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udy 7 2 Chronicles 11 & 12 (3.9.30)

研經題目:
1. 羅波安是好是壞?在他的性格中有個基本的缺點,是嗎?比較雅一8。
2. 示瑪雅在兩個場合干涉國家大事,他怎能這樣做,他成就了什麼?他的工作和基督徒今日的工作有相似的地方嗎?
3. 上帝借示撒的入侵要教導人什麼功課呢?
【經文注釋】(摘自《聖經研修本》)
11:1~12:16 關於羅波安對南國的統治,作者記敍的比《列王紀》要詳細和複雜得多(王上14:21-31)。羅波安是王國分裂之後的第一個猶大王,作者藉著他的事蹟,闡明了在大衛王朝反復出現的關鍵主題:悔改並順服先知的話帶來祝福,不順服上帝的律法帶來懲罰,忠心的利未人在鞏固王國中的作用,以及引導和責備百姓的先知話語從不間斷。羅波安的統治,顯示7:13-14有關審判和復興的原則和應許怎樣在猶大國體現出來,即使王的行為比百姓更差(12:14)。
11:1-23 雖然羅波安開始作王是按照列王紀上的記載(比較歷代志下11:1-4;王上12:21-24),但歷代志史家補充了有關羅波安的防禦工事(歷代志下11:5-12)和家譜(18-23節)的細節。歷代志史家還強調,耶路撒冷仍然是正當的敬拜中心。他解釋說,耶羅波安放逐了祭司和利未人,那些想尋求耶和華的人就來到了耶路撒冷(13-17節)。(FSB)
11:1-4 這段經文取材於王上12:21-24。羅波安試圖用武力重新統一王國,但遭到先知示瑪雅的勸阻(見12:5、7),他告訴羅波安,分裂是出於上帝(11:4,見10:15)。
11:4 你們的弟兄,儘管北方眾支派反叛(這時他們有充分的理由),但他們仍然是“全以色列”的一分子。眾人就聽從職和華的話,見王上12:24。
11:5-23 這段信息沒有在《列王紀》中出現,而是取材自另一個或多個資料來源(見12:15-16注)。這段經文指出,猶大國得到賜福是因為羅波安和百姓遵從耶和華的話(11:4),耶羅波安卻帶領北國人背叛上帝。
11:5-12 堅固城防守著猶大東部、南部和西部的門戶,因此極可能是用來抵禦耶羅波安的盟友埃及。然而,這些堅固城未能有效地抵擋埃及王示撒的入侵(12:4)。
11:13-17 耶羅波安在伯特利和但設立了與異教混雜的祭祀制度,以防止北國百姓到耶路撒冷獻祭,可能還為了防止百姓叛逃到猶大國(王上12:26-33)。作者譴責耶羅波安為自己製造鬼魔(《和修》“山羊鬼魔”)和金牛犢(11:15;見利17:7),又破壞合法的祭司制度(11:14,13:9)。有些利未人情願撇下他們的產業來到猶大,也有百姓跟隨他們來到耶路撒冷獻祭(11:16),顯示了應有的敬拜態度。以色列的真正合一是以聖殿敬拜為中心的(見15:9)。在《歷代志》中,利未人“堅固猶大國”的主題反復出現(見19:8-11,20:14-17,29:25-30),在作者所處的時期,利未人仍然負責執行相同的任務(代上9:2)。
11:17 羅波安和猶大國忠心敬拜並遵行上帝律法的態度,僅僅維持了三年(12:1)。
11:18-23 羅波安家的壯大是上帝賜福給他的標記,但這段經文主要關注他在位17年間所發生的事,而不僅僅是他忠心遵行上帝律法的三年。羅波安的家庭可能有很純的大衛血統:瑪哈拉的父親是耶利摩,可能是大衛從一個妃娘所生的兒子(代上3:9),瑪迦大概是大衛兒子押沙龍的外孫女,是押沙龍女兒她瑪的後代(撒下14:27)。
12:1-16 歷代志史家對埃及王示撒攻打耶路撒冷的報導與王上14:21-28的記載不同。它包括了有關羅波安謙卑自己和神從毀滅耶路撒冷的細節(代下12:5-8)。它也在很大程度上淡化了羅波安的罪(見第1節注釋)。(FSB)
12:1 羅波安在即位之初是一位忠實虔誠的君王,但後來漸漸變得驕傲,只依靠自己的力量而不仰賴上帝。他和百姓離棄耶和華的律法,就等於離棄上帝自己(5節):人若不順服上帝啟示的旨意,就與祂沒有實質的關係。《新約》也明確地指出這一點,耶穌說,遵守祂的命令就是愛祂(約14:21)。
12:2 得罪(《和修》“背叛”)希伯來原文ma’ar,是作者使用的一個關鍵詞,見代上2:3-8注。猶大國民背道,隨即埃及人入侵,作者顯然將埃及的入侵視為上帝對罪的懲罰。然而,《歷代志》所記載的窘迫或苦難並非都可以這樣理解,如20:1-12、32:1,猶大王行事敬虔,但仍然受到外族入侵;13:8也一樣。第五年,即主前925年(見王上14:25-26注)。示撒即舍松克一世,於主前945—主前1924年統治埃及。他與猶大和以色列的戰事銘刻在卡納克神廟中。
12:3 蘇基人,這些軍兵可能有利比亞人的血統,主前13世紀和主前12世紀的埃及文獻曾經提到他們。
12:5 你們離棄了我,所以我使你們落在……(《和修》“…….所以我也離棄你們,把你們交在…… ”),見代上28:9;代下15:2。
12:6-8 自卑(《和修》“謙卑”),見7:14。猶大國所經歷的部分拯救,是要教導百姓更完全地忠於上帝。對於作者所處世代的人來說,這也讓他們聯想到自己的處境:雖然臣服在波斯王的統治下,卻能在聖殿中自由地敬拜耶和華(見拉9:8-9)。
12:9-11 繼續王上14:26-28的記載(見王上14:25-26注)。聖殿和王宮裏的寶物被交納作為貢物,以換取敵方停止攻城。
12:12 王自卑的時候,耶和華的怒氣就轉消了(“自卑”《和修》作“謙卑”),這是作者希望讀者在羅波安的統治中看到的重點。
12:14 作者對羅波安的整體評價是負面的:王上14:22(見該處注釋)指責百姓“行惡”,而《歷代志》卻指出行惡者是羅波安,並補充說:他不立定心意尋求耶和華(參11:16)。
12:15-16 這兩節基本上取材於王上14:29-31,但經文指出,示瑪雅和易多的史記也是作者的資料來源(見王上14:19注)。《歷代志》中包含了一些《列王紀》中沒有的材料,這些材料大都來自上述資料。