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udy 14 歷代志上 29 (3.8.27)

Study 14 1 Chronicles 29 (3.8.27)

研經題目:

1. 研究一下1~9節論奉獻給耶和華的教訓。大衛對百姓有什麼要求,而且是根據哪些理由?特別強調他們的奉獻有哪些特點呢?比較林後八3~5節,九7。我們的奉獻具有同樣的特質嗎?

2. 試思考一下大衛的禱告(10~19節),(a) 他怎樣論到上帝,(b) 他怎樣論到人和他自己內心的態度,以及 (c) 他所祈求的是什麼事情。要設法學習怎樣豐富擴大你自己的禱告。

接下來,請讀詩篇107~138篇。

【經文注釋】(摘自《聖經研修本》)

29:1-9 大衛勸勉全體會眾要像他那樣慷慨地捐出個人財產,奉獻作為聖殿基金,來支持所羅門完成建殿工作。聖殿被稱為殿,表明這是上帝在祂子民中間居住的王宮。大衛呼召百姓心甘情願地奉獻財物,象徵他們將自己給上帝(參5節,“獻” 原文或譯:分別為聖;與出28:41將人分別為聖成為祭司的用語相同)。百姓的反應令人想起摩西時期,以色列人為會幕踴躍奉獻禮物的情形(出35:20-29)。作者在這裏強調,百姓全心全意地、充滿喜樂地為建殿工程奉獻財物。

29:1-9 大衛完成了他的準備工作,為聖殿收取奉獻。(FSB)

29:7 達利克,是大流士一世(主前522—主前486年在位)首先開始鑄造的一種波斯硬幣。作者使用這個當時的外來語向讀者說明這次奉獻的數額,也表明領袖的慷慨。作者以大衛時期的百姓為例,向當時的猶太人說話,敢勵他們盡力支持聖殿以及其中的服事和人員;另見代下31:4-10。

29:10-19 大衛讚美和祈求上帝的禱告,標誌著他統治的頂峰。以色列王為上帝在天上和地上的國度而頌讚祂,開承認祂是一切財富和強盛的源頭(10-13節)。的確如此,甚至大衛和百姓為建殿而慷慨奉獻的心,也是出於上帝(14、16節)。他們完全仰賴上帝保障他們的安全和福祉,甚至在應許之地,他們在上帝面前也是客旅寄居的(15節)。然後,大衛思想上帝查驗人心是否正直或誠實(17節),進一步表明作者最關心的是百姓是否有真正的信心。最後,大衛祈求上帝保守百姓始終存著那天顯出的心思意念,並賜給所羅門一顆誠實的心(《和修》“全心”),順服上帝的一切誡命(18-19節)。

29:21-25 在把權力移交給所羅門的過程中,獻祭(第21a節)、筵席(第21b節)、國家和睦(第22-25節)的盛大慶典達到了高潮。見23:1注。(RSB)

29:22 他們……再膏大衛的兒子所羅門作王,之前亞多尼雅企圖政變時(王上1:28-40,《歷代志》沒有提到),所羅門倉促地受膏為王。當他的王位穩固並得到百姓的普遍承認後(29:24),所羅門再次接受膏抹儀式。大衛自己曾三次受膏為王:在家人面前私下受膏(撒上16:13),以及在希伯崙兩次受膏(撒下2:4,5:3)。

29:23 上帝按祂賜給大衛的應許(王上2:24),在所羅門身上完成了他之前為大衛所做的事(14:2)。

29:26-30 見王上2:10-11。在29:29提到的這些,很可能包括《撒母耳記》和《列王紀》收錄的許多材料,但可能還包括其他一些記錄(見王上14:19注)。撒母耳、拿單迦得都在大衛的人生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見9:22,17:1-15,21:9-13)。列國很可能指大衛征服的周邊國家。

