疏遠,卻來表示要向祂尋求引導,上帝會答覆他們嗎?他們必須先怎樣行?他們若不這樣行,結局將會如何呢?(b) 一個先知若不照這定則而行,卻又想指導別人,上帝會怎樣處置他呢?
2. 人們會問,「有義人在一個國家裏面,豈不是使它不致毀滅嗎?」例如,比較創十八23~26。在當前的例證中,上帝的回答怎樣表明義人必會從毀滅中被拯救出來,卻不能搭救別的人呢?比較九4~6;耶十五1。倘若有人得以逃脫,這將是為成就什麼目的呢(參閱十四22、23)?
注:
1. 挪亞、但以理、約伯,大概都是指三個列祖時代的人物。以西結的心目中,大概不會想到他同時代那個被擄的先知但以理。我們從主前1400年的拉斯珊拉(Ras Shamra)泥版知道有一位但以理,這極可能就是一個證明。
2. 十五2。論及以色列為上帝之葡萄園的另一例子,見賽五1~7。
【經文注釋】(摘自《聖經研修本》)
14:1-11 虛偽的求問者。從9-11節清楚可見,這段經文是繼續論述假預言的主題,但現在是從假神諭的接受者而非製造者的視角來看這個問題。這神諭的背景是,被擄之地的長老(1節)第二次來到以西結面前(參8:1,20:1),而神諭的內容是審判這些來尋求上帝話語的拜偶像者。這些長老參與偶像崇拜,不一定因為他們身處被擄之地,但新的文化氛圍和背井離鄉的處境,可能促使他們不假思索地融入當地的宗教。這段經文是上帝先發出問題(14:3),隨後是三個連續的回應。4-5節的回應是明確的“是”,但在……心事上捉住他們(5節)(《和修》“奪回……的心”)的含義,則在後面的經節才加以說明。第二個回應在6-8節:上帝回答那些拜偶像的求問者,是要促使他們悔改(6節);他們若不悔改,結果就是遭上帝棄絕(8節)。第三個回應(9-11節)是面向求問者和假先知,因為上帝宣告人必須為欺騙之事負責,因此迷惑者和受迷惑者雙方都要為此受罰(參王上22:13-28)。
14:1-11 對求問的先知的譴責。譴責現在轉向被擄社群體的領袖,他們是假預言的接受者而非製造者。長老們在危機時刻靠近以西結,希望能獲知耶和華的觀點(8:1;參考民22:8;代下4:38)。(BTSB)
14:3 把偶像接到心裏(《和修》在心中設立偶像)。心指的是內在的人,包括思想、意志和情感。在心中設立偶像,其嚴重性不亞於在聖殿中設立偶像(見6:9注釋)。 把陷於罪的絆腳石放在眼前,見7:19注釋(4、7節)。我豈能絲毫被他們求問,字面意思是:“我真的能讓他們求問嗎?”(見《和修》)耶和華歡迎百姓尋求祂,但如果沒有悔改,尋求上帝就是一場鬧劇(賽55:6-7)。(KSB)
14:7 根據律法,外人(希伯來原文ger)和本地的以色列人都要遵循相同的生活準則(參利19:33-34;民15:13-16)。
14:9 是我耶和華任那先知受迷惑(《和修》“是我——耶和華騙了那先知”),上帝懲罰人的一種形式,就是任憑他們相信虛謊的話,甚至引導他們相信虛謊(如本節)。然而,《聖經》也一貫地表明,犯罪是人的決定,人必須為這樣的決定負責。注意:拜偶像(7節)發生在受迷惑之前,並且上帝的審判是公義的(9-10節)。此外,《聖經》從來沒有說上帝自己說謊(上帝是不能說謊的;多1:2;來6:18),他也絕不饒恕那些說謊或相信謊言的人。
14:10 關於擔當自己的罪孽,見4:4注。
14:12~15:8 背信的後果。從這裏直到列國受審判的神諭集(25~32章),錯綜複雜的材料很難辨明脈絡。這段經文的共同脈絡是上帝必定審判耶路撒冷。
