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udy 89 Psalms 110 (3.9.1)

研經題目:
這篇詩論到王的登基(比較詩二),和上帝對那個王的正式宣佈。在清晨的時候(3節末句)——象徵將要開始之紀元的清新——一隊莊嚴行列(3、7節)經過泉旁向前行(7節;比較王上一33、34、45;代下卅二30),一直到聖城中的加冕處。在那裏那個作為上帝的代表的王,開始他的統治。
1. 對這個新紀元關於:(a) 王的統治,和 (b) 百姓的反應詳細地表達了什麼希望呢?耶穌在可十二35~37把這一篇詩應用在祂身上。那麼,在祂作彌賽亞執掌王權統治我們和世界之時,這一切會怎樣實現呢?
2. 研究這篇詩在新約中的應用。在新約中沒有一節舊約比詩一一〇1更常被引證了。比較可十四62;林前十五25以下各節;弗一20;西三1;來一13,十12、13。我們藉此得到什麼保證呢?
3. 所應許的王也將是一位祭司,但不是出自亞倫的後代。作者怎樣向希伯來人解釋第4節呢?比較創十四17~24;來五7~11,六20~七28。
【經文注釋】(摘自《聖經研修本》)
第110篇 這是一首君王詩,主題是大衛家在百姓生活中的角色(另見第2、18、20、21、45、72、101、132、144等篇,可能還有89篇)。正如第2篇和72篇,本詩的重點不是任何從人而生的大衛家後裔的成就,而是展望彌賽亞;實際上,與那兩首詩不同的是,本詩幾乎完全是面向未來的(見110:4注)。當上帝的百姓憑著信心誦唱本詩,他們是在頌讚上帝給大衛的應許,期待著外邦人接受亮光的日子(將來由彌賽亞成就),竭力忠心守住自己的呼召,直到榮耀的大日來到。本詩是《新約》引用次數最多的舊約經文之一,在福音書、《使徒行傳》、保羅書信、《希伯來書》和彼得書信中都有引用或暗示。基督徒誦讀本詩,頌讚基督已經藉著復活坐上大衛家的王位(見2:7注),並且上帝正積極地吸引外邦人進入耶穌的國度。
110:1 上帝對我主說話。本詩以上帝(耶和華)給大衛家的王(我主)的神諭開始。坐在我的右邊,右邊是尊榮的位置(參王上2:19;詩45:9),坐著人類的君王。大衛家的王 “坐在耶和華所賜的位上”(代上29:23)。使你仇敵作你的腳凳,參王上5:3。上帝必制服這些仇敵,使他們降服於大衛家的王的權柄下(參2:8,72:8-11、17;賽11:1-10)。在太22:44-45(可12:36-37;路20:42-44),耶穌要人注意大衛(本詩作者)稱這位王為 “我主” 的事實,暗示這位王(所有人都同意是指彌賽亞)比大衛更大。復活的主耶穌是坐在 “上帝右邊” 的彌賽亞王這一觀念,出現在徒2:32-35;林前15:25;弗1:20;西3:1;來1:3、13,8:1,10:12,12:2;彼前3:22;參太26:64。在林前15:25和弗1:20,保羅將詩110:1與詩8:6-8(見該處注釋)結合引用。
110:2-4 這位王將統管上帝的百姓。這個詩節著眼於大衛家的王有效地統管上帝的百姓,即使他受到敵對勢力的威脅:你要在你仇敵中掌權。上帝的百姓將在你掌權的日子,即在上帝施展大能得著外邦人的日子(5-7節),甘心犧牲自己。
110:3 以聖潔的妝飾為衣,以色列人穿著節日的服飾,紀念偉大的時刻(參代下20:21)。你的民多如清晨的甘露(原文或譯:從清晨的發源地,你就得著年少的甘露),希伯來經文的含義比較模糊:“清晨的發源地” 可能指東方,或者是破曉(那是露水出現的時候):“青春的甘露” 可能指使人舒暢、重新得力,表示這位上不斷得到新的力量的泉源,或者可能指甘心效力的部隊多如露珠。)