29:26-30 歷代志史家對大衛統治的結束語,反映了上帝通過 “壽數滿足、享盡富足和尊榮”對大衛的祝福(第28節,見新譯本;參第12節)。(BTSB)

補充:歷代志文學結構和神學信息

摘自Raymond Dillard,Tremper Longmann III 合著《21世紀舊約導論》(1999年初版,劉良淑譯),p.208

  聖經的歷史作家不單只是記下他們國家發生的歷史、他們寫作的目的,也在答覆當代讀者所關切的神學問題。作者那一代的需要,和他對材料的揀選以及呈現的方法,不斷相互影響。

  列王紀的作者活在被擄時期,或被擄歸回的初期。他的讀者不久之前才經歷到耶路撒冷的毀滅,信仰若要持續下去,就必須回答「神失敗了嗎?」「這種事怎麼會發生在我們身上?」「巴比倫的神米羅達是否真比雅巍更有能力?」等問題。列王紀的作者回答的方式,是顯明神並沒有失敗,乃是在成就祂會向這個國家提出的警告,讓他們嘗到不順服聖約的後果。被擄乃是肯定了雅巍的能力,而不是讓人產生懷疑。

  歷代志的作者則活在列王紀的作者之後。他的讀者有不同的需要。回歸的團體不再問:「這件事怎麼會發生?」而會問自己與從前有什麼關係:「從被擄的事件看來,神是否已經中止與以色列的約?」「我們是否仍為神的子民?」「神是否仍關心我們?」「被擄之前神對以色列、耶路撒冷和大衛的應許,和今日的我們有什麼關係?」於是歷代志的作者預備了另一份國家史來回答;它所面對的問題,與列王紀截然不同。

  歷代志自然分為三大部分:家譜(代上一~九章)、大衛與所羅門統治下的聯合王國(代上十~代下九章)、分裂之後的國家(代下十~三十六章)。每一段中,歷代志作者的寫作技巧都不同;當然,整卷書的神學重點是相同的,不過,這幾大段也各有其強調的所在。

一、家譜(代上一~九章)

  今天西方的讀者常沒有勇氣研究歷代志,甚至也不想閱讀,因為我們覺得它的起頭太困難了;歷代志的作者和他的讀者則會從完全不同的角度,來看這九章家譜。對於正在探究自己和以色列的過往有什麼關係的一代而言,家譜直接回答了回歸團體與舊以色列之間的銜接問題。歷代志作者使用家譜,從他自己的那一代一直追溯到亞當(代上一1);對那些懷疑「神是否仍關心我們?」的人,歷代志作者大聲宣告:「是的!祂向來如此。」家譜講到以色列的延續,以及她為神所揀選之子民的身分。

  歷代志中最顯著的主題之一,是作者對「以色列眾人」的關切(如:代上九,十一1、10,十二38,十四8,十五3、28,十八14;代下一2,七8,九30,十3、16,十二1,十三4、15,十八16,二十四5)。北方各支派已經被擄多時,歷代志提供了一份家譜,將所有支派都包括在內(除了西布倫與但以外);藉著這一份名單,歷代志作者 (1) 表達他知道絕大多數人都有延續性,(2) 顯示他也關心北方諸支派,把他們包括在內,沒有排除在外,(3) 暗示他認為分裂絕非永久,亦不可取,(4) 或許也顯示他對這個國家末後能得復興存著期望。

  家譜對於回歸的團體具有實際的功能。它要答復的,不單是與過去的銜接性,也是現今的合法性與規定。誰有資格作王或擔任祭司(尼七61~65)?社會地位、軍事責任、土地分配,和繼承權等等問題,在家譜中也可以得到部分答案。

  雖然這些古老的家譜也許合現代人裹足不前,但是各個支派的家譜都包含許多有意義的特色,值得去鑽研。

二、聯合王國(代上十~代下九章)

