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udy 3 Ezra 4 (3.6.21)

研經題目:
1. 在上帝的事工上與別人合作豈不是最可取的嗎?那麼,這些猶太人為什麼不肯與哪些自稱與他們信仰相同,並要幫助他們完成偉大屬靈目標的人合作呢?比較王下十七24、32、33。也參閱太七15,並把約三8和約貳11作一對比。
2. 那些自討沒趣的仇敵的反應怎樣?比較摩七10;路廿三2;徒十七7之中類似的事件。所羅巴伯和他的猶太同胞為了他們的忠心要付出什麼代價呢?你曉得現代有類似的事情嗎?注意弗六18~20。
注:
1. 1~3節。「要求合作建殿的建議乃是一種政治的陰謀;因為在古代社會的觀念中,在建殿上合作就是在國家統一上通力合作。這種建議無疑是一種如意算盤,那些被擄歸回的人如果能與那些人數比他們極多的撒瑪利亞人合作的話,他們不久就會被他們並吞了。」(Maclaren語)
2. 5節。「直到……大利烏登基的時候」:比較24節。這段時間約曆16年之久。
3. 6~24節。亞哈隨魯和亞達薛西都是大利烏之後繼位的君王(比較七1)。這就表明這些經文是指1~5節所說那件事之後的時期,而且這一點事實上已由11~16節和17~22節的那些涉及重建耶路撒冷「城」(而不是重建聖殿)的函件證實了。有人認為這段經文按年代次序是屬於拉10與尼1之間的那個時代。
【經文注釋】(摘自《聖經研修本》)
4:1-24 敵人密謀拖延工程。重建聖殿過程因為有人阻撓而中止。
4:1-5 阻撓重建。這是開始記述阻撓建造聖殿的情況。這種反對建造聖殿和城牆的態度將一直持續到尼希米書的結尾。(BTSB)
4:1-2 猶大和便雅憫的敵人,被擄歸回的人身處波斯帝國中稱為“河西”的省份(11節,從波斯帝國的權力中心看是在幼發拉底河以外),省行政中心在撒瑪利亞,即從前北國以色列的都城。約在主前671—主前670年,亞述王以撒哈頓(約主前681—主前669年在位)把一批亞述人遷徙安置在那裏,大部分當地居民就是那些人的後裔(見王下17:24-33;賽7:8)。主前722年亞述征服北國之後很久,從其他地方被擄來的人才開始遷來此地定居。顯然,撒瑪利亞幾十年來一直動盪不安。請容我們與你們一同建造,因為我們尋求你們的上帝,與你們一樣。事實上,曾有一位祭司被派去教導這群人的祖先認識耶和華(王下17:24-28),但他們也敬拜別的神明(王下17:29-41),被視為以色列的“敵人”(4:1)。
4:3 所羅巴伯、耶書亞和其餘以色列的族長,代表百姓一致謝絕敵人提出的幫助(1-2節):我們自己……建造。百姓宣稱,他們拒絕接受幫忙是因為居魯士的法令只頒給被擄歸回的人;但他們清楚知道,敵人要求幫忙的真正意圖是阻撓建殿工程的進行。
4:3 我們自己……建造。這種歧視不是種族或政治上的,而是宗教上的。從生活在應許之地的早期(士3:6)和整個歷史上(王下17:7-17),以色列人與外邦人結盟,導致他們陷入偶像崇拜,最終被擄離開應許地(王下17:18-23)。回歸者未能與當地居民分離,不久就成了問題(拉9、10)。在新約下,同樣的宗教分離原則仍然有效(林後6:14~7:1)。(BTSB)
4:4-5 這些居民被稱為那地的民,他們的真正意圖顯露出來了。從……居魯士年間(阻撓始於主前538或主前537年,居魯士王崩於主前530年)直到……大流士登基的時候(主前522—主前486年在位),可見這次阻撓持續了20年之久,直到主前516年聖殿峻工為止。他們的阻撓行動顯然包括唆使本地官員反對建殿,儘管建殿工作得到居魯士王的全面授權,但當地的敵人仗著耶路撒冷遠離帝國首府而干擾工程的進行。
4:6-23 這段經文中斷了對歷史的敍述(1:1~4:5),插入兩件後來發生的事,描述那地的居民怎樣阻撓建殿工作(4:6和4:7-23),顯示他們一直痛恨歸回的猶太人,而且這種仇恨在居魯士頒佈法令之後持續了一百年,甚至更久。之後24節繼續敍述歷史的發展,這是古代史書常見的寫作手法,讓讀者明白新社群所面臨的問題不是個別事件,而是根深蒂固的問題。
