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udy 61 詩篇 78:1~39 (3.5.19)

Study 61 Psalm 78:1~39 (3.5.19)

研經題目:

1. 一個國家的歷史可以教導人許多不同的功課。從1~8節來看,你認為這首詩的主要目的是什麼?這幾節對家庭宗教信仰的必要性與重要性投下了什麼亮光?比較申六6~9,20~25。

2. 根據1~39節,把:(a) 上帝拯救祂百姓的作為,(b) 這個國家的罪惡,和 (c) 上帝的懲罰,用表一一列舉出來。根據34~37節,特別思考一下真假悔改的不同點。比較耶廿九13。你的生活擺脫了類似的單調而令人厭倦的一再跌倒的循環嗎?照1~8節所說的,我們怎麼樣可以逃避這種失敗?

【經文注釋】(摘自《聖經研修本》)

78  這是一首 “歷史詩”(參105、106篇),記述以色列人經歷的重大事件,顯明上帝如何保守祂的百姓,即使在他們不信的時候;與此同時,上帝在一路上除去百姓中間的不信者,以此來潔淨他們。本詩所選事件主要出自摩西五經、《約書亞記》、《士師記》和《撒母耳記》,以大衛的統治作為結束。本詩的寫作目的非常明確:吟唱這些大事,好叫上帝百姓的後代牢記教訓,特別是不要學效詩歌中提到的世代,重犯不信和背叛的罪。本詩著眼於全體百姓,強調每一代百姓都有義務忠心遵行聖約。“追念” 和 “忘記” 等詞貫穿全詩(78:7、11、35、42;參39節,那裏說上帝 “想到”);詩人盼望誦唱本詩的人永遠銘記,切勿重蹈覆轍。本詩一開始就說明目的(1-8節),然後是幾個關於罪和不信的片段,每個新詩節都以 “他們…….得罪”、“他們……犯罪” 或 “他們悖逆” 開始(17、32、40、56節),最後一個詩節是關於上帝賜下大衛,作為祂表達長久垂顧以色列的高峰(65-72節)。當然,基督徒看到最後的詩節必定明白大衛的重要性:耶穌是大衛的後裔,現今坐在大衛的寶座上。同時,信徒不應忽視上帝對百姓的忍耐保守,他們既是亞伯拉罕的後裔,也是上帝用來嫁接外邦基督徒的百姓。所以,基督徒可以視自己為上帝長久忍耐的受益者,這是非常恰當的:若非如此,他們將無所歸屬!另外,上帝必繼續成就他對百姓的心意,直到末了。

78:1-8 我要述說過去的奇事,免得子孫忘記。詩歌開篇即提醒百姓注意,並說明目的:要將耶和華的美德……述說給後代聽……使將要生的後代子孫可以曉得……不要像他們的祖宗,是頑梗悖逆、居心不正之輩比喻謎語(2節)不是秘密的教訓,而是我們所聽見所知道的(3節),並且必須傳給後代(4節)。《舊約》教導,上帝揀選了以色列作祂的百姓,來領受祂獨特的啟示(法度律法,5節),他們有責任要傳給子孫,“使後代子孫可以曉得”(5-6節;參創17:7,18:19;申6:6-9)。這不是說透過傳承教導的過程,就會自動帶來益處,因為每個與上帝立約的子民都必須個別、真誠地實踐聖約的教導,領受上帝的恩典,仰望上帝,並守祂的命令。令人難過的是,太多的以色列人,太多的世代,都只把聖約視為表面的形式,而不是由衷地接受。因此,他們 “頑梗悖逆”,他們的心不正,並且他們向著上帝心不誠實(8節);這些話描述不信或背道的狀況,而不只是描述連真信徒也會犯的那些罪。但是,如果每一代百姓都能謹記本詩的教導,那他們就不會重蹈不信的覆轍。

78:2 比喻和謎語(或 “難明的暗語”,參49:4)是智慧教師所用的工具,人需要運用想像力才能明白當中的含義。在這裏,以色列的歷史故事是教導智慧的工具。耶穌使用78:2論到自己講說比喻的做法(太13:35),祂可能認為這句經文扼要總結了智慧教師的教導方式,以此來激勵聽眾將祂的智慧應用在自己身上;然而,耶穌也可能是暗示,至少祂的部分比喻就像本詩一樣,是從以色列的歷史中汲取教訓(如太21:33-44)。