  歷代志所記大衛與所羅門的事蹟,與撒母耳記—列王紀比較起來,最明顯的不同就是歷代志作者刪去不提的部分。除了大衛數點百姓一事(代上二十一章;參撒下二十四章)之外,歷代志作者並沒有記載任何有損大衛或所羅門形象的事。歷代志作者沒有報導大衛在希伯崙作王七年時,還有一位掃羅的後裔也有王國,與他作對,亦沒有提到大衛和北方諸支派談統治的條件。他刪掉押沙龍和亞多尼雅的反叛,以及暗嫩和示每的惡行;他沒有提到大衛對拔示巴和烏利亞的罪。歷代志作者刪除了所羅門對大衛仇敵的報復(王上二章),沒有報導所羅門的罪,而在列王紀中,這是國度分裂的根本原因(王上十一章)。甚至連分裂的責任,都從所羅門轉到耶羅波安身上(代下十三6~7章)。

  在歷代志中,大衛與所羅門被刻劃為榮耀、順服、全勝的人物,他們不單得到神的祝福,也受到全國的愛戴。歷代志描繪的繼位,不是年邁的大衛倒在床塌,到最後一分鐘才在拔示巴和拿單的催促之下,將國位留給所羅門(王上一章),而是權力平順的轉移,沒有絲毫不諧之處。大衛親自公開宣稱所羅門是他指定的繼承人,這個宣告受到所有百姓熱情的支持(代上二十八1~二十九25),包括大衛其餘的兒子、軍隊的首長,和其他支持亞多尼雅發動叛變之人在內(代上二十九24;參王上一7~10)。在列王紀裏,所羅門的罪是分裂的原因,而所羅門也成為他父親大衛的對比(王上十一;參十一11~13、32~36),但在歷代志中,羅波安卻受稱讚,因為他「遵行大衛和所羅門的道」(代下十一17)。

  這樣將大衛與所羅門的王朝理想化,可以被視為在炫耀「過去美好的日子」,不值得注意。可是如果與歷代志作者所強調,神對大衛王朝永存的應許(代上十七11~14;代下十三5、8,二十一7,二十三3)合併來看,歷代志作者這樣描繪大衛與所羅門,乃是在反映一種「彌賽亞編史法」。大衛與所羅門在歷代志中,不僅僅是過去的大衛和所羅門,而是歷代志作者末世盼望中的大衛和所羅門。在以色列人受波斯人管轄的時期,歷代志作者仍然期待大衛王朝的恢復;他描寫過去大衛和所羅門時代何等榮耀,乃是在展現他對未來的盼望。

  歷代志作者對大衛和所羅門的記載,另一個特色為,在描寫他們的治理時,主要是提到聖殿的建築。大衛剛剛登基,立刻就將約櫃運到耶路撒冷(代上十三~十六章)。歷代志作者對於大衛在交付所羅門這件工程之前,所作的準備工作,作了詳盡的補充(二十二~二十七章);甚至在王位移交大典中,主要的內容也是提到聖殿的建築(二十八~二十九章)。在列王紀中,所羅門的智慧表現在治理百姓上(王上三7~15;參三16~四34),但在歷代志中,卻是表現在建築上(代下二12及王上五7相同的部分)。所羅門在比撒列所造的銅壇那裏得到智慧(代下一5),而比撒列是從前建造會幕的人。

  歷代志另外一個明顯的寫作技巧,可以形容為「重述要點式編史法」。歷代志作者似乎很喜歡用一件以色列歷史所記早先的事件,或一件他自己寫過的事,作為一種典範或模式,來描繪後來的狀況。歷代志作者將摩西與約書亞的關係視為模式,套在大衛與所羅門的承繼上(Williamson,VT26[1976]:351-61)。他呈現的所羅門和推羅人戶蘭,就好像比撒列和亞何利亞伯第二。比撒列只在聖經兩卷書中出現:歷代志與出埃及記。比撒列怎樣被智慧的靈充滿,能夠建造會幕,所羅門也在比撒列所造的壇旁被同樣的靈充滿(代上二20;代下一5;參出三十五30~31)。比撒列和所羅門都來自猶大支派(出三十五30)。

