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udy 64 Psalm 81~83 (3.5.22)

研經題目:
1. 詩八十一。在這裏上帝對祂的百姓有什麼要求(1~4節)?祂提醒他們什麼事情(5~7節,10~12節),並拿什麼應許與實際的挑戰擺在他們面前(8、9、13~16各節)呢?
2. 詩八十二是一幅戲劇性的圖畫,描寫上帝所設立的審判官因失職而受審判及定罪。上帝對這些人有什麼要求(2~4節)?他們的失職對社會有什麼影響(5節)?在這種情況中有什麼希望使正義伸張?
3. 詩八十三。許多敵國正締結成強大的聯盟,陰謀毀滅以色列。詩人根據什麼理由懇求上帝加以援手?他特別向上帝祈求什麼?而且有何目的?把這個祈求與徒四29~30的禱告作對比。像這個詩人所作的這樣的禱告,現在仍然是合理的嗎?
注:
1. 八十一7。「雷的隱密處」:那就是有雷聲發出的密雲中。比較出十四10、24。
2. 八十二1、6。從約十34、35來看,這裏顯然是指地上的審判官。他們被稱為「神」和「至高者的兒子」(sons of the Most High),乃由於他們居高位,行使上帝的公義。比較羅十三3、4。
【經文注釋】(摘自《聖經研修本》)
第81篇 本詩不容易分類,它實際上類似舊約先知的神諭,因此視之為神諭詩最恰當。預測未來不是舊約先知的主要工作,本詩也不是預言將來。先知的目的是激勵上帝的百姓對聖約的忠誠,並向他們宣講守約的福氣和背約的懲罰。本詩根據摩西五經簡略回顧了聖約的歷史,責備以色列不忠信,並催促他們真誠地接受聖約,這樣上帝就必制服以色列的仇敵。第3節是指在月朔和月望之日吹角,這可能表明本詩適合吹角節(七月初一日,月朔)和住棚節(七月十五日,月望)誦唱,這兩個節期的中間是莊嚴的贖罪日(利23:23-36)。可以肯定的是,本詩的總主題適合這個場合。
81:1-3 你們當向上帝大聲歡呼。呼召敬拜是極其喜樂的事,百姓應該發聲歡樂,演奏各樣樂器:手鼓、琴、瑟和角。月朔和月望是古代以色列曆法中的月初和月中,如第81篇注所述,這可能表明寫作本詩是為了吹角節(利23:23-25)和住棚節(利23:33-36)等過節的日期,這兩個節期分別在希伯來曆的七月和七月中。本詩其餘部分的語調沉鬱,這幾節充滿愉悅的經文提醒敬拜者,即使是聆聽上帝一些嚴厲的話也是他們的榮幸,值得歌頌和慶祝。
81:4-7 上帝過去眷顧以色列的作為。這段詩歌追述雅各的上帝為祂的百姓行大事,搭救他們脫離埃及的奴役。在埃及,他們的肩擔著重擔,他們的肩擔著裝磚運土的筐子(參出6:6)。以色列呼求,上帝就搭救(參出2:23-25),帶領他們穿越曠野。本詩提到米利巴(出17:7,百姓在這裏試驗上帝),可能是因為此地位於去西奈山的路上,這也是以色列一直因缺乏對上帝的信靠而試探上帝的一個實例。
81:8-10 上帝呼籲祂的百姓單單敬拜祂。這個詩節緊接前一詩節,特別使人想起西奈山的立約。我是耶和華你的上帝,曾把你從埃及地領上來(10節),用詞與十誡的序言非常相似(出20:2),主要勸誡百姓:在你當中不可有別的神,外邦的神你也不可下拜(81:9),這在本質上總結了前兩條誡命(出20:3-6)。上帝要祂的百姓聽從祂(81:8):領受聖約,明白聖約是恩典的流露;信靠祂,並按祂的教導生活。你要大大張口,我就給你充滿,顯示上帝對於那些祂拯救的人是多麼慷慨。甚願(8節)表示這是上帝的願望;詩歌接著轉為 “我的民不聽”(11節),然後再次回到 “我的民肯聽從我”(13節)。