78:9-16 上帝的百姓忘記了祂在出埃及時所行的大事。第一個講述歷史的詩節,記述了一個沒有出現在其他經文的事件:以法蓮的子孫……臨陣之日,轉身退後。想必這是以色列的一場自衛戰,以色列全民都應當參加,每個支派都應當與其他支派患難與共,因為同屬上帝的百姓。因此,以法蓮支派臨陣退縮不只是不愛國的表現,也是不顧弟兄情誼和沒有信心的表現。他們不遵守上帝的約,原因是他們……忘記上帝的作為——這不是簡單的記憶上的遺忘,而是故意不理會這些大事背後的含義;而正是這些大事顯出他們是上帝揀選的百姓,他們對上帝和彼此之間都存有義務。12-16節提到其中一些大事,例如以色列人出埃及(12-13節),以及上帝在曠野中看顧百姓(14-16節)。每一代以色列人都應該從上帝這些作為中汲取教訓,但可惜的是,他們卻常常不能做到。

78:9 以法蓮人……轉身退後。要麼是指以法蓮支派,要麼是指整個以色列國。如果是支派,那麼幾個歷史事件可以構成9-11節譴責的背景:他們沒有把迦南人趕出他們的土地(士1:29);他們沒有在戰鬥中幫助士師耶弗他(士12:2); “迦特”的非利士人殺死了一些以法蓮人(代上7:21)。如果是整個以色列國(見60:7 註釋),那麼56-67節講述的是以色列國在以法蓮境內的示羅(撒上 4:10)的敗仗,以及在基利波山,非利士人在那裏擊敗以色列,殺死了掃羅王(撒上31:1, 7)。(BTSB)

78:12 瑣安是埃及的一座城(民13:22),距離以色列人居住之地不遠。在78:43,該城再次與埃及相提並論(另參賽19:13),以色列人在那裏看到上帝向埃及人所行的奇事

78:17-31 然而他們在曠野犯罪更甚。這段詩歌指出,儘管百姓看到上帝所行的大事(12-16節),他們卻仍舊得罪上帝,因此更應當受責備。接下來的經文強調,百姓要求食物的時候,他們不相信上帝有能力繼續看顧他們;上帝賜下嗎哪(21-25節;參出16:1-21)和鵪鶉,他們為此不信就遭受災禍(78:26-31;參民11:31-34,這裏的描述比出16:13更清楚)。雖然上帝在一路上剪除了不信的百姓(78:22不信服:78:31上帝的怒氣因為他們的不信而發作),但祂仍然供應這些與祂立約的子民,使他們得以存留。

大多數以色列民並不關心上帝或祂的奇妙作為,他們生命的基本方向是肉體方面的需求。百姓對食物貪而無厭(29-30節),因而死在他們的私慾中(30-31節)。(EBC)

78:32-39 雖然他們眼見這一切,卻仍舊犯罪。9-31節所述上帝的大能作為,本該足夠讓百姓銘記在心,但結果事與願違,雖是這樣,他們仍舊犯罪,他們不信。這段詩歌關注的是審判,上帝管教祂的百姓,一次又一次地要領他們悔改。祂殺他們的時候,他們才求問祂,回心轉意,切切地尋求上帝,然而他們的悔改不深刻,也不真誠(36節,他們不過是用認信來諂媚祂和向祂說謊),因此不持久,他們的心向祂不正,在祂的約上也不忠心(37節;參8節)。然而,上帝沒有按照人預期的方式去做,沒有滅絕他們,重新開始:儘管上帝可能清除了其中那些不信的百姓,但祂不滅絕他們,也不發盡祂的忿怒。這完全是因為祂有憐憫,因此祂赦免他們的罪孽(38節,這意味著祂接受他們獻上的祭牲,並賜下赦罪之恩)。

发表评论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徽标

您正在使用您的 WordPress.com 账号评论。 注销 /  更改 )

Twitter picture

您正在使用您的 Twitter 账号评论。 注销 /  更改 )

Facebook photo

您正在使用您的 Facebook 账号评论。 注销 /  更改 )

Connecting to %s

%d 博主赞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