  歷代志作者將列王紀的記載稍作修改,以使戶蘭與亞何利亞伯在四方面更相似:(1) 抵達的時間。在列王紀中,戶蘭出現在故事裏的時間,是聖殿本身已經完成之時(王上七13);歷代志作者則將他放在工程的開始,好像亞何利亞伯從一開始就與比撒列同工(代下二7、13)。(2) 技巧一覽表。在列王紀中,戶蘭的專長是銅匠(王上七14),他似乎作了許多銅器(15~47節)。在歷代志中,戶蘭的技巧更多樣化,可是都與比撒列和亞何利亞伯的相同(代下二7、14;參出三十五31~三十六1)。(3) 名字。在列王紀中,這位推羅匠人被稱為希蘭或戶蘭,但在歷代志中他的名字被稱為戶蘭亞比,這個加在他名字後面的尾字,使他名字的結尾和亞何利亞伯一樣。(4) 祖先。列王紀報導,戶蘭是拿弗他利支派一位寡婦的兒子(王上七14),歷代志則指認她為但支派的寡婦;這樣一來,戶蘭和亞利亞伯就出於同一個支派(代下二14;參出三十五34)。儘管這些差異都很容易協調,但重要的是,我們要瞭解歷代志作者在作什麼,他讓會幕的建造和所羅門聖殿的建造相仿,是在強調舊以色列與見證聖殿重建的這一代之間的連續性。歷代志作者寫到猶大最後四個王,也是另一個按模式寫作的例子,他將希西家比作所羅門第二,將亞比雅與亞哈斯年間發生的事作對照(代下十三,二十八章),並將約沙法按他父親亞撒的模式來描寫。

三、分裂後的王國(代下十~三十六章)

  列王紀最關切的,就是要顯明歷史的錯誤如何一直累積,以致他們被擄;如「他們自從列祖出埃及直到如今,常行我眼中看為惡的事,惹動我的怒氣」(王下二十一15)。被擄之人對這個解釋並非全都滿意,他們抱怨說,他們因自己沒有犯的罪而受到刑罰:「父親吃了酸葡萄,兒子的牙酸倒了。」(耶三十一29;結十八2)歷代志重述猶大的歷史時,想要說明:對罪的刑罰不一定都是延遲的,每一代都會因自己的行為受到祝福或審判。歷代志作者這方面的特色,常被稱為他的「立即報復神學」。雖然這方面不限於他對分裂後王國的描述,但在這一部分最常出現。

  在一些歷代志所獨有(撒母耳記—列王紀的類似經文中沒有)的段落中,作者特別主張,神對剛發生之事會立刻作出反應(代上二十八8~9;代下十二5,十五2,二十20)。歷代志下七14(是歷代志最廣為人知的一節),雖然不是這類聲明的頭一次出現,但卻是極重要的提綱契領之言。所羅門在獻殿時的禱告,以及神對那個禱告的回應(代下六1~七22),成為以後國史的「憲章」。神對所羅門禱告的回應,幾乎是從列王紀上九1~9逐字抄來,只是歷代志作者加上歷代志下七13~15的材料。這裏所用的一些辭匯,後來一再重複出現,因為歷代志作者想陳明,他的「立即報復神學」是正確的。「尋求神」(drš,bgš)成為蒙福或受詛的關鍵(代上十13~14,二十二19,二十八9;代下十一16,十二14,十四4、7,十五2、4、12、13、15,十六12,十七4,十八,十九3,二十4,二十二9,二十五20,二十六5,三十19,三十一21,三十三12,三十四3);同樣,「自卑」(kn’)或未能這樣作,會決定神的回應(代下十二6、7、12,二十八19,三十11,三十三12、19、23,三十四27,三十六12)。禱告(代上四10,五20,二十-26;代下十三12~15,十四11,十八31,二十9,三十18、27,三十二20、24,三十三13、18~19)和「回轉」(代下十五4,三十6、9,三十六13)都出現在故事的關鍵時刻。