81:11-16 上帝甚願祂的百姓聽從祂。最後一個詩節一開始便陳述一個事實:上帝的民不聽祂的聲音(11節),導致令人悲傷的後果(12節)。然而上帝沒有棄絕他們,祂再次向百姓說話,給他們機會聽從和接受聖約,從而行上帝的善道(13節)。百姓若能這樣真誠地接受聖約,那麼結果將是得勝他們的仇敵(14節);而那些恨耶和華的人(即外邦仇敵)就變得畏縮不前,必來投降上帝(這對他們有益,參2:10-12)。另外,以色列的土地也將得享豐收,出上好的麥子(申32:14)和磐石出的蜂蜜(明顯喻指豐足的野蜜,申32:13)。
第82篇 在本詩中,詩人代表全體百姓直接向上帝祈求(8節),因此有些人稱本詩為群體哀歌。有些人稱它為神諭詩(如81篇),認為本詩提到的 “諸神”(82:6)是指不公正的人間統治者,他們將要受到上帝的審判。這兩種分類都有可取之處,表明詩篇的分類標準只可作為參考,因為有些詩篇並不能明確地歸入某個類別中。誦唱本詩能使忠信人勇敢面對不公正的統治,不與邪惡的統治者同流合污,即使他們經常面對這種試探。許多忠信人屬於以色列社會中地位低下的弱勢群體,早期基督徒也是如此(參林前1:26-28)。最有權勢的統治者也必定會死,要面對上帝的最後審判。詩歌也勸誡那些執掌社會和政治權力的人,要運用權力去服務他人,特別要保護那些受到剝削而無力反抗的人。上帝的百姓是蒙召去建設一個理想的社會,使各民各族都看到他們的正義,好使列邦都來認識真神(申4:5-8);基督徒也蒙受同樣的呼召,要積極建設他們所處的社會。另外,他們還必須在更廣的文化層面見證上帝的公義,因為正如箴3:1-9所述(見該處注釋),這公義適用於全人類;而這才是正常發揮的人性在各處應有的表現。
82:1-4 “諸神” 的任務。第一個詩節描述人間的統治者(諸神)的工作,特別是那些統治上帝百姓的人:他們當為貧寒的人和孤兒伸冤,並保護貧寒和窮乏的人……脫離惡人的手(3-4節)。然而,他們卻常常審判不秉公義,徇惡人的情面;“惡人” 就是那些帶頭抗拒上帝的心意和欺壓別人的人。本詩的用詞沒有具體指明統治者是以色列人,還是作為宗主國統治以色列的外邦人,如巴比倫或波斯帝國統治時期的統治者。72篇所述的理想的大衛家君王,以及箴31:1-9所述的理想外邦統治者,都蒙召去保護弱小脫離壓迫他們的人。當然,上帝的百姓應該竭力實現這個願景。
82:1 在有權力者的會中,在諸神中,許多人認為第1節和第6節中的這些詞,是指聚集、圍繞上帝寶座的眾天使(參王上22:19;伯1:6,2:1)。他們的論據是,“至高者的兒子” 與《約伯記》所述 “上帝的眾子” 符合;參8:5 “天使”(或“諸神”,見該處注釋)。然而,經文說這些 “諸神” 要在人中間執行 “審判”(82:2-4),並且像人一樣死亡(7節);上帝要審判世界並得萬邦(人類生活之地,8節)為業。因此,把他們視為人間的統治者是更合理的,他們擁有作為真神代表的權柄(因此當得尊敬;參58:1;13:1-7;彼前2:13-17)。當然,最重要的是,上帝才是我們盡忠的終極對象,我們也要為上帝的公義作見證。耶穌似乎就是這樣理解本詩,祂在約10:34-35引用了詩82:6,將 “諸神” 描述為那些承受上帝之道的人,意味著他們是人,另見82:6注。
82:5-7 失職的 “諸神”。這個詩節描述上帝對統治者的裁決,他們拒絕執行上帝委派的任務。本詩說他們仍不知道,也不明白(5節),是指施行公義時所需要的道德觀念(參王上3:9)。這些人統治的時候,地的根基(上帝在創造秩序中設立的道德原則)都搖動了(參11:3注)。然而,只有一位至高真神;這些不公義的 “諸神” 與其他世人一樣,他們要死……要仆倒,像王子中的一位。上帝必作最後裁決,伸張正義。