4:6-24 後期在亞哈隨魯(又名薛西斯)和亞達薛西(一世)統治下的阻撓。這段提前敍事顯示了在後來亞哈隨魯和亞達薛西的統治期間,阻撓是如何繼續和加強的。以斯拉跳到未來,說明反對的聲音並不局限於早期的建殿時期。第6-23節中的這個括號與後來統治時期兩個不同時期的反對有關。在後來的那些時期,敵意不是針對聖殿,而是針對耶路撒冷城牆的建造。反對持續了相當長的時間。(BTSB)
敵人阻撓重建聖殿的工作
拉4:5 | 從波斯王居魯士在位(主前 539—主前530年)到大流士在位(主前522—主前486年)期間,波斯人賄賂謀士,要破壞以色列人重建聖殿的計劃。 |
拉4:6 | 薛西斯(亞哈隨魯)在位期間(主前486—主前464年),波斯人上本控告猶大和耶路撒冷的居民。 |
拉4:7-23 | 亞達薛西在位期間(主前464—主前423年) ,有人上本控告耶路撒冷人,說他們對王國構成威脅,因為他們: |
一、將不再進貢納稅(13節)。 | |
二、必定使王受虧損(14節) | |
三、曾經反叛(15節) | |
四、將會奪取整片河西之地(16節) | |
拉4:24~6:12 | 主前536—主前520年,重建聖殿的工程停止;最後大流士下令繼續重建聖殿。 |
4:6 本節插入發生在亞哈隨魯王(主前486—主前464年在位)統治時期的事件。亞哈隨魯王也稱為薛西斯,《以斯帖記》(參斯1:1)有關於他的記載。
4:7-23 作者敍述當地人民反對歸回者重建聖殿時,又在這裏插入了另一個敵對事件,就是當地有些領袖上書奏告亞達薛西王(主前464—主前423年在位),表達不滿。
4:7-8 本章(《和修》“奏文”)使用波斯時期流行的格式:正式的地址、問候、內容和請求。這件事發生的確切時間不詳,估計是百姓在尼希米回到耶路撒冷之前嘗試重建城牆的時候。尼希米在主前445年回到耶路撒冷(當時亞達薛西王仍然在位),他排除萬難,完成重建城牆的工作(尼4、6章)。奏文用亞蘭文字寫成,亞蘭文是當時巴比倫人的官方兼外交語言。本章是用亞蘭文字、亞蘭方言(8節)也可以理解為:奏文是用亞蘭文字寫成並被翻譯;按此理解,奏文可能是翻譯成波斯文(方便王閱讀)或希伯來文(因此暗示作者得悉奏文有希伯來文譯本)。當《以斯拉記》開始提到這篇奏文時(4:7b),作者從希伯來文轉用亞蘭文寫作,直到6:18為止,並從6:19開始重新使用希伯來文寫作,直到結尾。用亞蘭文引述這篇奏文加強了《以斯拉記》的真確性(另參7:12-26)。然而,我們不清楚為什麼以斯拉敍述這件事時也用亞蘭文(如:4:23~5:5,6:13-18),或許因為那些奏文是用亞蘭文寫的,所以作者自然就用亞蘭文來敍述。無論如何,讀者會有清楚的印象,作者擁有良好的亞蘭文水平,足以讀懂王室的奏文。
4:9 官員說明自己的職銜,證明自己的領袖身分,並強調他們住在當地是得到了從前亞述王室的認可。
4:10 亞述王亞斯那巴很可能是亞述巴尼帕王(主前668—主前627年),他繼續推行先王開始的(見1-2節)以色列民歸回重新安置計劃。
4:11 河西是波斯帝國的省份名稱,明顯包括耶路撒冷在內。直到居魯士王頒佈詔令,耶路撒冷才歸還給猶太人。
4:12 這反叛惡劣的城,實際上,面對外邦帝國的統治,耶路撒冷一直比聖經作者所認為的更逆來順受(留意王下16~21章嚴厲地批評亞哈斯和瑪拿西),雖然猶大國在末期曾經幾次轉變,不再效忠外邦帝國(王下18:7,24:1、20)。奏文引發外邦帝國懷疑耶路撒冷準備叛變。築立根基,建造城牆,奏文呈上時,耶路撒冷大部分城牆已經重修好了。
4:13-16 耶路撒冷要獨立的威脅被誇大了。這些實錄記載了包含亞述和巴比倫在內的事蹟,波斯人認為自己是這些帝國的合法繼承者。
4:20 大君王可能指大衛和所羅門這些君王,他們統治相對比較強大的聯合王國。王的回應(17-22節)等於批准歸回者的仇敵武力阻止重修城牆的工程。尼希米後來聽聞耶路撒冷城牆被拆毀(尼1:3),可能就是指這件事。
4:24 冗長的6-23節插敍到此結束,於是一詞接續第5節的敍述,重回主要的敍事部分,就是講述猶太人首次歸回之後發生的事。作者現在記載聖殿重建工程受阻的結果,暗示工程開展不久就中止了,即主前537年之後的大約兩年之內(見3:8)。直到波斯王大流士第二年,即主前520年,重建工程才繼續進行,期間停頓了約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