  除了這些詞以外,它們的同義詞也成為歷代志作者表達信念的途徑。與尋求神和自卑相反的態度,是「離棄、撇下」(‘zb:代上二十八9、20;代下七19、22,十二1、5,十三10~11,十五2,二十一10,二十四18、20、24,二十八6,二十九6,三十四25)或「得罪,於犯」(m’l:代上二7,五25,十13;代下十二2,二十六16、18,二十八19、22,二十九6,三十7,三十六14)。

  若將列王紀內猶大某位王的統治,和歷代志所記的比較,大部分的差異都與歷代志的立即報應神學有關。歷代志所特有的材料,乃是要提供神學的理由來說明他所講述的事,或顯明神如何真正按照每一代對誡命的回應,賜下祝福或降下審判。敬虔與順服的行動都得到獎賞,如:成功興盛(代上二十二11、13,二十九23;代下十四7,二十六5,三十一21,三十二27~30——與十三12成對比)、大興土木(代下十一5,十四6~7,十六6,十七12,二十四13,二十六2、6、9~10,二十七3~4,三十二3~5、29~30,三十三14,三十四10~13——與十六5成對比)、爭戰得勝(十三13~18,十四8~15,二十2~30,二十五14,二十六11~15,二十七5~7,三十二20~22)、多子多孫(代上三1~9,十四2~7,二十五5,二十六4~5;代下十一18~22,十三21,二十一1~3)、廣受支持(代下十-13~17,十五10~15,十七5,十九4~11,二十27~30,二十三1~17,三十1~26,三十四29~32,三十五24~25)、軍容壯盛(代下十一1,十四8,十七12~19,二十五5,二十六10)。相反的,不順服與不忠心就會導致戰爭失利(代下十二1~9,十六1~9,二十一8~11、16~17,二十四23~24,二十五15~24,二十八4~8、16~25,三十三10,三十五20~24,三十六15~20)、不得民心(代下十六10,二十一19,二十四25~26,二十五27~28,二十八27,三十三24~25)和疾病(十六12,二十一16~20,二十六16~23——與三十二24成對比)。除了宗教儀式上的冒犯、沒有自卑、尋求神之外,與外國聯盟也代表未能信靠神,總是招來審判(十六2~9,十九1~3,二十35~37,二十二3~9,二十五7~13,二十八16~21,三十二31)。在歷代志中,惡王沒有進行任何建築工程,沒有許多妻子兒女,沒有大財富,沒有眾多軍隊;這些神祝福的表記只留給敬虔的人。

  歷代志作者強調立即報應,乃是要警告歸回的團體不要自滿自足,或假定刑罰會像以前一樣延遲來到。對一個再度「服事外邦人」(代下十二8)的國家而言,要能存活並得到祝福,惟一的途徑是尋求神,在祂面前自卑。

  歷代志在教會歷史中一向受到忽略,真是令人慚愧。歷代志作者是一位幹練的歷史家和神學家,他的作品應當得到更多的注意。基督徒讀者會發現,這卷書在很多方面都有屬靈的教訓。從廣的角度而言,家譜能代表信徒的心聲:他們的名字必記錄在神子民的名冊上(但十二1;腓四3;啟三5,十三8)。他們也可以藉著歷代志所描寫大衛與所羅門的榮耀,預期大衛那更偉大的後裔將顯現的榮耀。

发表评论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徽标

您正在使用您的 WordPress.com 账号评论。 注销 /  更改 )

Twitter picture

您正在使用您的 Twitter 账号评论。 注销 /  更改 )

Facebook photo

您正在使用您的 Facebook 账号评论。 注销 /  更改 )

Connecting to %s

%d 博主赞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