82:6 你們是神,約10:34-35記載,耶穌在辯論中引用了這節經文(見82:1注),來反駁別人批評祂自稱為上帝的兒子。因為 “上帝的兒子” 這個稱謂有時候是指大衛的後裔(見2:7注),所以耶穌可能是在邀請祂的聽眾更加深刻地思想這句話的內涵。至高者的兒子,如果這些人是外邦的統治者,那麼他們應該要成就上帝的心意,因為祂擁有最高的權柄。這可能暗示,本詩是特別針對以色列的統治者,因為申14:1稱上帝的百姓為上帝的 “兒女”(全體百姓都是上帝的 “兒子”,參80:15;當中每一個都是上帝的 “兒女”)。如果這裏說的是以色列的統治者,不公義的統治就應該受到譴責,因為這是公然蔑視上帝的恩約。
82:8 祈求真神審判世界。本詩的結尾祈求上帝審判世界。在本詩中,“審判” 是統治者的職責(2-3節),並且當上帝審判時,祂斥責不公義的統治者(1節),因此詩人是在祈求上帝斥責當前不公正的統治者,興起公正的統治者。你要得萬邦為業,這樣祈求的基礎是,萬國原屬於上帝:也許這裏還暗指2:8所說的,彌賽亞君王將以萬國為祂的基業(或產業)。《舊約》展望那一位統治萬國的彌賽亞,將上帝的光照進他們的內心,建立一個由真正的公義掌權的世界(參賽2:1-5,11:1-10,42:4)。
第83篇 這是一首群體哀歌,講述上帝的百姓受到外邦仇敵的威脅(6-8節),仇敵想要除滅他們。本詩祈求上帝使這些仇敵遭遇慘敗,蒙羞受辱而滅亡,以致他們能因此認識上帝。本詩可能假定以色列必須自衛,所以祈求在軍事上取得勝利(見83:9-18注)。在有些情況下,基督徒可能會面對嚴重的迫害,這時他們就非常適合誦讀本詩。他們可以學習詩人的禱告,祈求上帝挫敗惡人的計謀,甚至祈求連迫害他們的人也會來尋求上帝的名。
83:1-8 上帝啊,你的仇敵密謀要加害以色列。第一個詩節描述外邦人聯手同謀奸詐作惡,我們將他們剪滅,使他們不再成國,使以色列的名不再被人記念。就特徵來說,外邦人是你的(上帝的)仇敵,並且他們恨你(2節);他們是圍繞以色列國的一些民族(6-7節),而亞述也與他們聯合。這裏的亞述很可能是在東方很遠處的亞述,也可能是民24:22、24提到的部落,位於西奈北部。當然,不是說只有那些受這些民族威脅的人才適合誦讀本詩;在這種情況下所做的禱告,可以作為在其他類似情況下禱告的範本。面對這樣的危險,百姓懇請上帝不要不作聲,即不要停止或隱藏祂的大能,不要停止對百姓的眷顧。
83:9-18 打敗他們,好使他們知道你在統管。這個詩節的祈求內容相當簡單,使這些仇敵的計謀徹底失敗。這個祈求從士師時代的例子開始,米甸、俄立、西伊伯、西巴和撒慕拿(9、11節),這些名字都與基甸的故事有關(士7:1~8:28),西西拉和耶賓出自底波拉和巴拉的故事(士4章)。這些都是窮兇極惡的仇敵,單單從人的角度來看,他們的力量都遠勝以色列。然而,以色列人靠著上帝的幫助,徹底擊敗了他們,這可能是本詩選用這些例子的原因。13-15節生動地描繪這些仇敵被挫敗和擊潰的情景。16-18節清楚地說明取得勝利的原因,而這個原因往往隱藏在詩篇中,那就是詩人祈求敵人被擊敗的目的:好叫他們尋求你耶和華的名(83:16),意思是他們歸向真神;或者至少使他們知道,惟獨你……是全地以上的至高者(83:18),這可能是指他們轉而信靠上帝,或者僅僅是承認以色列的上帝擁有最高的權柄,還未到真正改信的程度。以色列存在的終極原因是要成就上帝的心意:在世人中間恢復真正的敬拜,活出真正的人生。因此,這些充滿敵意的外邦人在 “剪滅以色列”(4節)的計謀上失敗,其實對他們是有益的。這個禱告表達出來的對上帝的真誠依靠,既是對上帝心存敬,也是對全人類充滿善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