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udy 2 Ezra 3 (3.6.20)

研經題目:
1. 關於1~6節的背景,請參閱利廿三23~43。在那些被擄歸回之民的心中,這時的動機和目的是什麼?
2. 在這個安心定居的時期中,又進一步在哪些方面把耶和華放在中心的地位上呢?試思考一下查考這段經文對你個人提供的挑戰是什麼。
【經文注釋】(摘自《聖經研修本》)
3:1~6:22 被擄歸回者在原址重建聖殿。《以斯拉記》的記載橫跨幾代人,因為歸回者在重建聖殿時遭遇阻撓,後來再次得到王室的許可而繼續建造。
3:1-13 立定聖殿的根基。這段經文描述百姓在原址重建祭壇,並立定新聖殿的根基。
3:1-6 重建祭壇。當務之急是重建祭壇,重新建立對神的獻祭敬拜。(BTSB)
3:7-13 重建聖殿。聖殿的工程在回歸一年後開始。這是恢復獻祭的自然後果。(BTSB)
3:1 按照以色列人的朝聖日曆,重要的贖罪日(利23:26-32)在七月提斯利月(大概是公曆9月),贖罪日之後是百姓紀念出埃及的住棚節(利23:33-43)。由此可見,百姓在歸回後第一年就往耶路撒冷朝聖。
3:2 築……壇,百姓要先修復破損的祭壇,才可再次獻祭。這節經文再次強調耶書亞和所羅巴伯的領導角色,以及祭司的重要性。
3:3 在原有的根基上,當時可能還可看見昔日祭壇的殘垣。無論如何,他們明顯知道祭壇的確切位置。就像多年前百姓剛進入當地的時候一樣(申27:1-8),築壇絕對是優先事項。他們如此迅速地修建祭壇,可能是因為害怕鄰國的民,就是在猶大地或周邊地區居住的人,他們不屬於被擄歸回的百姓群體。他們有些人可能有猶太血統,但他們視自己屬於另一族群,他們很快便起來阻撓重建聖殿的工程。被擄歸回的百姓感到懼怕,就像他們先祖首次踏足此地時一樣,滿心恐懼(民14:1-3)。這一次,他們雖然恐懼,但是意志堅定。按照出29:38-42中摩西的教導,百姓每天早、晚要在祭壇獻上燔祭。
3:4-7 百姓守住棚節,獻上當獻的祭物(見民29:12-38)。
3:6 他們就……獻,作者轉變敍述的重點,記敍例常的獻祭(見代下2:4),因為七月的特別敬拜必須被描述為一次更新和一個開始。接下來的工作是重建聖殿,那些預備工作使人想起500年前所羅門王所做的事情(3:7;參王上5:13-18;代上22:3、14;代下2章)。
3:8 百姓到了耶路撒冷上帝殿的地方,雖然聖殿被毀,但那地方仍被稱為“上帝殿的地方”,因為它已被分別出來作敬拜之用(見耶41:5)。歸回的第二年(約主前537年),百姓立定聖殿的根基,開始重建聖殿。二月即西弗月(王上6:1),當時是春天,正是所羅門當年開始建殿的月份(代下3:2)。作者強調做工的人都是從被擄歸回的人,同時也突出祭司和利未人的角色,並且提到利未人符合資格事奉的年齡(參代上23:24)。
3:9 接續第8節,本節記載的名字全是利未人。因此,猶大的後裔不是猶大支派的人,這位“猶大”很可能是“何達威雅”(見《和》注)的另一個稱呼。在希伯來原文的2:40,他的名字和甲篾並列(但在《和》2:40,何達威雅是甲篾的祖先)。這裏的耶書亞不是那位同名的大祭司。
3:10-11 眾民大聲呼喊,立聖殿根基的時候,眾大聲歡呼頌讚上帝,呼應當年大衛王預備所羅門建造聖殿的慶典(參代上16章,尤見7、34、37節)。
3:12-13 然而有許多……大聲哭號,百姓悲喜交加,因為有些年邁老人仍然記得聖殿從前的樣子,並認為新殿會比不上從前的榮美。立好根基後的小型慶典是整個歸回事件的象徵,雖然歸回故土是一次勝利,但與百姓的盼望仍相距甚遠(參該2:2-9)。
3:12-13 大聲哭號……歡呼。讚美並不是這個非凡場合的唯一音符。並不完全清楚老人們為什麼哭泣。懷舊之情可能讓他們招架不住,標誌著哈該譴責的失敗主義的開始(該2:3)。這個團結的群體已經顯出張力。歡樂和悲傷的混合是這一事件的特點,雖然是一場勝利,但與百姓可能懷有的巨大盼望相去甚遠(該2:2-9)。因此,百姓對看到聖殿根基的立定感到高興,但也為它無法與以前聖殿的榮耀相提並論而感到悲傷。(BTS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