14:12-23 挪亞、但以理、約伯。這個神諭由五個清晰的段落組成:前四段詳細說明上帝審判耶路撒冷的四種方式:饑荒(12-14節);惡獸(15-16節);刀劍(17-18節);瘟疫(19-20節),最後一段是總結,不排除會留下餘民的可能性(21-23節)。關於這個神諭列舉昔日的正義英雄人物,參耶15:1。關於這裏暗示少數義人便足以拯救許多惡人,參創18:22-33。各人需要為自己的生命負責(這裏每一段的總結句子),是本書一開始便暗示的一個主題(見3:16-21),18章將對此進行全面的論述。
14:12-23 不能逃避的審判。從即將到來的審判中獲得“拯救”(見第14、16、18、20節)是不可能的,也不能靠另一個人的義來實現。(BTSB)
14:14、20 挪亞和約伯是眾所周知的古時的義人(見創6:9;伯1:1):挪亞只救了自己的家人,約伯的敬虔甚至連家人也未能保護。學者對這裏的但以理的身份(另參28:3)有不同看法。傳統上認為他是《但以理書》中的英雄,是與以西結同時代的人,曾先後在巴比倫和波斯宮廷中任職。這時他可能已經聲名遠播,因而以西結假設讀者會認識他(參但2:1,那時以西結仍未蒙召,不過但以理在宮廷之外是否廣為人知也很難說,並且以西結當時不在巴比倫)。然而有人認為,這裏提到的但以理是古時敍利亞地區的一位賢哲,據烏加列文獻記載,他是一位公正、敬虔的統治者。這種主張的依據是,另外兩個人物挪亞和約伯,都是遠古時代的人,並且都不是以色列人(對比耶15:1,那裏以摩西和撒母耳為例)。此外,在《但以理書》中,但以理的名字始終是用輔音d-n-y-‘-/(配合元首為Daniye’l)來拼寫,在本書中,拼寫卻是d-n-’-l(配合元音為Dani’el),因此一些研究本書的學者主張,這裏是指烏加列文獻所載的那位但以理。然而總括來說,目前並沒有確鑿的證據,表明本書提到的但以理不是《聖經》中的先知但以理。
14:23 你們……就知道(參“導論:寫作風格”,這是擴展的“認出上帝的句式”,強調上帝的作為是公義的。
15:1~17:24 三個寓言故事。上帝給了以西結三幅文字畫,這些虛構的故事創造性地說明了有關耶路撒冷衰敗的真實事件:無用的葡萄樹(第15章),姦夫淫婦(第16章),和兩隻鷹(第17章)。(BTSB)
15:1-8 無用的葡萄樹。這裏“葡萄樹的比喻”與約15章大不相同!《舊約》常用葡萄樹來喻指以色列人(如詩80:8-16;耶2:21;何10:1),這解釋了耶穌在約15:1宣稱“我是真葡萄樹”,以此象徵真正的上帝子民。關於把以色列比作葡萄園,參賽5:1-7和耶12:10;比作橄欖樹,參耶11:16和羅11:17-24。耶2:20-21把葡萄樹和行淫的主題相提並論,本書15~16章也是這樣,只是篇幅有所不同。在17章,以西結還將進一步闡釋葡萄樹的比喻(參19:10-14)。這裏的要點非常簡單:葡萄枝只適合當柴燒,耶路撒冷的居民(15:6)也是如此。如此悲觀的評價,不僅與以西結迄今傳達的神諭一致,而且預示20章他對整個以色列歷史的評價。
15:1-8 耶路撒冷是無用的葡萄樹。這是15~17章三個寓言中的第一個,說明了耶路撒冷的罪過。令人驚訝的是這個國家的不結果子,這相當於沒有價值。參閱詩80:8-16。(BTSB)
15:2 樹……有什麼強處?這裏的希伯來原文很難翻譯,這個問題也可譯作:“人子啊,與別樣樹相比,葡萄樹發生什麼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