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udy 23 Ezekiel 34 (3.5.30)

研經題目:
新的時代將會與過去的不同了,因為牧者,就是君王已經更換了。
1. 照1~10節來看,過去那些君王給國家帶來災禍的固有惡習是什麼?試把他們的做法(4~6節)與上帝的做法(11~16節)作一對比。比較彼前五1~4。
2. 23~31節宣佈彌賽亞降臨時有什麼福氣將隨之而來?試按靈意解釋這些福氣,我們從這幾節能認識到上帝在基督裏所賜給我們的什麼恩賜呢?比較詩廿三;來十三20、21。
【經文注釋】(摘自《聖經研修本》)
34:1-31 牧人與羊。這裏提出進一步的警告和控告,繼續走向復興之路。以西結將百姓和領袖描述為羊群和牧人(整卷《耶利米書》都是這樣描述兩者的關係)。在本書中,這個比喻只出現在本章和37:24。耶23:1-4的簡短神諭只集中在牧人身上,這也是以西結神諭的起點(34:1-16);但在這裏,以西結接著向羊群說話(17-31節)。
34:1-31 復興公義的領袖。既然上帝已經除滅了以色列在當地的仇敵(25~32章),而耶路撒冷已經陷落(33:21),所有的威脅都消失了;復興就可以進行了。這復興是以一個真正的牧人要帶領以色列這個應許開始的,並囊括了要輻射到整個大段落(第35~48章)的其他復興的要素。第34章顯明,耶和華在意向上的改變將如何振興祂子民的宗教生活。事實上,祂將使以色列人的悲哀轉為喜樂。人間牧人的失職(第1-10節)要讓位給以色列真正的牧人——上帝的成功,祂會看顧羊群並對其負責(第11-24節)。藉著一位如同大衛一般的人物,一位公義的統治者,羊群將得到拯救(第20-24節),耶和華的恩惠將流淌出來,正如平安之約所闡明的那樣(第25-31節)。(BTSB)
34:1-16 惡牧人與好牧人。這段經文從譴責(1-10節)講到復興(11-16節)。與《耶利米書》相同,在玩忽職守的牧人(百姓的領袖)受刑罰之後,是關於忠心牧人的應許,但兩卷先知書在細節上有所不同。這段經文強調,牧人的職責是確保羊群安全和健康。猶大的領袖在這方面顯然失職。
34:1-10 在本書中,往往在簡要的控告之後,會詳細描述後果和刑罰。在這裏,篇幅比例卻顛倒過來。1-6節陳述狀況,7-8節進行總結,9-10節宣告審判。
34:2 將治理群體的領袖比喻為牧人,由來已久,並且在古代近東被廣泛採用(如牧羊神搭模斯,8:14-15)。在《舊約》中,大衛是最出色的牧人式君王(撒下5:2;詩78:70-72);然而在很大程度上,牧人是用來描述上帝自己的(如詩80:1)。耶穌自稱為“好牧人”(約10:11、14)。只知牧養自己,牧人在這裏的問題不止是沒有牧養羊群,他們還損羊群而肥自己。
34:3-6 這幾節經文尖銳地描述牧人如何濫用權力,為自己謀利,而不是謀求百姓的福祉。由於聖約被忽視,因此羊被分散(利26:33;申28:64)。
34:10 除了說到這種情況必須停止之外,經文沒有提出任何懲罰,而上帝的介入保證此事必定成就(見34:11-16注)。
34:11-16 上帝介入,逐步扭轉上文所述的情況。他將尋找四散的羊(12節)、聚集(13節)和牧養他們(14節),保證他們生活安寧(15節),並藉此逐漸消除不稱職的牧人所造成的傷害(2-6、8節)。關於上帝宣告他自己是牧人(15節),見23節。第16節的總結,描述失職的牧人將要面對的審判,以及羊群的復興,這是上帝單一作為兩個方面。在約10:9,耶穌講述羊在尋找“草場”,使想起結34:14。
34:17-31 羊群:問題和展望。本章餘下經文分三個階段向羊群說話:17-22節譴責羊群內部的欺壓,23-24節再次論到設立一位忠心的牧人;25-31節論到更新對於自然界的影響。
34:17-22 這段經文的結構很像1-10節。17-19節描述和譴責在羊群中間發生的事,也描述其後上帝的介入(20-22節),包括重申控告(21節)。這裏的“你們”是針對羊群而非牧人。
34:17-19 前一個神諭以“公義”(16節,希伯來原文mishpat)的宣言作為結束,這不僅與統治者有關,也與百姓本身有關。上帝“判斷”(17節,希伯來原文Shophet,與mishoat相關)自私的貪欲,因為所產生的行為不僅壟斷、還浪費資源。以西結的神諭預示了耶穌在太25:31-46的教導。
34:20-22 這裏描述羊有肥有瘦,暗示羊群中間除了有不稱職的領袖之外,還存在著欺壓和剝削。這個神諭以宣告審判來開始和結束,與本章的下一部分明顯不同。
34:23-24 以西結宣告上帝要設立一位出自大衛家的牧人(23節;參37:24),與耶利米的宣告相似(耶23:5-6)。34:24的立約句式,肯定了上帝與百姓之間的關係。由於這節經文與15節極其相似,因此有些解經家看到一個矛盾的地方究竟是誰來擔當牧人的角色?這位牧人是上帝(15節)還是人(23節)呢?這個難題可以通過分析不同時代對本書的編修工作來解決,或假定上帝作為牧人在等級上高於人作為牧人。按照基督論的解讀,這裏預示彌賽亞的神人二性。這種解讀解釋了約10:11-18,耶穌在那裏宣稱自己是“好牧人”的時候,就是宣稱祂既是大衛家的彌賽亞(34:23),也是以色列那位成為肉身的上帝(15節;參約1:14)。以西結稱大衛為王,希伯來原文是nasi’),或譯“貴族”、“領袖”,表明除了上帝之外,以西結不願意稱任何人為君王。
34:25-31 第25節宣告的平安的約,將生命的更新從人類社會擴展到自然界。在賽11:1-9描述的彌賽亞時代中,這兩種更新是同時發生的。在此之前,較多出現的是約的詛咒,但聖約也包含祝福(參利26:4-6,28:8-14)。必有福如甘霖而降,不僅指自然界的雨水,也指上帝充沛的恩典。34:31明顯重拾牧養的比喻,將本章不同的脈絡歸納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