110:4 耶和華起了誓,決不後悔,一旦生效,就不可撤銷。照著麥基洗德的等次永遠為祭司,麥基洗德是 “撒冷王”(耶路撒冷的王)和 “至高上帝的祭司”(創14:18-20),他在亞伯拉罕爭戰勝利回來時迎接他和祝福他,並收取他擄物的十分之一。大衛家的王將 “按照他的等次”,即像他一樣,可能指同時作王和作祭司(在以色列,這是兩種不同的職分),統治耶路撒冷(參錫安,110:2)。先知撒迦利亞預見,這兩種職分將在彌賽亞或 “苗裔” 身上合而為一(亞6:9-14)。從《舊約》的記載可見,這種情況沒有發生在大衛家的任何君王身上,表明本詩主要是論到最後的王彌賽亞。多次在書中引用詩110:1(見注)的《希伯來書》作者,在來5:6引用這節經文向他的猶太人讀者解釋,為什麼現今作王的大衛後裔耶穌(參來1:3,5:5),也是那位終極的祭司。既然耶穌已經來了,那麼猶太基督徒就不可以為了逃避迫害,而回到 “普通的” 猶太教中去,盼望舊的獻祭仍然有效,因為這些獻祭已經無效了。《死海古卷·麥基洗德》(編號11Q Melchizedek)裏面有一段文字,預言麥基洗德將作天上的審判者和救助者。
麥基洗德等次。與利未人祭司等次不同。大衛的後嗣不可能是利未人的祭司,因為大衛和他的後代是猶大後裔,而非利未人後裔(來7:14)。麥基洗德出現在創14:18-20,其背景與詩篇110相似:麥基洗德既是祭司又是君王,其背景是上帝的子民在一場偉大的戰事中取得了勝利(創14:1-16)。麥基洗德甚至與該段經文中的領主在同一個地方作王。撒冷(創14:18),這是耶路撒冷或錫安山的早期名稱(第2節)。基於麥基洗德和亞伯拉罕之間的互動,來7:4-10論證了麥基洗德的祭司職分比利未人的祭司職分更大,原因有二:(1) 麥基洗德祝福亞伯拉罕(進而言之,利未,按著比喻來說,是他在亞伯拉罕的身子裏),而祝福總是大的一方賜給小的一方;(2) 亞伯拉罕在戰事之後納什一稅給麥基洗德,所以亞伯拉罕(進而言之,利未)會承認麥基洗德的祭司職分的優越性。(BTSB)
110:5-7 戰士君王將勝過祂的仇敵。最後一個詩節是《舊約》常見的彌賽亞主題:大衛的終極後裔將必大獲全勝,征服列邦。經文描繪的爭戰勝利的場景可能是最後審判,但更可能是描繪彌賽亞征服所有外邦領袖,使萬民可以服事他們的新王彌賽亞(參賽11:4)。祂在勝利中必抬起頭來,準備施行統治(參27:6)。
110:5 在你右邊的主,“主” 在希伯來原文Adonay,在《舊約》中專指上帝(見創18:3注)。這個詩節大部分都是描述 “他” 要做的事,“他” 非常可能是指同一位 “王”。然而,征服列邦的王的形象是彌賽亞的形象,而彌賽亞王是坐在上帝的右邊(110:1),暗示彌賽亞這位主擁有神性(參賽9:6及注釋)。
110:7 喝路旁的河水,見NIV文本注釋。有兩種可能是最合理的解釋:(1)喝水,特別是在異國他鄉喝水,在古代可以被看作是一種侵略的行為,代表著優越,所以這可能標誌著這位君王祭司對敵人的優勢地位;(2)正如基甸的軍隊是由不跪在水源邊的戰士組成的,從而表明他們已經做好了戰鬥準備(士7:4-6),所以這位君王祭司同樣迅速地解了渴,以繼續從事戰鬥。抬起頭來,是指耶和華要高舉祂的君王祭司(見3:3注)。(BTS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